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城市的雪
肖复兴
如今,地球普遍变暖变旱,冬天里的雪已经越来越稀罕。特别是在城里,难得飘落下来一场雪,如同难得见到一位真正清纯可人的美人一样了。
城市的雪,从入冬以来就一直在期盼中。仿佛要和春天里的沙尘暴有意做着强烈的对比,沙尘暴不请自到,而且次数频繁地光临,并不受城市的欢迎,但是,受欢迎的雪却在冬天里总是姗姗来迟,像是一位难产的高龄孕妇。以往的日子里,最耐不住性子的是渴望下雪天能够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如今,最焦灼不堪的是城边的滑雪场,总也等不来雪,只好先急不可耐地鼓动起人工造雪机,将人造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吹了出来,那只不过是冬天的赝品。
城市的雪,终于在期盼中飘洒下来,不用多久,便不再受欢迎,仿佛约会前的憧憬在见面的瞬间便顷刻扫兴地坍塌。雪落在树木上,再不会有玉树琼枝;雪落在房檐上,再不会有晶莹的曲线;雪落在院子里,再不会有茸茸的地毯和小狗跑在上面踩出的花瓣一样的脚印;雪落在马路上,很快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黑乎乎一摊摊泥泞的雪水。也很难见到雪人,即使偶尔见到了雪人,也是脏兮兮的。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的废气,一起尽情地把雪人的脸和全身涂抹得尘垢遍体,再没有原先那种洁白可爱,如同衣衫褴褛的弃儿。前两天北京下了一场雪,我在街头见到一个雪人,上午刚刚见到时,它还高高大大,插着胡萝卜的鼻子和橘子的眼睛,格外鲜艳夺目,没到中午,它已经脏成一团,附近餐馆倒出的污水,无情地将它浇头灌顶,把它当成了污水桶。而我在天坛公园转了一圈,只看到一个雪人,小得如同一个布娃娃。公园并不能够为它遮挡污染,它一样脏兮兮的,只有头顶上盖着一个肯德基盛炸鸡块的小盒子,权且当一顶帽子,闪烁着带有油渍渍的色彩,像是故意给雪作的一个黑色幽默。
城市的雪,再不是大自然送来的冬天的礼物,而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成为了城市污浊的乞儿,成为了pH试纸一样测试城市污染的显形器。
其实,雪是无辜的,雪到了城市,没有得到娇惯和恩宠,相反被城市带坏了。雪的本色应该是洁白晶莹可爱的,却这样一次次地受到了伤害。我想起俄罗斯的作家普里什文曾经写过的《星星般的初雪》,他说:“雪花仿佛是从星星上飘下来的,它们落在地上,也像星星一般烁亮。”他又说:“今天来到莫斯科,一眼发现马路上也有星星一般的初雪,而且那样轻,麻雀落在上面,一会儿又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上便飘下一大堆星星来。”
只是,如今的城市,无论莫斯科还是北京,再不会有这样星星般的雪花了,再也不会有雪中飞起的麻雀翅膀上飘下一大堆星星的景象了。
在北大荒,我倒是见过一种叫雪雀的鸟,特别爱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出来,飞起飞落,格外活跃。它们和麻雀一样大小,浑身上下的羽毛和雪花一样的白,大概是长年洁白的雪帮助它的一种变异,环境的力量有时强大得超乎想象。心里暗想,今天这种雪雀要是飞进城市,也得随雪花一起再变异回去,羽毛重新变成褐色,甚至乌鸦一样的黑色。
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
(选自《北京晚报》2007年1月7日)
16.城市的雪在人们期盼中降临后不久却“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说明其具体原因。
17.作者文末说:“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寡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18.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城市的雪景?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19.在文章末尾,作者联想到雪雀鸟飞进城市后羽毛变异的情形,有何表达作用?
