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而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我们每个人又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读了上面的文字,请你以“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
提示:这个作文题一想考查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否关注生活,是否具有改善生活的能力,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想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此题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二者要兼顾。正是因为你生活中有缺憾,所以才有向往,所向往的也正是为了弥补你生活中的缺憾。因此单纯地谈向往的生活,或者单纯地谈缺憾都是不全面的。
在立意上,既可以从你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角度来建构你的生活:你可以谈由于外部世界的动荡,因而向往和平的生活;由于外部世界到处是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因而向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也可以侧重个人内心世界的重建:由于外在环境充满了物欲,因而向往淡泊宁静的生活。由于外在世界充满了奸诈、虚伪,因而提倡诚信的美德,等等。
【佳作展示】
像雾像雨又像风
回身凝望这一路走来的点滴,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以为自己早已将昨日对生活的奢望收藏,却又不经意间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触动心弦。其实,我一直都在渴望着有一天远离这个充满无尽烦恼,沉重压力的世界,去追寻一种像雾像雨又像风般的生活。
雾般的朦胧
早晨推开窗户,好一派迷茫之景,所有的有情或无情的东西都被这轻纱似的雾所环绕,虽然它让我难以寻找梦中的那片圣地,可泰戈尔说过:“雾如爱情一般在山峰的心上游戏,生出种种美丽的变幻。”我知道,这种美丽,是隐约之中的那点晨光,指引我在这朦胧中怀着希望走下去。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如人意,虽然一度用想象来骗自己这仅仅是个梦!可是现实却毫不遮掩地走到眼前,乐呵呵地告诉你:梦醒了!可是有了雾的生活该多么美好,一切的不顺都在雾中淡出了视线,虽然我知道有时我还要面对,但毕竟这雾般的生活让我在一片朦胧中怀着希望走过,至少我没有那么快被现实所伤害,至少在这个朦胧的世界中曾坚定地相信那些隐藏在雾中的失败早与我擦身而过。
雨般的轻快
梧桐叶上三更雨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我渴望生活如滴滴丝雨一般,那么轻快,那么凉爽!
竞争的大熔炉把我们烤得大汗淋漓,盼望着生活如雨一般送来及时的慰藉。即使是世人公认的陆放翁,他尚且能在南国小巷中感叹“小楼一夜吹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惬意,我们为何不可迎接雨的滋润?生活的轻松让我忘却了昨日的沉重,它让我在紧张不安的日子里比别人多了一份轻松与快乐。它洗刷了脚底厚厚的泥土,它送来了久违的阵阵花香,它让我在闷热中得以沉静,在不安中得以休憩……有雨冲刷的生活,似乎更轻了!
风般的平静
我并不渴望如风云人物一般留名尘世,并不渴望体验大起大落的人生快感,只渴望如同僧志南一般,体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平静与温暖。
我们像是农人的鸭子一般,被成绩这支鞭赶来赶去,从一个考室转移到另一个考室,大起大落的日子似乎习以为常,以致于早已适应跌荡不平生活的我们面对这平静的风时,从中难免生发感叹,如果几次的升降能折合成这平静的坦然那也值了!
梦里想过许多的精彩生活,醒来才发现躺在床上疲备不堪的自己原来一直渴望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日子,在朦胧中坚守着希望,在轻快中感受凉爽,在平静中感受真实,纵使这早已成为幻影,我依旧这么想着:过一种生活,像雾像雨又像风!
【点评】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章标题引用电视剧剧名“像雾像雨又像风”,新颖夺目,令人顿生好感。行文上紧扣标题中的“雾”“雨”“风”,形象而生动地表述自己向往的生活。首段指出生活中的无尽烦恼和压力,正是有了这种缺憾,所以作者向往像雾像雨又像风般的生活。中间部分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层次展开:由于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人意,所以向往雾般朦胧,在朦胧中坚守希望;由于竞争的压力,所以向往雨般的轻快,在轻快中感受凉爽;由于生活中的大起大落,所以向往风般的平静,在平静中感受真实。结尾部分照应标题以及第一段,总结全文。文章结构严谨清晰。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美,特别是比喻、引用等修辞的运用,使语言摇曳多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感情真挚、朴实,道出了一个高中生发自肺腑的心声!
