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总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呢?请以“美的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见闻、经历,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个题目写起来不难,写好却不容易。可以说理,什么是美,为什么缺少发现,怎样发现美;可以记叙,在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中感悟美的震撼,在世俗眼光以为丑的事物中发掘美的元素;可以叙述、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历数古今中外被忽视、被误解的美。
落笔之前,宜从自我生活经验联想开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应注意的是,如果不加细究,泛泛谈美,则极易跑题;只有抓住“发现”一词做文章,才能重点突出,切题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俗话说,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确如此,国际和则世界宁,国家和则民族旺,单位和则事业成,家庭和则万事兴,人心和则事事顺.这里的“和”内涵丰富,可以理解为和气、和睦、和谐、和平、温和、平和等等.
请以“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例文一】 寻找“和”的踪迹
冰雪渐渐融化,大地回暖,万物开始复苏。小草渐渐嫩绿起来,花儿渐渐开始发芽,鸟儿陆陆续续从温暖的南半球跨洋回归……所有东西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于是我怀着愉悦的心情,在春天里,寻找“和”的踪迹。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是沾满露水的鲜嫩的青翠小草。真好,天空没有吝惜自己的眼泪,用感动的泪水滋润着不畏千辛万苦、努力破土而出的小草茁壮成长,它们相处得是那样的和谐,无分彼此,“和”.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感觉,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走到小路的那一端,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喜:百花竞放,浓郁的香气涌动在清新的空气中。野山菊、野百合、野玫瑰,都在美丽地开放着。黄的、白的、红的、淡紫色的,花花绿绿的颜色宛如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通向光明的彼岸。每一朵花都是那样自然地存在,没有分外妖娆的那一朵,也没有不堪入目的那一朵,它们都相互映衬着,和平地处在那个宁静的无限空间当中。“和”就是这样—种平和的视觉,安静地、和谐地处在一个空间,相互偎依,
相互映衬。
当我沉浸在烂漫山花丛中,做着我的春日美梦时,远处传来的—抹清脆悦耳的声音惊醒了我,那是鸟儿欢快呼叫的声音,散播着—种幸福的味道。沿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那是一片郁部葱葱的小树林,叶子没有完全长出来,在棕黄的树干上有着一片片绿得耀眼的小叶片。小鸟儿们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唱着悦耳动人的歌曲,似乎想要告诉我们在这片小树林里它们每天的日子都过得非常快活。各种鸟儿用自己独有的声线,相互应和,构成了—部绚丽而神秘的大自然交响曲。“和”也就是这样—种和谐的声音,相互应和,相互欣赏。
而由我们每个人走在—起构成的现实社会,也是奇妙而伟大的大自然的—部分,所以我们的社会也同样拥有那些“和”的感觉、视觉和听觉。见面时握—摇手或告别时挥手或都是—种“和”的感觉:在北京奥运会上友好竞逐的各种不同的肤色构成了—种“和”的视觉;生病时一声问候或失败时一声鼓励都是—种“和”的听觉。
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和谐地存在着,存在着温暖、令人窝心的“和”的感觉、视觉和声音。我的寻找没有白费,生活里时时处处都能触摸到“和”的踪迹。
我们拥有着一个和谐的社会。
【简评】这篇文章的话题是“和”。相对于多数去写议论文的同学,本文的作者敢于去写散文,就已经是一种胆识。当然,作为散文,这篇文章在人生哲理的设置和表达是来显得稚嫩,语言的美感也还稍有不足。不过,作为应试的作文,作者把思路安排得得比较合理,在首自然段提出了寻找“和”的踪迹,接下来用三个自然段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来写出自然界万物中的“和”,两在结尾部分又能联系到了现实生活和和谐社会,文章的容量还是不小。在具体的行文表达上除了必要的优美之外,也还能去关注到结构上的—致性,二、三、四段最后的—句话彼此呼应,使文章的整体显得既清晰又和谐。
【例文二】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人们都说“和气生财”,其实在当今世界,“和”一一可解释为和谐、和平、和睦等一一的重要性应远远超过“生财”,但是我们追求“和”,并不是追求倒模子般的统一,而是承认“和”中的不同与差异,这样才能达到“和”的最高境界。
