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例文

人生的大境界

善让中华几千来的文人骚客沤心沥血,登高作赋大加颂扬;“善”让九州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苦苦追寻,虽抛头洒血在所不惜;“善”像春天里和熙的晨风一次次将残败破落的华夏大地吹得绿满天涯;“善”又好似金秋的太阳照耀炎黄子孙们的心房,凝聚大地的精华成为一颗颗善果。

fó jiāo 的苦行僧们,坚守清贫,追求宁静,执着行善,以心中小善去悟世间大善,以世间大善去唤醒众生心中至善;善行如绿水荡漾,滋润心灵;善心如萌芽破土的种子,从灵魂最深处将真性情唤醒复苏。的确,人类的历史上充斥了过多的金戈铁马,新仇旧怨,有鲜血,有杀戮,有残暴。但我始终坚信即便是在最__的年代,“善”的火把仍旧在倔强的燃烧,好似乌云遮不住阳光,青山挡不住流水,寒风盖不过梅香。“善”如一株胡杨树岿然屹立于人类的灵魂,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因为有善,人类的精神才不至于在艰难困苦中慢慢干涸。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善让我们去爱,去怜,去珍惜,去体恤。于是人类多了几个拔乱救世的圣人,多了几个奋不顾身的勇士,多了几个眼睛里常常噙满泪水的诗人,多了几个忧国忧民的沉思者,多了几个感慨系之于一情一物的雅士,多了几个乌鸟私情的孝子。王羲之说得好:“夫人世相与,或取诸怀抱,晤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痕形骸于外。”人的生活态度可以顺其本心,但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定义却只能是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可以醉,钱可以散,但唯独善不能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损其昭质,唯其心中高洁,人之所以经大风大浪而依然前行,唯其有善心作为磁针。

人都不免于灰飞烟灭,好似点亮的蜡烛,燃一刻便少一寸,怎样在有限的一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勃叹:“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对美好,对善的执着追求,让我们能够在短短一生中用生命划一道绚烂如彩虹的弧线,从时空的这一头跃到另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暂吗?不,善已把我们定格在永远。俯仰之际弹指一挥间,急促吗?不,善已让我们能够在精神世界自在徜佯。

善始,我们本诞生于美好;善终,我们一生达到了人生的大境界。

简评

运用各种句式和各种语气,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灵活多变;综合运用排比、比喻、对偶、设问、引用、顶针、层递等修辞方法,生动活泼,表现力强;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有文化底蕴。文采似鲜花争艳,情感若朝阳喷薄,气势如大河奔流,让人于酣畅淋漓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在审美愉悦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有的语句须要推敲,如“善心如萌芽破土的种子,从灵魂最深处将真性情唤醒复苏”。


解析: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人之本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善依然萦绕在我们的周围,每天我们都可以见到许多善人善事,听到许多善言善语。善念即仁爱,一个人把爱兼及他人与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可称之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贫儿老妇,心里生出一点点同情心,则是另一种大善。这种情怀,即所谓的“悲”。“慈悲”两字,听起来有些苍老,有人甚至会觉得它陈腐,实际上它穿越时代,是凝注苍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关怀”“温馨,”不过是它的现代版,内涵如一。有善相随,好人一生平安,有善在心,你就是一个好人。

请以“为别人点上一盏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且文体特征明显。

例文:为别人点上一盏灯

     ①有这样一则故事: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有一个盲人手提着灯笼走在漆黑的街道上,迎面碰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知道他是盲人,便对他说:“你又看不见东西,白天和黑夜对于你来说不都一样吗?为什么还提着灯笼走路啊?”盲人回答说:“我提灯笼不是为了给自己照路,我知道这里的夜路很黑,我打灯笼是为了其他人能看到路。”

       漆黑的夜晚与光明的白天,两者之间你喜欢哪个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他让人有了一种安全感,还带有诗情画意,光明的世界是由一盏盏灯汇聚而成的。试问谁不喜欢光明,喜欢到处洋溢着一种关爱的氛围呢?那个盲人的确伟大,他的精神品质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自己无法感受到光亮,但还不忘关怀别人,无怨无悔地为别人点上一盏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为别人服务,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②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就睡着了。不久,一条毒蛇从草丛里钻了出来,爬向了那个沉睡的路人。毒蛇显然发现了前面的目标,昂头吐信儿。路人就要死在蛇吻之下。就在这时,一个过路人经过这里,他打死了那条毒蛇后,没有惊醒行路人的好梦,就悄悄走开了。

       行路人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恩泽之中,但他却永远也不会知道那熟睡时发生的一切。

用感恩的心,为你身边的陌生人点亮一盏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觉间沐浴着他人给予的温馨灯火。 朋友,让我们为别人点上一盏灯吧!