在一次宴会上,主人提议用一句话来阐发时间的内涵,于是大家各抒己见——
文学家说:时间就是金子。
医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
教育家说:时间就是知识。
军事家说:时间就是胜利。
史学家说:时间就是公正的法官。
美学家说:时间就是生活的希望。
哲学家说:时间就是真理的女儿。
经济学家说:时间就是速度。
请以上面的某一种说法(也允许以你自己的见解)为话题,为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无
话题作文并没有框定论点,让考生自由立论,只要合乎话题、思想健康就可以了,其目的在于打破中学生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框框。话题作文任你驰骋,天南地北,山崖海角,无拘无束。但是不是说话题作文可以信马由缰,言所欲言?答案是否定的。你一旦从话题中选定一个中心来写,那就只能从一而终了。由于话题作文具有漫谈式的特点,大可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不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即“形散神聚”。这道题中的任何一种说法,都足以让你想到许多许多,只要你能扣住选定的话题来漫谈,便做到形散神聚。
善于奔跑的非洲豹追捕猎物时,不是立即将其咬死,而是有意放生,然后驱逐尾随而来的豹崽追赶失魂落魄的猎物。小豹追赶一阵若停止脚步,母豹则含怒张开大嘴,毫不留情地嘶咬小豹。小豹开始惊叫躲闪,但很快领悟到母豹的意图,又抖擞精神奋力狂追那死里逃生的猎物。
请以“母豹教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无
定向话题含有一定的内涵指向,包括中心式指向和意向式指向。中心式指向就是话题点明作文的主旨,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者指明写作的意向,如2001年的“诚信”规定了话题作文的中心走向,如果从“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方面,或从艄公说的“有弃有取,有失有得”的角度来谈论,便脱离了指定的话题。话题作文是开放性的,“定向”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即使面对定向话题,也要努力拓展写作思维。比如这道题,除了与话题保持同向(赞同“母豹教子”的做法)这条路子可走外,还可以根据话题的实际情况,或运用逆向思维出新(否定“母豹教子”的做法),或在遵从定向的基础上对部分话题提出异议(“母豹教子”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不可取),更可以对话题作进一步的同向挖掘(豹教子易,人教子难)。
摆脱心灵的重负
材料一2002年12月12日《长春日报》以《18岁的生命随风而逝》为题报道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年级学生曹璐(湖南衡IrmA.,),入学后,总觉得高考成绩不理想,认为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对不起父母。加上对大学生活有些不适应,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以致悲观轻生。从自己宿舍楼顶纵身跳下,结束了如花的生命。
材料二日本先天缺少四肢的残疾人乙武洋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跟普通的孩子一起过来的。他认为,残疾确有不便,但绝非不幸,所以应该快乐地过好每一天。他的父母说:“爱他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乙武洋匡不是借助社会的帮助而成长起来的传统意义上的残疾人。他面对困境,摆脱内心重负,以健康的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正常人都无法想像的目标。
读了曹璐和乙武洋匡的故事,你想到些什么呢?请以“摆脱心灵的重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无
曹璐,在花样年华里,考入了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仅仅因为没有考上清华、北大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以致悲观厌世,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如花的生命。先天残疾的乙武洋匡,却能快乐的对待每一天,面对生活的困难、人生的困境,以健康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常人无法想像的目标。一反一正,发人深思。生活中,谁都会碰到不如意的事,谁的心灵天空都会有阴云密布之时。失学、失恋、失业,上司的责骂、同事的流言,生活的磨难、疾病的折磨甚至成绩、荣誉、地位、金钱等等,都可能构成思想的负担,压得我们艰于呼吸,改变了人生的底色,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摆脱心灵的重负”就能减轻心灵负担,轻装上路,走出人生之路的精彩。
请以“模仿与创新”为话题写篇文章。
无
一般考生认为“模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往往提出的论点是“既要模仿,又要创新”,两者并重,泛泛而论。但是如果联系现实,根据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就可提出“要模仿,更要创新”的论点,重点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立意就更具现实性,更深刻。行文时也要突出“创新”。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rú lái 。”苏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rú lái ,看人都是rú lái 。”东坡有所悟。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境与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无