16. ①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废气;②附近餐馆乱泼脏水,把它当成了污水桶。③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一摊泥泞的黑水。
17.城市洁白晶莹的雪景因城市环境污染而悄然消逝,人们对雪的美好印象只存留在梦想、童话和诗文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晶莹洁白的雪景的怀念和美景不再的怅惘,对城市现实环境恶化的忧伤之情。
18. ①比喻。(1分)把“雪”比作“清纯可人的美人”,(1分)突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降雪的期盼之情(1分)
②排比。(1分)连用三个“再不会有”排比成句,(1分)造成强烈的语势,突出作者对洁白晶莹雪景的憧憬和对城市污染后雪天美景不再的惋惜之情。(1分)
③引用。(1分)引用了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的《星星般的初雪》中的语句,(1分)含蓄地表达对冬天晶莹雪景的赞颂,对目前城市环境污染的不满之情。(1分)
19.通过雪雀羽毛颜色的变异,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巨大的反差效果,突出城市环境恶化的严重,表达作者内心的不满和忧愤,从而深化了文章中心。
16. 4分,答出两点可给满分
17.原因2分,所表达的情感2分
18. 辞格回答正确1分,选点举例恰当1分,效果分析恰切1分。可选用拟人等辞格分析。
19手法2分,效果和作用2分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而不见(xiàn) 乘彼垝垣(guǐ yuán) 肇锡余以嘉名(cì) 伶俜萦苦辛(líng pīng) B:渐车帏裳(jiàn) 汩余若将不及兮(gǔ) 腰若流纨素(zhí) 盈盈一水间(jiān) C:搔首踟蹰(zhí) 将子无怒(qiāng) 乘骐骥以驰骋兮(chí chěng) 便言多令才(biàn) D:夙兴夜寐(mèi) 及前王之踵武(zhǒng) 绕树三匝(zā) 摧藏马悲哀(cáng)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然之心
①让河,汇着五月金色的阳光,如一幅写意狂草,折折曲曲,潇潇洒洒地从山中逸出。清丽、幽雅、祥和,如一曲琴瑟和鸣的悠悠行板……
②河水清浅,满河裸露的石块或大或小,自然罗列,其状如龟,如鹤,如鲸,如豚,如狮,如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让河如一个古老的牧场,放牧着一河的生灵,一河的神话,一河的哲学。
③似乎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当我抬起头时,面前出现了一枚硕大无比的巨石。它坐落在让河中心,上尖下圆,酷似一颗尖顶向上的心脏。让河水溅溅有声,似环石而过,又似从石中流出。
④我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并认定这巨石是一颗石化的心灵,自然的心灵。有了它,这山这水,这里的一切才有了生命,有了性格和情感。
⑤然而,这颗心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浩浩荡荡的大河因山荒水枯而裸露出的河神之心?是石破天惊、高山崩裂而抛出的大山之心?抑是盘古开天,巨斧过处留下的天地之心?我分不清它究竟是大地山川的精灵之气所化,还是千年人世无数被放逐的忠魂所化。
⑥石心呈现黛青色、上有灰褐的苔痕,构成无数难以破译的图案。一道道纵向下披的纹路,如律动的脉管,如潸潸的泪痕。除此之外,它毫无披挂,毫无遮拦,如双手掏出一颗滚烫赤诚之心,不藏不掖,无瑕无垢。坦坦荡荡,正应了“一片诚心可对天”的至言。
⑦天地悠悠,流水悠悠。想这颗赤裸的心已在此遗落了亿万斯年了吧?日月升沉,风雨敲击,它从不回避一切灾难与痛苦,不屈不挠,无怨无悔,不辩不争,从从容容,成为一种超然的精神化身,如达摩面壁,永远昭示天地人世,显示出一种大智慧和大真大美,获得世人难来的大自由和大自在。
⑧在石心面前,尽管离别者看到了感伤,弱小者看到了孤独,强悍者看到了坚毅,智慧者看到了豁达。但它还是它,灵石不言,心融万物。石心之坚,河心之柔,地心之厚,天心之大,皆备于一身。不然,它何以承受人世的冷暖呢?