和谐因不同与差异而凸显出自己的价值,因为和谐是描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由“统—”构成“和谐”,就只能是事物内部的关系了,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就如我们可以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而不能说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一样,所以说,和谐要转存于不同与差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美国l787__遵循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原则一一分教与制衡原则。其具体表现为三权分立,即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分由三个不同的机关掌控,防止集权,防止__。表面上看,三权分立理念在于建立权力之间互异制衡的关系,与传统政治理念相比,三权分立是不统一的,不和谐的;但从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史、兴旺史看来,三权分立的三权又是相得益彰,和谐相容的,它们互异共存,在权力效益最大化的氛围下又犹存着三种互异制衡的紧密关系,这种“和而不同”的权力和谐,使国家机器高效运行,促使美国走上蒸蒸日上的大国之路。
三权分立的“和”在于三权共同追求的权力效益最大化,“异”则在于对立互异的制衡关系,正是这样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更彰显出和谐的真正价值,令所有反对三权分立的政治家都为之心悦诚服。
一俗话又说“家和万事兴”,其实此句不准确,应改为“家和而不同则万事兴”。因为如果一家之内的成员是统一无差的话,那“家”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世界,根本谈不上“家”,更改不上“万事兴”。其实国家也是如此,上世纪的冷战年代,斯大林模式被强硬地套用在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身上,表面上这些国家是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但因为它们“和”而“同一”,缺乏必要的差异与不同,不能依据具体国情具体办事,这就滋生了腐败落后,不切实际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积累,最终爆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局势动荡。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可能没想到,他们的祖国是毁在高度集中上,是毁在高度统一的“和”当中。
“和”并不是要求同一,而是要求承认差异。正因为我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才促使“和”一一和谐、和睦、和平——走上一个更高的境界。
【简评】在众多的书写和平、和睦、和谐的文章中,这篇文章在写作角度的选择上就已经突围而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观点新颖,充满思辨色彩。其次,小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主体部分紧紧围绕异与同之间的关系,用美国三权分立制与社会主义国家曾走过的高度集中的弯路来正反论证自己的观点:只有承认“和”中的不同与差异,才能达到“和”的最高境界。文章整体构思严谨,用例新鲜,评价精当,避免了大而空泛。另外文章语言表达简练有力、流畅自如,当然要是能在文采上再下点功夫,结尾处再润色一下则更好。
无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属于他自己所追求或者守望的一方精神家园。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方精神家园,所以人们才觉得生活得有意义,不空虚。请你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没有阴影的家园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初春的北京依旧披着寒冷的外衣,虽然草木已开始冒出了嫩芽,仍旧无法拂去冰凉了一个冬季的大地的忧伤,和他内心无法摆脱的难以名状的不安与惊慌。山海关——一个写满屈辱、承载辉煌的地方,重复着历史的过往。迎来一辆辆奔驰的列车,然后,让它们将沉甸甸的重量压过,最后将它们目送至远方。
合眼,耳边隆隆的汽笛声与心中嘈杂的撕裂声混沌地交融,更加壮烈,更加狂放。他努力地用双手紧紧捂住耳朵,尽力地驱散内心中恶魔留下的阴霾,试着去回味安庆那麦浪的暖香。
“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金黄的麦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温煦的芬芳,在飒飒的凉风中,任金色的光辉流淌。安庆的麦浪和北方农村的麦浪并没有什么不同,仍旧是农家人的命根子,仍旧被寄予了生活的希望。然而,它却又显得与众不同。阳光般的质地,安静祥和地在风中飘摇,带来丰收的喜悦,也带来了纯诗歌的感动,更带来了诗人痛苦和愉悦的理由。它每天迎接太阳,拥抱每一束照射在身上的阳光,这是他所想要的,诗的灵感和那瞬间的感触如同幸福的闪电般穿透每一个沉睡的细胞,将它们唤醒。然而复苏之后,却是无法完全表达的苦闷充溢心中,纯诗人的痛苦,终究无法摆脱。只怨太阳下没有删除阴影的地方,影子的如同黑夜一般的阴暗凄凉始终伴随着太阳,躲在太阳的身后,悄悄地让忧伤袭来。
于是他感慨“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家乡的麦香,伴着寒气混合些泥土的味道进鼻,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醉心。家园,那是家园的味道,让人不忍心丢弃。
又一辆载满了货物抑或是载满过客的列车奔驰而过,他从乡梦中被拉回现实。
列车将驶向何方?是否没有阴影,只有阳光的净土?他不断地盘问自己。
尘世的种种依旧在变化中不变地继续,痛苦与快感总是交替频繁划破原本平静的心灵。心中的家园是梵高——阿尔的太阳,笔下是那向阳热烈的葵花地,更是那没有一丝__的绝对的光明。
是否离去?心灵与现实的家园在一条线的两端拉扯着他。身边的汽笛声不断地重复,从远方来,到远方去,渐渐加强,再到消失踪迹。
终于,他选择了冰冷的铁轨,让失去灵魂的躯体,在一瞬间飞驰而来、呼啸而去的汽笛声中离开。这瞬间是痛苦的,是痛到麻木后永远地睡去;这更是幸福的,它让灵魂最终摆脱了沉重的躯壳乘着天梯找寻到那没有阴影的太阳的家园。他做到了,他是太阳最孝顺的儿子。
他告别了浓纯麦香的家园。
