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该出手时才出手”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习作例文】
该出手时才出手
夫万物以滋,天人相化,盖有其理也。田畦畎亩之间,恶草初生,农人视之,则连根而起,以护青禾之稻,莫伤其谷也。腠理肌肤之上,微恙偶染,不施以汤针而任之,使之积患,病自日笃,迨入膏肓,则扁鹊华佗亦乏术矣。蔡桓之恨,及于今时,未尝鲜矣。
人之处世,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缘人所欲安逸者,以为惰也,固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亦不甚惜。及城门失火,不顾池鱼,焉知子亦为此物耶?物类相通,人则毁一室,鱼则丧一命。余所谓人即鱼也,皆有所失,究其根,寻其源,如使人有所防,则灾祸不起,何以殃及生灵,倘不以为意,则今之鱼者,亦或他日吾侪也。
且观近岁时闻,翁媪卧之于途,奄奄一息,而少壮多立之于旁,相觑而止步,及有义者,发乎良知,欲趋前而搀之,群顿起哗然,或作壁上观,或相劝阻之言:“莫近之,恐讹诈尔。”如答曰:“此一命也,安得顾虑而多疑之,袖手一旁,岂非豺狼虎豹之属禽兽耶?”众人露难,心生惭怍,然犹有细声而复者,曰:“吾等皆非圣贤,则事不关己,自不染指,况有前车之鉴,为免引祸,宜将远之,利弊权衡,此卫己也,其何过焉?”义者默然。
是故人性之弊,可知之矣。存一己之私,而犹豫不决者,行善迟迟,此人之常情,亦不可谓其恶也。乃自轻其性,而民智不化,公正不彰,使义者无言以驳之。人不能契时伸手以援,所虑良多,其患人心险恶,怀惊弓之惧,是故人不为者必不为之,众所为者方始为之,随波逐流,行而无主,其孰之咎耶?前有尧舜禹汤,后有文王武王,千圣尝立之于世,今独少仲尼,阳明之属,士子生民亦叹无圣贤达者立率而使人风清明,以达天下之大同,开万世之太平,其孰之过欤?
余静言思之,内省外求,偶见先圣孟轲“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句,后于书中偶得宋儒周濂溪“圣之可学也”一论,斟酌之下,如灌顶醍醐,有感于斯,乃于加冠之年,作《原圣》残篇,以析上之所疑,其章云尔:
盖及冠礼,格致有所悟,诚正有所得,明修齐治平之事,是故求圣之心,跃跃而生。始慕圣贤达者之道,置功名于身外,怀抱负于胸中。人之追逐,不复汲汲,世之昏秽,亦复远之,承往圣之通达,上致尧舜,继绝学之大任,下安黔黎。不恐时运之弗济,况乃方寸之所求。余所欲者,立心,立志,立命,立德,立言而已。
圣人辨真伪,察是非,明善恶,轻得失,淡生死,激浊扬清,皆出本心。是以圣人亦如明镜,常人与处之,无异见己。圣人之于常人出一窍,旁生七窍之外,洞察物理以究人性,骋怀游目以通寰宇,以明镜之心,见满街是圣,如攻块玉,其瑜采而取之,其瑕弃而鉴之。吸纳吞吐,集于一身,得以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亦犹匠人运器,雕琢凿刻,使金木玉石之材,为佛尊,神像而人自敬也。
由此观之,圣可求而得之者,道可探而明之者,然近观时人,无欲求圣而以为虚,又以圣之远矣,常人不可即而自弃,故圣道愈远,圣业之成益艰。
嗟夫,人人如始立圣心,自比尧舜,人人皆可为之。使本心澄明,寻一道贯终,达则不迷,穷则不戚。既得独善,也得兼济,进而治家国,退而论书策。浮沉随化,不乱我心,一人如此,一代如此,斯患万世太平不至焉?