⑨不要再说什么“铁石心肠”。
⑩不要再说什么“心死如石”。
我将心紧紧地贴在这巨大石心上,感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灵魂穿过岁月的帐幕向我走来,感到了两颗孤独的心在慢慢走近,最终拥抱,相约相认,相倾相诉。
石心在剧烈地颤动。它是一颗富含情感的心,一颗永葆青春的心啊!它永远以自身的那份生命之真,引领和警示着无数不同遭际、不同心境的人们走向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境界,每一个走向它的人都会获得一种灵魂的顿悟与超度,一种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虔诚的朝拜,我缓缓地绕石心一周,骤然感到宇宙无岸无涯,空间的无始无终,时间的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人生如寄,而人的一生中心想事成时候并不多。因为我们有所向往,所以我们痛苦;因为我们痛苦,所以我们幸福。痛苦和幸福是一种感受,一种靠心灵去调节的自我感觉。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有什么能丈量出心灵的真实空间呢?
宇宙万物,只要心与心永远相依相印,相通相融,相亲相谐,那么,世界不是会永远处在一种安详、宁静、和谐的神圣境界吗?
我想是的。
天地作证。
第②段描写了千姿百态的“裸露”于水面的石块,其用意在于___________。
第⑥段描写“石心”、“毫无披挂”、“毫无遮拦”、“不藏不掖”与第⑦段中哪一个词相照应?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一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⑩段中找出与第⑨段、第⑩段的两句话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不要再说什么“铁石心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再说什么“心死如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篇文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⑧段写:尽管不同的人对石心有不同的看法,但石心仍能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万物,所以也能承受一切。
B.石心体现了矛盾的多侧面,集各种矛盾于一身,所以能给人以不同的启迪,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C.第③段从外形特征写其形似“心”,第⑦段则抓住赤裸这一特征突出其神似一颗“赤诚之心”,挖掘出“石心”的深层内涵,为下文的哲理阐述作铺垫。
D.本文借“石心”赞颂了“赤诚”“坦荡”的品格,描写生动,哲理深刻。
E.尽管不同的人对石心的态度不同,但石心全然不在乎,凛然面对一切指责与磨难,决不改变。
【小题】表现让河水的清浅,为后面表现巨石作铺垫。
【小题】“赤裸”。因为这是“石心”的基本特点,也是本文借写“石心”欲加赞颂的“赤诚”“坦荡”品格的依据。
【小题】它是一颗富含情感的心
一颗永葆青春的心
【小题】A、D
【小题】表现2分,作用2分
【小题】词2分,特点2分,作用2分。
【小题】无
【小题】B“石心体现了矛盾的多侧面,集各种矛盾于一身”“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当;C项“抓住赤裸这一特征突出其神似……”应为第⑥段;E项后半句与文意不符。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竹叶稻叶荷叶柳叶、鱼鳞瓦油纸伞乌篷船青石桥,打湿了衡山庐山黄山峨眉山雁荡山、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还有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伞……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还有那清清甜甜的黄梅子黄梅雨黄梅戏。
③南方落雨的时候,北方总在落雪,雪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
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大寨梯田草原敖包黄土窑洞,覆盖着三边三秦三晋雁门关山海关嘉峪关准噶尔柴达木克拉玛依锡林浩特,还有渭河黄河塔里木
河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
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
那是苦难的生命在呐喊,高亢悲愤的嗓音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落雪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南方多流水,正像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一样,清清流水让南方像
桃花般妩媚多情,苏州、杭州、桂林,精致的城郭荷叶一样浮在南方流水之间,黄梅锡剧越剧和那些多如芝麻绿豆的采茶调秧歌调,都像南方甘蔗一样清甜。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
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秧歌蝴蝶。杜十娘沉百宝
箱于逝水中,李煜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便是南方,南方多水多桥多菱藕多莲花,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南方茶叶嫩得像春天的心尖儿,瓷器青得像头顶上的一片天,还有徽州大山里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和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有了这两样宝贝,唐伯虎与唐后主当然要舞文弄墨……
⑤大平原大草原大戈壁,在中国的北方,西伯利亚寒流席卷国土的时候,就像一匹骏马
穿过暴风雪和沙尘暴驰骋在我家园上空,驰骋在我瑰丽的想象之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这便是北方,不多的雪水融进一条叫黄河的河流,泥浆血浆似的流水凝滞不
动,汉民族就在它两岸玉米高梁似的遍地生长。这是寒冷干旱的北方,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
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但苦劣的生存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
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秦始皇、李闯王、成吉思汗、__哈赤——发生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
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
⑥南北地理不同肯定要造成生理差异,进一步会在文化心理人格上留下影响,例如北方
