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沿着乡路回家

彭学明

  ①我是从祖国的心脏北京出发的。

  ②坐在飞机上时,我就对每一片云朵,格外亲切。因为这些云朵都是飘往故乡的,都带着阳光的韵脚,与我一同赶路。

  ③现在,我出差邵阳,走在邵怀和怀新的高速公路上。那些云朵,也赤着脚板跟了过来。一朵,两朵,三朵,碗碗花般开在天上,与地上的野花遥遥对望。

  ④虽是秋天,万物却都刚刚苏醒一样,一切正在生长。春天的脑袋在山影间露出来,对我们挤眉弄眼。雨洗晴好,风揉地绿。这新的绿,这鲜的色,这柔的光,这嫩的唇,都湿湿的、亮亮的,染山山青,染水水绿,染花花开,染鸟鸟鸣。那些鸟,就站在秋色的枝头,新奇而快乐地转着头,点着尾,原地转身一跳,又一跳,那树上树下的景色就被它看了个够。它也许很奇怪,已是秋天了,这树上树下怎么还会长出这么多绿色的小芽,奇怪那花骨朵儿怎么还一山一山地凝结着,奇怪那花朵绽放时怎么那么好看。于是,这些鸟就高兴地在那里拼命地跳跃、歌唱。

  ⑤这鸟,实在不知道该怎样描绘这秋天的春色,就只好在长一声短一声的鸣叫里,打量十月。十月笑了,深一脚,浅一脚,走进了乡间的田野,走进了农家的庄园,和乡亲们一道打扮秋天。乡亲的泥腿,裹满了十月的阳光,一片金色。金色染上稻谷,四处翻滚金色稻浪;金色染上包谷,包谷好像肥牛壮马;金色染上大豆,大豆爆裂一阵阵芳香。那红红的李,那刺刺的栗,那黑黑的葡萄,都一山一山地挂着,一个比一个香甜,一个比一个好看。它们是乡亲们在春天里栽种的汉字和音符,现在熟成文章和锦书了,比作家们的小说耐读,比画家们的丹青好看。

  ⑥一个个村庄掩映在一片片绿色里,散落在一片片金色中。或密密麻麻一大片,相亲相爱,或稀稀落落几小栋,寂静安详。虽有琉璃的瓷砖楼阁不时跳出视野,但更多的是木板瓦房忽隐忽现。儿时的农家就是这样的,朴素、端庄、恬静、大方。那木板的瓦房,那飘荡的炊烟,那长满庄稼的田野,那没有高墙的院落,才是乡村的正色,很地道,很民间,也很中国。如果,农村都变成了瓷砖和琉璃,变成了街道和高墙,那么乡村的滋味就没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以一大片乡村的终结为代价,每一个乡村的变化也不以牺牲其本质为目标。

  ⑦是的,有乡村,就有城市。乡村和城市,是公路两边的客人,打马而过,就安家落户了。乡村悠闲古朴,显示的是宁静和强劲的生命;城市忙碌新鲜,彰显的是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城市和村庄,本互不相识,但因了高速公路的联姻,有了感情,成了亲戚。城市里的人到乡村来踏春野炊,村庄里的人到城市里去打工挣钱,一来二去,城市和村庄就相互依靠,血脉相连了。城市有难,村庄会给城市修一栋楼,送一袋粮;村庄有难,城市会给村庄搭一座桥,给一只船。上次南方的雪灾,这次四川的地震,我们就充分感受到了城市与村庄的这种默契和深情。现代的高速公路,是什么呢?是连着城市与乡村的筋骨,是连着乡村和城市的血脉,是人类写在大地上的、最长最美的诗。

  ⑧离开湖南短短5年,高速公路居然星罗棋布、四通八达了,这不免让我有很多感慨。现在,又欣闻我湘西吉首至茶峒的高速公路很快就要全线贯通了,我更加欣喜若狂,因为那是我的根和家,是我留在家乡的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有一条最近的路连通我跟家的距离,接通我与家的血脉,哪能不高兴?