他到达了心中拥抱的家园。
那个地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大胆地从课文中取材,活学活用语文课本,但是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笔者认为,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文章结构安排很有特色,文章首尾两段引用或者化用海子的诗句,中间主体部分以海子的生平事迹和精神追求作为自己评议的楔子,把自己的主张、看法寓于其中。文章主旨鲜明突出,立意深刻,语言优美,意韵丰富。
“精神家园”这个话题,内涵是很丰富的、很广泛的:道德、理想、亲情、追求、友情、友善、同情、和平、正义……精神家园为人类社会所独有。人类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失去了栖息之所。如果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而缺少精神生活,那么这个人与兽类无异。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西方有些发达国家虽然社会物质财富发达,然而凶杀、“暴力”、色情等腐朽堕落的东西充斥社会,人们精神空虚,无所追求。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精神家园建设是何等重要!
作文时既可以从上面这个角度立意,也可以结合某些人的具体实际,畅谈有精神追求可提高人的品位,无精神追求而使人的品位降格等道理。
一般说来,“精神家园”这个话题,用夹叙夹议的散文式文体来写比较容易下手。当然,也可以编写成故事或者采用其他文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名人说过:“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这是一句意蕴多么深远的话啊!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常有种种主观、客观的困扰与烦恼,这不就是人生之旅中鞋里的一粒粒沙子吗?面对这种不顺心、不如意的小事,你将怎么办?
请以“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为话题写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无
如果孤立地看话题,本话题极易写成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重大困难,挫折之类内容的文章,这就偏离本则材料的主旨了。话题是由材料产生,由“导引”引出的,三者紧密相关,联系话题“导引”语可知,材料中名人所说的“远方高山”指的是人生之旅的大目标——理想、愿望,“沙子”指的是实现人生理想、愿望途中由主观的、客观的因素带来的种种困扰和烦恼,种种不顺心、不如意的小事。这小事虽小,却足以让人疲惫不堪。明乎此,选材应注意:
(1)所选的事要小,要体现“沙子”的特点,而非重大困难、挫折;
(2)事虽小,却确能困扰、影响着人生成长历程,体现“旅人鞋中沙”的特点;
(3)依据话题“面对生活中的困扰”,应涉及“什么困扰”、“如何面对”、“有何感悟”等内容,重心在“如何面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边的食物。这段墙长有20米,高有10米。其中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每爬到大半时,就会因劳累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它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一次次跌下来,它都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
而另一只蚂蚁观察一下,决定绕过这段墙。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这段墙来到食物面前,开始享用起来;而那只“勇敢”“坚定”的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赞扬那些做事情锲而不舍的人,但是往往忽视方向的选择与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成功需要坚持,也需要方向、机遇、方法。请以“坚持与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拟。
无
从语法角度看“坚持与选择”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应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只写一个方面,应有所侧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住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实际上,大到国家、集体,小到个人,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有时候盲目的“坚持”就是一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正确地选择,就能走出低谷,柳暗花明,走向成功。
老师一手拿火柴盒,一手取一根火柴,将火柴擦亮,直至火柴燃烧完毕。然后启发学生讨论:它使你想到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学生,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以“火柴的燃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讲述亲身的经历,或联想相关的故事,抒写内心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
无