多琵琶唢呐,南方多二胡洞萧:刘德海在北方弹的是“阳关三叠”、“十面埋伏”;华颜均在南方演奏的是“梅花三弄”、“二泉映月”。当北方的陈忠实贾平凹在写作《白鹿原》、《怀念狼》时,南方的叶兆言苏童正在构思《夜泊秦淮》、《妻妾成群》。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中,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而在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里,南方才子则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北方和南方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时空,北方在西北风中脚踩坚实的大地,而南方则在东南风中轻飘飘地浮起来。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⑧正像北方的雪会一直落下去一样,南方的雨也不会有停止的时候。北方的风雪中,大
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西北风中的白
杨像壮汉冲冠的怒发,南方春雨里的杨柳像美女飘洒的青丝。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
边行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
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大洋西岸;因为,北方南方就在地球东方。
1.试析文章的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根据二三自然段说说南方的落雨和北方的落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然后回答它们在哪个方面有相同的地方。
答:
2.请根据第五六七自然段说说南北方的人文地理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答:
3.说说你对文章最后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对我国南北地域差异的描绘,热
情地沤歌了饱经沧桑的祖国的地大物博和人杰地灵,真切地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祖
国和平统一、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赤子之心。
B.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它以“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为题,并以此开篇,贯穿始终,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衔接自然,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使全文笼罩在自然和谐的优美氛围之中。
C.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落雪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预示了文章由侧重于“落雨”“落雪”的自然景观描写延展到充满山水民情的人文景观描写,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谨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对比鲜明、巧串地名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比了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E.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多脂粉气的柔弱文人都是由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培养出来的,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都是由北方的人文自然环境造就的。
1. 文章的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形成一组巧妙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南北方的各自特色,它以此开篇,贯穿始终,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使全文笼罩在自然和谐的优美氛围之中,为散文最后主题的升华做好了铺垫。(2分,答出一点就可给1分)不同点:南方的雨具有清秀细腻柔和之美,北方的雪具有苍茫雄浑壮阔之美。 (1分)相同点:落雨落雪范围都很大,遍及各个角落。 (1分)
2. 南方温暖湿润多流水,南方像桃花般妩媚多情,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出艺术品。(南方才子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2分)北方寒冷干旱多风沙,北方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2分)特点:北方粗犷、坚实,南方则细腻、轻柔。(2分)
3.雨和雪有分有离,而又相辅相成,它们本来属于一体——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它们最终将汇聚于江河,它们最终将同归大海,暗示了南方北方水__融,不可分割,给读者深深的启迪。(2分);它道出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祖国南北各具风采,各有特色,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南北本是同一体,团结凝聚是主流,我们华夏民族必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2分)
4.A E (4分)
(加点处为采分点)
1. 文章的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形成一组巧妙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南北方的各自特色,它以此开篇,贯穿始终,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使全文笼罩在自然和谐的优美氛围之中,为散文最后主题的升华做好了铺垫。(2分,答出一点就可给1分)不同点:南方的雨具有清秀细腻柔和之美,北方的雪具有苍茫雄浑壮阔之美。 (1分)相同点:落雨落雪范围都很大,遍及各个角落。 (1分)
2. 南方温暖湿润多流水,南方像桃花般妩媚多情,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出艺术品。(南方才子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2分)北方寒冷干旱多风沙,北方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2分)特点:北方粗犷、坚实,南方则细腻、轻柔。(2分)
3.雨和雪有分有离,而又相辅相成,它们本来属于一体——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它们最终将汇聚于江河,它们最终将同归大海,暗示了南方北方水__融,不可分割,给读者深深的启迪。(2分);它道出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祖国南北各具风采,各有特色,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南北本是同一体,团结凝聚是主流,我们华夏民族必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2分)
4.A E (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杨 (向成)你说丢人罢?……这样的一个无耻的泼妇!
