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在生命的面前人们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行为,请你以“敬畏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

【考场佳作1】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但自从人类文明时代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再也没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过其他的生命。可是这些生命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旁。“万物平等”,是的,人们常常是这么说的,可是人类对那些和他们一样有生命的万物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拿起了斧子、弓箭开始向大自然进攻。最终我们在森林中建起了房子,在篝火上烤起了野味。除了人类,其他生灵都被我们视为低级的生命。我们站起来,走到高山上看着我们的杰作: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中大片的森林被毁,无数的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很多生物种群渐渐绝迹……我们忘记了,人类也是自然之子,我们也是在艰难的挣扎中走到了今天。

如果有朝一日,地球上那些珍贵的物种被人类消灭净尽时,我们会怎样想?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身体的中间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圣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考场佳作2】

藏羚魂

我沉思于夕阳的血色中。风在耳边演奏,沙在眼前舞蹈。远处,我的家族静静地享受着落日的抚慰。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像盛开的康乃馨一样的温馨,又像月光一样的飘逸。我为此而感动,却又为此而流泪。因为我不知道如此的美丽明天是否还会再现。彷徨着,我始终找不到通往阳光的道路。泪水迷茫了双眸,莫名的恐惧紧紧抓住我。我无法逃避,无法挣脱。虽然我们的家族经过千万年的生命奋争,没有向任何困苦低下过头,但这一次却让我们无法承受——人类无休止的捕杀,使我们庞大的群体渐渐消失。疲倦的心已经找不到方向。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母亲美丽的容颜在我眼前闪动。我呼唤她,呼唤她那双明亮的眼睛能给予我们答案。我留念那一刻,留念可可西里这个美丽少女的面庞和那在她身边缓缓流淌的清流。

我带着昆仑山的祝福降生在可可西里。母亲轻轻地舔吮着我,阳光在我眼中微笑,小草的欢唱伴着风传到很远很远,母亲慈祥的目光透出喜悦的光芒,激动的泪水流淌在我的脸颊上。我用好奇、天真的目光看着这个陌生的天地,对一切感到新奇,渴望了解。我在妈妈周围撒欢,生活,这样单纯、美好!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在那天被打破。

 人类狰狞的面孔出现在可可西里的每个角落,子弹的呼啸穿透了每颗沙粒。母亲将我藏起后,奔向太阳落下的方向……

嘈杂的声音渐渐消失,我悄悄地探出头,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一切都是那样静,静得让我害怕。一种__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我呼喊着:“妈妈!妈妈!……”没有任何的回音,只有昆仑山一遍遍地传送着我的悲哀。

我奔跑,朝着妈妈消失的方向,希望能在黑夜将我吞噬之前回到她的身旁。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饥饿。我坚持着,汗水将我全身湿透,急促的呼吸让我难以支撑。我瘫倒在沙丘上,远方的星闪烁着,伤心的泪从我眼中流下,我低吟着:“妈妈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啊……”

醒来的时候我已经躺在亲人的怀抱中,他们的角上留有凝固的血,他们的眼中有流血的痕迹。

“孩子,你跟我来。”一位年老的藏羚羊对我说。我迷惑地跟着,随他走上一座山。太阳黯淡的光射在我们身上。

“孩子,你知道我们藏羚羊为什么能经得住千万年的风风雨雨吗?”

我摇摇头。

“藏羚羊经千万年的生存奋斗,练就了矫健的四肢、精巧的身体,我们强健而有力,奔跑如飞,锐利的角是我们的自豪。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种精神,一种使我们永远屹立的意志。生命是脆弱的,但当注入这种精神、这种意志时,生命就会像这巍峨、雄浑的昆仑山一样屹立不倒。”坚定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仿佛母亲慈祥的脸轻轻地对我微笑。我擦干眼角的泪水,望着远方的落日,坚强地点了点头。

