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除诗歌外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工整。
无
材料用排比句的形式告诉我们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这样一种声音,在诉说着爱、责任、良知……而你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会丰富你的情感,净化你的心灵,提升你的境界……
看话题,注意话题中每一个词语。
文体自选,不是不要求文体,而是在表达方式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如果写散文,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实。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论证思路如何展开,能够鲜明地亮出观点,正文部分围绕这种声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切忌空发议论。
材料一:1998年夏天,上海一电脑公司悬赏一百万元,招募电脑高手作为自己的对手,对该公司所研制的信息“防火墙”系统进行攻击。经过几次攻守较量之后,该系统的防盗能力大大提高。质量的提高,赢得了客户,为公司带来丰厚收益。
材料二:科学家发现,鲨鱼在近千万年的历史进化中,其内部组织几乎没有改变,原因在于鲨鱼至今没有天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无
这个话题的写作范围比较宽泛,内容涉及社会、自然、人生等各个方面。要生存,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对手。“对手”是自身的挑战者,又是自身发展提高的促进者。民族有了外患才能自强不息,个人有了对手才能拼搏向前,生物有了天敌才能进化演变。“对手”的普遍性体现出事物相互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普遍性:疾病是健康的对手,邪恶是正义的对手,谬论是真理的对手……就表现形式来说,有明着的对手,暗中的对手,有时自己还是自己的对手等等。
写这个话题,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正面立意、反面立意都可以。写法上,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还可采用其他新颖的形式。总之,要写出对“对手”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
以下有两则材料,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处处会留下脚印:路上桥下,街头巷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你能联想到哪些?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材料2 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
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两则材料,要求均一样: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
高唱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踏着秋的脚印,寻觅着回家的路;吐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义山踏着秋的脚印,消失在迷茫的浓雾里;轻吟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踏着秋的脚印,用一抔净土掩埋着一生的风流。
秋,多情的秋,它的脚印遍布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历史的车轮,在华夏九州踏过了两千多年。多少文人志士沉醉于秋的脚印里。它的脚印经过田野,辛弃疾便用“稻花香里说丰年”点染它金黄的颜色;它的脚印留在霜叶上,引领杜牧驾车到“白云深处”;它的脚印留在月宫里,惹得东坡“把酒问青天”;它的脚印留在深山中,教会陶潜“采菊东篱下”……
何止是诗歌!当1948年秋的脚印留在余姚时,影响当代文坛的人物余秋雨诞生了。秋的脚印伴随着绵绵的秋雨,走过“文化苦旅”,经过“山居笔记”,看着“霜冷长河”,道出“千年一叹”,完结在“借我一生”。余秋雨先生用他博雅的笔尖,把秋的脚印留在大江南北,让秋在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里占足了分量!秋给了余秋雨一生,余秋雨又把他的一生交给了中华文化。踏着秋的脚印,他带着隔代的伤、废墟的泪,带着屈原的梦、李白的诗,带着昆仑的山、黄河的浪,他变成了那只涅盘的凤凰,在文化的秋天里高傲地飞翔。
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也可以觅到秋的影子。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十五的月亮》传唱不衰,回荡在祖国天涯海角的军营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八月桂花香》唱出了军民鱼水深情,保留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盘盘诱人的月饼摆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咬一口香酥可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月宫里的仙子也为思家的人点亮一盏明灯,这灯叫“中秋节”……
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脚印曾真实地存在过,秋月可以改变,但秋的脚印已成为永恒。一个民族的文化,以秋为依托,一定会丰富厚重,代代传承。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经久不息……
分析“话题”。“脚印”,其可见可触,它有形,即它是实有的事物;“感受亲情”,“感受”作为动词,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可视可触,“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学生面对如前者以具体名词为话题的作文题目,思维往往局限于这些名词本身,不善于联想、想象,或联想、想象角度单一,不善于多侧面地发散思维,因而难以把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的材料和写作话题联系起来,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以致写作空间狭窄。为此,可运用“避实就虚法”,具体讲就是: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历史的或虚拟创造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记事可借助记忆中的、假设的甚至梦幻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写理可借助具体物象引申开去,谈历史、谈文化、谈人生、谈社会等。于是,“脚印”,可由真实的脚印(实)联想到脚下的道路(虚),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史(虚),由成长的历程联想到人生的足迹(虚)等,“脚印”其内蕴就丰富而又深刻了,其艺术性显现出来了,其哲理性也被挖掘出来了。这样的构思或思路、写法大可实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某城市电视台做了一档"测试"市民素质的节目:记者化装成报贩,在闹市街口卖报,凡来买报者都多找他五角钱.隐藏在暗处的摄像机则秘密拍摄."测试"结果分三类:第一类,接过钱看也不看,放进口袋就走;第二类,发现多找钱了,眼神慌乱,表情紧张,或迟疑或匆忙地走掉;第三类,把多找的钱退了回来.凡是退钱的,记者便告知其原委,并且送一个"福娃"表示奖励.一个小时之内,只有三个人退钱,退回钱的人,在被告知真相后只是笑笑,接受奖品后就离去了.记者对市民的素质"深表忧虑".
