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大地的面客和伤痕,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大地。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伟。高处有我们的目标,低处是我们的起点……人生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

读了以上的文字,你对“高处”和“低处”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处与低处”为文题,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略

【解析】略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

[bdd41573c624269e.jpg]

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做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与浩[34c2f3db5c0e4ee0.png]

【解析】[c557c7cd7723a96f.png]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我们常想写封信给最好的朋友,表达一下浓郁的情谊,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我们常想完成自己的一项创意,但总是说“找机会”。我们常想……很多美妙的想法就这样被搁置了。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是多么可贵的一天。要做的事就从现在开始。

请以“就从现在开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b4838f86d776f887.jpg]【答案】

就从现在开始

【解析】

[d3fb20bec95b801d.jpg]

作文(60分)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条条道路上行走。这些道路,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 在这些道路上,你总会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

请选择让你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以“ 的路上”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适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以“旁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参照2012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3分为基准分判分。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语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片鲜明。

(2)以“影响”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请以“守候心灵的春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乡村,令人眷恋,令人惆怅,又给人温暖的抚慰;城市,令人向往,令人忧虑,又印下人们奋斗的足迹。在乡村或者城市,你拥有怎样的生活?它们曾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或感悟呢?

请在“我与乡村”和“我与城市”中任选一个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

我与乡村

乡村如李白的清水芙蓉、陶潜的悠然南山、刘禹锡的陋室小巷、马致远的小桥流水,远离了都市的繁华与浮躁。

春天,在田埂边,小鸟站在刚发出嫩芽的枝头上翩翩起舞,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阵悦耳的叫声,仿佛在歌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那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田野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成了每一年春天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插秧插完了,乡下人们看着那秧苗出落得一片翠绿、葱茂、可爱,像绿茸茸的毯子一样,一块一块的铺在秧床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这种绿,真像宝石一样闪光哩。在人们高兴的时候,春雨悄悄地落了下来。在那一刹间,花红了;草绿了;树发芽了;山上,簇簇雪白的梨花开了,就像海上的朵朵浪花。

夏天,家家户户在夜晚热得睡不着觉,邻居们便拿着个蒲扇和小板凳坐在屋前,看着那山川、村庄、田野在月光的照耀下披上银装,显得格外美丽、宁静。听着那池塘里,田野里连成一片的蛙声。乡下人们像举行一个小型聚会一样,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麻将等。小黄狗侧卧在离人们不远的地方,大气喘喘,好像刚被人追过一样。星星镶嵌在蓝得发黑的夜空中,就像在空中撒了一粒粒宝石。

秋天,那红红的高梁穗子像缀满了红珍珠似的,在微风中向勤劳的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喜讯;那沉甸甸的稻谷,像穿着金色嫁衣的新娘,羞答答地低垂着头,真是喜煞人啊;那粉红色的西红柿,一个个挂在瓜架上,就像过年挂着的大红灯笼。每当秋天,乡下人家总要在稻田忙活,但谁都不喊累,因为丰收啦!

冬天,乡村里冷冷静静的。虽然村子里冷冷的,但家里,头还是暖暖的。山上,唯有松树不怕寒冷,依然苍葱地站在光秃秃的山岗上,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身子,发出尖刻刺耳的呼啸,像是有意在蔑视冬天。不怕冷的乡村孩子在庭院里,打羽毛球、跳绳等等,都是孩子们的游戏。

乡村是美丽的,是静寂的,是纯朴的,是与世无争的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作文题目反映了当前的一个热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渴望乡村的恬静与惬意,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向往城市的繁华与美丽。城市与乡村,各有各的美丽,又各有各的局限。这篇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较容易把握,考生在写这个题目时,开放空间比较大,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议可论。可结合自身经历写出自己对乡村、城市的热爱,自己在乡村、城市生活的感受,自己对乡村、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解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清晨行走于校园,一声清脆悦耳的鸟鸣划过校园上空。你我凝神谛听那声音,纵目寻找那身影,希望留住那一声鸟鸣。