要使本次作文在立意上有深度,贵在分析。苏东坡与惠崇和尚看人的结果迥然不同,其原因何在?苏小妹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rú lái ,看人都是rú lái 。”即看你心存之物为何,但材料中的“牛屎”与“rú lái ”又具体寓指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感悟等,联系实际加以揭示和阐述了。以下立意的角度可供借鉴:
1.“心存rú lái ”不是因我们去信仰fó jiāo ,而是应拥有一种高尚的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要以宽敞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去尊重别人。
2.“物”会着我“色”,要注重对“我”修养的提高。
3.与人为善是rú lái 思想中的精髓,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当多一些“善言”、“善行”。
写作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健康、积极向上的角度来把握中心,以体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导向,因此学生习作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对文中的主旨或观点要注意“理性”分析的高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所写的文章才能拥有rú lái 肚子般的大度。同时,还要防止写作过程中“材料贫乏”、“思维单一”、“题材幼龄化”等倾向的产生。
参考拟题: 1.《心存理解/爱心/宽容》;2.《rú lái 眼中出“rú lái ”》;3.《净化自己的心灵》;
4.《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梳洗》。
[范文]心灵的镜子
一个人看世界犹如照镜子,镜子中照出的不是人妍媸美丑的外表,而是他那形形色色的灵魂。
人的感情是多变的,世界也会因之而多变。当心爱的人走了,你周围的美景就会荡然无存,心中惟有孤单和悲伤。怪不得柳永会咏出“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词句,也难怪《悲惨世界》中的痴情者会这样诉说:“你走了,也带走了我天空的太阳,我的世界从此变得__。”一个人的心情遥控着一个世界:在忧愁者心中,世界是灰暗的;而在乐天派心中,世界又是何等的美好。
听说过德兰修女的故事吗?软弱多病,肮脏不堪的人谁还会去照顾他?只有像德兰这样充满美好信念的人才会来承担这份责任。当爱滋病将人类扰得人心惶惶的时候,非洲一位伟大的女性却将一个患了爱滋病的小孩抚养到了十几岁。是信念和爱心驱使她们跨越了疾病、恐惧的障碍,在这两位女性的眼中,世界都是美好的。
心存何物,万物皆成何物。葛朗台心中仅存的是金子,于是一切都成了金子。妻子生病请医生看病,在他眼里就意味着金子的流失;女儿的婚事,在他眼里也就成了金子的来源。即使到临死之时,吝啬鬼的眼中充满的仍是金色的光芒,爱情、亲情等都已不复存在。还有那“可敬”的唐吉诃德,不也是如此吗?他心中充满了骑士的幻想,带着仆人所穿的骑士服,把羊群当成猛狮,把风车看成魔鬼……的确,在那骑士的年代里,一切的真实都已经不复存在。心存之物——骑士思想,主宰着中世纪人们的人生,于是才有了诸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为我们所演绎出一幕幕的“荒唐”与“滑稽”。
由是观之,心存之物的优劣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你若想游戏人生,那必将一事无成,因为在你的眼中一切都会成为戏中情、戏中景,你的斗志就会从此而烟消云散;你若能够心存“不满足”,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因为在你的眼中涌浪不能容忍山涧的狭窄,雏鹰不会安于卵壁的__。
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不将罪恶存放在心中,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善良。保持你心灵之镜的洁净,让心中的太阳因此而光芒无限;澄清你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因你而美好无比。
[点评] 本文作者能结合平时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感受,以较为流畅的文笔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心逐物为邪,物随心为正,并呼吁人们保持“心灵之镜”的洁净,澄清“心灵的池塘”,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变得美好无比。行文在立意上颇具深度,读来启人思考。
生活中有无数的美好,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份真挚的情感,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段美丽的往事,一处亮丽的风景,无疑不是美好的;拾金不昧、勤劳勇敢、忍辱负重、孝行天下、自强不息、助人为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存于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受。请自选角度,以“美好”为话题表达自己对美好与美德的认知。
浪花一朵朵
无数次,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我影印太阳的光芒环顾周围的人与景,总会在心里激起几朵小浪花。阳光把我的心照得透亮,让我容不下一点污渍。唯有美丽的浪花时起时伏。
一
在畏惧中,考试铃声还是不客气地打响了。我收起书本,把书包放到讲台上,然后一动不动地等着监考老师的到来。心慌的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转头看其他人,才猛然发现自己忘了带文具。
没有文具,怎么答题?我紧张地叫出了声。我突然觉得自己像掉进了深渊,抓不到一根救命草。
“你没带笔?”陌生的声音,陌生的面孔。之后旁边递过一支笔,接着后面送来一个橡皮,然后又传来一把尺……
我望着这些素不相识的朋友,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他们用小小的划桨在我的心中荡起一朵晶莹的浪花,除了在心中道谢,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好。
二
暑假时,我在亲戚家玩,一玩就是十来天。
在我吹着冷气看无趣的电视节目时,二爹叫我接电话,妈妈打来的。
“这几天还玩得开心吧!”