今执笔及此,人既知之,自得更之,世风昌宁,孰能无责!契时而出,见义而为,不推不诿,发乎情而止乎礼,见乎智而起乎仁,为之由己,而由人乎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构思时要仔细审题。题中的“出手”,即指某种动作行为,包含心理活动。可指伸出手拿、取、行动、思想。“该”,即应该、适合。“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可以怎么样。于是,可以这样立意:在适合行动的时候才能行动。行动应该顺应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要理性、冷静、谨慎,要调查研究,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充分考证、准备。情况不明、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时,不能冲动、盲动,不能鲁莽行事。反对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行事的做法。(如果立意为该拿的东西才拿,不该要的东西不能要,也可视为符合题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以“虚掩着的门”为标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习作例文】
虚掩着的门
“你根本不了解我,你的心里只有你自己!我恨你!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轰——”
桑妮重重地摔上门,提着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怨恨的泪。
屋内,只有一位孤独的妇人,坐在椅子上,面对四周空荡荡的墙壁,静静流着泪,顺着脸颊,一滴,一滴……
几年过去了。
桑妮一直独自在外打拼。生活真的很苦,卖报,家教,女佣,她都做过。她住在一间狭小的阁楼里,有时风吹进来,好冷。“在家的时候,妈妈会给我煮热腾腾的面,烤着炉火,一起欣赏窗外的白开心,那么灿烂……
旁边贴着一段文字:
亲爱的女儿:
回来吧,妈妈在等你,是妈妈错了,你原谅妈妈好吗?外面很冷吧?这些年过得好吗?别在外面受苦了,妈妈会心疼的……
桑妮再也忍不住了,揭下照片飞似的冲向家的方向,奔向那个她曾无数次梦回的地方。
终于到了家门口,已到了夜里,周围只听见风呼呼的声音。桑妮停在门前,望着几年前她重重摔上的门,许久,终于伸出手,颤颤的轻扣。刚碰到。门“吱呀”一声开了,那是一扇虚掩着的门!该不会出事吧?
桑妮急忙跑进母亲的卧室,这个她久违了的地方。床上的母亲苍老了许多,银丝冲出黑发的阻隔,一根根的,很显眼,望着母亲她又一次流泪了。
母亲轻轻睁开眼睛,看见眼前的女儿,那个她日夜思盼的孩子,一把抓住她的手:“孩子,是你吗?你终于回来了……”泪水顺着皱纹静静流淌,“是的,妈妈,我回来了,我看门没有关,还以为出事了呢!”
“傻孩子,自从你离家那天起,这扇门就一直虚掩着,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你能推开它,走进来,今天,我终于等到了……”
虚掩着的门?是的,就在那夜,桑妮终于推开了那扇虚掩的门,家里的,也是心里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在审题上要注意:“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是指人生、事业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门”在文中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事、为人、为文之道。如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门”在文中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有坚韧不拔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结合语意,以“捷径与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宝库中,有许多词语是赞美“空”的,例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空灵剔透”“虚怀若谷”……
但是,也有许多词语说的是“空”的困窘、尴尬甚至可怕,比如:“囊空如洗”“胸无点墨”“目空一切”……
那么,究竟是“空”好,还是“不空”好?请以“还是 好”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述你的见解与思考。
要求:(1)从“空”与“不空”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画横线的空缺处,将文章标题补充完整。(2)必须写议论文。(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不少于7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民谚)
我之所以选择了错过,正是为了更多的不可错过。(某博客)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某作家)
请以“错过与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错过与收获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亮。不必为错过而忧心忡忡,也许你会获得另一种收获。