  ⑨春天时,我带着春天离家。秋天时,我把春天留下。

  ⑩不管那琴弦一样悠远的高速公路,会不会为我弹上几曲家乡小调,我都会年年如此,携乡愁回家。

我要去家乡看望我的乡亲。我要去家乡看望我的乡情。

我要昼夜不舍地,带去所有游子对家乡的问候和报答。

(选自2008年12月5日《光明日报》)

文章第②小节“坐在飞机上时,我就对每一片云朵,格外亲切。因为这些云朵都是飘往故乡的,都带着阳光的韵脚,与我一同赶路。”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④⑤两小节在描写上有哪些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这与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春天时,我带着春天离家。秋天时,我把春天留下。”请结合前文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⑥节写道“如果,农村都变成了瓷砖和琉璃,变成了街道和高墙,那么乡村的滋味就没了。”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这样说理由。

【小题1】①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踏上回乡之路时像云朵般轻快、像阳光般有韵的喜悦之情,③领起全文,④为下文描写回家途中所见的乡间美景和抒发赞美之情张本,⑤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5分,每点1分)

【小题2】(1)①拟人的句子充满生气和情趣;②比喻的句子尽情渲染,色彩丰富;③排比的句子短小轻捷,节奏明快,富有韵律。④对比鲜明,联想新奇。(2)这些富有特色的描写是作者回家之时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生动表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主旨。

【小题3】前一句:表明了作者离开家乡时,带走的不仅仅是思念,更是家乡种种美好的情景,在游子心中,家乡永远是春天;(3分)后一句:作者希望家乡的每一个秋天都像眼前的秋天一样丰富多彩,丰收喜人,像春天一样清新美好,永远充满情趣、生机和活力。(3分)

【小题4】①乡村就像城市一样,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加强了乡村和城市的血脉联系,但乡村的存在是城市替代不了的;②乡村的本色应该是悠闲、宁静、古朴,才会有长久、强劲的生命力;③乡村发展的本质,应当是既具有现代气息,但是更要具备它特有的色彩和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它特定的社会功能,体现它的社会价值。④文章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新农村建设的独特思考。(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6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是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到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了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揣摩开头一段中划线的语句。

(1)“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 (2分)

(2)“我不敢说生命像什么”,其实,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回答,生命是

(3分)

2.文中多次出现“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语句,这样说有什么作用?(3分)

3.最后一段,作者说“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1)这是为什么?(3分)(2)联系全文,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快乐”?(不少于三方面,3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题目中的“谈”与茅盾的《风景谈》中的“谈”一样,不是指一般的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某一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 文中的2、4两段,虽然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目的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C. 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拚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D. 第四段中的“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E. 本文立意高远,文笔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1.(1)(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

  (2)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地前进。2.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成长,不要把希望寄托于“来生”。

3.(1)生命让我们享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只答“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得1分)

  (2)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桃花;小树种子破壳而出;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欢唱;树荫庇花草;树结出累累的果实。(只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4.B、D


解析:

1.

2.(能联系“东流的一江春水”和“小树”的具体描写,去概括同自然的联系,生命的过程,意思对即可。)

3.

4.(B错在“处处对比”。D没有“怅惘虚无”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年是一种召唤

马国福

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年,在岁月深处,汹涌成一股潮水,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悉的脸庞,熟稔的风景,熟透的方言,熟知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2008年2月4日《人民日报》)

16、文章第2段“年就像……久久守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5分)

答:                                                                    

17、“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第3段对此有具体的描写。请问:故乡年关的暖意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8、年是一种召唤。纵观全文,这种召唤对于游子来说,产生了哪些方面的作用?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年以丰厚的内涵。作者以饱含深情之笔,逐层深入地揭示了年的文化内涵。

B.文章以故乡为切入点,尽情渲染年对游子的巨大感召力,其中暗含着对长期蛰居在家的人过年意识淡薄的批判。

C.文章认为,羁旅他乡的人为了生存往往被迫带上各种道具、面具,纯真的心灵被遮挡,以致有太多的泪水和孤寂,是年节把这一切加以排解。

D.“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这个比喻的含义既包含故园之恋酝酿了很久,又包含故园之恋的释放是短暂的。

E.文章情调热烈,思想深邃,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灵动之气。

16.(5分)比喻(1分,答排比也给分)。意思是过年时家人团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2分)老家的亲人盼望着游子回归情真意切。(2分)(如答“形象地说明年的特点:处在岁末,天寒地冻,农人赋闲在家,守望亲人团聚。”可给2分。)

17.既表现在熟稔的乡音、亲人的召唤、灵动的红剪纸等方面,也表现在喜鹊的欢叫、老狗的舔舐、花猫的撒娇(呢喃)以及牛羊的凝望中。(共两大方面,每方面3分,答对一小点给1分。共6分)

18.①让游子皈依家园,飘荡的心变得平静、安详、幸福。(2分)②让游子在他乡受压抑的心灵被激活,变得纯真。(2分)(或:让游子消除愁绪、委屈、顾忌、痛楚)(如答让“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给1分)③年让游子飘荡难静的心变得安详。④让游子感受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和最温暖宽容的情怀。(2分。如答“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给1分。)