我开始以风雨为伴,冰雪为家。我坚信母亲会永远看着我,更坚信,泪水浇灌的生命经得住风吹雨打,用灵魂抚育的身躯如雪莲美丽绽放。我率领这个家族,开始了我们的求生之路。我们要做可可西里的精灵。

__总是缠绕着我们,让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可可西里的天空是如此的沉重,我分不清该走的路,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灭亡,还是生存?我开始彷徨,但母亲的身影在我心中铭刻,长老的话在我耳畔回荡,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我不能让藏羚羊的容貌成为记忆,起伏的昆仑山就是我们的脊梁,再大的困苦我们也会扛起,无垠的可可西里就是我们的胸怀,信念自在心中,藏羚羊家族一定会在可可西里生存下去……

我从沉思中醒来,太阳的红光将我们包容。母亲的身躯在太阳中化为金光,洒在我们身上。

我深深地吻了一下可可西里的脸颊,带着我们的家族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批阅意见】

人类的贪欲破坏着生态环境的和谐,在杀戮无辜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毁灭着自己。小作者以藏羚羊的口吻如泣如诉地表达了对其自身生存处境的忧虑,从而唤醒人们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共同家园的良知。构思巧妙,主旨深远。www.qikan.com.cnddaGJsFIPJ3trRUL

【考场佳作3】

敬畏,或者漠然

题记:许多发达国家将生命视为一切,生命高于财富,生命重于名誉,生命贵于安乐。然而我们有些人却始终将世俗的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亵渎生命,异化灵魂。古往今来,有的为了皈依zōng jiāo ,有的为了更看透更解脱,有的为了更少背一点思想包袱,有的是让你更明白孰轻孰重,他们放弃了生命。当今社会,轻生者频频增多。我们急需唤回一颗仁爱之心,去关怀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我们要以人为本,细心呵护每一个善良的人。

铜陵某学校和德国某地学校属联谊交流的对口学校。有一次,一批德国少年到了铜陵,住进了中国同学的家中。在几个星期的共同生活中,张导进行了全程的追踪,看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场景。

一天上午,学校安排六位德国初中生以及他们中国寓所的同学到一个马场去玩。应该说,这些年龄相仿的少年,虽然有着语言的障碍,但少年人相似的性情和几天来一道生活的经历已经让他们之间建立了最初的信任。只是这一天发生的一件事,让这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在片刻之间荡然无存。

到了马场,所有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骑上了小马——尤其对中国孩子来说,他们平日里被应试束缚在学校与家之间,这样放松的机会确实不多。然后,中国孩子发现这些马太温驯,走得太慢,就拿起马鞭抽打起来。马儿终于奔跑,他们高兴地招呼落后的德国同学——但是,他们看到的情景却让他们莫名其妙:德国同学都已经下了马,站在一边,眼里噙着泪水,有几个竟然失声哭了起来。

怎么了?

张导想上前拍摄这些镜头,但被带队的德国教师拦住了。张导问这是怎么一回事,通过重重翻译,他约略了解到:德国学生看到中国孩子从抽打马的过程中获得了那样的快乐,这让他们无法理解,不能接受。他们认为,马让人骑已经是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仅仅为了跑得更快一些而抽打马,是极野蛮与不人道的行为。

张导非常吃惊,因为在他的意识里,这马本来就是用来骑着玩的,想让马跑得快一些,就该抽打啊。这些眼泪震动了他,虽然他还不能清晰地了解这背后的意义,但一个导演的敏感让他在距离外偷偷地用长镜头捕捉着这些“珍贵的镜头”。

那天中午,所有的德国学生都拒绝进餐,以此表达对打马事件的遗憾。

在后来的日子里,张导还捕捉到许多细节,这让他明白,打马事件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两种不同的道德伦理观念在相遇时必然会碰撞出的火花。

“敬畏生命!”在张导讲述那个故事的过程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国人(同时也是法国人)史怀泽的伦理思想再一次清晰地烛照了我的头脑,同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当前我们的生命教育不引进“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它将仍然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仍然只能是残破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体系上的一块漂亮补丁。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在上个世纪初创立的伦理学,这种伦理真正超越了人类的自私,建立了一种与宇宙万物,与神秘生命息息相通的关系。