错过了清晨的朝霞,收获了正午的骄阳;错过了夕阳中的绚烂,收获了暮色中的朦胧,也许还会收获迷人的月色。错过了春日的烂漫,收获了夏季的奔放;错过了秋天的丰硕,收获了冬日的清冽,也许还会收获春夏秋冬转换的空隙。错过了童年的幼稚,收获了少年的懵懂;错过了青春的激扬,收获了中年的凝重,也许还会收获老年的安详。错过了青梅竹马的两小无猜,收获了卿卿我我的初恋情怀;错过了海誓山盟的相亲相爱,收获了耳鬓厮摩的相依相偎,也许还会收获超脱于现实之外、凌驾于精神之上的相遇相知。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多的错过,这种错过有时会让云流泪,让风止步,让春夏秋冬停滞,让生命轮回有情。承受过错过之痛的人都明白:一时的错过,也许就会成就一世的落寞。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能让自己生活在感慨里。一位作家说的好,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况味人生点滴,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使他在错过仕途生活后成为文坛上一座奇峰叠起的高山。因为错过,他有了后人无法企及的收获。
我们可以错过星星和月亮,但我们决不可以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们可以错过沿途的美丽风景,但我们决不可以放弃心中的信念,错过沿途的美景固然可惜,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能在错过后重拾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时,他的世界就一定是多彩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带有浓厚哲理色彩的命题作文。中心意思比较明显,就是要积极地看待“错过”,分析“错过”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结合现实来思考,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错过——错过一个动人的眼神,也许会错过一场缠绵的爱情。一次误会,也许就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个小小的疏忽,也许就错过不会再来的机遇。这一次次的错过,造成了人生一次次的缺憾,但如果能够从“错过”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总结,那么“错过”也就磨练了人生,成就了人生一种别样的美丽。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他的生命或许反而更有深度,他的心灵或许反而更添光彩,于是得到了一种收获。其实,每一次错过,都可以有另外的收获,都可以演绎成一段精彩的故事,构思可由此生发开去,编故事、写小说、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都可。当然,写作时应紧扣题目,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大气,才有深度。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心要在焉
格物致知,心要在焉。——题记
毫无目的做事,必将乱其步伐,茫其方向,或酿成大祸危及社会,故必须明确方向,有目的,心在焉,方能使人生精采(彩)出色。
心不在焉,因小失大,酿出祸患。年前记不清有多少骇人听闻的消息侵蚀人们的心灵。社会道德滑坡愈发严重,全因人心被金钱利益熏染,心不在焉。韩寒与方舟子吵得不可开交,却曾知身后庞大的粉丝团内心所想,心不在本应做的事情上,而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不惜重金告发对方,结果只会导致社会信任度又低一级,口口声声要拯救社会道德滑坡却无从拯救,他们心不在事业生活上,却又加重社会道德沦陷,实不应该,为自己的小利益却牺牲社会大利益,真是令人憎愤!
心在焉,不但助你顺畅前行,还能让你活得轻松自在,赢得美誉。心在何处?只有你个人最清楚,怎么做?你会更加清晰明朗。成功人士给予我们的告诫往往是要树立目标,坚持不懈前行,这也正是心在焉的表现,促使我们明确人生意义,正确前行。乔布斯几经波折进出苹果公司,最终成为世人赞誉的传奇,因他心在焉,爱着他一手创办的公司,还有那份事业,他成功了;比尔盖茨同样创造不朽的佳话,成立著名的微软公司,只因为他全心灌注(贯注)于他的事业,心有在焉,举世闻名;李开复开设创新梦工厂,只因为他心在国家,为给国家培育出更多人才,心系国家,成为赢美誉的人选之一。心在焉,内心充实,理想丰满,但同时付诸行动,终能活出精采(彩)人生!
心要在焉,是每个人,社会、国家的目标。个人要心在焉,辩证地看待身边之事,不要胡乱、没有目的地滥用权力,做危害大众之事;社会要心在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宣扬积极有益的文明法度,如深圳近期宣扬“十大观念”就是好的现象,更多的人会耳濡目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会传唱千古永不朽,社会滑坡还拯救不了吗?心在焉,怎会达不到目的呢?国家亦要心在焉,因为作为一国之家,他是引领我们前进的主脉、舵手,没有国家的心在焉,我们怎么可能达到共同的理想,怎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又怎能立足于世界?未有一国之家心在焉,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创造美好的生活,有幸福的未来。当个人、社会、国家皆能心在焉,则我们的民族必能屹于世界之巅,我们的社会必将充满爱,我们的国家则可顽强不倒!
心有所止,心要在焉,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生绽放异彩!
