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奔跑的非洲豹追捕猎物时,不是立即将其咬死,而是有意放生,然后驱逐尾随而来的豹崽追赶失魂落魄的猎物。小豹追赶一阵若停止脚步,母豹则含怒张开大嘴,毫不留情地嘶咬小豹。小豹开始惊叫躲闪,但很快领悟到母豹的意图,又抖擞精神奋力狂追那死里逃生的猎物。

请以“母豹教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解析:

定向话题含有一定的内涵指向,包括中心式指向和意向式指向。中心式指向就是话题点明作文的主旨,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者指明写作的意向,如2001年的“诚信”规定了话题作文的中心走向,如果从“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方面,或从艄公说的“有弃有取,有失有得”的角度来谈论,便脱离了指定的话题。话题作文是开放性的,“定向”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即使面对定向话题,也要努力拓展写作思维。比如这道题,除了与话题保持同向(赞同“母豹教子”的做法)这条路子可走外,还可以根据话题的实际情况,或运用逆向思维出新(否定“母豹教子”的做法),或在遵从定向的基础上对部分话题提出异议(“母豹教子”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不可取),更可以对话题作进一步的同向挖掘(豹教子易,人教子难)。

摆脱心灵的重负

材料一2002年12月12日《长春日报》以《18岁的生命随风而逝》为题报道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年级学生曹璐(湖南衡IrmA.,),入学后,总觉得高考成绩不理想,认为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对不起父母。加上对大学生活有些不适应,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以致悲观轻生。从自己宿舍楼顶纵身跳下,结束了如花的生命。

材料二日本先天缺少四肢的残疾人乙武洋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跟普通的孩子一起过来的。他认为,残疾确有不便,但绝非不幸,所以应该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他的父母说:“爱他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乙武洋匡不是借助社会的帮助而成长起来的传统意义上的残疾人。他面对困境,摆脱内心重负,以健康的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正常人都无法想像的目标。

读了曹璐和乙武洋匡的故事,你想到些什么呢?请以“摆脱心灵的重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解析:

曹璐,在花样年华里,考入了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仅仅因为没有考上清华、北大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以致悲观厌世,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如花的生命。先天残疾的乙武洋匡,却能快乐的对待每一天,面对生活的困难、人生的困境,以健康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常人无法想像的目标。一反一正,发人深思。生活中,谁都会碰到不如意的事,谁的心灵天空都会有阴云密布之时。失学、失恋、失业,上司的责骂、同事的流言,生活的磨难、疾病的折磨甚至成绩、荣誉、地位、金钱等等,都可能构成思想的负担,压得我们艰于呼吸,改变了人生的底色,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摆脱心灵的重负”就能减轻心灵负担,轻装上路,走出人生之路的精彩。

请以“模仿与创新”为话题写篇文章。


解析:

一般考生认为“模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往往提出的论点是“既要模仿,又要创新”,两者并重,泛泛而论。但是如果联系现实,根据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就可提出“要模仿,更要创新”的论点,重点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立意就更具现实性,更深刻。行文时也要突出“创新”。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rú lái 。”苏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rú lái ,看人都是rú lái 。”东坡有所悟。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境与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析:

要使本次作文在立意上有深度,贵在分析。苏东坡与惠崇和尚看人的结果迥然不同,其原因何在?苏小妹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rú lái ,看人都是rú lái 。”即看你心存之物为何,但材料中的“牛屎”与“rú lái ”又具体寓指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感悟等,联系实际加以揭示和阐述了。以下立意的角度可供借鉴:

    1.“心存rú lái ”不是因我们去信仰fó jiāo ,而是应拥有一种高尚的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要以宽敞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去尊重别人。

    2.“物”会着我“色”,要注重对“我”修养的提高。

    3.与人为善是rú lái 思想中的精髓,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当多一些“善言”、“善行”。

    写作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健康、积极向上的角度来把握中心,以体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导向,因此学生习作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对文中的主旨或观点要注意“理性”分析的高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所写的文章才能拥有rú lái 肚子般的大度。同时,还要防止写作过程中“材料贫乏”、“思维单一”、“题材幼龄化”等倾向的产生。

