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5
16.(5分)
B
C
17. 女子身穿灰色朴素的衣服,不可能马上去参加宴会、音乐会、暗示并非富人。
不了解香槟酒是连瓶冰镇的,暗示不熟悉宴会上的细节。
对汽车轮子是否红色有些迟疑,说明不是汽车的主人。
当听说男青年是“在一家餐厅工作”时,便“缩了回去”,暗示其羡慕富人、不想和穷人交往的心理。
意思对即可。
18.女子形象主要特点:
(1)普通劳动者,社会地位不高(餐馆出纳);但年轻漂亮。
(2)装腔作势,故作矜持,自欺欺人(假装爱读书,故意把书掉在地上,以便同男子交谈,谈话中又说自己讨厌金钱等)。
(3)虚荣,内心空虚,羡慕富人生活(说汽车在等自己,马上去参加音乐会等)。
汽车的作用:是财富地位的象征;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了人物身份(或揭开故事谜底),照应小说题目
解析:
16.(5分)
B(对男青年形象概括错误)
C(对主旨概括错误,并非表达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
17.(4分)
两个例子各2分。举例1分,分析1分。只举不例不分析不得分。
意思对即可。
18.(6分)
女子形象主要特点:每答对1点给1分。
汽车的作用:是财富地位的象征(1分);推动情节发展(1分),揭示了人物身份(或揭开故事谜底)(1分),照应小说题目(1分)
写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父亲是3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了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待,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下列对第②段中"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邻居张婆对自己不友善。
B.因为自己对城里生活陌生,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感到不安。
C.孙子对自己不好。
D.自己反复思考在不在儿子这里住下去。
E.儿媳妇对自己表现出明显的不欢迎。
第③段“妻”的"交代"运用了句式简短的排比句,表现了“妻”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第④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对文中的“父亲”“我”“妻子”“孙儿”的行为做出评价。(任选2人即可)
【小题1】BD
【小题2】对父亲的鄙弃和厌恶。
【小题3】肖像描写 表达了父亲勤劳朴实的性格,更为父亲要离开儿子的家这一情节做了铺垫。
【小题4】评价要点:对“父亲”的评价,性格勤劳朴实,对儿子、儿媳、孙儿百般关爱,本想在儿子家长期住下去,但又觉得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感到不安,最后还是无奈地选择离开儿子家,回去一个人孤独地生活,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儿媳、孙儿①那种无私博大的爱。对“我”的评价,本想尽一份儿子对父亲的孝道,但又很难尽孝道的无奈与愧疚。对“儿媳”的评价,对父亲充满了鄙弃和厌恶之情,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晚辈应对长辈尽孝道的起码的道德标准,实在可恶。对“孙儿”的评价,孙儿对爷爷本应十分尊重,但文中的“孙儿”不但不尊重爷爷,而且居然将巴掌抡到爷爷的脸上,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晚辈应对长辈尽孝道的起码的道德标准,而且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真可谓少教忤逆。
解析:
【小题1】选对两项得6分,选对一项得3分。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
一些固有的格局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
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一粲。
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需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臆拓宽。
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微笑吧!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根新草;微笑吧!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第⑤段“世事的云烟”指什么?(请从文中找答案)
“世事的云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⑤-⑨段中,作者联系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谈到了“微笑”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这篇短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应该用微笑的心态面对崭新的开始,第四层写微笑将带来幸福,试归纳第二和第三层的意思,并小结主题。
第二层:
第三层:
主 题:
【小题1】变故、失落、背叛、疑惑、烦恼、辛酸
【小题2】(3分)①使人学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提升认知,强健体态。
②可以构筑和平,达成理解,净化心灵。
③能使人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观。
【小题3】第二层: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我们应该学会微笑。(2分)
第三层:微笑是生命的体验,能够带来美妙的结果。(2分)
主 旨: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书写了微笑的重要作用,说明微笑能够带来理解和幸福,鼓励人们微笑着面对生活,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生活。(3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文本阅读,请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择一种文本进行阅读,并完成文后的题目,不得兼选兼做。
文学类文本
感悟春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申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fó jiāo 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
第⑤段中,拜伦同情盲人乞丐给他改了八个字: “春天来了,我看不见!”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为什么说“更是春天的魅力”?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了哪些感悟?
