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写作要有题目,就是要有中心思想,要有内容。目的性要明确,例如这篇文章是记载一件事情,或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或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等等。总之,要有所为而作。无所“为”的文章,尽管辩证通顺,语气连贯,但是内容空洞,只能归入废话一栏,以不写为好。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写作要有题目 B: 写作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C: 文章有很多种类,要根据不同的种类确定不同的写作内容 D: 不要写废话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天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发 现了简单的、抽象的划刻符号。但这只是符号,而不是文字。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真正文 字,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文字。 这段话直接支持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发现了简单、抽象的符号,但不是文字 B: 符号是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的 C: 最早的真正的文字是河南登封王城岗城中的文字 D: 真正的最早的文字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划的文字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百多年来,现代语言科学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个时期的代表。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 现代语言学发展了一百多年 B: 现代语言学经历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三大时期 C: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 D: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形多样化的原因,土地人均占有量和已利用土地资源中耕地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我国(   )。

A: 土地资源丰富 B: 土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C: 土地资源相对贫乏 D: 土地资源贫乏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开始于十九世纪末叶,当时出现了有组织的规模较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单位,这有内在的和外部的原因。内在原因是科学技术到这时期比较复杂。专业、专科很多。外部原因是当时出现的一场技术革命。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产生于十九世界末叶 B: 是出现了科学技术研究单位变得有组织有规模的结果 C: 是内外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 的产生外因大于内因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当前国家对企业所收的税率太高,属中央的增值税大约为17%,且经中央允许,有法可依的地方税就有十多种,其中的企业所得税竟高达33%。这种税率实在使一般性的企业难以承受,应当适当降低。否则就无法扭转长期存在的大多数企业亏损,企业领导整天为维持正常运转及发工资而奔走,根本就谈不上安排资金更新技术。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企业税收虽经中央允许,但仍然过于沉重。 B: 企业税收包袱沉重,无力更新技术。 C: 企业领导主次不分,只为工资奔走,不注重更新技术。 D: 企业税收虽然沉重,但经过国家允许,仍然是合理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有的家庭是老子尸骨未寒,儿女们就为争夺遗产大打出手;有的子女无心赡养老人,却一心盯着父母的钱袋,无暇他顾,时刻要算计到自己手中;有的父母为给子女留下丰厚的遗产,不惜违背国法,徇私舞弊要捞一大票;有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巨额遗产,却也因此丧失了上进的志气,成为社会的“寄生动物”。为消除这类现象,开征遗产税显然是很有必要。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父母留给子女丰厚的财产对子女的成长不利。 B: 争夺遗产破坏了家庭伦理。 C: 遗产税的开征也是势在必行。 D: 开征遗产税可以公平地分配遗产。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手持“大哥大”漫步于四面八方通话,已经成为京城街头一景。来自北京的信息表明,历经十年发展,移动电话的用户已猛增到二十万,平均每六十人即有一部。作为一种新型的个人通信方式,正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叩开普通百姓的家门。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 作为一种新型的个人通信工具,“大哥大”在北京的发展速度很快。 B: 北京街头流行“大哥大”。 C: “大哥大”通话是一种新型的个人通话方式。 D: 应当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大哥大”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 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__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

E.文章写王韬主持格致学院,与洋务派的盛怀宣等官宦交往,照应前文,表现王韬对教育的重视与开明。

文中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林语堂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5分)BE(B主张西化有误;E照应前文有误)

【小题2】(4分)因与麦都思的会面,开阔了王韬的视野,使他得以接触西学,形成民主与变法思想,并致力于通过新闻报纸进行思想传播。

【小题3】(6分)示例:赞成。因为王韬创办了中国人真正独立拥有的第一份新闻报纸,而且是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巨大而深远;其次,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提倡新闻自由,主张新闻议政,强调新闻的教育功能,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德才兼备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不赞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