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熬药 吴克诚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咽下多少药?

(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2分)

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4分)

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小题1】沧桑,苦涩,馨香

【小题2】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世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

【小题3】①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铺垫。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4分)

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1.美丽/纤弱 稚嫩/顽强 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2.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dié(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相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xiāng qiàn( )  ( )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2.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1)一dié( ) (2)xiāng qiàn( )( )

13."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14.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3分)

15.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门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6分)

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小题1】(1)叠  (2)镶嵌

【小题2】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小题4】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

【小题5】(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⑴“我”为什么“笑了起来”?⑵“我”为什么感到“满足”?(4分)

2.⑴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⑵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4分)

3.在第⑾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⑴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⑵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到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唯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平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1.(4分)⑴我为花朵的美(或:生机)所感动。(2分)⑵荒草对生机的积攒一如我目中的饥渴,我喜爱它并能与它相伴,因而感到满足。(2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

2.(4分)⑴过渡,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设问,启发读者,引发思索。(2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

⑵不一样。前者指的是: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被动“出来”;后者指得是: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主动“出来”。

3.(6分)⑴得到了哪些“人的道理”: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愉悦;大自然的美好能让人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然而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的相隔着。

⑵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无法深入。(2分。两个方面各1分。)

4.(4分)答案:A C。


解析:

1.

2.(2分。回答含义一样,不给分。回答含义不一样,且能对前者和后者做具体阐述,各得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3.(4分。“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的相隔着。”2分。其余三个方面,答出一个得1分,答出2个或2个以上得2分。)

4.A项:与“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对应的句子应是“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且两者之间并不构成象征。

C项:散文在表现对草木的亲近和草木其实无法亲近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感情,既有快乐和幸福,也有天命中的孤独无助,是一种爱、快乐、忧伤、痛苦甚至绝望的交织。但是,当我“对一朵花微笑”的时候,有的是满怀虔诚的赞美,并没有无奈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西洋楼”废墟前的沉思

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及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设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一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

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

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楼还是那样清晰,那样

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②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到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是不会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③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

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

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④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⑤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远瀛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

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⑥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对第②段中“我的变化”和“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3.文中两次写到风发出的“留——留——”的声音,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第①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①段文字中作者借荒凉衰败的景色,写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了深沉的思古之幽情。

C.第③段中“我只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③段写“倒置的金字塔”,将个人的渺小和圆明园建筑的伟大进行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祖先建筑艺术的敬服。

E.第④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F.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圆明园遗址作为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文章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1.运用了比喻(由“石波”“停泊”可见出是承前将“废墟”比作“船只”)、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停滞、凝固的沉痛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渴望。2.“我的变化”,既指年岁的增长,更指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过去年轻时只觉得这里好玩(坐在里面照相),现在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因而“我没有凝固”,这才有后面所写的“醒悟”。

3.借“风”这一整个废墟的形象代表,引出我在不断的风声中的“忽然醒悟”,使“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召唤”表达得更为凝重,更为强烈。(以上三题意思对即可)

4.CE


解析:

1.

2.

3.

4.[A项应该是一种“遗憾”之情,也不是“莫名”;B项具体描写这一“凝固的历史”,为下文抒写更新的渴望作铺垫(实际已隐含了这一渴望);D项没有二者的对比,也不表现“敬服”;F项文章主题当为召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废墟上建造新的建筑,用以昭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大]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南方人北方人

顾文显

太突然,他们那次相见。

一个在长白山下,吉林;另下个在黄山附近,安徽,相距5000公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

都穷困潦倒,也都有仇视那个穷困潦倒的家乡。他们不得不外出谋生,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在山海关的车站里,两个人唠得很投机。

都很穷困,但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穷——穷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们长白山,富裕得很呐,别说关东三宝,就是漫山遍野的细辛五味子之类的药材,也足够养活那一方黎民百姓了。”

另一个也不甘示弱:“我们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别说风景了,单是灵芝、黄山茶,只要盯上了,吃穿不尽。”说者都无心,听者都有意。

北方人乘车去了南方。果然,黄山好。在长白山钻老林子,可受够苦了,这儿不冷不热,风景宜人。再一看,果然有灵芝,有茶,心里一热:此时不捞钱,穷死没人怜!

南方人乘车去了北方。嗬,长白山名不虚传,单那细辛,在南方哪儿找去!南方有啥好的,光秃秃的石粒子,稀稀拉拉几株病松树。赚钱得去当挑夫,步步上坎,压死了晒死了!这儿凉丝丝的多带劲了!细辛这玩艺儿抠着栽怎么样?抠!

一个在黄山种灵芝,效果十分好,真见了回头钱。又贩茶,更有赚头——贱价收下,偷偷运到北方高价出售,加上灵芝收入,几年间腰缠万贯。

另一个在长白山突发奇想,竟将细辛栽培成功了。大面积发展,大面积成功,不久便成了细辛栽培大户,一跺脚,方圆几十里都颤,神气得很!