吴 (走进,不幸的听到了对她的批评,向杨)什么?你讲什么?你骂人是不是?(向成)成先生,你听见的,他破口骂人……
成 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吴 (再转向杨,一逼)你以为我没有听见是不是?无耻,我请问你什么叫无耻?(得不到答复)无耻,是的,旁人的事,不用他管,他来多事,才是无耻。一个在背后骂人的人,才是无耻。……
[杨仍旧无言,一忍。
吴 (再逼)……一个大学生,以为了不得,自己说话不通,还相来教训旁人,自己以为是受过高等教育,开口骂人!泼妇,请问什么叫做泼妇?哪一个是泼妇?讲啊!
[杨欲言而止者再,再忍。
吴 (三逼,转到杨的面前)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
[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茶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地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吴 (血管暴涨,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杨 (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得说。忽然灵犀一点,恢复了面包,伸手从衣袋中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三块钱——国币!
[吴事出意外,一时想不出适合环境的言词。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
成 (危险暴__渡过,得到了这一场恶斗的结论)和棋。
(收拾棋子)
(幕下)
吴太太的话极具个性特征,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伶牙俐齿,尖酸刻薄,得理不让人,把泼妇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B.反击杨长雄,有理有节,得理得势,把一个伶牙俐齿的太太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C.语言粗暴,表现了吴太太没有大学生受的教育多。
D.伶牙俐齿,尖酸刻薄,得理不让人,是阔太太们的共有特性,吴太太是典型代表人物。
对大学生摔花瓶的原因分析欠准确的一项是( )
A.吴太太欺人太甚,只有以此一掷来报复。
B.杨长雄已忍无可忍,只能把阔太太心爱的花瓶打碎,使她伤心、愤怒。
C.杨长雄无可奈何丧失理智的行为。
D.大学生已无退身地步,只有奋起进攻才有出路,才能战胜对方。
【小题】A
【小题】C
【小题】B项美化了吴太太的形象;C项不合文意;D项吴太太不是阔太太。
【小题】C项“丧失理智”不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江水悠悠,千古诗魂
江水悠悠,千古诗魂……
“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当她吟出这两句千古绝响时,似乎便注定了她坎坷的一生……
心情凝重而崇敬,我缓缓的步入了那片茂竹修林。
⑴ 不像预料的那般阳光明媚、艳阳和煦,或许,这才是适合去拜望薛涛的天气。天空,飘着些许细丝,飘然落地,滋润着万物,生怕惊扰了安然长眠的江畔诗魂。
望江楼,一座建于清代纪念女诗人的建筑,既丽且崇,又名崇丽阁。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千古绝对的上联,正如我们对这位女诗人的理解一样,永远道不清,说不明。也许只有这座楼,只有这副联才能与伟大的女诗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知当初他们修建这座楼时,可曾想到会有一幅木匾与它一起见证着这座城市古老的沧桑。
薛涛是被父亲温暖的手牵着入川的,她看见了满山的苍翠,高兴得手舞足蹈。但这一切很快便在她年幼的岁月中消逝不见,父亲的撒手西去让她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开始了自己飘摇的生活。
当她撩开门旁如玉的珠帘时,便被眼前的男人所吸引,一名浓眉大眼的英俊男子,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在谈话声中刹时传遍了全身,少女般的怦然心动在心底萌芽,她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位小自己十一岁、名满天下的男人元稹。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从此,薛涛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整个小屋周围的竹林在春风中摇曳着曼妙的身姿。
我走到了竹林深处,一股清幽的竹香扑鼻而来。
薛涛与元稹两人的缠绵爱情终于在一纸公文中断开了。