留住一声鸟鸣,是我想尽情享受这份奢侈的自然之美;留住一声鸟鸣,是你在展现一种心灵的宁静悠然;留住一声鸟鸣,是我们在期盼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安宁……

“留住一声鸟鸣”一定引发了你丰富的联想,请联系生活实际,以“留住一声鸟鸣”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留住一声鸟鸣

作者:邹世昌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10期

盛夏的清晨,因了昨夜的一场细雨的淋沥,雾迷神爽,娇滴如荷。倏然闻得一声鸟鸣,清清的,脆脆的,像穿石绕树的山村小溪,又似纯真少女那清亮的声音,不沾风尘,远离躁动,让我有一种回归童年故乡的直感。

循着声音,开轩窗,抬眼望,在楼角地基处钻出的小榆树的枝叉上,我发现了它。显然它是一只麻雀,一只出“飞”不久的小家伙,还带着一种嫩黄和胆怯,绒毛细软,尖喙如钩。它就站在那样一棵从楼底破损的瓷砖边缘拱出的树上,一棵倔强地伸向阳光的小榆树上,小眼睛四处张望,带着一丝惊恐与不安,一声又一声地叫着,清亮地打磨着我闷闷的心空。

鸟不飞,人不动,就这样相隔数米对望,我有我的心事,它有他的期待,那一刻,我的大脑中掠过许多诗情画意的念头。在这样一个雾气氤氲的清晨,叶片上那一滴晶亮的露珠知道,我这样一个散居城市的人与这只鸟交换了多少融情的眼神。它一声又一声把我扯回童年,扯回满眼的桑葚树、大黄狗、清水河、泥坯房的乡间……

在童年的记忆里,喜鹊枝头跃,黄茑屋后跳,小燕房梁呢喃,麻雀檐下聒噪。还有那布谷声声春播闹,夜猫子晚间扰人好觉,长尾巴的、小如泥丸的、绿羽长喙的、灰红蓝褐的……数不胜数,应有尽有,不知何时便会扑面而至,在你耳边或清亮或喧闹,叩醒你惺松的睡眼和走神的面容。

留住一声鸟鸣,就是留住一种心情,就是这喧嚣浊世的羁绊中独辟幽径一条,通往灵魂的星空聆天籁,接地气;留住一声鸟鸣,就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给漂亮颜色的小金鱼换换水,给花竹修修枝,让优雅的心境追赶一下工作的脚步;留住一声鸟鸣,就是在楼下多植一棵树,多建一个窝,让燕雀归来时不再嘶哑喉咙后绝望而去;留住一声鸟鸣,就是用初恋的浪漫构筑爱的小家,一个气球就有孩子天真的笑声,一朵玫瑰就有妻子欣慰的笑容,与怨怼诀别,与闲适的幸福干杯;留住一声鸟鸣,就是暂时抛弃凡事与旧友,持书坐公园长椅一读,把史问今,聆听教诲于湖畔沙堤,欣赏柳钓水月之美,丝弦管竹之韵;留住一声鸟鸣,就是在宽容、淡定的心态驻足青春的脚步,经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常存善念在心头,常留时间承欢父母膝下……