③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可曾替别人点一盏灯?一盏灯是一个希望,一份拥有,一种甜蜜。虽然它的光很微弱,却足够指引迷途的船只,也足够温暖一颗失意的心。给予并不困难,而且往往是举手之劳,点上一盏灯,照亮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前途,其实还有你的一颗爱心。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德之基,人类一切美好的品质都由它而产生。离开了它,不仅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仰无由产生,道德习惯也难以形成,更谈不上优良道德品质的造就了。

    爱心是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有爱心的人总是乐善好施,奉献不已,把人世间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别人。有的把爱心比作柔风,它轻拂绿叶,轻拂繁花,轻拂无数微笑和歌吟,能使这个世界变得轻松而和谐。有人把爱心比作清泉,它洗涤怨愁,洗涤无谓的烦躁与焦虑,洗涤心灵的污垢,能使这个世界变得平和而温馨。有爱心的人总是只求奉献,而不求索取;总是先想着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过失归于自己。有爱心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心灵像水晶般纯洁,对人对事充满爱意,有着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如果人世间没有了爱心,生命的花朵就不会鲜艳芳香。

    实际上,爱心是一种心灵的抚慰,是一种友爱的闪烁。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迷路后几句热心的指点;给陌生的过客送一杯热茶,在雨中为别人撑起一把伞;__中及时点上一盏灯,寒冷时及时生上一堆火;给枯萎的花草浇一勺清水,给流泪的孩子一方手帕……这些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是千金难买的爱心。爱心的本性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那样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而是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我、你、他。


解析:

一、审题

本次作文形式为单纯的话题式作文。话题中有两处关键,其一是要弄清“灯”的象征义。“灯”象征着温暖、温馨、光明、希望。灯能够给人指明前进方向,能够照亮人生征途,能够驱散寒冷,赶走__,除去阴霾,能够让人迷途知返,让灵魂走失的人找到回家的路。其二“为别人”是重点,尽管这一短语是作状语,是修饰限制语,但其作用不可忽视。“为别人点上一盏灯”,就不是说自己心中要时时有盏长明不灭的灯。不是说自己要有高远的追求、理想、目标。这里强调突出“为别人”,就是说要帮助别人,关爱他人,雪中送炭,为他人奉献爱心。出发点是为别人,而不能论述自己如何对待人生,主观为自己,自己受益;客观为他人,给别人以启迪。无心插柳这不符合要求。

二、立意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明确,“为别人点上一盏灯”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也就是论述要热心帮助他人,为别人奉献一片爱心,向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拉别人一把。这里可以侧重谈热心慈善,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争作志愿者,把作义工作为一种时尚。也可关注对别人灵魂的塑造,积极挽救灵魂落水的人,帮人拂去心灵上的尘埃,着重点在精神层面上。另外,既然是“点上一盏灯”,这里的灯也可理解为光亮是微弱的,不是轰轰烈烈,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然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像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描写一个潦倒的画家在风雨交加之夜画上一片藤叶,为心灵脆弱的人点上一盏生命的希望之灯,就是很好的素材。

三、材料

能够表现本文观点,符合作文立意的材料很多。像微尘、徐本禹、林秀贞、丛飞、高耀洁、钟南山、桂希恩、李丽等许多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由于无私地助人而让我们为之感动。许多领域的志愿者、义工,他们热心作慈善,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救灾扶贫,还有像雪灾中类似“绿丝带行动”的表达爱心的行为,都是典型生动的素材。灯有大有小,光有强有弱,还有像巴菲特、比尔·盖茨、德兰修女、南丁格尔、杜聪、余彭年等重量级人物都很有说服力。

问题:存在撞车现象,满篇文章都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辞组合罗列出来,语言或改或不改,效果不好。还有一些事例不典型,如用中国女排、李__等。

人生像一只急速旋转的陀螺,或许一生都在辛苦忙碌奔波中度过;人生更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轨道,只须你像车轮一样飞速的奔跑,每到一个站点,都给你准备了应该背起的包裹,直到生命完整地画上了句号。请你根据自己的体验或感悟,以“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热情去奔跑,去超越,然后才能拾掇失意后的坦然,挫折后的不屈,困苦艰难后的从容。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峰来不羡瓦松高。