作为一种伦理学,“敬畏生命”和其他的学说比起来太简单,一点也没有学术上特有的那种深邃。它的基本核心就是这样的几句话:

 人的意识的根本状态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有思想的人会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可是,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些话又不能帮我们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我们的家长会这样想。

是的,这种伦理带来的,必然只能是一种“牺牲”。但是,它并不抵制任何人考上名牌大学找到高薪工作,它强调的只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人性而不只是动物性的人,人必须在进行世俗生活的同时,进行符合人性(或者说是神性)的思考和行动。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即使我们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其他精神财富,也可能会在某一次大屠杀、文化革命、核战争中将人类辛辛苦苦积攒的一切毁于一旦。

如果世界只是一个残酷的动物竞争的世界,即使我们的孩子(更广意义上,是我们的后代,我们孩子的孩子们)获得了个人的长足发展,他也仍然可能是羊入狼群,重复二战中犹太人的命运。

可是,只要人想要自己活下去,他就必然也需要破坏甚至毁灭其他的生命。我们想吃肯德基,就肯定要夺取鸡的生命,即使我们吃素,那些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也是一种美好的生命啊——聪明的孩子必定会想到这一层,即使今天没想到,他终有一天会面临这个问题。

这就是人的“原罪”,因为我们同时也仍然是动物,而不是彻底的“神”。也因此,敬畏生命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怀着感恩与忏悔的心来面对自己的食物,并思考自己的存在中有整个生命意志在流动和延续。但是,人不能任意地草率地毁灭另一个生命,除非这是保全生命必不可少的手段。

非洲猎人和印地安人在射杀动物之后,会跪到猎物前对神灵表示感激,对猎物表示歉意。这种射杀与文明人杀死大象只为取得两根象牙作为奢侈的装饰品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是的,这样的思考将带给人痛苦而不是欢乐。然而只有在这种思考中,在这种痛苦中,我们才唤起了藏在自己体内的神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史怀泽七八岁的时候,曾和同学们一道做了弹弓玩,朋友们邀请他一道去打鸟,他怕同学嘲笑,忐忑不安地跟去了。正当他的同学将装上石头的弹弓瞄准枝头的小鸟时(史怀泽也这样做了,但他准备将石头射向另外的地方)。突然教堂的钟声响了,这来自天国的声音惊动了小鸟,他们在春天的霞光中飞到了天空,这声音也向一个孩子宣告了一个律令:你不应贸然杀生。

 就我理解,这钟声就是一粒种子,在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身上永久性地种下了善良与崇高,种下了对神灵与生命的敬畏。这种子还随风撒播,让一百年后的六个德国少年,在异域的土地上为几匹小马的鞭痕失声而泣。

我们总是相信,徐力杀母是偶然的,马加爵杀死同窗是偶然的,这一切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即使我们的孩子,此刻可能正好与“马加爵们”坐在同一个教室。

我们总是从同一口水井中汲水,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而且还同时需要告知他人一道来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

敬畏,或者漠然,这是我们将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播下的,也将是我们为未来的那个世界——我们的孩子将在其中生活的世界播下的两种种子。

经历漫长的岁月,我们,或者未来的孩子,将会收获两种滋味不同的果实。


解析:

这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而严肃的话题,构思中“主题先行”是关键。文章可以写得大气磅礴,如民族大义与个人生命的取舍的思辨、生命价值的实现与道德良知的约束、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与生命意识的苏醒等等;也可以写得温婉曼妙,如绿叶的奉献与落红的化泥、胡杨的顽强与骆驼的坚韧等等;甚至一只麻雀的拼死护雏、一只蝴蝶的艰难蜕变、一株小草的顽强生长都能引起人们的唏嘘感叹。总之,要写出生命为何需要“敬畏”。

有一位观光客轮的船长长年驾船在一条风景秀丽的滩险流急的大河上航行, 20 年来从未出过一次事故。一位记者听说了这位船长的经历后,就上船来访他。记者敬佩地问船长:“这条河水流这么急,真让人胆颤心惊,可你 20 年来从未出过航行事故,那你一定是对河中的每一处险滩、每一块暗礁都了如指掌吧?”

