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木匠,晚年很少手把手的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于提醒,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脱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当初做得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懂得恰到好处的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下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其实,做人处事,和木匠的工艺一样,也得讲究“留一道缝隙”。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800字以上。


解析:

这是一道类比(比喻)型的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理解并界定“缝隙”的具体含义。

从正面立意(肯定“留一道缝隙”):对别人要宽容、给对方一点面子、给自己留个台阶、要宽容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太美满(苛刻)、做事要恰到好处、要给别人留点自由的空间(老师、家长不要求太严格)、做事不要太绝对(要留有余地)、谦让等。

从正面立意(否定“留一道缝隙”):对法制不能留缝隙、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参考拟题:

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事要恰到好处

法度不能留缝隙

堵住侵袭自我的缝隙

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人的一生谁没有和门打过交道呢?幼年时,家门曾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长大一些后,校门曾是伴随我们读书学习的最忠实的朋友;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工厂的门、商店的门、医院的门又勾起我们多少美丽的憧憬和遐想啊……也许有人将会走出国门,也许有人会走进监狱的大门,人生将会为我、为你、为他打开一扇怎样的门呢?

  请你以“门”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

  门可以是指一扇具体的门,也可以把它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膜、人为制造的一种障碍,门还可以是一种封闭的象征。“开门”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的沟通,或打破某种封闭,或打开国门:“关门”就可理解为自我封闭或人为制造隔膜和障碍。有了以上几种理解,写作思路就可以打开了。你可以由一扇具体的门为线索,叙写一件事,描述一个人,自编一则童话或寓言故事;也可以就门的多种比喻义和象征义展开联想,写成抒情散文或议论文。你还可以用拟人化手法,以小品的形式写一篇介绍有关“门”的知识的说明文,如说说门的起源、门的种类、门的功用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与意义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符号系统,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和延伸性。如“困”,是个会意字,从囗,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为废弃的房屋,引申义为贫困、困厄、疲倦、困扰、阻碍、穷尽等。从表达交流的角度看,既可作名词、动词,还可作形容词,具有多个义项,能引发多极思考和联想。

请以“困”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与自己的感受,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走出思维的困境

有人曾说:“越是瑰伟的景色,就越远离我们已有的道路”。想要打造自己的特色,不走寻常路,需要我们走出固有思维的困境,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走出思维的困境,需要我们学会独立思考。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因而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思维也是如此。人们都说:“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面对水,有人会感慨,“这是一潭绝望的死水”,有人会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有的人则会说:“上善若水。”正是个体独立的情感,思维才变得多样。

 独立的思考,才使得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高的思想理论。要想走出思想的困境,只有在不断的碰撞中有了可能。

走出思维的困境,需要我们不怕失败。

只有在不断的挑战与冒险中,我们才会开拓思维。海伦·凯勒曾说,人生除了勇敢的挑战,便什么也不是。不禁为她的勇气所感慨。如果不是在雨中放风筝,也许富兰克林永远也很难发现电的存在;如果不是勇敢地攀上高峰,很难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慨……在这个呼唤个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有富有挑战精神的人引领着走出困境。

不怕失败,才能更加自由地在思维中遨翔。面对大火燃烧的场景,爱迪生总代表地返回实验室重新开始新一轮实验。只有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变。鲁迅曾感慨,中国不是缺少天才,而缺少天才成长的土壤。这里所谓的土壤,包含很多,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缺乏给予失败的机会,经历过失败,我们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更开拓,更从容的走出困境。

走出思维的困境,需要我们跳出现有的思考的模式,独立思考,学会交流,打破常规思维;对于失败无所畏惧,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奇伟、瑰怪的非常之观。

不怕失败,才能更加自由地在思维中遨翔。面对大火燃烧的场景,爱迪生总代表地返回实验室重新开始新一轮实验。只有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变。鲁迅曾感慨,中国不是缺少天才,而缺少天才成长的土壤。这里所谓的土壤,包含很多,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缺乏给予失败的机会,经历过失败,我们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更开拓,更从容的走出困境。

走出思维的困境,需要我们跳出现有的思考的模式,独立思考,学会交流,打破常规思维;对于失败无所畏惧,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奇伟、瑰怪的非常之观。


解析:

这是一则给提示命题作文,文题“困”是个常用多义词,动笔不难,但写好则不易。依据提示和日常积累,可从多方面立意:

(1)从客观事理方面看,世界是多元的,事物是复杂的,恶劣环境、不利条件是一种客观存在,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能否清醒地认识、正确地对待,不仅影响我们的心态,而且影响我们的行为乃至命运。由此,可提炼“怨天尤人不可取”、“要正视困难”、“艰难困苦只等闲”等观点;