  我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我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我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我磨墨,那该是我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

  可是,无意间我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我觉得我应该永远让我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__的金马门。我清醒地知道,我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我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我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__的仕途之门。

  昔日我骑御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我骑白鹿奔向我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我屡跌屡撞,奔跑又让我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蓠趣未穷。宁可枝头抢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送走了那个可弃可恨的昏君,零丁洋未过,我就被远兵的罗网网住。

  我回头看那无止境的路,从临安到岭南,这一路我的确奔过来的。我的人生又何其相似。当年,我心怀抗元大志,跨上战马,驰骋沙场。我在奔向战场,也是在奔向我人生的另一处归鸿:大丈夫志在军营。

  可是临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窝囊庸臣,却容不了一颗誓死效忠的赤诚之心!所以,我深深明白,我只能永远奔跑,哪怕只杀一个元兵,收复一寸疆土。荆棘算得了什么,刀光剑影又有何畏惧。

  今夜,我却被困在暗牢,也许永远不能跨上我心爱的坐骑,去驰骋边疆,驰骋信念,驰骋人生了。箫声吹得人哀怨,但哀怨从来不属于伟丈夫,士可杀不可辱。铁骨铮铮的文天祥怎能跪着生!

  燕山月静静洒下,秋菊无声无息地盛开,塑一座圣洁的雕像。

  奔跑让我遍体鳞伤,抛头洒血,奔跑又让我在心灵上完成了一次永恒的跨跃——意志,应该在残酷和无情中超强。

  生命是一江春水,抒写了热情和奔放,教人在激情中意气风发;

  生命是一泻瀑布,宣誓了坚贞和不屈,教人在挫折中不懈要求。

  勇敢在人生路上奔跑,勇敢在心灵上跨跃。

     ●评点● 

     这是一篇思接千载的创新佳篇,又是一篇文采飞扬的激情之作,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一是打开思路,精选素材。构思时,作者由生活中的“奔跑”,联想到了心灵上的“奔跑”;由现代人的“奔跑”,联想到了古代人的“奔跑””,于是精美的素材便扑面而来。李白在奔跑中屡跌屡撞,却又在奔跑中获得了心灵的超越;文天祥在奔跑中弄得遍体鳞伤,却又在奔跑中完成了永恒的跨跃。作者穿越历史,走近伟人,从两位人物不同的命运中找到了相同的人生轨迹,主题新颖深刻。二是活学活用,打造语言。由于作者选取的是两位彪炳千秋的文人,这就为文章出众的语言打下了基础。两大部分,各用一首情感浓郁的诗歌作为行文线索,均用“我”的口吻串起人物不同时期的故事与诗篇,诗词信手拈来,典故比比皆是,结尾的比喻更似一江春水,让情感的潮水喷涌而出,收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本文的成功告诉我们,精彩的素材不仅能让内容染上新意,也能让语言闪出光彩。        


解析:

根据原题文意,以独词“奔”为标题的考场作文,可以引发你许多有关古今生活的联想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从中确立一个对应的主题观点,进而叙事议理、抒情写意。

  一、立意选材方面。只要能够围绕“奔”这一中心,立意深刻,选材得当,即可视为紧扣题意。你的笔下,或可描摹漫漫人生旅途上的“奔跑”图景,或可展现生活道路上的“奔忙”画面;或可抒写青春花圃中熊熊燃烧的“奔放”激情,或可流露奋斗拼搏中由衷发出的“奔波”感喟。当然,你还可以纵议自己终生都要竭力“奔向”的某一个既定的生活目标、追寻的理想王国、“有奔头”的精彩人生,等等。

  二、构思表达方面。其一,生活写实。聚焦于“奔”之人事,运用细腻笔触,浓笔重彩,推出一组组生活镜头,展现“奔”景,激励生活斗志。其二,纵横叙议。聚焦于“奔”之情理,运用靓丽语言,激情荡漾,阐发一个个人生哲理,表达“奔”理,启迪人生思考。其三,奇思妙想。聚焦于“奔”之飘逸,运用浪漫手法,穿越时空,营建一幅幅理想图画,抒写“奔”情,绽放理想之花。

  有一首民歌抒写人生感慨,其中几句歌词这样写道:“人生到处总奔忙,酸甜苦辣已遍尝。莫道奔忙无收获,秋风过后金菊香。”一位诗人也这样吟咏:“奔流千里狂澜起,浪啸九州天地歌。奔流一泻风云涌,去留激情天地乐。”无论你思接千载,还是视通万里,只要抓住了“奔”的精髓,就能纵横驰骋,凸显激情,成就华章。

