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的明月,能引起人们无穷无尽的情思:思故乡,思亲人,思过去,思未来。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吟咏明月,赞颂明月,将美好的情感、高洁的志趣寄托于明月。
请以“明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写成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略
这个话题相当宽泛。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相当大。提示语给出了一些方向性的立意思路,考生可以选用,当然也可以突破。
可以从文学底蕴和文化积淀的角度,写明月文化
可以写明月的圆缺的感悟
可以写明月下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在社会,“亮点”一词使用频率极高。“亮点”,新版《现代汊语词典》解释为:“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人或事物。”它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
请以“亮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略
亮点,就是闪光点。按照这样的思路构思,可以使文章的主题深刻一些:如如何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亮点,如何用亮点弥补缺点……
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罗曼罗兰说:“天才总是免不了要遇到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请以“成才与挫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无
所谓“两级立论”,就是根据话题对立的两极来确定中心论点。
话题作文的立论,与供料作文的立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只要求与话题有关,而后者则要求合乎材料所包含的意义。显然前者比后者宽泛得多,自由得多。根据话题作文的这个特点,我们要善于抓住话题的两极展开发散性思维,生成论点。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对立的两极,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出不同的两极,比如“书”,它的两极是“好书”与“坏书”,那么“谈读书”这个话题就可以围绕“读好书”和“读坏书”立论;如果变换角度,可以从读书的目的找到“为国”和“为己”这两极,可以从读书的方法抓到“活”和“死”这两极,还可以从读书的态度看到“勤”和“怠”这两极……那么“谈读书”这个话题就不知可以派生出多少的论点了。另外,在两极之间立论很容易出新,而且充满着辩证统一。如:读书既要“活”,也要“死”;读书既能“为国”,也能“为己”。
上面这道题,倘是供料作文,恐怕就只能把中心论点定为“逆境出人才”之类,作为话题作文,论点只要涉及到“成才与挫折”即可。因此,我们面对话题作文想写议论文的时候,最好不走“因材立论”的老路子,而要充分利用话题的两极来立论,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挫折”与“成才”有无因果关系构成两极,可立论:“虽说成才免不了要受挫折,可并非因为挫折才成才”;“挫折”对“成才”来说有成败两极,可立论:“挫折是成才的拦路虎”或“挫折造就人才”;“挫折”对“成才者”来说有幸和不幸两极,还可以于两极之间立论:“厄运对于成才者无所谓幸与不幸”。如此等等,丰富多彩。
美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的成才公式: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成才公式:A=X+Y+Z。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A代表成功。”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的成才公式:人才=才能+机会。
还有一个成才公式:成才=F(遗传素质×个人努力×环境×机会)。这个公式改加号为乘号,就是说其中一项为零,这个公式的值就等于零。
请以这则材料或其中某一个公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无
作文试题提供一个总话题及其若干个支话题,让考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话题进行写作,同时也允许根据总话题自定写作内容,这是“多头话题”题型。此类作文题的主体部分是由支话题组成,总话题则有明有暗。譬如这道题,主体部分有四个支话题——不同的“成才公式”,而总话题却是暗的——蕴藏在整则材料中,但又很显豁,考生一眼便能望穿——说的是成才的秘诀。多头话题的写作,可以就总话题来发挥(但嫌太过宽泛),也可以任选一个支话题,或另定一个新的支话题,还可以从某个支话题派生出新话题。一般地说,求稳可选支话题,求新可定新话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他是一个农民,但他从小就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他坚持每天写作,一篇文章写好后总是修改再三,然后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报纸杂志。可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片言只语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
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信中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当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他的名字叫张文举,现在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记者采访时问:“您认为一个人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张文举答:“一个人能否成功,理想很重要,勇气很重要,毅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懂得舍弃,更要懂得转弯。”