月色皎洁,江水悠悠。“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执手相看泪眼的等待最终化作了“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的四首《春望》。春去秋来,苦苦的相盼已经使她太过麻木,忧伤已经占据了她心里的所有空间,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屋内,回想着曾经欢声笑语,窗外的夜已经很深了,她漫步到屋外牡丹花旁,伸手拂了拂盛开的花儿,张口吟道:夜深同花说相思。
我的脚步沉重了许多,地上的青石板路已经有了些许水渍,我顺着林间小道来到墓旁,静静的伫立,久久的盯着不远处掩映着的石像前。
女诗人手执书卷,身体略为前倾,若有所思的步伐显得轻盈而坚定,她也许已经走出了那段感情的阴影,她已经看透了一切:“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时光逆转,我仿佛踏在了一千多年前的黄土上面,薛涛正缓步从林间经过,径直向江边走去。我移动了脚步,紧随而去,她那一袭白衣在翠绿的竹间显得婀娜多姿,她静静的站在江畔,看着江上嬉戏的几只白鹅,脸上露出一阵笑容。
一阵风吹过,身上带着点点寒意,低头理了理衣服,再次投过目光时,女诗人已不知所踪,眼前又出现了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化建筑。不远处,两只白鹭在从江面上轻轻略过,不时在江面上轻轻一点,便泛起阵阵微波。
薛涛应该是瘦削的,即使在那个以胖为美的年代,太多的伤心已使她失去了丰满的身体。回头看了看,她仍旧在那片葱郁的竹丛之间沉思,嘴角泛起一丝安然的笑意。
“众类亦去茂,虚心能自持。”这便是诗人的爱物,我漫步其间,细细的搜寻着,它们之中,可曾有着当年女诗人亲手种下的爱物的子子孙孙?
天渐渐放晴了许多,雨丝也慢慢消失不见,躲雨的人群三三两两的从屋内走出,整个林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远处,一群小学生模样的人打着红红绿绿的雨伞站在诗人像前,摇头晃脑的听着老师的讲解。
我看了看四周,刚才怎么没看见呢?
薛涛,您看见了吗?您感到欣慰吗?
作者写望江楼上的对联作用是什么?
文中多次写到竹,有什么目的?
文章末尾关于一群小学生模样的人听老师的讲解的部分是否多余?为什么?
【小题1】⑴、呼应标题和开头的“江水悠悠,千古诗魂”,揭示主旨。⑵、为下文具体抒写薛涛的人生作铺垫。⑶、表达作者对薛涛“千古诗魂”的崇敬和感叹。
【小题2】⑴、以次此作为作者游望江楼的线索。⑵、为抒写薛涛的人生提供背景,侧面衬托了诗人超然不群的生活情趣。⑶象征着常留人间的千古诗魂。
【小题3】⑴、突出了后人对薛涛的缅怀和崇敬。⑵、更形象地表现出“江水悠悠,千古诗魂”的主题。⑶、自然地把文章思路带回现实,巧妙地结尾。
【小题1】(每点2分,共6分。答案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隐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的鉴别能力;答题思路是,回答本题应从此段对文章的结构、主题两个角度入手,结构上体现为对标题、开头的呼应,对下文的铺垫,主题上则是作者的感情倾向。)
【小题2】(每点2分,共6分。答案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隐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的鉴别能力;答题思路是,回答本题应从文章的结构、主题两个角度入手。)
【小题3】(每点2分,共6分。回答本题应从文章的结构、主题两个角度入手。答案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隐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原因的鉴别能力;答题思路是,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络,剔除散乱的表层信息,从因果关系角度具体地阐释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变化特征;考生解题时要批文入情,把握文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__’__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他们过的苦日子是“劳改”,而且当年老贾并没有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CD
C(主要不是因为有“救济”,而是他“当官”。)D(对“婆娘”不再言语的原因分析不准确。)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文后问题
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
冰心
白发的老医生对我说:“可喜你已大好了,城市与你不宜,今夏海滨之行,也是取消了为妙。”
这句话如同平地起了一个焦雷!