作文试题把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某一事件作为话题,并不曾点明其中蕴涵的意义,这是“隐意话题”题型。这种题型的写作比“显意题型”更为自由,因为考生可以根据材料自定主题,写出来的文章只要不脱离话题就大功告成。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隐意话题,所以考生写出来的文章只要与记忆移植有关即可,主题允许丰富多彩。这道题也属隐意话题,对“火柴的燃烧”这一现象,可以作自己的思考,表现怎样的主题悉听尊便。当然,健康立意还是不能忽视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一个人未曾犯过愚昧或盲从的错误呢?幸好在我们的心里,都埋藏着一种叫“忏悔”的种子。忏悔是一种勇气,一种敢于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勇气,一种敢于认识过去错误而感觉痛心的情感体验。
请以“忏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⑤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⑦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无
如果只是一味地承认自己的过错,整篇文章像一封“检讨书”,那就进入了主题平淡的误区;若不突破“做错事”“做砸事”“做坏事”等题材,寻找到新颖而又富有情感的写作内容,又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忏悔不是丑恶的延伸,而是一个人精神的新生,应当是愉悦的;忏悔不是个人品质的下降,而是心灵的飞升;忏悔不是耻辱,因为真诚和使命已经成为力量,是生命中的又一次新生。我们要巧妙地将这些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二要寻找新颖独特的构思,想构思出彩,先要让忏海的内容与众不同。如你忏海是因为你无法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这种情感就非同寻常;你忏悔是因为你在取得成功时却漠视了他人的存在,这种内容就与众不同。这样的立意才会有高人一筹。
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酝酿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有人说,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岁月里的悲欢离合;有人说,生活是一条路,有平坦,也有坎坷,有鲜花,也有荆棘;有人说,生活是一本书,有文字,也有空白,有浅显,也有深奥;还有人说,生活是一口井,生活是一张网,生活是一道方程,生活是一个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生活之中,生活给了你哪些意味深长的启示?面对生活,你又有哪些独到的发现和感悟?
请以“面对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其他人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生活是一首歌
曾经,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且日益成熟,总以为自己已经尝过胜利,品过挫折,就觉得自己已经看破人世,懂得生活。直到在生活中尝遍酸甜苦辣后,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任凭风吹雨打的亲情与友情还始终缠绕着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是一首歌。
那年暑假,我去送一位去远方求学的同学。临别时,我祝他“生活如歌”。他笑着说:“生活本来就是一首歌。”潸然中,我也笑了。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歌曲,自然与真情的凝聚是生活。歌曲美丽,生活也美丽,于是歌曲与生活便融合在一起。
人的一生宛如跳动的音符,在那无边无际的乐谱上永不停息地跳跃,奏响一曲曲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谁也无法逃避,谁也无法挣脱。
日出日落,雁去雁归,在黄土地上,我们的祖辈合唱了一首上下五千年的歌——这首歌唱过长江长城,唱过泰山黄河,从远古唱到今日——歌中有你也有我,同看潮涨又潮落。
难忘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一首血洒秦廷的悲壮之歌。
难忘贝多芬,双耳失聪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地奏出雄壮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首坚强雄壮的生命之歌。
我们不必奢求生活,也不必躲避生活,只需实实在在地活好每一分钟,唱好自己的生命之歌。
我的一位朋友是校园“十佳歌手”,热爱歌声,更热爱生活。因此无论谁都无法从他那洋溢着快乐的笑脸和幸福的歌声中读出他的不幸。他虽然患了绝症,可他总是这样说:“我要微笑着唱完自己的歌。”这句极平常的话,至今仍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活着唱是一种执著,唱着活是一种追求。
歌声可以给我们欢笑,也可以给我们泪水,而生活却可以给我们整首歌。
雨果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的确,生活为弱者准备的是悲歌,给强者准备的是赞歌,悲观者唱出的只能是挽歌,进取者唱出的总是凯歌。
生活之歌如丝如缕,如火如荼。我们不必对酒当歌,也不必长歌当哭,我们只需引吭高歌。无论生活怎样“欺骗”我们,我们都不能消沉,不能失落,而要坚信自己是一个强者,高声唱出我们自己的生活之歌。这样,我们就会永远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生活给了我们歌声,歌声给了我们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坦然高歌呢?