【解析】
试题分析:
一、字面含义: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 1、心:心思,思想。 2、要:必须、应该。 3、在:聚焦在、定位在、集中在。 4、焉:这里。 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潜心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二、生活层面的含义 1、心无旁骛,与书中人物交感融汇的读书境界。 2、在其位,尽其责,敬其业,爱其民的为官境界。 3、左思写《三都赋》,曹雪芹写《红楼梦》般闭门谢客,十年苦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写作境界。 4、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废寝忘食的研究境界。 5、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的人生境界。
三、哲学层面的含义 1、是儒家强调的“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2、是佛家强调的“初学者心态”。 3、是道家庄子所强调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意思是用心专一,就可以聚精会神。) 4、是宋·程颢、程颐强调的“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见《二程全书·畅潜道录》) 5、类乎宋·张载的“心不正焉,虽学无成”。(见《经学理窟·义理》) 6、类乎西哲尼采所言“始终全神专一的人可免于一切的困窘”。
作文(40分)
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一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
请以“失去之后才知道可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失去之后才知道可贵
总有一份感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知道是牵挂,总有一份情谊在冰天雪地里才明白是关心。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可贵。
都说:喜欢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的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可贵。
在经典影片《大话西游》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告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如果老天爷再给我一次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上天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看过这部剧的人都应该能顺利的将这个对白背下来,不是因为他们刻意地记它,而是这段话真实的反映的许多人的内心世界。
它描述了许多人的心声,感情这个东西真的是需要我们苦心经营的,而肆意挥霍以后的那种追悔莫及的滋味,我想应该很不好受。
当我们健全的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身体哪个器官的重要。但是我们忘记了,只要是老天给你的就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尝试着把鼻子堵住不呼吸,半分钟后也许你就受不了,这时你会认为氧气对你来说有多么宝贵;加假如你的眼睛看不见了,以后的世界对于你就是漆黑。如果可以给你三天光明,那是你一定会认为这三天光明是你追求一生的财富。
当我们意气用事对着我们身边的人大发雷霆的时候,我们忘记了他们曾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在你最失落的时候给了你微笑。因为一直有他们的陪伴你才不曾丢失那份安全感,而你一旦失去了呢?那份后悔要到哪里诉说呢?没有人可以帮得了你了。
许多东西,许多感情也许都很微不足道,但也要珍惜。因为一旦失去了,你就会顿时了解到它的重要。有些事物说不上它哪点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可贵。
曾经看到过这的一个故事。
一个青年背着经过打拼得到的诚信、金钱、智慧、地位和容貌过渡,船夫告诉他背的太重,船会沉的,他要求请你把身上一样东西丢掉才渡他过河。青年思虑一番,决定把诚信丢掉。到达安全地带,他开始了工作。然而,由于缺乏诚信,没有人愿意和他合作,最终,他失去了一切,此时,感慨地回忆起诚信的可贵,可是,已经太晚了。可贵的东西,我们要倍加珍惜它。可贵的东西,不要等失去才知道怀念。
不要让后悔成为你今后生活的主题,拥有时请你珍惜,不要在失去后才知道那份可贵。即使你再后悔莫及也无力挽回,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可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从所给材料看,关键句是“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提示考生写作范围不止于“青春”和“健康”,可写的内容很多,如“友谊”“亲情”“信任”等等。从立意的角度看,可以直接写“失去之后才知道可贵”,或是写成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或是写成立论说理的议论文;也可以反向立意,写“学会珍惜”“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知道可贵”。
精彩片断:
(一)
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一是健康。"
囚犯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自由,一是幸福。"
爱慕虚荣的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钱财,一是'舞台'。"
奋发向上的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学习,一是竞争。"
爱护自然的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一是自然,一是资源。"
智慧老人说:"其实,失去才知珍贵的又何止这些。"
(二)
回味一下您的纯真与青春,请摸摸您脸上的胡子,问一问自己脸上的稚气是何时消散而走,成熟换来的是纯真与青春的消逝,请抚心自问,您有否在青春年华为自己画上最纯真灿烂的彩虹?您有否忘了自己在青春阶段为自己定下的宏远目标,虽然世事不得已,但那时的心情是否早已烟消云散?您有否被世俗的物质欲望过度污染而早已忘了当时纯真的心灵?青春如火花,燃烧时激情四丈,燃烧过后如烟飘走,但纯真却可成为永恒。所以别悔恨昨天虚度的时间与青春,珍惜今天,别作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样板啊!失去才知道可贵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结合语意,以“捷径与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捷径与美景
漫漫人生路,有笔直捷径,也有蜿蜒美景。假使起点和终点早已确定,我想等长的人生旅途中,我渴望的不是捷径,是美景。
捷径于我,从来不是一个善意的词。想必把弯路走直了,归功的还是那千方百计。那么义无反顾地抹杀掉任何一个轻微的弧度,那么大义凌然地割锯掉任何一个细微的拐角,那么不假思索地扯直了人生的每一段短小的弯路,以至于在任何两点之间都赤裸裸地铺满直线,寻不得一处圆润。