学问未必都在书本上。纽约、康桥、芝加哥这些人烟稠密的地方,终身不去也没有什么,只是说不许我到海边去,这却太使我伤心了。
我抬头张目的说:“不,你没有阻止我到海边去的意思! ”
他笑道:“是的,我不愿意你到海边去,太潮湿了,于你新愈的身体没有好处。”
我们争执了半点钟,至终他说:“那么你去一个礼拜罢! ”
他又笑说:“其实秋后的湖上,也够你玩的了! ”
我爱慰冰,无非也是海的关系。若完全的叫湖光代替了海色,我似乎不大甘心。
可怜,沙穰的六个多月,除了小小的流泉外,连慰冰都看不见!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
人常常说:“海阔天空。”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海是蓝色灰色的。山是黄色绿色的。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神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四围是大海,与四围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人以凋落的凄凉。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而见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阑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因为海水透明,天然的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争论真有意思!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和变换。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假如天下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不但好笑,而且无味!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对比海与山的?与山相比,海有哪些可爱之处?
文中说“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等美丽的小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试作分析。
文章最后说“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这无疑显得极端和偏激。但作者又为什么喜欢与小朋友辩驳呢?(不能用原文回答)
文章是怎样体现作者的“孩气”的?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小题】答:角度是:视野、颜色、动态。
海的可爱之处:海给人海阔天空的感觉;海的蓝与灰显得庄严淡远;海比山显得活泼。
【小题】答:欲扬先抑,为下文的对比确立对象基础。野花虽美,颜色虽艳,但“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 蓝雀红襟自然可爱,“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宛如千古颂赞的美人。这样写更能凸显海的美以及作者对海的爱。
【小题】答: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感情,应该各有差异与偏向,这样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假使千人一面,人们的思想都定格在共同认定的某一点上,世界就会显得单调无味。
【小题】答:全文是用和儿童促膝谈心的口吻来谈论海,以此表达作者对大海的热爱的。
作者对海的顶礼膜拜,是用与大山作对比来完成的。文中一个劲地贬损山的种种“不是”,几乎说得一无是处,这种观察的眼光和叙述的口气,无不显示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作者在拿海与山从颜色上进行对比时,说“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方一些。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这个类比对照惟妙惟肖,颇具儿童思维定势。
再者,作者还把黑郁郁的连绵不动的青山比作“病牛”,把海浪比作“银花”,这样的比喻也很符合儿童的想象力。
最后,作者说“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这种极端与偏激,也正好说明了儿童思想里那可爱的单纯。
总之,文章无处不显示了十足的“孩气”。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碉楼内外
林 雨
①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总想搜索出一些熟悉的印记,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正像没有了儿时旧屋的故乡就不像故乡一样。
②开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读书的时候就有过一番想象。当时,有一个外系的男生向我递纸条,而他就是开平人,从他清清秀秀的外貌上,我莫名其妙地联想到开平就是一个地灵水秀的地方。由于知道那里是一个侨乡,故而也把这名男生划入“坐吃山空,游手好闲”之辈。