“嗯。”
“你那边热不热?”
“有空调呢!”
“妈妈好想你呀。唉,等你上高中了,一个月才回来一次,那我怎么熬啊,真担心你……”
我的眼前浮现出妈妈的影子,为我担心,为我牵挂的样子,这几天我差点把父母的面容和关爱给丢了,觉得特别内疚。我轻声说了句:
“妈妈,我也想你。”
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回家做个好梦。下晚自习后,我和同学相伴回家,月光清凉地抚摸我们疲惫的脸,觉得好惬意。月光伴着我们走,走啊走……
“你们常一起回家吧?”
我们转过头一看,连忙回应:“陈老师好!”
陈老师笑盈盈地说:“来,送你们几个果冻。”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她就把果冻塞进我们手里。“儿童节快乐!”我看到老师可爱的笑脸。
六一儿童节?好怀念的节日。老师竟然会记住这样一个节日。
陈老师像个孩子,平日总爱跟我们闲聊。她又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年轻可爱的语文老师。
“天黑,回家要注意安全哦!”老师说完便大步流星地走到前头。
老师的话总能使我们心情愉快,像一朵美丽的浪花。
四
留意四周的一切,我收集着数不清的浪花,然后,我怀着这份美好往前走,微笑着走……
老师点评:
1、拟题美。可说是比喻,可说是歌名借用,恰当地扣住“美好”话题。
2、组合美。全文采取片断组合的方式结构文章,三个片断各有侧重:一则表现同学之谊;二则表现母女亲情;三则表现师生和谐。这是一组“美好”的镜头组合。
3、语言美。美在简约,不论是文章首尾的呼应与切题,还是主体部分的人物对话,都做到锤炼语言,节省文字。
夕阳红
□张颖
一个秋风吹过的周末,我和几个好朋友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一放学便径直上了堤,准备去江边疯一个下午。
此时正值深秋之际,堤上还有几朵小黄花,隐在枯草间,不仔细还真看不出来,堤下有一大片乱石堆,经过多年打磨,可还是有些硌脚,要是一下没踩稳,摔着了,准能磕出几块或青或紫的淤伤,不过能顺利“过关”,倒也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江水已经隐退了,沙滩渐渐露出它光滑的肌肤,踩上去一定软软的,别有一番风味……好美的风景,好美的江南。
我们在熟悉的哨所旁停下。
那间哨所很简陋,不过我们教室一般大小。以前来这儿玩,常看见一些老人进进出出,可今天却没有人,于是我们将自行车推到了屋檐下,上好锁,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留下了张字条。
做完这一切,我们如释重负,终于放心地在江边度过了初三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可当我们准备回家时,却发现自行车竟不翼而飞了。哨所的门依旧紧闭着。在寸时寸金的初三,我不知道没了自行车会浪费我多少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向家长解释这个因为贪玩造成的过失。我无助地坐在堤上不敢回家,直到同伴叫来奶奶……我离开时回头看了一眼江对岸的夕阳,真是残阳如血啊!