[要求]请以“转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例文
转道人生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破吴而归。君臣共贺,载歌载舞,独不见上将军范蠡,人皆怪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时。范蠡驾一叶扁舟,过三江五湖。经风雨寒暑,终至齐焉。遂将周身之珠宝置于商贾之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行商之道与众贾大相径庭。夙兴夜寐三五年后,为山东巨富。乃化名陶朱,遍足天下,以游乐焉。
不日,至终南,乃徒步登之。须臾觉眼前一亮。驻足观之,但见天高云淡,山峦峻秀,林木葱茏,泉水清澈,不觉暗暗叫好。续三百步后,见一亭立于水边,内有一银髯老者,闭目养神。范公欲相问,不想老者竟先自语曰:“客请坐矣,不知客何以至此也?”范公忙揖而答之:“晚生冒昧,多有叨扰,失敬失敬!晚生乃山东贾人,名唤陶朱,数日前……”翁大惊。忙问曰:“翁莫非越国上将军范公乎?”“已为陈事,不可提也!”翁叹曰:“吾素闻将军之名,心内甚敬,不想今日见之。幸会、幸会!然余尝闻越王愿以半壁河山相赠,欲与公共享荣华,公何以视之如草芥也?”范公笑而不答。翁曰:“吾乃前吴国大将军孙公讳武之侄也。助夫差战于楚后乃隐于此,今我二人有缘相逢。皆为沦落天涯之人,公不必疑之。”范公默然,久之,叹曰:“吾未曾与人言世事耳,今为公言之。古人云‘名满天下者不福,功高盖主者危矣’。吾虽为将军,有决胜千里,助越灭吴之伟业,然破吴之后,见大王郁郁终日。遂知其意。想大王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惟共患难,又安能同福乐也?若不速往,恐有危矣。”
“当年助越灭吴之时,大王一时兴起,欲以半壁江山予臣。臣深知不可,心下惶然,遂有遁世之意。常言曰‘当走不走,反受掣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于是从商于市,转道人生。今已衣食俱足,欲遍游天下,目春风桃李,赏秋雨桐叶,以颐天年。遂至于斯,不想叨扰先生,实为罪过。”
翁凝视良久,徐徐叹曰:“公言至诚矣。吾素闻文种公与先生乃知遇之人,公何不邀共同归也。”
于是,范公至书于文种,俱实言。文种乃悟,欲走之,然为时已晚,竟以谋反罪赐剑以死。文种孤愤难抑,仰天太息流涕曰:“事已至此,吾又有何言?可叹吾纵横一生,功勋千百,独不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至理,始有今日。常言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吾愿以肺腑之言相告世人,吾始为楚之南阳宰,终竟为越国阶下囚。一生克勤克俭,勉志为国,可谓忠贞不贰。然吾不知进退之道,转弯之法,始有今日之祸。望后人哀而鉴之,勿使后人复哀也。”言罢,拔剑自刭。
范公闻之,顿足叹曰:“嗟乎!文种公不知转弯之道,竟横祸加身,何其悲也!然天下之人,知转弯者盖寡。是以事事拂逆,蹉跎一世,为后人叹焉,不亦悲乎!”
点评
本文构思新颖,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融入 “戏说”成分。选取春秋的越国名臣范蠡的传奇故事演绎成篇。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弃官从商,终成一方巨贾,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知遇好友文种奢求荣华,终遭越王残杀。文章通过范蠢与一位归隐老者的偶遇交谈寄寓“转弯”之’理,紧扣话题,含蓄而不浅白。人物安排为话题而设,范蠡、文种的境遇对比,意在证明懂得“转弯”与否对人生的重大影响。另外文章构思全取材于教材(文种、范蠡的故事散见于《勾践灭吴》《过秦论》的注释等处),表明作者,是一名备考复习的有心人。
本材料以知名硬笔书法家张文举事业途中的坎坷遭遇表明,人生成功需要多种因素。仅就材料本身来讲,可引发的写作点很多,如:从编辑的回信可引发出“鼓励的重要性”;从张文举回答记者问可引发出“论勇气…‘谈毅力…‘谈理想”等等。但“写作要求”中明确限定了话题“转弯”,因而在写作时只能在“转弯”的天空下思接千载,而不能旁涉材料中的其他写作点去视通万里。
就“转弯”而论。话题,带有明显的比拟性(这从原材料中张文举说话时的语境也可看出),因而我们在审题构思时应重在从“虚”处着眼,挖掘其“理趣”。若写议论文,应注意以下三点:①论述层次上的递进。不要只是谈“个人”,而应形成“个人”——“社会”——“国家”类似的递进链条,在立意上要力求深入一些。②选例上不要太苍白,只是局限于“同学、我、邻居”的狭小圈子。其实,放开想想,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鲁迅弃医而从文;中国革命时期的长征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等无不契合“转弯”的理趣。③从材料叙述的情感倾向看,此话题不宜反弹琵琶。若写成记叙文,一定要注意所叙情节的生动性、曲折性。当然,“转弯”之理一定要蕴含其中。并在适宜的语境中用适当方式予以明确,如人物对话、心理独自、议论揭示等。至于其他文体在不脱离“话题”的前提下也可尝试。
痛苦与成功
阅读下面一则小故事,按要求作文。
高中毕业后,我跟着父亲做起了木匠。由于没有考上大学,我的情绪十分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一天,我学刨木板。刨子在一个木结处被卡住,再使劲也刨不动它。“这木结怎么这么硬?”我不由得自言自语。“因为它受过伤。”在一旁的父亲插了一句。“受过伤?”我不明白父亲话里的含义。“这些木结,都曾是树受过伤的部位,结疤之后,它们往往变得很硬。”父亲的话让我心头一震。自此,我苦读一年,终于考上了大学。
[要求]根据这个小故事,以“痛苦与成功”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无
树受伤、结疤之后会变得更坚硬。人生正是因为有了伤痛,才会在伤痛的刺激下变得清醒起来;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苦难,才会在苦难的磨炼下变得坚强起来,进而促使你走向成功。
自信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指挥家大赛中根据评委会交给他的一张乐谱指挥演奏。在演奏中,他发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他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是小泽征尔的错觉。小泽征尔十分难堪,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站起来热烈鼓掌,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在权威面前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