有一位老师送了一件花围裙给她的穷学生,她的母亲看到女儿拿回来一件漂亮而干净的花围裙时,立刻觉得孩子也该拥有一件漂亮的上装,于是从箱底翻出一件过去自己穿过的衣服,并为孩子修改裁剪。而当孩子梳洗穿扮起来之后,家长简直不敢相信,原来自己的女儿竟是如此美丽。接着孩子的父母觉得家里实在太赃乱而不能配合那么美丽纯洁的少女,于是全家大扫除,甚至清扫弄巷,由此更影响了邻居,使整个原本脏乱的社区都为之改观。

一条普通的花围裙,不仅仅使一个丑小鸭一下子变成美天鹅,而且改变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潜在的能量是多么巨大啊!请以“潜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解析:

“蜻蜓点水”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说白了就是通过点题来扣住话题的技法。我们知道,话题作文只要求写作内容与规定的话题有关,如果善于点题就容易扣住话题,从而满足“有关”的要求。此法适用于记叙文(包括散文、故事、小小说等),操作简便,只要在文章中安排适当的地方提及话题即可。2000年有篇题为《“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的高考优秀作文(载《语文报》高考专号),编述了一个故事,让三个和尚吃上自来水,他们懒得开自来水,却被评上“节水标兵”,还要出国传授节水经验,文章调侃、幽默而又意味深长。作者在文末写道:“这三个和尚肯定还有下文,该变成什么样儿,答案当然不止一个,就靠你去想去啄磨啰!”显然如此巧妙地扣住话题,是这篇作文取得高分的秘诀之一。请你根据这道题写一篇文章,试着运用“蜻蜓点水”法扣一扣话题吧。

有人说,高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枯燥,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高三是金色的,经历的是充实,收获的是希望。有人说,高三充满了竞争,友情似乎在你追我赶中稀薄;有人说,高三充满了友情,情趣似乎在你帮我助中浓重……也许,高三的心情是复杂的,高三的生活是多彩的,高三的感受是独特的,高三的思考是深入的。人在高三,身临其境,你一定有许多想要倾吐的东西,请以“人在高三”为话题,或讲述关于高三的故事,或抒写有关高三的心情,或发表有关高三的见解,或展望有关高三的前景,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解析:

“相容话题”和“对立话题”是相对而言的两种题型,同属于“多头话题”题型。前者提供的几个支话题可以并存,后者提供的几个支话题则非此即彼。“相容话题”题型的作法,除上面“多头话题”题型所谈及的写法外,还可以采取兼容其中几个支话题的方法。比如这道题,就可以把“黑色”与“金色”融为一体(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800字。


解析:

(1)题目中死的规定包括:内容的限定-必须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文体的规定-议论;字数的限定——800字。这是必须遵守的。

(2)活的地方是指在准确的基础上把握寓意:看问题要全面,在用联系的辨证观点看待任何事物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选取适合自已的恰当角度,而具体立意角度有多种。

A.看一个人的缺点,不看他的优点对他全盘否定;

B.也不能因人才有个性好挑刺儿,好“犯上”,刺伤领导而否定人才;

C.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中有错误,就抹杀其成绩,否定改革开放政策;

D.不能因为当今社会上存在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否定我们的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

E.不能只看到荆棘,而怀疑光明的前途;

F.不能因为少数党员的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存在,而否定中国__和党的领导;

G.也不能因为生活之中存在的假恶丑,而否定真善美存在的主流。

第一个小姑娘说“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要求就这个小姑娘的说法写文章,首先要抓住材料中小姑娘所作的“结论”和推求这个“结论”的“原因”,作“点”上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第一个小姑娘只看到花下有刺,忘记了玫瑰是“花”,从而全盘否定了玫瑰。然后再作“面”上的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到花下有刺,更应看到刺上有花,这样,既看到其长处,也看到其短处,才算得上是全面地看问题,认识才会正确。通过由“点”到“面”的分析,再把材料内容移植到生活现象中,寻求社会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这样就不难确定出文章的观点了。

茉莉、米兰,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却少了些馨香。玫瑰虽是色香俱佳,可又浑身是刺……

人们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联想,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想。请你结合自己或周边生活的实际,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表达方式,以“追求完美”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别问我什么是完美

茉莉、米兰,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却少了些馨香;玫瑰色香俱佳,可又浑身是刺……

倘都如此评价事物,大概没有什么可堪入目的了。就算进了百花园,也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太完美的眼球中容不下缺点,于是只剩下悲伤。

何必如此苛求万物,学学上帝的宽容吧。因为宽容,他可以创造世界。人类为什么不放低一点标准来评判事物,肯定它们的优点,也包容它们的缺点。何况人类的欣赏未必就是完美的、公正的呀。

追求完美的人类,为什么不在审察万物的同时审视一下自己:偏安于宇宙一隅的高等种群的肉体是否脆弱?灵魂是否空虚?本身是否就是一种不完美?