参考拟题: 1.《心存理解/爱心/宽容》;2.《rú lái 眼中出“rú lái ”》;3.《净化自己的心灵》;

4.《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梳洗》。

[范文]心灵的镜子

    一个人看世界犹如照镜子,镜子中照出的不是人妍媸美丑的外表,而是他那形形色色的灵魂。

    人的感情是多变的,世界也会因之而多变。当心爱的人走了,你周围的美景就会荡然无存,心中惟有孤单和悲伤。怪不得柳永会咏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词句,也难怪《悲惨世界》中的痴情者会这样诉说:“你走了,也带走了我天空的太阳,我的世界从此变得__。”一个人的心情遥控着一个世界:在忧愁者心中,世界是灰暗的;而在乐天派心中,世界又是何等的美好。

    听说过德兰修女的故事吗?软弱多病,肮脏不堪的人谁还会去照顾他?只有像德兰这样充满美好信念的人才会来承担这份责任。当爱滋病将人类扰得人心惶惶的时候,非洲一位伟大的女性却将一个患了爱滋病的小孩抚养到了十几岁。是信念和爱心驱使她们跨越了疾病、恐惧的障碍,在这两位女性的眼中,世界都是美好的。

    心存何物,万物皆成何物。葛朗台心中仅存的是金子,于是一切都成了金子。妻子生病请医生看病,在他眼里就意味着金子的流失;女儿的婚事,在他眼里也就成了金子的来源。即使到临死之时,吝啬鬼的眼中充满的仍是金色的光芒,爱情、亲情等都已不复存在。还有那“可敬”的唐吉诃德,不也是如此吗?他心中充满了骑士的幻想,带着仆人所穿的骑士服,把羊群当成猛狮,把风车看成魔鬼……的确,在那骑士的年代里,一切的真实都已经不复存在。心存之物——骑士思想,主宰着中世纪人们的人生,于是才有了诸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为我们所演绎出一幕幕的“荒唐”与“滑稽”。

    由是观之,心存之物的优劣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你若想游戏人生,那必将一事无成,因为在你的眼中一切都会成为戏中情、戏中景,你的斗志就会从此而烟消云散;你若能够心存“不满足”,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因为在你的眼中涌浪不能容忍山涧的狭窄,雏鹰不会安于卵壁的__。

    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不将罪恶存放在心中,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善良。保持你心灵之镜的洁净,让心中的太阳因此而光芒无限;澄清你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因你而美好无比。

[点评]  本文作者能结合平时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感受,以较为流畅的文笔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并呼吁人们保持“心灵之镜”的洁净,澄清“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变得美好无比。行文在立意上颇具深度,读来启人思考。

  生活中有无数的美好,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份真挚的情感,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段美丽的往事,一处亮丽的风景,无疑不是美好的;拾金不昧、勤劳勇敢、忍辱负重、孝行天下、自强不息、助人为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存于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受。请自选角度,以“美好”为话题表达自己对美好与美德的认知。

  浪花一朵朵

  无数次,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我影印太阳的光芒环顾周围的人与景,总会在心里激起几朵小浪花。阳光把我的心照得透亮,让我容不下一点污渍。唯有美丽的浪花时起时伏。

  一

  在畏惧中,考试铃声还是不客气地打响了。我收起书本,把书包放到讲台上,然后一动不动地等着监考老师的到来。心慌的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转头看其他人,才猛然发现自己忘了带文具。

  没有文具,怎么答题?我紧张地叫出了声。我突然觉得自己像掉进了深渊,抓不到一根救命草。

  “你没带笔?”陌生的声音,陌生的面孔。之后旁边递过一支笔,接着后面送来一个橡皮,然后又传来一把尺……

  我望着这些素不相识的朋友,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他们用小小的划桨在我的心中荡起一朵晶莹的浪花,除了在心中道谢,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二

  暑假时,我在亲戚家玩,一玩就是十来天。

  在我吹着冷气看无趣的电视节目时,二爹叫我接电话,妈妈打来的。

  “这几天还玩得开心吧!”

  “嗯。”

  “你那边热不热?”

  “有空调呢!”