无
故事性的材料,有的是要你来评判的人物或事件,审题的任务,就是要分清是非,做出褒贬.材料中没有某种固定的哲理,但你评判褒贬时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1,不要因小失大
开头:当报贩多找你五角钱时,当你捡到过路人丢失的东西时,当__在你面前晃动时,你是否想过,你的决定将会反映出你的素质,将会影响到你的人生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而丢弃最宝贵的东西,不要因小失大.
1,不要因小失大,让利益蒙蔽你的良心.(正反对比:捡到钱据为己有与捡到钱交还失主;合法经营与制假贩假)
2,不要因小失大,让物质俘虏你的自尊.(点例成段:朱自清拒绝美国物质救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苏武拒绝匈奴王的赏赐)
3,不要因小失大,让__夺走你的灵魂.(正反对比:姚明和王郅志,钱学森和某些为优厚待遇而拒绝回国的科学家)
结尾:在我们自己身上,有着许许多多无价的宝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我们千万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__所俘虏,而丢弃了自己最美丽最宝贵的东西.不要因小失大.
2,提升素质,刻不容缓
开头:当报贩"不小心"多找了五角钱时,有人看也不看就走,有人则表情慌乱地离开,即使那些把五角钱归还回来的成功通过测验的人们,也对这个素质测试不以为然.可见,提升国民素质,刻不容缓.
1,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这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国民素质的高低,体现这个国家文明发展的程度.提升素质,刻不容缓.(举例:京骂,比赛场上的嘘声,争抢公交车座位,在外国旅游时看到"不要乱扔垃圾"的中文提示,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正体现了我国国民素质的缺陷.个人素质提高了,待人接物也更加成熟;国民素质提高了,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分别举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和谐社会的建立.)
2,我们每个人需要用知识充实自己,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哲理;诗文举例;彩线串珠:怎样从小事做起)
3,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提升国民素质.只有国家重视,整个国民素质才会有大的提升.(日本注重教育和礼仪,新加坡用严厉的法律处罚不文明的行为;我国正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希望这次活动能提升国民素质.)
结尾:提升国民素质,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提升素质,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素质深处的忧虑
开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却孕育出了一个怪胎:经济发展走上坡路的同时,市民素质滞后了.人民不禁疑惑,难道发展的代价是素质的倒退 这些物欲横流的都市,向素质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例子)
1,个人的素质,修养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无形身份证".(阐述素质的重要性,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素质培养的名言)
2,也许人们都意识到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表现却不怎么令人满意.(举例说明市民素质低.例如:肆意践踏草地,破坏公共电话等.公共场所竖立的警示牌从侧面说明了市民素质令人担忧)
3,今年来推出的素质教育是一大进步,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社会,学校,个人的角度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提出建议.)
结尾:在经济和科技齐头并进的今天,素质也不应该落伍.全民行动起来,用高素质撑起中华民族的这片蓝天.
4,人性的份量
开头:如果你在买报后发现了这多找的五角钱,你会怎么做呢 你是心存侥幸,紧张匆忙地把钱收起,还是理所当然地退回去呢 不管你怎么做,你的做法都会掂量出你人性的分量.