19.(4分) A 、 C  (B、“对长期蛰居在家的人过年意识淡薄的批判”不对,在文中没有批判的意思。D正确的说法是故园之恋的热烈充沛。E“语言朴实”不对,本文的语言华美。)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它们像细碎的阳光,金黄在春天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气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的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花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春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满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一簇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地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睡去了。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茸茸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的冰冷马路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筐里,在村庄女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常常会买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冼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食物,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活的自然气息。

⑥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的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

⑦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蜇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⑧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一朵朵绒球,当晚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一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飞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⑨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⑩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燃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⑾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2006年第8期《散文百家》)

文章的第一段与第二段同是写蒲公英,二者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两段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联系上下文,从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第七、八、九三段的主要内容,并说一下作者写这些内容有哪些作用。(4分)

有人说“去掉文章的最后一段,行文更加紧凑,有意味”,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小题1】(1)第一段写的是春天的蒲公英,突出其生存空间广,而第二段主要是写秋冬季节的蒲公英,突出起生存时间长,生命力强。(2分)(2)第一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第二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

【小题2】(1)这句话将蒲公英拟人化,实质上是说蒲公英被村庄的女人带入到城市里的。(2分)(2)文中将那些来自农村走进城里并生活了多年且对乡村怀有浓烈情感的人喻为蒲公英的亲戚,表达了这些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思念之情(2分)

【小题3】记述了深秋的蒲公英在晾晒后依然开花并变成绒球随风飞走的事。(2分,概括贵在简洁)这件事表现了蒲公英顽强的生命力,照应了题目回家,又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2分)

【小题4】赞成。(2分)在一至九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第十段对回家的花朵和辗转离乡的人进行了议论、抒情,(2分)连用两个问句,表达了对灵魂回归故土的渴望之情,行文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更加耐人寻味。(2分)

不赞成。(2分)第十一段是对灵魂必定回归故土的议论、抒情,是对前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深化,(2分)照应开头,紧扣题目“回家”二字,所以不能去掉。(2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熬药 吴克诚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里,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末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得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咽下多少药?

(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2分)

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4分)

第八段中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小题1】沧桑,苦涩,馨香

【小题2】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世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

【小题3】①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铺垫。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4分)

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1.美丽/纤弱 稚嫩/顽强 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2.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3.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dié( )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相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xiāng qiàn( )  ( )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2.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1)一dié( ) (2)xiāng qiàn( )( )

13."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14.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3分)

15.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门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6分)

16.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小题1】(1)叠  (2)镶嵌

【小题2】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小题4】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

【小题5】(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⑴“我”为什么“笑了起来”?⑵“我”为什么感到“满足”?(4分)

2.⑴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⑵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4分)

3.在第⑾段中,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⑴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⑵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到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唯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平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1.(4分)⑴我为花朵的美(或:生机)所感动。(2分)⑵荒草对生机的积攒一如我目中的饥渴,我喜爱它并能与它相伴,因而感到满足。(2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

2.(4分)⑴过渡,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设问,启发读者,引发思索。(2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

⑵不一样。前者指的是: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被动“出来”;后者指得是: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主动“出来”。

3.(6分)⑴得到了哪些“人的道理”: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愉悦;大自然的美好能让人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然而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的相隔着。

⑵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无法深入。(2分。两个方面各1分。)

4.(4分)答案:A C。


解析:

1.

2.(2分。回答含义一样,不给分。回答含义不一样,且能对前者和后者做具体阐述,各得1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3.(4分。“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的相隔着。”2分。其余三个方面,答出一个得1分,答出2个或2个以上得2分。)

4.A项:与“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对应的句子应是“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且两者之间并不构成象征。

C项:散文在表现对草木的亲近和草木其实无法亲近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感情,既有快乐和幸福,也有天命中的孤独无助,是一种爱、快乐、忧伤、痛苦甚至绝望的交织。但是,当我“对一朵花微笑”的时候,有的是满怀虔诚的赞美,并没有无奈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西洋楼”废墟前的沉思

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及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设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一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

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

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楼还是那样清晰,那样

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②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到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是不会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③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

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

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④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⑤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远瀛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

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⑥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对第②段中“我的变化”和“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3.文中两次写到风发出的“留——留——”的声音,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第①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①段文字中作者借荒凉衰败的景色,写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了深沉的思古之幽情。

C.第③段中“我只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③段写“倒置的金字塔”,将个人的渺小和圆明园建筑的伟大进行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祖先建筑艺术的敬服。

E.第④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F.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圆明园遗址作为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文章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1.运用了比喻(由“石波”“停泊”可见出是承前将“废墟”比作“船只”)、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停滞、凝固的沉痛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渴望。2.“我的变化”,既指年岁的增长,更指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过去年轻时只觉得这里好玩(坐在里面照相),现在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因而“我没有凝固”,这才有后面所写的“醒悟”。

3.借“风”这一整个废墟的形象代表,引出我在不断的风声中的“忽然醒悟”,使“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召唤”表达得更为凝重,更为强烈。(以上三题意思对即可)

4.CE


解析:

1.