【小题1】突出表现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进而从欣赏春天、珍惜春光这一中心,说明赞美春天的普遍性。(2分)同时使文章更具文采富于文化底蕴。(2分)
【小题2】春天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3分)春天是美好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盲人乞丐却看不见,从而唤起人们的温情、同情之心。 (3分)
【小题3】①春天美好,人要享受春天,享受生活。(2分)②春光易逝,春色难觅,人生要珍爱春天,珍爱生活。(3分)③春光动人却难以永驻,人生要永葆青春。(3分)其他答案只要立足文章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八月的故乡---你好 郭保林
我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象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素素淡淡的鲁西太平原啊,浓浓艳艳的鲁西太平原啊,你把秋的甘甜,秋的色彩,秋的芬芳,像亮亮的雨丝,洒在我干涸的心上了。
故乡的八月,你那烫金的封面,彩色插图,你那多彩斑斓、丰厚而充实的文字,曾经给我童年带来多少欢欣,多少雅趣,吸附了多少时光!
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故乡啊,你还记得么?孩提时,我和小伙伴常乘大人不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晨,我们就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乳香,吸着母亲的慈爱的、带着焦急的呼吸……
故乡啊,你还记得么?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起车的大叔鞭花甩得真响。像过年的炮竹……
……车儿摇荡着,我微微困倦了,很想打个盹儿。我愿梦见母亲慈爱的朗笑;我愿梦见侄儿甜甜的叫喊;我愿梦见挂在老枣树枝上的蝈蝈笼儿;我愿见在玉米田咀嚼“甜杆”的童年……
车过黄河大桥,一阵钢铁的轰鸣,把我的疲倦和困意惊飞了。我睁开眼,淡淡的暮霭已罩了原野。
哦,此时此刻,母亲是站在村头大杨树下张望呢,还是坐在灶前为她的儿子准备晚餐?是晚风吹乱了她满头苍发,还是火光映红了她多皱的脸颊?啊,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的爸爸了……
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朗朗的秋韵;藏在枝叶里的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挂在枝头上的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和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17.“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这里“阅读”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8.文章通过回乡,写出了故乡的种种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请分条列举)
19.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原文作简要的赏析。
17、“阅读”的含义:尽情地欣赏(或品味)。表达了自已对故乡真挚的热情和由衷的赞美
18、(1)在沙路上光着脚奔跑;(2)从枝头偷摘酸枣;(3)在庄稼地里躺着;(4)坐在农车上欢歌;(5)枣枝上的蝈蝈笼;(6)玉米田里嚼“甜杆”
19、(1)语言优美,句短而整齐,节秦轻快(2)比喻生动贴切,排比酣畅淋漓,拟人亲切感人
解析:
17、含义:(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每点1分。
19、能从下面两个方面作答,语言通顺,有具体例证,给满分4分。(1)语言(2)比喻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雪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着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窸窣的声音。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们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人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 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札札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我的喜欢有如四十年来第—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但是,和老年的福建人一样,我回想着过去下雪时候的生活, 现在的喜悦就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似的,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记得某年在北京,一个朋友的寓所里,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吃得满面通红,两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地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冷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们都像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们又叫我一个人看守着永不会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这是多么孤单,寂寞,乏味的生活。
“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正像我在福建的时候,对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雪的老年的福建人所说的一样。
然而,我还有一个更可骄傲的我在呢。这个我,是有过更快乐的生活的,在故乡:地上厚的积雪,是我的地毡,我在它上面打着滚,翻着筋斗。我把它捻成了团,捧着,丢着。我把它堆成了一个和尚,在它的口里,插上一支香烟。我把它当作糖,放在口里……
“没有意思!你这老年人!”我听见幼年的我对着过去的那些我这样说了。正如过去的那些我骄傲地对别个所说的一样。
不错,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过去和现在的喜悦是像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样,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的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个他对着这个我,不也在说着“没有意思!” 的话吗?
天呵,我不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呢?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诗人—般的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
抓住现实。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
眼前雪花飞舞着的世界,就是最现实的现实。
看呵!美丽的雪花在飞舞着呢。这就是我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
(选自鲁彦《雪》,有删改)
16.文章具体描写了许多地方的雪,请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条列出。作者认为哪个地方的雪景最美?为什么?