③后来在作家张碧云的小说《水边街》上建立起来的开平形象,就有了一些情绪上的改变,像是一层水雾笼罩着,有点忧郁有点朦胧。
④到开平碉楼村参观之前,便听说碉楼是居民,并不是电影里面打仗时出现的那种碉堡。恰好最近看了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于是想象中的碉楼便找到了它落到实处的载体。
⑤《围》剧里把众多寡妇幽禁其中的“清洁堂”就是一个像碉堡一样高耸,而外观让人有“水泄不通”之感的楼房。正因为围墙和观念的双重禁锢,外面的男人进不去,里面的女人出不来,寡妇们就在里面日复一日做着一把把一捆捆的油纸伞,却永远也没有用得着它们的时候。于是,碉楼在我的心目中又多了一份无奈和悲凉。
⑥直到看到笑容灿烂的碧云向我们迎来,才仿佛看到了开平生动活泼的一面。一路看来,开平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小城市,她没有广州的喧嚣和浮华,这里让人活得恬淡。特别是看到停泊在水面上横七竖入的渔船,一份闲适和懒散的情绪便飘浮了上来。
⑦而碧云笔下鲜活迷人的水边街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有一刹那的惊愕,就像回到了久违的老家,一样的河,一样的桥,一样屏立两岸的骑楼,一样的街道,只是骑楼的建筑风格有点不一样。相对于揭阳古典的骑楼来说,开平的骑楼显得更高大洋气,欧陆风情充斥其间。外墙的黄泥已有不同程度的剥蚀,而楼房也因为久无人烟而发出一种迫人的沉寂,我的心竟有点隐隐的痛。
⑧到了碉楼村,矗立在田野和绿竹丛中的碉楼伟岸而苍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铁窗下斑驳的锈迹,五六层高的围楼上,每一层都散布着排列整齐的窗口,而与古时的木扇和与现代的玻璃屏不同的是,窗扇全部是一式的铁皮,风吹日晒使铁皮完全氧化成褚红的锈色,墙体也濡染了像钟乳石一样或长或短的锈斑。
⑨铁窗是为了禁铟什么?里面有和“清洁堂”相似的故事吗?听了解说才知道,原来这是为了防外而不是为了禁内,这些碉楼的主人都是漂洋过海创业的商人,成功后纷纷回老家置曰建屋。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平,治安相当混乱,为了保护家产和家人,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墙体是用糯米混合石灰等作为粘连剂的(想不到他们居然用了古代建造长城的方法),窗扇自然用了被认为最坚固的铁皮,而建筑风格则糅合了主人在外国所看到的各种欧式风格,西式的圆穹和王冠式的顶部,有的还有一根像避雷针一样高插入云的水泥柱。我好奇地问,是不是用来升旗的啊,旁边的老哥笑说,只是装饰用的,你想像力也太丰富了吧。
⑩与外观的警备意识相反,屋里的一切却是一派安居祥瑞的景象。围墙之内,主楼之外一字列开着灶间、食厅等平房,虽久无烟火,但也可想像出人丁兴旺时的迹象。进入主楼,每层都有小客厅和三四个房间,房间里雕床妆镜衣橱一应俱全,纯粹的中式古典摆设。而厅里墙上的玻璃镜框内陈列着屋主那些年代久远的家庭合照,虽然岁月在各式物体上蒙上了古铜色的色彩,却不显凄清之意,反是让人想起了四代同堂的热闹和儿孝孙贤的安乐场面。甚至在恍惚间,我曰到了奶奶的身旁。物体本无生命,而人对天伦之乐和幸福生活的怀念是相通的,这些记忆里熟悉的一床一桌,一瓢一镜,也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而散发出无比的温暖。
到开平之前,想像中的开平是何模样?
《围屋里的女人》中的围屋与开平碉楼各有何不同?
第九段括号里说“想不到他们居然用了古代建造长城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说?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文中有不少具体例子,请概括两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是一个地灵水秀的地方(2分);像是一层水雾笼罩着,有点忧郁有点朦胧(2分)。
【小题】围屋像碉堡一样高耸,外观让人有“水泄不通”之感(1分),禁外又禁内(1分),无奈和悲凉(1分);碉楼伟岸、苍劲(1分),防外而不禁内(1分),屋里安居祥瑞而散发温馨(1分)。
【小题】赞叹碉楼主人保护家产和家人的决心(2分);更突出碉楼主人为保护家产和家人想尽一切办法(2分)。
【小题】对比(1分)。未到开平前与到了开平后对开平的印象对比;开平骑楼与老家骑楼对比;碉楼内外环境对比等(可任举2例,一例1分,满分2分)。通过对比,使开平碉楼的形象更加具体清晰。(1分)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节选自(《访兰》)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
本题考察的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句子中运用比喻“就象盆景中的兰草”,其表达的效果是说明了兰草是空谷的幽物,依靠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展现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旦离开自然,就降低了自己的品格。而人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媚俗,又怎么能保持自己的本性?两相比较,我们即能得出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