2.

3.

4.[A项应该是一种“遗憾”之情,也不是“莫名”;B项具体描写这一“凝固的历史”,为下文抒写更新的渴望作铺垫(实际已隐含了这一渴望);D项没有二者的对比,也不表现“敬服”;F项文章主题当为召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废墟上建造新的建筑,用以昭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大]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四题。

南方人北方人

顾文显

太突然,他们那次相见。

一个在长白山下,吉林;另下个在黄山附近,安徽,相距5000公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

都穷困潦倒,也都有仇视那个穷困潦倒的家乡。他们不得不外出谋生,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在山海关的车站里,两个人唠得很投机。

都很穷困,但都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穷——穷是被人瞧不起的。于是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们长白山,富裕得很呐,别说关东三宝,就是漫山遍野的细辛五味子之类的药材,也足够养活那一方黎民百姓了。”

另一个也不甘示弱:“我们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别说风景了,单是灵芝、黄山茶,只要盯上了,吃穿不尽。”说者都无心,听者都有意。

北方人乘车去了南方。果然,黄山好。在长白山钻老林子,可受够苦了,这儿不冷不热,风景宜人。再一看,果然有灵芝,有茶,心里一热:此时不捞钱,穷死没人怜!

南方人乘车去了北方。嗬,长白山名不虚传,单那细辛,在南方哪儿找去!南方有啥好的,光秃秃的石粒子,稀稀拉拉几株病松树。赚钱得去当挑夫,步步上坎,压死了晒死了!这儿凉丝丝的多带劲了!细辛这玩艺儿抠着栽怎么样?抠!

一个在黄山种灵芝,效果十分好,真见了回头钱。又贩茶,更有赚头——贱价收下,偷偷运到北方高价出售,加上灵芝收入,几年间腰缠万贯。

另一个在长白山突发奇想,竟将细辛栽培成功了。大面积发展,大面积成功,不久便成了细辛栽培大户,一跺脚,方圆几十里都颤,神气得很!

他们又相遇了,但都绝口不谈自己现在哪儿或干什么。让对方知道了岂不要报答人家指点之恩!

客套寒暄,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甩钱,真潇洒真有男子汉的风度。一个想:名不虚传,果真是黄山富庶,幸亏他透露了信息给我。那一次见面,千金难买。

另个想:眼见为实,到底不愧长白山宝地,若不是他告诉我真情,我还不在南方穷死?那一次见面,千载难逢。

两人相见恨晚。

原载《衡阳日报2003年10月27日》

1.试比较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中的相似点。

2.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3.南方人与北方人都能利用对方家乡的优势资源发了财,而对家乡的自身优势却视而不见,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深刻的道理呢?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故事而不作一句评论,让读者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B.小说运用了“空白艺术”,除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致富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外,其他许多情况都未作具体描写,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使作品别具魅力。

C.文章通过南方人北方人发财后在酒楼、舞厅大把大把地花钱这一细节的描写,暴露了他们身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思想。

D.这篇小说突破了时空限制,南北对照,两相比较来展示两人的发家之路;且语言精炼,意味深长。

E.文章结尾说两人“相见恨晚”,表明了两人都因为未能更早见面而致使致富晚了的一种遗憾。

1.穷困潦倒,不得不外出谋生;死要面子,不告诉对方自己的实情;舍得吃苦,通过勤劳致富;性格都很豪爽。

2.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在山海关的车站里两人初次相遇时,作者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两人夸家乡富裕的场面,表现两人死要面子的性格;心理描写:北方人乘车去了黄山和南方人乘车去了长白山后,作者对两人迫不及待地想致富的心理作了细腻地刻画。

3.这是一道开放的试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两人的家乡虽然都有优势的资源,但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看不到这些产品的价值,因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一旦走出去后,眼界开阔了,致富的大门也就向他们敞开了。这说明,只有打破地域限制,睁眼看世界,才有出路。(如答要学会换位思考或者打破思维定势都算对)

4.CE


解析:

1.

2.

3.

4.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