捷径真当如此迫于被找到吗?辛亥革命这条浩浩荡荡的捷径还是让中国走进了资本主义的死胡同,大跃进和__这两条震耳欲聋的捷径,让中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沼泽地。不同于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不同于长风破浪后的直挂云帆;所谓捷径,也许结局也同样会出现成功,可这成功却经不起审视。追溯源头,便会发现一路上的脚印都踏得如此干瘪无力,似乎还可以看见鞋底上沾满了欲望的泥泞。
而美景于我,却值得用灵魂去巧遇。在人生太多的时刻,太多的直路铺陈眼前,我无法眼睁睁地望着自己如木偶一般机械地走向早已完美呈现的终点。那么除了活着,我将一无所有。我坚信自己是敢于把直路走弯的,寻觅美景,不仅仅是带上文字和相机那样简单。更需要陶醉于那一丝漫不经心的淡然,那一缕浅笑低吟的坦然和那一份目光澄澈的毅然。
对美景的信仰又到底站在我们中间多久了?西游的师徒四人啊!为何舍弃那十万八千里的小小跟斗云却与山与海共度半生,即使遇上了妖魔也同样乐在其中?在遥远的世界的角落,在多少个蜿蜒的转角和路口上有采风者停留驻足。你们是否也同样挂着流着汗的笑,灿烂无比!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美景;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时,亦涌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美景。就这样不紧不慢地看脚步曲折向前,听时间婉转流逝。于是把原本那一条又窄又扁的路,神奇地用弯道拓开了宽度,用美景撑起了高度,生命从此鲜活澎湃。
捷径与美景,也许同样有被发现后的喜,可捷径之喜在于“欣”,美景之喜在于“惊”。平淡的人生,同样可以有欣喜来加以点缀,而绚烂的人生却必定要有惊喜来浓墨重彩。捷径是把弯路走直一时的精彩,而美景则是把直路走弯后一世的芬芳。
捷径与美景,如果注定是一道难分高下的辩题,那么早已确定好的起点和终点,管它哪个辉煌哪个落寞,漫漫人生路,我以我坚定的信念拉开这场辩论的序幕——不爱捷径,独爱美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系型命题作文,写作中二者必须相互联系,并且要有侧重。
首先要理解材料的含义。“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意在告诉人们,人生中应该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或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达成不是一种投机取巧,而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更在于人生的态度:去功利,驱浮躁,追求淡定与自然,把心安顿好。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随遇而安,无往不适,这类人在人生中在乎的不是得失,而是过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在人生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失去很多,但收获也会比失去的更多,比如人生的阅历、人生的经验、人生的心态等等,与“把路走直了”一样,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因为他们走“弯路”的同时增厚了生命的质感。
理解了材料深刻的含义后,再来考虑作文的立意角度就简单了,立意可以两者选其一,也可以将两者统一。无论是选择哪个角度,一定要联系人生的方式,把立意定位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上来分析、思考。
建议:立意不可一味求新,求新容易造成离题。创新不一定要在立意上,也可以在语言、构思、对材料的挖掘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看待人、事、物,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视角,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会有不同的心态,会有各异的结果。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必仰视,也无须俯视;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请以“平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题目:平视
我们习惯于在幸福的角落里,俯瞰别人的幸福。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必仰视,也无须俯视;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平视自己,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1890年9月9日,哈兰·山德士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亨利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农庄。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还过得去。然而就在他6岁那年,父亲突然与世长辞,留下了母亲和3个孩子艰难地生活,作为家里的长兄,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就在12岁那年,母亲再嫁,因为遭继父的排挤,14岁,他辍学离校,来到了格林伍德的一家农场做工,即使生活的很窘困,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此后他做换过无数种工作,却一直碰壁,生活把他推入了低谷,但他仍旧相信自己,正确平视自己,因为只要他平视幸福,总有一天幸福之神会降临到自己头上。18岁时,他娶了个妻子,到几个月,妻子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而逃回娘家去了。生活似乎在和他开玩笑,一次又一次把他打落,35岁时,当他开车路过一座大桥时,大桥钢绳断裂,他连人带车坠入河中,身受重伤……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样苦难的人生,我们也许会惊叹83岁后,他开办的了一家炸鸡店,此后生意开始好转,直到88岁,他创办的肯德基风靡全球,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正因他平视自己,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
平视自己,反思中领悟人生。
巴金,一颗文坛不朽的明星,他永远存活在人们的心间。他的一生是正直的,因为他平视自己,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写出最真切的作品。他是用心在写作,用一颗平视自己的心在反思自己。在晚年的作品《随想录》中,他为小狗包弟的遭遇深感同情,也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羞愧。他这一生活得正直,因为他平视自己,正确看待事物,他人以及现实,在反思中,他领悟着人生;在反思中,他写下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你习惯于俯视或仰视时,不妨停下脚步,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你,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城市的灯红酒绿,过往川流不息的车辆,在都市生活中,我们忙于前进的步伐,仰望着那物质的最高境界,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最重要的东西。请平视自己,问一问你的心,你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做法才不愧于那逝去的分分秒秒?