1,以诚实为砝码,增加你人性的分量.(就像那个退钱的人一样,晏殊是诚实的,他参加进士考试,晏殊坦言十天前写过这篇文章.丁肇中是诚实的:不知道的,你绝对不能说知道.那个退钱的人,正是知道多找的钱是绝对不能要的,而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别人没有的人格力量.)
2,若只想着贪小便宜,人性的分量往往会被削减.为了那五角钱,他们弄得神情慌张,心情紧张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中透视出他们的素质."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仪,廉耻不立.我们只有做到知荣知耻,才能增加人性的分量.)
3,如果每一个人都以诚实,知耻作为自己的砝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标准,人性就更能散发光芒,社会也会更美好和谐.(分析社会其他现象)
结尾:这区区五角钱,不仅透视出人性的分量,也透视出知荣辱才能提高素质,共创和谐的道理.
5,关于市民素质的思考
开头:某电视台采用卖报者多找五角钱的做法,对市民素质进行了一次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有些人接过钱就离开了,有些人发现多找钱了,神色慌张地离开了.一个小时内,只有三人回来退钱.如此现象,不得不让人忧虑.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小城市的个别现象,而是千万个城市的"共性".提高国民素质是新时代面临的严峻的问题.
1,市民素质较低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列举我们日常看到的不文明行为,谈社会对市民素质的重视程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拿走多找的钱变得理所淡然,理直气壮)
2,市民素质较低和先进教育制度不无关系.(先进教育制度下尽管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应试教育才是主流.我们强调社会实践,贡献社会,却忽略了很多基本的文明行为.)
3,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采取相应的行动,为时未晚.(为迎接奥运,北京有了"排队日",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结尾:提高国民素质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相信我们很快可以看到努力的成果.
6,诚信"贬值"
开头:如今中国经济好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奔6"了,人们的腰包也鼓了.但令人深思的是,某些人诚信却贬值了,甚至,连五毛钱都不值了.
1,诚信的贬值,由来已久.(举例:"大头奶粉",假药加大米等"自杀套餐",购物时买卖双方怀疑的眼神.)
2,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一直对自己和社会那贬值的诚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分析原因)①人固有的求利心理驱使,以及被骗怕了的心理;②社会整体氛围影响;③法制上的缺陷,"保护伞"的存在.
3,眼看诚信的价值一跌再跌,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①首先从自身做起,以信立身,诚对他人;②再者,呼吁社会重视诚信.(假设说理)
结尾:国家很大程度上只能对经济进行调控,所以对诚信调控还得靠我们自己.让我们扼住这个人性的"缺口",让中华民族的诚信得以"升值".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上海书展在上海世贸商城拉开了极具星味人气的序幕!除了好书、新书,其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百家讲坛学术明星和选秀明星们,将在书展期间参加各类活动;而超女李宇春、好男吴建飞、型男王啸坤等也不甘示弱,携其新书积极参展(《东方早报》2007年8月14日)。据报道,为应对可能的巨大的明星的粉丝人流,书展组委会专门表示做好足够的安全措施。截至昨天为止,上海书展已经三天了,经常来逛书展的上海市民邵永辉对记者表示了他的忧虑。“‘好男’、‘超女’,把这些字眼去掉,今年的上海书展还有多少亮点?”“为什么现在的书展追星的味道那么浓,而与书有关的内容那么少?” 因为这些“选秀明星”的参与,书展场馆甚至在签售前一天就会出现“粉丝”扎堆的场面。“粉丝”对记者表示:“来这里,买本书花个几十块钱,就可以和他们见面,排到前面还能握握手,运气再好还能抱一抱,比演唱会什么的合算多了。”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是否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请以“书展还是星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我为谁狂
想必大家都听过“买椟还珠”,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珠宝,把珠宝放在精致的盒子里,郑国人买下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书展上,展示了当代及历代中国文化的无数精华与瑰宝。我为这样的活动叫好,因为书是知识的最好载体,书展能方便地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的人类精神财富。此次书展的另一亮点便是请来了许多明星助阵。但听到一些人话语:“来这里,买本书花个几十块钱,就可以和他们见面,排到前面还能握握手,运气再好还能抱一抱,比演唱会什么的合算多了。”我愕然了,原来这许多来人是为了捧自己心中的偶像的场,他们并不是冲着书而来的,难道这便是此次书展的全部意义吗?