17.文章第三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写上海的雪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作者反复说“没有意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表现了作者对眼前雪花的喜爱之情,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
B.文章所表现的感情跌宕起伏,作者回想福建下雪时候的生活,觉得现在的喜悦就像渐渐融化的雪花一样,立刻就要消失了。
C.文章通篇使用对比的手法,和上海下雪时的生活所表现出的欣喜之情相比,北京下雪时的生活让作者感到惘然。
D.对于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来说,即便是再美的雪花,也不能让人感受到快乐。
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紧扣一“雪”字在回忆和现实中穿梭,使我们既欣赏到雪的那份清韵,又了解到生活的一种哲理。
16、故乡的雪,北京的雪,福建的雪,上海的雪。作者认为上海的雪最美,因为上海的雪花是作者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是作者眼前的最美丽的最现实的雪花,足以让作者自满。
17、视觉,听觉,嗅觉,(从形、声、色、味角度答亦可)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了上海雪花的美丽、轻灵,表达了作者对于上海雪花的欣喜之情,突出现实的美才是最宝贵的观点。
18、通过不同的“我”以及别人和我对快乐的不同认识的对比,说明“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的道理,表现“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观点。这样写,将文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不到渠成地表现出文章的主旨。
19、B C
解析:
16、2、3、5段分别写了福建、上海、北京的雪。
17、角度可以从感觉(视听嗅味触),也可以从写景的侧重点(形、声、色、味等)来回答,还可以从动静、详略等角度入手。
18、意在横比(“我”和别人的不同认识)和纵比(“我”不同时期的认识不同)。
19、B C (B“觉得现在的喜悦就像渐渐融化的雪花一样,立刻就要消失了”错;C“北京下雪时的生活让作者感到惘然”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美生灵
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的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最后交出的是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呜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茬愧,看得不知所措。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④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⑤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问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高%考%资%源%网http://www..com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叉开始寻找食物。
⑥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赢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差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高%考%资%源%网http://www..com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爱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薤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⑦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它们大概也会有关于黄河岸边这美好一天的记忆吧。每一天对它们大约都是珍贵的。灿烂的阳光,绚丽的黄昏,无边的阔水和碧绿的草地——大概它们心中都会留有这美好的印痕和足迹吧。
⑧从它们灰蓝色的眼睛里。从那种默默的注视中,似乎可以感受它们那潜在的灵性、温柔的本色、善良的心情。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秘密。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每天用自己弱小的身躯,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16.第一自然段中说“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为什么会有“怜悯”?
17.请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18.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16.①它们可爱而单纯。(或“柔情”)②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的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
17.①照应前文所提出的“它们纯洁生命的可爱”。②与人类的行为进行对比。
18.①羊虽被欺辱,被杀戮,却依然继续默默地对人类奉献和馈赠。②它们用自己善良的本性、高贵的精神让人类看到拯救的希望。③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凸显这些生灵的壮美。
解析:
16.意思对即可,两个要点,每个2分,共4分。
17.意思对即可,两个要点,每个2分,共4分。
18.意思对即可,三个要点,每个2分,共6分。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连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扉,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使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好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地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0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于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6、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答:
17、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答:
18、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
答:
19、正如作者眼中的“听雨”一样,很多曾经熟悉、温暖的往事在身居闹市的现代人眼中都成了“难得的奢侈”,试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16、①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②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③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 一种调节 一种陶冶 一种享受。(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 和谐 悠远的情感”亦可)
17、内容上:①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
②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
结构上①宕开一笔,使文章摇曳多姿;
②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
18、说“难得”是因为:
①客观上,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 回归自然的心境(答“使人们很难宁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
②说“奢侈”是因为有一种热情而又平和地心态,就可以尽情享受雨声带来的美妙情思。
19、 客观上,身居闹市,对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
主观上,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宁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
解析:
16、概括为小时候、长大后、如今三个阶段,并分别用“无奈”、“震撼”、“享受”概括即可。
17、内容上和结构上各2个要点。每个要点1.5分。
18、客观上和主观上,各3分。
19、主、客观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