他们又相遇了,但都绝口不谈自己现在哪儿或干什么。让对方知道了岂不要报答人家指点之恩!

客套寒暄,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甩钱,真潇洒真有男子汉的风度。一个想:名不虚传,果真是黄山富庶,幸亏他透露了信息给我。那一次见面,千金难买。

另个想:眼见为实,到底不愧长白山宝地,若不是他告诉我真情,我还不在南方穷死?那一次见面,千载难逢。

两人相见恨晚。

原载《衡阳日报2003年10月27日》

1.试比较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中的相似点。

2.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3.南方人与北方人都能利用对方家乡的优势资源发了财,而对家乡的自身优势却视而不见,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深刻的道理呢?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故事而不作一句评论,让读者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B.小说运用了“空白艺术”,除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致富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外,其他许多情况都未作具体描写,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别具魅力。

C.文章通过南方人北方人发财后在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花钱这一细节的描写,暴露了他们身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思想。

D.这篇小说突破了时空限制,南北对照,两相比较来展示两人的发家之路;且语言精炼,意味深长。

E.文章结尾说两人“相见恨晚”,表明了两人都因为未能更早见面而致使致富晚了的一种遗憾。

1.穷困潦倒,不得不外出谋生;死要面子,不告诉对方自己的实情;舍得吃苦,通过勤劳致富;性格都很豪爽。

2.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在山海关的车站里两人初次相遇时,作者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两人夸家乡富裕的场面,表现两人死要面子的性格;心理描写:北方人乘车去了黄山和南方人乘车去了长白山后,作者对两人迫不及待地想致富的心理作了细腻地刻画。

3.这是一道开放的试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两人的家乡虽然都有优势的资源,但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看不到这些产品的价值,因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一旦走出去后,眼界开阔了,致富的大门也就向他们敞开了。这说明,只有打破地域限制,睁眼看世界,才有出路。(如答要学会换位思考或者打破思维定势都算对)

4.CE


解析:

1.

2.

3.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流沙

         星晴

(1)七彩缤纷的沙子,在晶莹剔透的瓶子里,缓缓地流淌着回忆的痕迹。夜色无限,霓虹折射,映到我内心深处的角落,牵动了埋藏已久的丝丝情愫。

(2) 这晚,我难得空闲,在收拾书柜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瓶奇怪的沙子,各种不同颜色的彩沙混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无法形容的色彩。一股无形的力量指引着我抓起瓶子放在眼前,我慢慢把瓶子倾侧,看着彩色的沙子在透明的瓶子里缓缓流动,仿佛流淌着逝去的时光,牵引我回到两年前的那个下午。

(3)那是一个宁静的下午,我与好友把各种颜色的彩沙注入玻璃瓶里,制作成精致的彩瓶。不同的彩沙、不同的分量混合起来,形成各种缤纷的颜色,在透明的瓶子里层叠起来,便成了一件精彩美丽的艺术品。最后,我们把剩余的彩沙用一个空瓶子装了起来,准备留待下次再用……然而,下次一直都没有到来,于是就有了我眼前的这个沙瓶。

(4)我仔细地端详着瓶子里色彩古怪的沙子,一种淡淡的遗憾油然而生。这是一个未完的杰作,不知道是否会有完成的那一天,只是在岁月的风尘中静静地期待;这是一个无心的经典,在随意中诞生,在随意中被遗忘,又在随意中被记起;这是一个珍贵的记录,记载着无尽的欢乐和曾经的感动,却在飞逝的光阴中渐渐老去。然而,回忆总披着美丽的晚装,邀请我在时光的舞池中无休止的旋转,我陶醉在昔日的舞曲中与世隔绝。韶华易逝,当我站在岁月的长廊里蓦然回首,重拾这一段流沙的记忆,体味到的,就只有丝丝淡淡的遗憾么?

(5)唉!反正这沙子留着也是没用,不如倒掉算了。我拿起瓶子,走出阳台,准备把它洒向地面。正当我把瓶子倾侧的一刹那,霓虹七彩灯光透过玻璃折射到沙子上,一种惊艳的色彩顿时跳跃在我眼前……

(6)我开始明白,开始懂得去感受遗憾美。我不管好友是否还保存着那瓶七彩缤纷的沙子,我会好好地珍藏这份未完的杰作。她在我心中,即使是永远的遗憾,也有甜美的记忆和幸福的期盼,值得一辈子感动!

(7) 当时光如流沙般溜过你的指缝时,你能否抓得住幸福的瞬间?