试想,如果这些明星不在,会有多少人来参览呢?我不敢想像。
在当代社会里,各类人马登台献唱,引起追星族们无知的疯狂与尖叫,一些在校的学生,也纷纷参加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看到电视里一些所谓的“明星”的张牙舞爪,便疯狂地迷上。悲哉!悲哉!那书中的屈原在摇头,杜甫在叹息,就连一向豪放洒脱的李白也不禁绝望起来……他们在哭泣,在思索:沉迷的人们呀,你们到底在做什么?你们知道你们是多么的愚昧与无知吗?你们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呀!那里不能提升你的素质,那里不能给你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那里也不能让你站在未来的高峰之上。重返书本,重拾书中的乐趣吧,因为那里才是你们的精神净土,那里才是你们的终极归宿。
试问,我为谁狂?为那飘逸神仙般的明星吗?为他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般地摆显吗?为他们在舞台上张狂般地歇斯底里的喊叫吗?不,我将肯定的回答:他们不是我心中的偶像,他们只是一些人暂时的寄托;他们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他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们终将会随日月而消逝,随波涛而流去。而书本,他们才是我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星星,它们永远闪烁;它们才是我们永远的清风,永远的阳光,吸引着我们去思索前进。
放弃吧,让追星的身影消失吧,让我们一起为书而狂吧。
我们不要再做郑人了,我们不需要明星的吸引,因为书本才是真正的珠宝,书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走进书本,走进经典吧!屈原不再摇头,因为他的思想已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杜甫不再叹息,他对未来又拥有了信心;李白又在饮酒作诗了,高兴于他的诗歌不再成为人们的摆设而束之高阁了。——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明星”,我们正应该为他们而狂。
中华少年,摒弃那些不该有的陋习吧,让我们为书而狂,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而狂,为那些永远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书而狂吧!
亮点揭示
一是令人叫绝的标题。常言道,一个好的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确实,“我为谁狂”令人眼前一亮,不但醒目传神,令人拍案,同时这样新鲜、灵气的标题一下子就能把读者紧紧抓住,令人深思。二是绝妙的譬喻手法,文章开篇的“买椟还珠”的故事令人称奇,此次书展确实是一个现代版的“买椟还珠”,作者联想丰富,但作者并没有开篇就指出其与本次书展的关系,而是在文章最后才亮出自己的想法,可谓是水到渠成。三是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如“重返书本,重拾书中的乐趣吧,因为那里才是你们的精神净土,那里才是你们的终极归宿。”“他们才是我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星星,它们永远闪烁”等,这些话如同一串串珍珠展现在文章中,引发了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佳作示例二]
莫让“星”云遮慧眼
书是知识的最好载体,举办书展本是为广大爱书迷的一次最好的交流机会。但据报道,在上海举办的书展中出现了许多明星的身影,如超女、型男……他们的出现虽然为书展增添了不少色彩与活力,但更多的是遗憾。许多所谓的买书人其实并非是为想获得知识而来,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偶像而不惜劳苦奔波。有的粉丝说,只要花上十几块钱就能见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心中的偶像,这比去演唱会值多了。
是的,如果这样计算确实是很值得的,但你可否想过“书”的真正含义?你可想过上海书展的真正意义?你可否想过买一本好书与见一次所谓的偶像,哪个更值吗?上海此次书展的红火并非真正源于读者对知识的尊重渴求,却是受追星族羊群心态牵引所致。换言之,书展的人气热闹,仅是虚火一把而已。而真正作为主角的“书”却成了书展的“配角”,居然还 “很值”,悲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得到一本好书,如觅到一位良师,如获得一位益友;读一本好书,似饮春天的甘露,清凉润口。它会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你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翔。古人不是说“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黍; 安居无需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吗?为何古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换作理应更进步的现代人就不明白了呢?