敢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特别是在权威面前敢不敢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这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这样做的基础应该是自己的主张要有科学的根据,而不是胡猜瞎想。
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作内容只要符合上述故事提出的话题,都符合要求。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无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以“自信”为话题写文章,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从人生的角度思考,写自己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勇气;可以从学习的角度取材,写自己独立思考、攻克难关的事情;可以从处世的角度入笔,写自己不受外界__、敢于坚持真理的经历;还可以议论“自信”与“自傲”“自满”“自矜”的区别等等。这体现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然而这里首先提供了一则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大赛中不迷信权威,以充分的自信在大赛中夺魁的故事,并在“注意”事项中提出写作内容“符合上述故事提出的话题”的要求。这就为我们审题设置了限制,也就是要写自己在外界诸多干扰的情况下,有自信心,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坚持正确做法的内容。至于用哪种文体去写,就得自己确定了,因为要求中有一条是“文体自选”,那就需要根据你选定的题材去确定适合的表达方式了。
请以“盼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如;海峡两岸的同胞盼望骨肉团圆;年迈的父母盼望出门远行的儿女常回家看看;高考考生盼望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等等。
可以记叙、议论、抒情,也可以发挥想象,编故事,内容不限。
要求:1、题目自拟2、除赞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略
这个话题相当宽泛。提示语已经给出了思路:“盼望”团圆、盼望升学……当然,还可以盼望自由、盼望富强、盼望成为明星等等。写作时,文体特征一定要鲜明。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讲究追求个性,讲究与众不同已蔚然成风,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应该不错,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性,那么是不是又都趋同了呢?请以“个性与共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NO.1
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世界之前曾经面对过一个死结——谁能解开它,世界就是谁的。亚历山大没有像其他的尝试者一样去苦苦地解结,而是拿出剑劈断了结。随后不久,世界就成了他的。
我并没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但我也决不是个安于平庸的人。于是我潜心探求亚历山大成功的秘密,或者说是寻找上天造结的玄机。想来希望解开死结的人,都是盼着自己能被预言说中,成为世界之主宰——即便是成不了世之至尊,仅解开此结本身,就足以令自己名垂青史,万古不朽。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但仔细回味,亚历山大之前的众人,“解结”方法却大体一样,无非是研究结的绕法、结构、机关、突破口……诸如此类,但却无甚突破。正是由于思想上没有突破,缺乏必要的魄力与气质,才使众人成为不了亚历山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亚历山大、解结、征服世界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其实应是必然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位女环保专家(很遗憾我忘记了她的名字),她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向人们宣传并呼吁保护动物和环境,禁止使用农药DDT,但却遭到许多人尤其是化工资本家的围攻。她被孤立、嘲笑,甚至被人说成是“哗众取宠的疯子”,最后抑郁地死去。但其20年后,几乎全世界的人都钦佩她的远见卓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20位科学家之一,与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同列。在我看来,她是做到了真正的“与众不同”,一种超越时代认识局限与狭隘的与众不同,一种永恒的与众不同。
当今社会,思潮并起。前卫、时尚、另类甚至是变态充斥着感官和心灵,有人迷茫于其间,有人“弄潮”其中,并自以为“与众不同”。但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探寻一种超越平庸、领先时代、趋于永恒的人生智慧。其实,只要有人找到它,那这个人便可真正与众不同,永恒不朽。
简评:本文围绕什么是真正的与众不同展开论述。例证有力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通过亚历山大解结的故事,得出第一个分论点:思想上要有突破,还要具有必要的魄力和气质,才是真正的与众不同;通过《寂静的春天》的作者,得出第二个分论点:超越时代认识局限,才是一种永恒的与众不同。
文章还针对现实,升华了文章的中心。真正的与众不同是:探寻一种超越平庸,领先时代,趋于永恒的人生智慧,而现今似乎很少有人静下心去做,提出警示,认识深刻透彻。
时间的声音
这是一个富有辩证思维的话题,什么是与众不同,什么是个性,什么是平庸,什么又是雷同?从任意角度入手都可以。关键在于这样的话题,与社会思潮关系密切,如何把历史的、当今的、中国的、外国的社会结合起来,所以这是一个比较难做的一个话题,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现实关注程度都是一个检阅。