【阅卷评析】
此文对生活进行了真切感悟和深刻思考,最后得分为56分。文章从自己的成长感受落笔,然后纵横拓展,概述了古今中外有关生活如歌的事例,强调了在生活中崛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文娓娓道来,论证具体,在透视生活的深层内涵中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内容得分为19分。从结构来看,文章破题之后衔接自然,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得分为18分。从发展等级来看,文章想象丰富,文采突出,语言很有表现力,
每一个人都真实地存在于生活中,必须面对生活,因此人人都有话可说。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对生活的感激与期待,对生活的厌倦与无奈,对生活的不满与怨忿……都可以真实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话题的外延相当宽泛,构思文章时可以巧妙运用发散思维:面对生活,学生可以感受生活的壮阔,也可以感慨生活的包容;可以诠释生活的美好,也可以传达生活的残酷;可以涂抹生活的色彩,也可以捕捉生活的细节;可以分析生活的“个性”,也可以联想生活中的故事……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要表现一个鲜明而集中的题旨。此外,写作时,学生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两句话:“生活给了你哪些意味深长的启示?面对生活,你又有哪些独到的发现和感悟?”这两句是审题的关键,因为写“面对生活”这样的文章,不能仅仅停留于描述曾经的生活状态,还必须表现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具体地讲,如果是写议论文,写“自己的感受”最好能落脚现实,回归自我;如果是写记叙文,也不能单纯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叙写旁人的生活,还必须将自己“渗入”其中,以切合作文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生活中存在一种“清水浊水效应”:一滴清水,不能使整杯浊水变清;一滴浊水,却能使整杯清水变浊。
其中蕴含的道理看似浅显,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呢?对此,你又有着怎样的体验与见解呢?请以“清水与浊水”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雄的悲哀
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有时乾坤朗照,有时乌云密布,而在那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长夜里,却常常闪烁着英雄的光芒。光明和__总是互为背景。
英雄是耀眼的,如璀璨之星,在沉沉黑夜中独放光芒。然而,往往这种正义之光却在惨烈的__背后掩藏着无尽的悲哀!在万马齐喑的昏暗长夜,或许仅凭一个英雄之力,是不足以驱散整个社会的__的。
屈子有济世之心,匡世之才,然面对楚王的昏庸,群臣的谗佞,屈子又奈之何?一滴清水如何敌得一池的浊水?唯有悲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无奈。然而他虽投身清流,长辞人世,终未改其灵魂的清白。2500多年之后,连韩国人都抢着要纪念他。
当历史的书卷翻到东晋,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身影,为了不与乱世合污,他宁可“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离开__的官场,归隐田园,荷锄南山,采菊东篱。吃苦受穷为的是保持本性的纯洁,面对唯利是图的世风,,蚊蝇逐臭般的腐水,众生趋之若骛,而陶公就像净莲一样,独出污泥而不染,何其可贵!
暗世总是不显贤才,小人总是羁绊英雄之路。任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匡世济民之举,又奈何。
只有悲哀,英雄留下的悲哀最令人叹惋伤心。然而,此种悲哀非小数。
岳武穆赤心报国,高举抗金大旗救民于水火,长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的英风豪气震古烁今,可惜英雄末路是悲壮无奈的:一腔热血没能洒在报国的疆场,满怀忠义屈死在奸佞手中。只因那皇帝昏庸,奸臣卖国,__王朝风雨飘摇,在这样一个污浊的环境里,一滴“清水”如何澄彻乾坤呢?
每每想起岳将军,我便怒发冲冠,热血沸腾——可怜,可恨,可叹!如此一伟大英雄竟然英年早逝,精忠报国的将星淹没在奸佞小人的口水里!
我敬佩这些英雄们,虽然他们大多未能成就宿愿。但我敬佩他们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浊世,他们秉持高洁;面对苍生,他们力挽沉舟。虽然整个颓世如“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必然败落下去,但英雄的存在足以说明:天地间,正气长存,“清水”永清!他们永远是人类的希望!
当后来人翻开历史,会为这些不朽的生命而振奋,会为他们的光芒所照耀。我赞佩人间这些真的猛士,为了正义而直面惨淡的人生,为了众生而正视淋漓的鲜血。
葬送英雄的时代是悲哀的,而英雄的价值永远超越时代的界限。乱世浊流,方显英雄本色!而英雄的本色就是天地间正气所在。
让悲哀不再,浩气长存!