  “妈妈好想你呀。唉,等你上高中了,一个月才回来一次,那我怎么熬啊,真担心你……”

  我的眼前浮现出妈妈的影子,为我担心,为我牵挂的样子,这几天我差点把父母的面容和关爱给丢了,觉得特别内疚。我轻声说了句:

  “妈妈,我也想你。”

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回家做个好梦。下晚自习后,我和同学相伴回家,月光清凉地抚摸我们疲惫的脸,觉得好惬意。月光伴着我们走,走啊走……

  “你们常一起回家吧?”

  我们转过头一看,连忙回应:“陈老师好!”

  陈老师笑盈盈地说:“来,送你们几个果冻。”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她就把果冻塞进我们手里。“儿童节快乐!”我看到老师可爱的笑脸。

  六一儿童节?好怀念的节日。老师竟然会记住这样一个节日。

  陈老师像个孩子,平日总爱跟我们闲聊。她又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年轻可爱的语文老师。

  “天黑,回家要注意安全哦!”老师说完便大步流星地走到前头。

  老师的话总能使我们心情愉快,像一朵美丽的浪花。

  四

  留意四周的一切,我收集着数不清的浪花,然后,我怀着这份美好往前走,微笑着走……

  

  老师点评:

  1、拟题美。可说是比喻,可说是歌名借用,恰当地扣住“美好”话题。

  2、组合美。全文采取片断组合的方式结构文章,三个片断各有侧重:一则表现同学之谊;二则表现母女亲情;三则表现师生和谐。这是一组“美好”的镜头组合。

  3、语言美。美在简约,不论是文章首尾的呼应与切题,还是主体部分的人物对话,都做到锤炼语言,节省文字。

  

  夕阳红

  □张颖

  一个秋风吹过的周末,我和几个好朋友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一放学便径直上了堤,准备去江边疯一个下午。

  此时正值深秋之际,堤上还有几朵小黄花,隐在枯草间,不仔细还真看不出来,堤下有一大片乱石堆,经过多年打磨,可还是有些硌脚,要是一下没踩稳,摔着了,准能磕出几块或青或紫的淤伤,不过能顺利“过关”,倒也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江水已经隐退了,沙滩渐渐露出它光滑的肌肤,踩上去一定软软的,别有一番风味……好美的风景,好美的江南。

  我们在熟悉的哨所旁停下。

  那间哨所很简陋,不过我们教室一般大小。以前来这儿玩,常看见一些老人进进出出,可今天却没有人,于是我们将自行车推到了屋檐下,上好锁,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留下了张字条。

  做完这一切,我们如释重负,终于放心地在江边度过了初三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可当我们准备回家时,却发现自行车竟不翼而飞了。哨所的门依旧紧闭着。在寸时寸金的初三,我不知道没了自行车会浪费我多少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向家长解释这个因为贪玩造成的过失。我无助地坐在堤上不敢回家,直到同伴叫来奶奶……我离开时回头看了一眼江对岸的夕阳,真是残阳如血啊!

  自从丢了自行车,我再也没去过那沙滩、那大堤、那哨所。直到两个星期后,溪灿急冲冲地跑来找我。

  “车,车找到了。”

  “什么?怎么可能,别跟我开这种玩笑。”

  “不信,跟我来。”

  她说完便拉着我往那个我发誓再也不去了的堤上跑,突然我看见——那间哨所门上醒目地贴着我那天

  留下的字条,门口站着一脸慈祥的老伯。

  “老伯,我,我……。”

  “小朋友,有事吗?”

  “两个星期前,我和同学……”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叙述了一遍。

  “你的自行车是什么型号,什么颜色,有什么特征吗?”老伯盘问着。

  “二四的,深蓝色,特征嘛,对了,车笼头上一个编号3012。” “原来真是你的自行车,那天我出去做事回来拿东西看见门口有一辆自行车,这堤上什么样的人都有,就怕有谁动了歪心思给推走了。于是把它推进去了,后来等我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过了几天一直 没有人来找,我只好把车上的那张纸条贴在门上,希望它的主人能看到,想不到还真让你们来了,这下我就放心了,车就在这儿。”

  “老伯,谢谢您!”……哎呀,刚才走得太急,忘带钥匙了,现在车正被锁卡着。唉,这台自行车还真伤脑筋。

  “怎么了?”