韩寒,一名17岁的高中生,一位写了长篇小说《三重门》和文集《零下一度》的天才少年。同时,又是一个七门功课亮起“红灯”的问题学生。就是他,很帅地甩了几下头发,毫不犹豫地在退学申请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是他,嘴上挂着慵懒的微笑,潇洒地拒绝了复旦大学的“召唤”;还是他,提出了“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的看法……由此种种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韩寒现象”大讨论。请以“我看‘韩寒现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无
对于“韩寒现象”,可谓众说纷纭,有谩骂,有褒奖,也有惋惜……作为同龄人,你或许羡慕他的文笔与才情,或许佩服他用犀利的笔触言你所不敢言,你或许讨厌他的轻狂与张扬,或许不能苟同他“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的论调,或许你会思索:韩寒,到底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还是张扬个性的先行者?面对这一话题,同学们尽可放飞思绪,写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本题以写成议论文为好。如果你认为韩寒的言行值得肯定,可以从立论的角度来写;如果你不赞成韩寒的做法,或认为他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不无偏激之处,则可写成驳论文。写立论文,文章的观点要简洁、鲜明,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一般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见解;也可将观点置于文末,但前文论证要充分,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围绕中心论点,要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阐述,做到以理服人。如果写驳论文,针对韩寒的言论、行为提出批评,要注意论据的针对性,以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作用。
参考拟题: 1、走好自己的路。2、冷语“韩”言。3、我眼中的“韩寒”现象。
4、盏盏“红灯”照不亮前程。
[范文] 韩寒,你走好
也就是在两三年前,一声惊雷,炸响全国,一个名叫韩寒的上海高中生经“新概念作文”大赛而一鸣惊人,名扬四海。韩寒,以其成熟老练的笔法,新颖独特的见解,调侃谐谑的语气,指陈弊病,指点江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又因其除语文之外其他功课一概一塌糊涂,以“专才”自居,从而博得了众多中学生的喝彩和欢呼。毋庸置疑,韩寒是个文学奇才,无师自通,却也能妙笔生花;不读名著,倒也下笔有神。现在“韩寒热”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但我认为是没有必要过分推崇韩寒的。
韩寒,被认为有着与应试教育相背离的勇气,可是他自己又示范着什么样的学习轨迹呢?“上课睡觉”,认为“数学学到初二就足够了”;自然“五门功课不及格”,将与大学失之交臂,却拿当年考入清华时数学才30分,终被破格录取的钱钟书做挡箭牌。殊不知钱钟书并非不愿学数学,只是为时已晚罢了。此外,今天绝不能与钱钟书所处的时代同日而语。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健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西方国家的个性教育,宗旨无非是培养学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发展,博学多才,又学有所长的“通才”,将比“专才”更适应社会的竞争。“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涌现出许多具备这种“通才”素质的学生,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而非韩寒。我担心,只精通一门,纵使是“马中赤兔”,也终会错失前蹄;即使是璀璨的
流星,也终要稍纵即逝。
恃才傲物似乎是才华横溢者的专利。如果说韩寒没有资格“傲物”,是不客观也不实际的。显然他的杂文已见诸各大报纸杂志,小说也已相继出版,读者群日益壮大。更何况他也“拎得清”(明白事理的意思)自己是天才,自称是本班语文最好的学生。但清高也得有个限度,不能总用高傲的态度和偏激的言辞将自己全副武装,拒人于千里之外。诗苑巨匠白居易曾请老妪评诗,文坛泰斗郭沫若要拜“一字之师”。纵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应忘了内敛。比如是个球吧,总愿做有弹性的弹力球,谁愿做一碰就头破血流的玻璃球呢?
有主见的人,可以跻身强手如林的社会,据一席之地为己有,也可能陷入盲目自负、冥顽不化的囹圄。我不知道很有主见的韩寒会走向哪一个极端。我也不明白,一个并非家财万贯的高中生为什么仅以结交朋友为目的,就用四五千元去进行西藏之行,也许义无返顾的韩寒自觉得它有意义。我也不理解,韩寒为什么要主动向语文以外的学科投降,为什么完全放弃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幸与不幸、选择与被选择、乐意与无奈、自愿与被迫,每个人一生都在奋斗、挣扎。虽则“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不得意之时,也不宜丢盔弃甲、卷铺盖走人,或干脆找个敷衍塞责的理由。人发挥潜能适应环境才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很难想象,失聪后的贝多芬用木棍顶在自己与钢琴之间,依靠振动辨音,不是为了在音乐领域登峰造极,而仅仅是由于心血来潮而已。
无论如何,韩寒是幸运的;他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虽然对与错还不得而知。但作为年龄相仿的莘莘学子,我们在关注韩寒的同时切不可盲从,一条新踏出的小道不一定适合另外的人去行走。因此,我觉得“韩寒热”也该冷一冷了,否则说不定哪一天学生们将要得“恐寒症”了。
[点评]
面对“韩寒热”这股热潮,本文作者有清醒而独立的思考,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行文老练,读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