是的,人类本身何曾完美过。从原始到如今,哪一片土地没有被屠戮的鲜血染红?哪一寸光阴不曾飘荡着愚昧与痛苦?有谁不曾因过错而留下不完美的污点?不管是君主还是百姓,不管是长者还是少年,甚至是隐居在3米多高树上的苦行僧,或多或少都有错,都不完美。这不正应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箴言?

人类不必苛求万物,就像大自然未曾苛求人类一样。大自然未曾因缺陷而遗弃人类,人类也大可不必用狭隘的瞳孔丈量芸芸众生。

这世上本无完美,完美只不过是人脑中的一个概念,一个极限,一个没有刻度的极限。

每个人心中的完美是不同的,因此现实主义者永远不会爱上雅典娜。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完美,唯一的答案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和地点,他眼中的完美也不一致。时间变了,空间变了,难免物是而人非。

其实,人类不必太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完美。承认没有完美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一切条条框框全被打破,像郎平做广告时说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类早该活得洒脱一点、放松一点了。

当人们对众生评头论足时,造物主一定在窃笑:你们的观点算什么,你们说好,难道是真好?你们说坏,难道就真坏?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纳入你们的感性?牡丹、玫瑰不就是那么一回事,说多了你们不感到太迂腐,太累吗?

没有了“丑陋”的美丽,是空虚的;没有了“缺陷”的世界,是空旷的。难道空虚与空旷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完美?

告别了完美,人类未必就会不完美。做我们该做的事,别再奢求完美了。


解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万事万物都各有其长短。完美是每个人的追求,同样,不可能完美也是事实。我们的生活中,美总是有缺憾的,但它毕竟是美的。本文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立意:一是生活中应该追求完美,二是不完美是客观存在,过分追求完美是不现实的。

沟通

《shèng jīng ·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过去后,诺亚的后代繁殖得越来越多,遍布各地。那时候人们的语言、口音都没有分别。人们决定在巴比伦城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想:如果人类真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我要让人类彼此无法沟通。于是,上帝就离开天国来到人间,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人们形成许多部落。分散到世界各地。

其实,上帝是愚蠢的,他认为变乱了人们的语言就可以使人类彼此不能沟通。但是他也忘记了,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也常常无法沟通。

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解析:

《shèng jīng ·创世纪》为人类彼此间的误会和陌生作了“圆满”的解释,然而人类从来没有因语言障碍而停止过沟通。跨国间的个人交往,不同种族、不同zōng jiāo 的交流与联系,政党与政党间的对话和合作正日益增多。沟通对于商贸、教育、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目标计划的重要手段。缺乏沟通,矛盾就不能消除;缺乏沟通,理解和友谊就不复存在;缺乏沟通,社会就缺少必要的温暖。

然而,社会上有些人总想把自己圈进一个孤僻的单人世界里;有些人因缘分走到一起,又因相互猜忌而分离;还有些人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让面对面真诚的交流化为乌有……

因此,此话题的取材范围很宽泛,同学们尽可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素材,用生花妙笔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一个人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个和尚正在撑伞走过。这人说:“大师,普渡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和尚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和尚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请以“助人与自助”为话题写篇文章。


解析:

如果仅从“两点论”角度立意, 为“既要助人,又要自助”,但立意平平,不见重点,又没有扣紧材料,有失偏颇。从“重点论”角度立意,为“既要助人,更要自助”或“既要自助,更要助人”。最后从材料看,从关键句“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可看出“ 现代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应自立,自强,它才是我们走向成功实现理想最可靠的保证”。这才是此话题的最佳立意。

有人说生活是歌,有人说生活如麻,有人说生活是幸福的,有人说生活中的痛苦永远多于快乐,你怎样看待生活?

要求:请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个话题十分宽泛,考生都有话可说。但要想出彩得高分就不容易了。建议从语言、选材、构思、立意、结构诸方面选取一两点有所创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