“不,我对这条河中的险滩和暗礁并不十分清楚。”船长面带微笑的回答完全出乎记者的意料。

“你不清楚河中哪里有险滩和暗礁,那是怎么安全驾驶的呢?”记者惊讶地追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知道险滩和暗礁在哪里呢?我只要知道河中深水在哪里,就足够了,因为在那些地方根本不会碰上险滩和暗礁。”船长从容地说。

现实生活中,虽然在正确的周围存在无数的错误,但你只需要寻找正确,却不需要将所有的错误实践。

请以“寻找正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不管前方有多少险滩暗礁、荆棘陷阱,你只要找准正确的道路,就能顺利走向前方。寻找正确远比实践错误之后再回头要快捷得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许多人都在追求富有的生命,住豪宅穿锦衣;也有的人,按照别人的设计,循规蹈矩过“随大流”的生命方式,才能带来心理上的宽慰。而美国教师小德,却更爱开着破汽车,满世界去寻找有趣的经历。小德有非常专业的攀岩、攀冰、滑雪的装备,还有好几个帐篷、睡袋和两条皮划艇。他曾经花去整整一年的积蓄搬到瑞士去住了一年,并走遍了欧洲,他甚至想到要在尼泊尔和人合伙投资一座饭店……因为所有这些对于他都是有趣的经历。小德说:“钱是用来买有趣经历的,我不需要豪宅和高档的衣裳,因为这些并不能带给我更丰富的经历。一个人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经历,他就等于白活了一次,因为经历着,才是生活着。”

你喜欢凡人单调的没有内容的生活吗?你的人生有没有多样的经历?你怎样看待小德的那种生活?请以“经历与生活”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解析:

美国“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经历过,就等于我们没有年轻过。小德这样满世界去寻找有趣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去经历,惟有这样,生命才能多姿多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每当情人节、圣诞节来临之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是火暴的场面:商场、酒店、KTV人满为患,用“爆棚”形容远不过分;情人节玫瑰花香飘满天,花价也随节日不断攀升。然而,一项面对青少年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显示,竟然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端午节、元宵节。

  2.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们说汉字是中国的,不是韩国的,表示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上现象呢?请以“文化现象的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得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道作文题给了两则材料。细究这两则材料所针对的集中对象是“文化现象”。第一则着重谈了“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关注的巨大反差。第二则着重谈中国人反感韩国拿中国文化申遗,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洋节为什么越来越火暴?洋节的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在写作中,首先是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不可想当然,要针对这种文化现象反思,写作的时候只要围绕其中的一点展开就行。其次是要辩证地看待文化现象,既要看清其积极有益的一面,也要看清其不足消极的一面。在议论说理时,用词要准确,造句要合乎实际情况,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武断片面地将上述文化现象简单地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我们可以有以下反思:①中西节日碰撞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必然,面对节日的碰撞,我们需要“兼收并蓄”,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量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从而形成民族文化新的繁荣和发展;②人文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民族的失落和沦陷,是整个社会的异变和悲哀,一个没有文化底蕴做支撑的民族,要想实现经济腾飞的奇迹,并保持长久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③这种“崇洋媚外”的表现是不是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或者民族文化引导的缺失?洋节充满青春活力,节日休闲狂欢更是青年人的首选,而传统节日留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不是走亲访友,吃喝玩乐,就是烧香拜神。节日送礼,是很多参加工作的人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情,传统节日一到,人们就不得不张罗节日送礼的事情,甚至有借钱送礼现象发生,传统节日往往被人戏称为“灾难日”;④对于民族文化,以珍视的态度来对待远比“中秋”“端午”申遗更有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文明的载体,是民族之精华,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我们的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来支撑;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已经迫在眉睫,中华民族不能患上“民族文化缺钙症”。