  “我,忘带钥匙了。”

  “那不如我用三轮车送你们一程吧。”

  于是,老伯用三轮车载着我们和那台久违的自行车,夕阳下,老伯一身灿烂。

  老师点评:

  什么是美德?美德在哪里?本文通过一则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表现“美德在于人情,人情见于细节”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开掘和形象的塑造以夕阳为背景衬托,使本文显得意境优美。“夕阳下,老伯一身灿烂。”我们感受的是老人美好的心灵、高大鲜明的形象。


解析:

这个话题显示两个层次,两大主题,两个方向。一是对美好的感受,它可以是美好的景致,可以是美

好的情感、还可是美好的心灵,写作时重在“感性”的描写。二是对美德的理解,它是美好的深层境界,如话题所述:拾金不昧、勤劳勇敢、忍辱负重、孝行天下、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勇担责任、宽容大度等等,写作时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这个话题既有统一又有侧重,可谓“情”与“理”的融合,大有文章可作。

  

  选题一:

  生活中美好的情:纤细温柔的母爱,深沉无言的父爱,细小厚重的师爱,纯洁朴实的友谊,懵懂难忘的初恋,远在千里的牵挂,近在咫尺的问候……

  生活中美好的事:那困境中的相互援手;那成长途中的独自披荆斩棘;那学业之余的苦中求乐;那考试卷上的鲜红满分……

  生活中美好的景:近到菁菁校园,远到名山胜地,小到风景一隅,大到全貌尽览。

  

  选题二:

  我们要关注这样的内容:诚信、尊重、宽容、助人、孝敬、谦让、勤劳勇敢、保护环境、见义勇为、主张正义、拾金不昧、承担责任等都是美德。生活中美好的人,他们或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或有一对美丽的双眼,或有一双勤劳的大手……都是我们关注与表现的对象。

  

  

4.

请结合成长中的切身经历,以“我的故事”为题目背景,讲出一段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解析:

(导引:有关成长的话题可以说是最好写的,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此类题目也有一个易犯的弊病,一不注意就会陷入散文化的空泛抒情而淡化主题。按照要求写,以成长经历中一段能引发人共鸣的故事作为故事背景,应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清点”一般指对物品清理查点,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

②这个话题涵盖的生活面很宽泛,但个人的思想感受应与上述提示性材料的内容一致;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等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里的“清点”的含义是丰富的,多义的。考生要注意从这方面进行合理发散,如立意:

人生需要经常反思

人生需要清除包袱,轻装上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解析:

命题颇具思辨性。命题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但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山、水”中包含了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和水、灵动和沉稳、水的灵动和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和四季变化,透过材料的表象,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动与不动,两者和谐统一”的道理。如果考生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并能联系到身边事,谈谈人生、社会、自然等,审题这一关基本通过了。考生可以抓住灵动与沉稳、变化与永恒、动与不动中的一个方面来联想,考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说:“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人勿使,使人勿疑。”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说明,有时不能“疑”,有时又必须“疑”。

请以“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解析:

“疑”有多方面含义,可以是“犹豫不决”(“疑行无成,疑事无功”一句出自《商君书·更法》,即用此意。“功”指功效),可以是“怀疑、不信任”,可以是“疑问、提出疑问”等。可从一方面入手,选取恰当角度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当中,我们同时又生活在自然中。你是否曾经为路边的一株小草停下过你匆匆的脚步?你是否为枝头的一声鸟鸣投去你好奇的目光?你是否为脚下踩过的黄叶而心有所动?????面对自然的种种,你或许有过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或许有不一般的思考。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面对自然的思考”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解析:

命题立足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角度,提醒人类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是本次作文考查的一个重要附加目的。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审题:一是中心词“思考”,决定了文章必须着重于考生的自我反思,内容必须是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二是限制性词语“面对”,暗示考生必须将文章写到设身处地的情境中,直接面对大自然;三是“自然”的内涵决定了面对的必须是自然之物或自然运动中的各种现象,不能写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各种社会活动。但是,话题中的“ 思考”又决定了必须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所以选材和立意要十分谨慎。比如写“人类破坏森林、乱砍滥伐、侵占农田”之类的活动,就跑题了,但是如果站在自然的角度观察、思考然后联想到这些现象,就不是跑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