[简评]本文视角独特,作者选取了历史上众多悲哀的英雄作为例子,从反面角度很好的阐释了乱世之中英雄的悲哀,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清水”,也要在乱世浊水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正义永存,悲哀不再!此外,本文论据充实,论证深刻,语言大气,全篇文章一气呵成,非有高深的语言功底不可为之,可谓考场作文一篇佳作![指导教师吴少杰]
[例文选粹二]
花香满径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而我却久久未能忘怀。
那时,我家住在一条说不上名字的巷子里,听上去似乎充满了田园野趣和历史气息。说来可笑,胡同文化经历了九曲十八弯传到我这儿时,便只剩下人们的口舌之争与喋喋不休的抱怨。就像榨过糖的甘蔗,再也没有多少甜味。
巷子临街,也许这个偏僻小镇所能赋予这里的唯一优点便是没有市井的喧哗和空气的污染。可是,因为没有垃圾回收站,也没有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环境日渐恶化。夏日里,苍蝇聚集的垃圾堆成了居民抱怨的核心。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决定把小巷尽头拐角处那片草地作为公共的垃圾场。
于是各色名样的生活垃圾便从各家各户汇集这里,五颜六色的垃圾袋在风中张牙舞爪,死鼠烂菜散发着臭气。经过巷口,人们一个个掩鼻而过,满是厌恶的神色。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出应对的良方。于是,日月流转,垃圾依旧。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习惯把怨怒宣泄在不恰当的地方。每次从那儿经过,都有想大骂一通的冲动,可是也不得不先摒气跑过。过后,冲动消退了,怨怒也就大半忘却了。
每个人似乎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一日,我又路过那儿,却一眼看见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正在垃圾堆旁努力地挖着什么。我强忍着想跑远的欲望,好奇地凑上前去:
“小朋友,你在找东西吗?”
“不是,我在种花。”
“种花?在这儿?”
“对。妈妈说,花是最香的,我把花种在这儿,这儿就不会这么臭了。”
“可是几朵花又怎么能遮盖这么大的气味呢?”我不忍心告诉她,种了也一定活不了,便委婉地这样说。
“可是不种又怎么能肯定呢?我一定会种好多好多花儿,让这儿香香的。”她一脸自信。
这件事情不胫而走,我无从得知别人听后的感受,只是惊奇的发现,很多成年人加入了改造环境的行列。一个星期后,垃圾堆消失了——代替它职务的是一个大垃圾箱;又过了一段日子之后,那儿开满鲜花。
我惊愕了。
我一直信奉:一滴清水,不能使整杯浊水变清;一滴浊水却能使整杯清水变浊。因此我确信几个爱生事的人会说三道四,更确信那个孩子的努力不过是个玩笑。而现在,我却无言。
一滴清水也许不能使浊水变清,却能将它稀释,哪怕微小,但只要有希望,便要相信,终会花香满径。
[简评]
本文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乱倒垃圾的现象为我们诠释了“清水与浊水”的关系,清水有时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人人去做清水,从灵魂上去澄清我们自己,是完全可以让周围少些浊水,多些清水。正如一位哲学家说过那样,要想让田地少长些野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种庄稼。文章语言朴实,选材贴近生活,道理简单明了,是一片不错的文章。
这是一篇关系型话题作文,话题材料是一种富有寓意的生活现象。“清水”指高洁的品质、高尚的思想、正直的品格,或具有这种思想的人;相反,“浊水”便指恶劣的风气或思想腐化的人。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
1.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减少坏风气的扩散。屈原便是一例,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断奋争,绝不与社会同流合污,最后自投汩罗江而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污浊的官场,归隐南山,东篱采菊。
2.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一生中做一些好事可能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却会让人永远记住,影响人的一生,故而,我们要洁身自好,不让自己跌入罪恶的深渊。一个官员可能建立过赫赫战功,也可能有过辉煌的政绩,但因为一次贪污受贿,便身败名裂,成为历史的罪人。建国初期的刘长清、张子善便是很好的例子,当代官员更是举不胜举。
3.反其义而用之。一滴水可以使整杯浊水变清,一滴浊水未必就能将整杯清水变浊。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可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变好,甚至可以使整个社会风气为之改变。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他人,“爱自己”似乎成了自私、自恋的代名词。其实爱自己不是自私,不是自我中心,而是我们感受幸福的前提,也是爱他人的先决条件。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懂得爱自己?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真正爱自己?
请以“爱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无
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