1、文章第(5)段说“一种惊艳的色彩顿时跳跃在我眼前……”,根据原文发挥想象,请你具体描绘一下“惊艳的色彩”到底是一种什么色彩?(80字内)

2、第文章(4)段说,“体味到的,就只有丝丝淡淡的遗憾么?”请根据文章进行推断,你觉得作者除了遗憾,会有“珍视幸福、珍视历史”的体验么?为什么?

1答案示例:“虽说它没有一幅完整沙画的那种流畅,但每粒沙都在竭力释放出自己的光亮,仿佛在张开彩色的翅膀,飞翔在没人喝彩的天空里,姿态却宛如万千人观赏一样庄重。”

2答案示例:“会有这些体验。因为第(6)段中的“她在我心中,即使是永远的遗憾,也有甜美的记忆和幸福的期盼,值得一辈子感动!”这句话,以及第(7)段中的“ 当时光如流沙般溜过你的指缝时,你能否抓得住幸福的瞬间”这句话,已经明确表明了作者还有对历史、对未来和幸福的体验。”


解析:

1(答题思路:本题属于根据文意发挥合理想象,进行场景描写的题目。发挥想象时,一要抓住(2)段中“各种不同颜色的彩沙混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无法形容的色彩”这句话,以及(5)段的“霓虹七彩灯光”这句话,作为场景中色彩想象的依据,二要抓住(6)段中“开始懂得去感受遗憾美”这句话,使场景的感情基调与文意相符。)

2(答题思路:本题是据文推断的题目。答题要抓住第(6)段中的“她在我心中,即使是永远的遗憾,也有甜美的记忆和幸福的期盼,值得一辈子感动!”这句话,以及第(7)段中的“ 当时光如流沙般溜过你的指缝时,你能否抓得住幸福的瞬间?”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野 菊 花

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绵。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雨秋风秋霜。山野早已敛去了辽阔的绿色,只把灰脊背露在人间;紫燕和鸿雁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了牛儿和羊儿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与进取,举起了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在第三段,作者说:“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

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请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

2.联系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答:

3.请分别说明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的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2)而这野性美的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中,于生命的运动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教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故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答(1)

(2)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二段用“密密匝匝”、“重重叠叠”,是为了写淮河堤畔、大别山麓由野菊花织造出的梦幻般神奇的织锦,而这些又把第一段的“漫山遍野”形象化了。

B.第三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是用以反衬野菊花斗霜开放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描写了野菊花花朵的形态,文中用“挣”、“冒”、“睁”、“宣泄”、“毫无保留”

等富有力度的词语,表现了野菊花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D.第五段描写了野菊花的枝条、叶片、宿根等的形态,表现了野菊花热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

E.本文以主要篇幅来表现和讴歌野菊花的野性。她勇敢地开放、不懈地拓展,显示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便是它的野性美之所在。

1“野菊花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强调其热烈的动感;“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强调其香味之浓郁。

2(1)她不禁锢自己。  (2)她不固守现成。

3(1)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如织锦泼金般的开放令人惊叹不已。 (2)野菊花的野性美中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展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给人以鼓舞。

4C、D


解析:

1.

2.

3.

4.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花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现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飞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在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__,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阴,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姹紫,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随和着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2)文末的“福气”是指: (1分)

第二节引姜白石的词句,有什么用意?(2分)

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4分)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阳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怡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小题1】(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花好景就能得乐。

【小题2】表达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小题3】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闻不到荷香,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小题4】AE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老船长

在海上漂泊了半个月的货船慵懒地驶入了台湾海峡,又和风浪斗了一场!甲板被海浪冲刷得湿滑而油亮,空气沉闷而夹杂着浓重的海腥味。老船长西装革履走出了驾驶室,站在外甲板上,向远处眺望。他突然感到自己是站在那条熟悉的过街天桥上,一辆红色夏利的士鸣笛缓缓地向他驶近……他兴奋地连连挥手大喊:“停下,我在这呢。”几个船员出来惊异地把他扶回休息室。

这一天,货船终于靠在中国的港口。岸边,她开着红色的夏利早已经等候在那里,她像以前一样,脸上平静地挂着笑容。她轻轻地告诉他们说:“他说过,今年回家陪我。”

车子向家的方向飞快地驶去,他说:“前面有船,转舵!”她说:“是,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舵手。”透过车窗,她看见有蔚蓝色的海水从四处漫来。

24.开始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5.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26.红色夏利车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24.突出了海上航行的枯燥,(2分)为下文老船长向家乡眺望作了铺垫。(2分)

25.一方面突出了老船长长期在船上工作的经历,(2分)又突出了妻子对他的关切,(2分)表达了二人之间默契美好的情感。(1分)(意近即可,不能拘泥于答案中的文字))

26.红色夏利车是文章的线索,(1分)老船长在幻觉中盼望看到红色夏利车,在港口红色夏利车早已等候在那里,最后他坐着红色夏利车回家。(3分)红色夏利车也是船长感情的寄托,象征着妻子对她的等候与期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