(2)从主观态度方面看,人生在世,难免遇到种种复杂境况、艰难处境和困难障碍,在人生际遇不如意、前行路途遭阻碍、情感世界有困扰的时候,我们应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下定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克服困难,战胜艰险,走向胜利和成功。由此可提炼“要正确对待困苦”、“扼住命运的咽喉”“冲出困境”、“努力化险可成夷”、“胜在坚持不懈中”等观点;

(3)从方法论方面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恶劣与良好、不利与有利,往往有着内在的关系,因而环境可以改造,条件可以转化,在同等境况下,不同的态度行为往往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由此可提炼“困可不困”、“祸福相依”“命运能改变”等观点。

总之,无论怎样立意,只要围绕“困”字,从积极、进取、健康的方面出发,言之有理,注意思辨即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风和太阳争论谁的威力大。他们议定,谁能剥去行人的衣裳,就算谁胜利。北风开始猛烈地刮,行人把衣裳裹紧,北风就刮得更猛。后来,行人冷得厉害,又加上了更多的衣裳。北风终于刮累了,就让位给太阳。太阳先温和地晒,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裳;太阳越晒越猛,行人热得难受,就把衣裳脱光,跳到附近的河里洗澡去了。

  上述材料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现实生活中不也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真正的威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⑷、不少于800字。


解析:

  要写好这个话题,关键的是要准确理解原材料的寓意。北风一开始便“猛烈”地刮,用的是以势压人的方法;太阳“先温和地晒”,再“越晒越猛”,用的是“温和”的方式。因此,从这个立意角度来看,可以得出:用“温和”的方式去说服别人,往往比用“威力”去压服别人更有效。另外,也可以从北风和太阳二者本身不同的特点上来思考,北风给予人的本来就是“寒冷”,太阳给予人的是“温暖”,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去与他人比“威力”,注定会失败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社会欢迎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种技能: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广泛的专业技能,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要有说服他人的能力,要有善于学习的能力。

请以“做现代人”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解析:

 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这几种技能,在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时,切忌平分笔力,逐项议论,那样容易显得板滞。应当处理好详略关系,着重写其中的某种或某几种。从自己最熟悉、占有材料最多、最擅长议论的方面展开,是聪明的选择。当然在文章中最好联系个人或者社会的实际讲清楚“怎么样”“为什么”。如果能写成小说,通过两个人的经历对比来说明这些问题,则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子孙人生的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进行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平和、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的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子孙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

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呢?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着一场善狼与恶狼怎样的较量呢?

请以“两只狼的较量”(或“心灵深处的较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解析:

 善与恶的较量在这个世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遇到这样宽泛的话题,首先要在选材上考虑。应选符合话题要求的、自己耳闻目睹的、感悟最深的材料,也可以把从报刊上读来的感人的人或事,结合自己的思考或想象进行必要的加工。切忌随意编造故事或离奇地演绎。

在反复思考、认真选材的基础上,应选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不要一般地敷衍成文。举例说,你可以写“与善狼共舞”;或写某人“良心的发现”,写他的自责忏悔;你也可以写某人以智慧与勇气感化一个一时误入歧途、行为不端而心灵深处善良并未泯灭的人;更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如“考出真实的水平”(考试不作弊),或写自己了解的故事。

如写议论文,一定要先想好自己的论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述),选用哪些事例,如何论证等,避免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或者不痛不痒。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正在消失的记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用工具将什么东西记录下来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告诉自己的大脑:“你没有必要记住它。”工具越发达,大脑的负担就会越轻。在计算机软盘濒临消失,每个人手中的U盘从128兆快速升级到256兆、512兆乃至1G、2G的时候,人们不禁忧虑:人类的记忆力会不会也呈指数级地不断衰退?将来我们为了找到随手乱扔的钥匙,是否也要向电脑、网络或遥控器求助?(摘自《人民日报》2007-08-02 第14版《正在消失的记忆》 )

请以“记忆会消失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本模拟题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解析:

“记忆是否会消失”,这是一个科学命题,对之的研究,当然是科学家们的事。但这里所说的“记忆”只是就人类而言,故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每一个人及其后代,都是被研究者,也是体验者,甚至是证实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这个命题,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你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用自己和他人的事实说话,也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话题进一步拓展开来。至于观点,肯定,否定,或是辩证地看待,皆可;只要言之成理,言之精彩,即是好文。文体并不一定要写成议论文,写小说,散文,新闻采访对话录,等等,都不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除诗歌外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工整。