停下忙碌的脚步,平视自己,平视他人,平视现实,也许,它会给你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题目“平视”是一个词,意思是“两眼平着向前看”。
首先,可用拆解题目的方法审题,“平”是平常、平和、平静、平定,平等、平衡,公平、公正,平缓;“视”是看待、对待,观察、观赏。
接下来,我们可以采取追问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平视”内涵。
追问一:“平视”是什么?
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
1.平视是一种真诚、纯洁的人生态度。
2.平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具体体现。
3.平视是自我生命的需要,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追问二:为什么要平视?
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1.不平视,若仰视,就会高看,就会自卑,就会谄媚;
2.不平视,若俯视,就会傲视,就会自大;
3.若平视,则看得真、看得清、看得远;
4.若平视,则公平、公正;
5.平视是一种最好的视觉方式,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
追问三:怎样平视?
这一问题,是对如何做的思考:
1.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
2.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
3.平视,需要识的广博和深邃;
4.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可以任取一点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通过上述对于“平视”内涵的解读,考生在为文时,思路、眼界开阔了,好的文章也随之“出炉”。
一考生在写《平视》时,采用的是记叙文的文体,写的是爷爷平视土地的事情。在“我”很小时,爷爷就喜爱在自己开垦的土地上挥洒汗水,他既不鄙视劳动,也从不觉得自己伟大,只是平凡地、自在地在土地上耕耘;可有一天,在爷爷曾经开垦的土地上响起了“轰轰”的机器声,曾与爷爷共沐风雨的土地,被践踏得面目全非。那时那刻,爷爷哭了,土地也哭了。结尾发出平视土地,珍惜生态家园的呼声,显得水到渠成。
另一考生则采取议论文这一文体,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平视他人,提升自我”的观点,然后结合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平视对手、尊重他人的事例,并由此及彼,联系社会生活,谈及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如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开宝马打人事件,这些富二代、官二代就是自视甚高,俯视别人。最后,再次强调“平视他人、提升自我”的见解,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平日的积累和思考,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文体,选择素材,精心构思,尽力展示自己的水平。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请以“知识与教养”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知识与教养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中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柏拉图认为: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教养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很多时候,我以为知识和教养是有一些必然的关系的,慢慢地我觉得也许关系没有我想的那么密切。就如同富与贵,有钱的人不一定高贵。
在西宁的餐厅吃早餐,看到一个教师模样的人(因为参加会议的都是老师,有恰巧是暑假) 在高声地教育两个同事的小孩子吃饭的礼仪,“筷子要这样拿,否则就不是中国人!”、“夹菜只能夹自己这边的,而且一次不能夹太多”、“吃饭不能出响声,特别是嘴巴不能响”等等,还不断让这两个孩子回答他的问题。他像是在讲坛上一样的大声的给那两个孩子讲着,一副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势。整个餐厅都能听到他的声音,可是他偏偏忘了古人“食不言,寝不语”的教诲,也忘了在公共场合下大声喧哗声很不礼貌的,他用一种很不礼貌、很不符合礼仪的方式在教孩子礼貌和礼仪。仿佛有人用肮脏的东西在墙上书写着“注意卫生,不要乱画”一样的讽刺!
医院的候诊室里在播放《西游记》,大家都在看,有一个戴眼镜的妈妈和一个7、8岁的孩子也在看,妈妈不断地高声给孩子讲述里边的故事,孩子也大声地回答他,戴眼镜的妈妈看来对《西游记》还是比较熟悉的, 这方面的知识不少,可是她如入无人之境,完全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她的孩子自然也就不知道公共场合不能喧哗的基本礼仪。她的知识和她的教养完全不搭。
大街上一个妈妈领着孩子,孩子顺手把喝空了的塑料瓶扔在地上,不远处就是垃圾箱。年轻的妈妈对孩子说:“怎样乱扔?”然后领着孩子走开了!这个妈妈是懂礼仪的,她认为孩子乱扔是不对的,可是,没有行动,淡淡的说一句就走了,孩子的教养如何养成?
每次看到这样的父母,这样的老师,我都很绝望。希望不要经常遇见这样的父母,这样的老师。
反思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是不是太偏重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教养的生成?缺乏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这种敬重包括对人类自己、人类生存的环境、动物和植物。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关系型的命题议论文,文题“知识与教养”显然是立足于“教养”,或谈论其因果关系:知识之于教养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一个人的良好的教养与品德往往离不开其较高的知识修养。或阐述其对比关系:教养比知识更重要。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