你看那一本本历史书,可以告诉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让我们心生自豪,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兴衰荣辱,让更多的国人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你看那一部部诗集,它可以培养我们丰富的情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了解古代的文人墨客,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与忧国忧民情怀。黑夜中读一本好书,你会感到前方是一片光明,因为你已不再畏惧__了;寒冬里读一本好书,你会觉得无限温暖,因为严寒已经让你打败了。当你沉浸在一个又一个令你感动的故事里时,当你进入一个又一个世外桃源时,当你振奋于一个又一个令你心灵共鸣的故事时,你是否想到这就是书的价值?这便是真正的你要追求的东西,正是你苦苦要得到的?
如果你真正地了解书,你就不会借买书之名去见偶像;如果你真正地了解书,你就会把它视为至宝;如果你了解书,你就会与它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纯洁的书展实在不应该出现那样的不和谐的音符,这里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书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只能说是在亵渎书,亵渎他的纯净。
人们呀,不要再为了一己之私,不要再只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与好书一次次地擦肩而过,不要再一次次地抛弃一本好书而后悔莫及。如果书展的读者只是一厢情愿的愚昧粉丝,那么书展办得再热闹、再红火,这对国民素养的提高,又有何意义可言呢?
亮点揭示:一是文章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作者在批判此次书展的同时亦指出了书的真价值正所在,在对比中论证,观点更具说服力。二是语言华美,文章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可否想过”“如果你真正地了解书”等句子,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也强化了本文的抒情气势。三是标题的恰当的改造,既贴切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又让人佩服作者的思维之敏捷。
书是知识的最好载体,书展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是时代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拉近书与读者间的距离。如今,务求商业化运营的书展,正渐渐偏离了方向,走进了一种虚浮的“极端”:过于追求明星效应,已然把书展当作了星展。此种“书展日渐明星化,热衷做秀,而读者则粉丝化,盲目追星”的现状,无不凸现了功利时代里,阅读的价值正在浮躁中无声消解和湮灭,令人担忧。
在文体的写作上,本文适合选择用议论文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对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进行深入地剖析或者批判,观点既可先破后立,也可边破边立。可采用对比法、譬喻法、事理法等方法进行论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守望麦田,挥舞镰刀,收获一片金黄的希望;拉起风炉,抡起铁锤,在火中锻造出梦想的形状;挽起裤腿,踏上田埂,享受“带月荷锄归”的自在……请以“劳动者的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除诗歌外),确立标题;不要脱离话题范围作文,不要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劳动的快乐在于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劳动的快乐在于找到生命的意义,证明自己的平凡人生的价值;劳动的快乐在于让个人的愿望和梦想得以实现;劳动的快乐在于获得一种自在、自由的生命状态;劳动的快乐在于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等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走不回来的人
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往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那个人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要求:
以“走不回来的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800字以上。
①就原材料立意:“走不回来”的含义是丢了性命,“走不回来”的原因是贪婪。以材料原有的含义“贪婪让人走上不归路”为中心,联系现实生活来作文。
②从原材料扩展开去:想一想“走不回来”在生活中还可以是哪些状态,让人“走不回来”的原因还可以是哪一些。只要仍然是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就可以选择感受最切,认识最深的,素材最丰富的内容来作文。例如:有的人为掩盖小错,而制造一个大错,为掩盖一个大错又制造一个更大的错误,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不回来”了;有人在赌博场上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有的人为追求名利而迷失了本性;有的人因为失败就一蹶不振;有的人常为生活琐事困扰而忘记了人生的真谛······
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作文