英国的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循环图。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个闯了祸的小学生的作品。当年,小学生麦克劳德出于好奇心,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杀了一只狗,谁知这只狗恰巧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完成上述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

  请以“闯祸与创新”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解析:

  根据话题提示,此文应以“闯祸与创新”的关系为写作中心。显然,我们要对“闯祸”这一在人们观念中属贬义的行为作出重新认识和评价。也许有些“闯祸”确实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和灾难,但也有些“闯祸”恰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对旧传统的反叛,因此,就带有一种革命性的色彩,具有创新的内涵。你可以写写生活中的这类事件,也可以虚构故事来表现这一道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青年落榜后十分灰心,心中一片黯淡,烦闷之际不由地走到一座庙里。主持见他垂头丧气,问了缘由后,便指着树荫筛下的斑驳的阴影说:“年轻人,这是什么?”“阴影唄。”主持说:“错了,那是阳光呀!”

青年顿悟,又锲而不舍地努力起来,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在生活中,你也许有类似的经历、见闻或感想吧?请以“阳光与阴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⑵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⑶不少于800字。

                             让心灵洒满阳光

                                 

    人的心境,像天空一样,有时会阳光灿烂,有时却会阴霾密布。

曾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自我感觉非常完美的画,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于是便将画拿到街上挂了起来,并请路人圈出画上的缺点。过了一天,待他将画带回家观看时,画上到处都被圈了出来——没有一处优点,他心灰意冷,悲哀极了,决心洗手不再作画。后来他的朋友建议他再试一次,不过这次是请路人圈出画上的优点,待他再次将画拿回来看时,他大吃一惊:原来被圈上认为不好的地方,现在也被圈上了——没有一处缺点。于是,画家重新拿起画笔,满怀信心地画了起来,最终,他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

同样一个人,何以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无疑,是画家的心境起了作用。第一次让别人评画,给满怀希望的画家泼了一瓢冷水,浇灭了他心中的希望,使阴影笼罩心情;第二次让别人评画,却让他的心里充满了阳光,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满怀信心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或许,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也曾遇到过。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去登山,登了一半,我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这时的双腿仿佛有千斤重,全身的力气连喘气都不够用,更不要用说爬山了。可抬头望望前方,陡峭的山峰越看越高,曲折的山路越看越长,仿佛你爬多少山就高多少,你走多长路就长多长,简直是儿时追月时的情景。我开始担心自己能否到达山顶,干脆一屁股坐了下来,再也不想走了。这时,我的同学指着山下喊了起来:“快看,我们已经爬了这么高了!”我转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真的,不知不觉我们竞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山路像一条长长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系在我们脚下,我曾来还没有走过这么长的山路,我开始钦佩起了自己,既然已经爬了这么高,剩下的也一定能爬。这样想着,身上仿佛也有了劲,两腿也轻快了许多,山路似乎不再那么难走,最后终于登上了山顶。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人生路上也有一座座高山,要想登上这一座座高山,首先应搬掉心上的一座座大山,让灿烂的阳光洒满心间,照耀着你前进。否则,就会让心上的山把我们压垮。

这令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位叫亨利的青年,三十多岁了仍一事无成,他整天唉声叹气,觉得自己一无所长,只能荒度人生。

    一天,他的一位好友拿着一本杂志找到他,认真地说:“这本杂志里讲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又有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半信半疑,拿起那本杂志想了很久,终于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

    此后,亨利完全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以前,他以个子矮小而自卑;如今他欣赏自己的正是这一点,“矮个子真好!我爷爷就是以这个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以前,他觉得自己英语讲得不好,而今他以讲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而自豪!当遇到困难时,他会认为“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亨利走出了心中的阴霾,走进了自信的阳光里。他微笑着走出家门,轻松地去寻找工作,无论做什么都全身心地投入,他相信自己能行,因为他是拿破仑的后代。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后来,他请人调查自己的身世,才知道自己并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但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当我自信时,成功就在向我靠近。”

    亨利的成功,是那本杂志中关于他“身世”的信息,给他阴沉的心灵洒满了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甚至欣赏自己的阳光,在这阳光的照射下,他竭尽所能去工作、去生活,最终取得了成功。

人的心境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何不让自己的心灵洒满阳光,去收获阳光照射下的累累硕果呢?