解析:

材料用排比句的形式告诉我们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这样一种声音,在诉说着爱、责任、良知……而你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会丰富你的情感,净化你的心灵,提升你的境界……

  看话题,注意话题中每一个词语。

  文体自选,不是不要求文体,而是在表达方式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如果写散文,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实。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论证思路如何展开,能够鲜明地亮出观点,正文部分围绕这种声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切忌空发议论。

  材料一:1998年夏天,上海一电脑公司悬赏一百万元,招募电脑高手作为自己的对手,对该公司所研制的信息“防火墙”系统进行攻击。经过几次攻守较量之后,该系统的防盗能力大大提高。质量的提高,赢得了客户,为公司带来丰厚收益。

  材料二:科学家发现,鲨鱼在近千万年的历史进化中,其内部组织几乎没有改变,原因在于鲨鱼至今没有天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对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解析:

  这个话题的写作范围比较宽泛,内容涉及社会、自然、人生等各个方面。要生存,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对手。“对手”是自身的挑战者,又是自身发展提高的促进者。民族有了外患才能自强不息,个人有了对手才能拼搏向前,生物有了天敌才能进化演变。“对手”的普遍性体现出事物相互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普遍性:疾病是健康的对手,邪恶是正义的对手,谬论是真理的对手……就表现形式来说,有明着的对手,暗中的对手,有时自己还是自己的对手等等。

  写这个话题,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正面立意、反面立意都可以。写法上,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还可采用其他新颖的形式。总之,要写出对“对手”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

以下有两则材料,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处处会留下脚印:路上桥下,街头巷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你能联想到哪些?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材料2 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

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两则材料,要求均一样: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

高唱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踏着秋的脚印,寻觅着回家的路;吐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李义山踏着秋的脚印,消失在迷茫的浓雾里;轻吟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踏着秋的脚印,用一抔净土掩埋着一生的风流。

秋,多情的秋,它的脚印遍布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历史的车轮,在华夏九州踏过了两千多年。多少文人志士沉醉于秋的脚印里。它的脚印经过田野,辛弃疾便用“稻花香里说丰年”点染它金黄的颜色;它的脚印留在霜叶上,引领杜牧驾车到“白云深处”;它的脚印留在月宫里,惹得东坡“把酒问青天”;它的脚印留在深山中,教会陶潜“采菊东篱下”……

何止是诗歌!当1948年秋的脚印留在余姚时,影响当代文坛的人物余秋雨诞生了。秋的脚印伴随着绵绵的秋雨,走过“文化苦旅”,经过“山居笔记”,看着“霜冷长河”,道出“千年一叹”,完结在“借我一生”。余秋雨先生用他博雅的笔尖,把秋的脚印留在大江南北,让秋在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里占足了分量!秋给了余秋雨一生,余秋雨又把他的一生交给了中华文化。踏着秋的脚印,他带着隔代的伤、废墟的泪,带着屈原的梦、李白的诗,带着昆仑的山、黄河的浪,他变成了那只涅盘的凤凰,在文化的秋天里高傲地飞翔。

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也可以觅到秋的影子。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十五的月亮》传唱不衰,回荡在祖国天涯海角的军营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曲《八月桂花香》唱出了军民鱼水深情,保留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盘盘诱人的月饼摆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咬一口香酥可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月宫里的仙子也为思家的人点亮一盏明灯,这灯叫“中秋节”……

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脚印曾真实地存在过,秋月可以改变,但秋的脚印已成为永恒。一个民族的文化,以秋为依托,一定会丰富厚重,代代传承。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经久不息……


解析:

分析“话题”。“脚印”,其可见可触,它有形,即它是实有的事物;“感受亲情”,“感受”作为动词,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可视可触,“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学生面对如前者以具体名词为话题的作文题目,思维往往局限于这些名词本身,不善于联想、想象,或联想、想象角度单一,不善于多侧面地发散思维,因而难以把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的材料和写作话题联系起来,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以致写作空间狭窄。为此,可运用“避实就虚法”,具体讲就是: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历史的或虚拟创造的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记事可借助记忆中的、假设的甚至梦幻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写理可借助具体物象引申开去,谈历史、谈文化、谈人生、谈社会等。于是,“脚印”,可由真实的脚印(实)联想到脚下的道路(虚),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史(虚),由成长的历程联想到人生的足迹(虚)等,“脚印”其内蕴就丰富而又深刻了,其艺术性显现出来了,其哲理性也被挖掘出来了。这样的构思或思路、写法大可实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