著名体操王子李宁在告别体坛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上脚受伤了,那场比赛,他只拿到了一枚铜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宁淡淡一笑说:“我很满意自己今天的表现,我没觉得失败,或许这场比赛我没有战胜别人,但我赢了自己。”李宁的话耐人寻味:“战胜别人”固然可贺,但“赢了自己”更值得称道。人生处处是战场,时时有对手,其实真正的胜利,不只是战胜对手,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超越”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要求:1.观点明确 2.论据充实 3.结构清晰 4.表达生动
略
略
话题作文“瞬间的幸福”
瞬间的感悟
或许我们这一代都生活得太幸福,所以不曾拥有太多生活给予的考验,也不曾有过太多对生命的思考。然而生活,它有着许多未曾发现与铭记的绚丽,比如说——那一个瞬间的笑容。
我在路灯下漫步,享受着繁华都市的夜景。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乞丐,她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满脸的皱纹,头发花白,弓着身子,正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我。她口中喃喃着,我不知道她说着什么,但她的确给人一种凄惨可怜的感觉,而我也对她充满怜悯与同情。
她伸碗过来,我看见那只瓷碗里有许多面值不一的硬币。在我摸口袋的那一刻,我忽而会心一笑。
我并没有给她钱,而是将一颗牛奶糖递到她手中。我为自己的举动意外,同时我也发现老太太也有些意外。但她笑了,笑得很美丽。
我也笑了,我的笑,是因为我的心弦在那一瞬间被一阵莫名的感动所触动、。而她的笑——让我想了许多。
她的笑,有着对我的感谢,那是她对我的感谢,那是她对一个陌生人给予帮助后的回应。或许微笑是她已经习惯了的动作,但那次的微笑决不是。她会给无数的施舍给她的陌生人抱以无数次的微笑,她会无数次地重复着这样的过程,但那些过程里似乎已经没有了她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容。
而我,在她无数次麻木表情的背后,却看到了她真正发自内心的笑。
我看到了,看到了她接过那颗牛奶糖之后的惊讶与那似乎不自然的笑。因为,因为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施舍。不,那颗牛奶糖已不再是施舍,那是一种尊重,一份理解。她的笑容所包含的,已不止是感谢。在那一刻,我似乎也依稀地体会到——她的自尊。每个人都有自尊。或许像这样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有着更深藏的尊严。在那一次,她的自尊得到了理解,所以她笑了,笑得美丽动人,那是发自肺腑的笑,而更重要的是,是精神上的寄托。
我给她的,不正是她所需要的这一点点的理解和关怀吗?
我忽然间感悟了,被人世间最原始的笑容所感动,被她感激的眼神所感动,被她的喜欢而又欣慰的表情所感动。
我们无言,惟有笑容凝结在空气中,凝结在我们之间——共鸣。
几秒钟之后,她离去了,看着她的背影,我似乎也看见她依然在笑——嘴里含着那颗幸福的牛奶糖。
已过去了几天了,我已忘却了老太太的脸庞,唯一记得的,是那个在瞬间绽放的笑容。
无
“尺寸”(“中庸”)话题
尺寸 陈娅妮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这在古代谚语中也可略见一斑:什么“人怕出名猪怕壮”,什么“枪打出头鸟”,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把绝大多数的人都纳入到他们规定的统一的尺寸里,培养出无数唯唯诺诺、玲珑圆滑、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
唐朝的苏味道,处世圆滑,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苏味道就是凭着深厚的“骑墙”功夫,走着“中庸”之路,混到了宰相的高位。还有,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的弟
弟:“假如有人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纳。”
这二位无一不是生活在传统文化规定的统一的尺寸里,从不露锋芒。而在这传统文化的桎梏里,那些不守统一尺寸的人,一般都难得善终。
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日:“多多益善。”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想修理修理他的锋芒。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__亭”之劫?
我们想想,如果人人都活在别人统一的尺寸里,被“传统”所圈养,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进步?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这几千年的历史还叫画卷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孝祥回答:“无锋无
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于什么?”这三句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毕露之士,当为此树一大碑。
一位名人说过,小鸟只有经过折断千百根羽毛的痛苦,才能拥有翱翔蓝天的翅膀;种子只有突破重重泥土的压制,才能沐浴灿烂美好的阳光。
一位伟人说过,人总得有一点精神。套用一下也可以说,人总得有一点锋芒。不要让别人尺寸自己,也不要尺寸别人。
评点(邓国民)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落笔,较深刻地剖析并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庸。虽从大处入手,但驾驭得较好。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人如果都“生活在统一尺寸”里的危害,论证有力j从行文看,文章引用较多古人的事迹作为论据,行云流水。作者的文化底蕴也由此略见一斑。
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