自从丢了自行车,我再也没去过那沙滩、那大堤、那哨所。直到两个星期后,溪灿急冲冲地跑来找我。
“车,车找到了。”
“什么?怎么可能,别跟我开这种玩笑。”
“不信,跟我来。”
她说完便拉着我往那个我发誓再也不去了的堤上跑,突然我看见——那间哨所门上醒目地贴着我那天
三
留下的字条,门口站着一脸慈祥的老伯。
“老伯,我,我……。”
“小朋友,有事吗?”
“两个星期前,我和同学……”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他叙述了一遍。
“你的自行车是什么型号,什么颜色,有什么特征吗?”老伯盘问着。
“二四的,深蓝色,特征嘛,对了,车笼头上一个编号3012。” “原来真是你的自行车,那天我出去做事回来拿东西看见门口有一辆自行车,这堤上什么样的人都有,就怕有谁动了歪心思给推走了。于是把它推进去了,后来等我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过了几天一直 没有人来找,我只好把车上的那张纸条贴在门上,希望它的主人能看到,想不到还真让你们来了,这下我就放心了,车就在这儿。”
“老伯,谢谢您!”……哎呀,刚才走得太急,忘带钥匙了,现在车正被锁卡着。唉,这台自行车还真伤脑筋。
“怎么了?”
“我,忘带钥匙了。”
“那不如我用三轮车送你们一程吧。”
于是,老伯用三轮车载着我们和那台久违的自行车,夕阳下,老伯一身灿烂。
老师点评:
什么是美德?美德在哪里?本文通过一则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表现“美德在于人情,人情见于细节”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开掘和形象的塑造以夕阳为背景衬托,使本文显得意境优美。“夕阳下,老伯一身灿烂。”我们感受的是老人美好的心灵、高大鲜明的形象。
这个话题显示两个层次,两大主题,两个方向。一是对美好的感受,它可以是美好的景致,可以是美
好的情感、还可是美好的心灵,写作时重在“感性”的描写。二是对美德的理解,它是美好的深层境界,如话题所述:拾金不昧、勤劳勇敢、忍辱负重、孝行天下、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勇担责任、宽容大度等等,写作时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这个话题既有统一又有侧重,可谓“情”与“理”的融合,大有文章可作。
选题一:
生活中美好的情:纤细温柔的母爱,深沉无言的父爱,细小厚重的师爱,纯洁朴实的友谊,懵懂难忘的初恋,远在千里的牵挂,近在咫尺的问候……
生活中美好的事:那困境中的相互援手;那成长途中的独自披荆斩棘;那学业之余的苦中求乐;那考试卷上的鲜红满分……
生活中美好的景:近到菁菁校园,远到名山胜地,小到风景一隅,大到全貌尽览。
选题二:
我们要关注这样的内容:诚信、尊重、宽容、助人、孝敬、谦让、勤劳勇敢、保护环境、见义勇为、主张正义、拾金不昧、承担责任等都是美德。生活中美好的人,他们或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或有一对美丽的双眼,或有一双勤劳的大手……都是我们关注与表现的对象。
4.
请结合成长中的切身经历,以“我的故事”为题目背景,讲出一段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无
(导引:有关成长的话题可以说是最好写的,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此类题目也有一个易犯的弊病,一不注意就会陷入散文化的空泛抒情而淡化主题。按照要求写,以成长经历中一段能引发人共鸣的故事作为故事背景,应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清点”一般指对物品清理查点,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
②这个话题涵盖的生活面很宽泛,但个人的思想感受应与上述提示性材料的内容一致;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联想,等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略
这里的“清点”的含义是丰富的,多义的。考生要注意从这方面进行合理发散,如立意:
人生需要经常反思
人生需要清除包袱,轻装上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解析:
命题颇具思辨性。命题要求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但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山、水”中包含了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山和水、灵动和沉稳、水的灵动和海的一色、山的沉稳和四季变化,透过材料的表象,可以提炼出“变化中有永恒,永恒中有变化;动与不动,两者和谐统一”的道理。如果考生能够悟出这个道理,并能联系到身边事,谈谈人生、社会、自然等,审题这一关基本通过了。考生可以抓住灵动与沉稳、变化与永恒、动与不动中的一个方面来联想,考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比较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