【点评】文章开篇点题:“人的心境,有时会阳光灿烂,有时却会阴霾密布”。然后以“画家让人评画”、“登山的经历”和“亨利的故事”来共同演绎“阳光与阴影”这一话题。首段提纲挈领、统领全文,全文纲举目张,眉目清楚。写作素材丰富,内蕴丰厚,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

“阳光与阴影”是个形象的话题,其象征意义非常明确,表面指的是太阳发出的光和因被物体遮蔽不见阳光的地方,本意说的却是人生的哲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身处顺境或逆境,身处顺境,会使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到处充满阳光;身处逆境,会使人心中一片黯淡,失去信心和希望。这是一个辩证的话题,顺境中包含着出现逆境的因素,逆境中也充满着产生顺境转机,关键在你用怎样的心境对待它。就像树荫筛下的斑驳的阴影,有人看到的是阳光,有人看到的是阴影。人生也是这样,任何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逆境,也不可能都是顺境,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进而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改变你的命运和前途,让自己的一生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请以“不留退路,才有出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与“退路和出路”有关,文体不限,文题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解析:

 这个话题富于哲理性。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事事留有退路,说白了就是败有退路。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事情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要承受失败了,那么他成功的概率肯定小,因为,留有退路的时候,就潜藏着懈怠、自我安慰。发展到最后,可能导致自我麻痹、自我毁灭。到了这一步,“留有退路”的利处,却成了导致失败的“坏处”。而“不留退路,才有出路”则是强调了做事尽量求得事事成功,这样做是负重前进,给自己加压,挤掉“懈怠”“自我毁灭”等不利因素。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即为“不留退路,才有出路”的典范。论述时一定要体现出辩证的思想。

  有位极具智慧的心理学家,在她的小女儿第一天上学之前,教给她一项诀窍,这项诀窍令她在学习生活中无往不利。他告诉女儿在学校里要多举手,想上厕所时,更是要举手。

  小女孩遵照父亲的叮咛,不只在想上厕所时记得举手,老师发问时,她也总是第一个举手,不论老师所说的、所问的她是否了解,或是否能够回答,她总是举手。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师对这个不断举手的小女孩,印象自然极为深刻。不论是发问还是回答问题,老师总是优先让她开口。因为积累了许多优先发言的机会,小女孩在学习上、自我肯定的表现上,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成长,大大超越了其他同学。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以"举手"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戏剧),不得抄袭。


解析:

审读话题要以"举手"的内涵为要。具体如下:"举手"是一种动作,一种自信的动作,一种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姿态;"举手"还是一种方式,是一种主动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是向外界展露自己的方式;"举手"还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举手"更是一种行胜于言的主动行动,是一种积极实践的自主活动。"举手"是向世界举起的"敲门砖".选取任何一点,都非常容易成文。

著名画家达·芬奇前半生际遇坎坷,怀才不遇。30多岁时,米兰的一个公爵让他去给圣玛利亚修道院的一个饭厅画壁画。这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活,一个普通的匠人即可完成。但达·芬奇却倾注了自己的所有力量进行创作。他日夜站在脚手架上,干到暮色深沉也不肯下来。有时他会抱着臂膀站在画前,一连凝视好几个小时。500年后,这幅名为《最后的晚餐》的壁画,仿佛成了一个寓言:如果不嫌弃一块泥土,那么它就会变成黄金。

“一个无足轻重”的活,达·芬奇却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显然,这个故事除了启示我们做事要认真、投入,也包含着做人的道理。请以“平凡和伟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解析:

“伟大”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伟大”的事物都要从“平凡”的基石日积月累地奠定。但单纯由“平凡”的事物在数量上的叠加并不能造就“伟大”,“平凡”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质变过程,即如达·芬奇的创作,他是在创作中贯注了自己全副精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终于构筑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伟大。

在写作本话题时,只要能把握住从“平凡”到“伟大”需要有个质的飞跃这一关键环节,即可避免无谓地落入绕语言圈子的陷阱,写出有一定深意的文章来。

天色欲暮,街道上涌出一片喧闹和嘈杂。行人和车辆渐渐多起来。步行的、骑车的、坐车的,目标明确,几乎朝着同一方向——他们这是要回家。钱锺书曾引用希腊哲学家的话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

  请以“回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让心灵回家

    曾经,“三闾大夫”怀抱巨石与江水同眠;曾经,“靖节先生”隐居山野采菊东篱下;曾经,文天祥英勇就义留取丹心照汗青;曾经……不约而同地,他们选择了让心灵回家!

  心灵是生命得以垒起的基石,心灵是灵魂得以宣泄的舞台,心灵是命运的主宰者……

    记得有这么一偈:“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无净地……”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正是这么一方净土,清净、纯洁、开阔——那是心灵永恒的家。

  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的岳家军可谓勇猛善战,足以令敌人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有如此之势,靠的就是岳飞那颗“精忠报国”之心。他勇战沙场,豪情壮志让后人为之惊叹,甚至连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都为他的精神折服。精忠、爱国、博大、爱民——原来心灵之家是如此的令人感慨。

   姜太公钓鱼传为千古佳话,庄老夫子钓鱼也毫不逊色。一面是扁舟清波,独钓寒江,一面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庄老夫子毅然选择了前者。清心寡欲、坐享自然之美,也许就是心灵之所需吧。兴许庄老真有一颗圣人之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庄老夫子选择了让心灵回家。

  让心灵回家,虽然通往心灵之家的道路蜿蜒曲折。也许你会因为一时的__而迷失方向;也许你会因为偶然的__而深陷泥潭;也许你会因为无知而茫然若失……但是心灵之家的上空有一座灯塔,无论是__是__是迷茫,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你就一定能让心灵回家,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

  无论是功名利禄还是苟安享受,都不是心灵所祈愿的归宿。每一颗心灵都有自己真正的归宿——那才是它们的家。让心灵回家,就可以为灵魂插上翅膀,飞向唯美的地方;让心灵回家,就可以让生命彰显真正的价值,旅途不留遗憾;让心灵回家,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命运的金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宁静、恬淡也罢,高远、博大也罢,总之,家是心灵栖息的最佳港湾,让心灵回家吧!

   【点评】:为了要印证“心灵回家”的高尚和必要,这篇作文把岳飞的爱国主义与“心灵回家”硬拉在一起,让人感觉有些牵强。

  但总体来看,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特别是语言的基本功很扎实。且在选用三个例子后,还有一些文字谈自己对“心灵回家”的感想,与后面两篇作文相对比要好一些,得分基本合理。


解析:

      也许是受话题中钱锺书引用的希腊哲学家的话的影响,以下三篇作文不约而同都选择“心灵回家”作为主题。但是,这样的共同主题选择的更潜在原因,是我在今年《作文新天地》杂志第1、2期合刊上所表达过的忧虑:现在的高中生太喜欢在作文中谈文化、谈历史、谈名人了,似乎不这样,就写不好作文。当然,我不是说不能写这些东西,但什么事一过分,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文章贵在有真情实感。对一个高中生来讲,“回家”这样的题目,最直接应该想到的是自己每天要回的“家”,爸爸妈妈的无私关爱,他们对自己学业的支持,他们的期望,等等。再推开去,如果关注社会,可以联想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艰苦的家;内地打工者为了家而离家在外,他们的妻儿在家思念外出的亲人,出外打工者思念家里的亲人,等等,有多少材料可写,有多少想象可以发挥呀!可大家都去写远离自己的历史文化名人,这种选材的同一性,是不是不太正常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