今晨的一声鸟鸣,穿透了钢筋水泥的坚悋,一如情人的手抚慰我火热的胸口,让我重拾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聆听真实如菊的声音,这一声声久违的声音,就像轻盈的天使,时响耳畔,常记心头,清凉我一夏的心空,让我这样一个散淡的文人找回真我,找回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审题的关键点在于对“鸟鸣”的理解和把握,题目触及的生活面广,立意角度多。“鸟鸣”可实,留住一声鸟鸣,可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爱自然生命的朴素愿望,可以表达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担忧等等。“鸟鸣”可虚,据喻求本,你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那一声声“鸟鸣”,它可以是你难得有的宁静悠闲的心境,续写一段考试过后的心路历程;可以是你所羡慕的人生的诗意,表达“人要诗意的栖居”的观点:它可以是让你流连忘返的美景,也可以是书海影坛让你魂牵梦萦的情景,表达出某种情怀、某种境界、某种人生……留住那一声鸟鸣,可以晾晒潮湿的心田,消除家庭的纷争;留住那一声鸟鸣,可以驱散战争的乌云,迎来安宁与和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跟团外出旅游,人们总有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看到自己喜欢的风景,来不及多看两眼,紧接着就跟上大队人马赶往下一个景点。这是因为有一种主流的东西,在引导我们行走的方向。其实,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被“主流”引导着。请以“跟在主流后面”为题写一篇文章,文章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答案】不能盲目 “随大流”

车如流水的十字路口,面对醒目的红灯,如果有一些人熟视无睹地奔向马路对面,你会“随大流”来一次“惊险穿越”吗?

作为一名决策者,如果有机会去内地参观学习,你会不会匆匆而又机械地上马那些内地普遍却不符合西藏实际的“民生”项目,随着“大流”做一次“东施效颦”的荒唐事儿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有“随大流”的心理,习惯跟着多数人说话行事。“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就咋着”、“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这些民间俗语都形象地揭示了“随大流”的“好处”。也正因为它能带来一些利益,人们才在反复的实践中愈发坚定了“随大流”的观念。

穿衣戴帽跟着时尚潮流走,这样的“随大流”无可厚非;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更多技能服务社会,这样的“随大流”值得提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做到“比学赶帮超”,把更多的实惠带给广大群众,这样的“随大流”更值得称赞。

与这些相比,文前所提的两类盲目“随大流”行为,弊端和危害不言而喻,也更不容轻视。

顶着红灯过马路,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秩序的紊乱、失常和事故的发生,也会给整座城市的文明系数打折、抹黑、添乱、减分。

不顾实际地盲目上项目,不仅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给本来就极为脆弱的西藏生态带来压力和消极影响,更不符合广大群众利益,这种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瞎折腾”,丢掉的不仅是政府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广大群众的信任。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明知不对却仍然为之的“随大流”。如在市场买菜时不顾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限制乃至禁止,仍然使用白色塑料袋;不管媒体如何曝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依然有不守规矩的“随大流”。细探究竟,不乏这种心思:大家都如此,出了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把自己和所谓的大“多数”绑在一起,仿佛犯错的人多了,错误也就没了。这类盲目相信“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恶劣,危害深远。

盲目“随大流”束缚了人们思想的翅膀,桎梏了人们创新的热情。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会如何选择,总以他人的判断为选择依据,模糊了事物本身是非正误的标准,消解了“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思想“软骨症”,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是借“从众”保护自己。如果人们都这样畏首畏尾,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整个社会将弥漫因循守旧的气氛,创新也将无从谈起。

破除盲目“随大流”的思维惯性,需要积极倡导独立思考的意识,创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不仅如此,还需打破“随大流、不吃亏”的利益设计,用制度鼓励人们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法不责众”,其实是对法律原则的侵蚀和消解。哪怕很多人违法违规,每个人也都应付出相应代价;反之,少数人的合法利益,哪怕只是一个人,也要尽力维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破除盲目从众心理,打消那些法不责众的侥幸,建立起对法律、对规范、对真理的由衷信仰。

【解析】

试题分析:所谓“主流”,是指事物发展的主要或本质方面。而在题目的材料中,主流是加了引号的,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这个所谓的“主流”,即是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行为方式或追求。从材料上看,对这种跟随“主流”是否定的。话题“跟在主流后面”也暗含了这种指向。(请注意“跟在主流后面”和“引领潮流”的差别)亦趋地跟风,没有了自己的个性和主张。想清楚这些,文章就不难立意了,可以联系中学生中的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如明星崇拜、比拼名牌、流行火星文等,来写一篇有针对性的文章。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