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武汉的冬天不像南方那么暖和,冷起来寒风刺骨。人睡在床上,上面盖了两床被子,再压一件厚衣服,半夜仍会感到很冷。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意思的是( )。
A:武汉的冬天很冷 B:在武汉,冬夜难眠 C:武汉的冬天比南方冷得多 D:武汉的冬夜睡在床上很冷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1801年在英国同丹麦进行的哥本哈根海战中,英国海军英雄纳尔逊上校在激战中处境危险,接到了撤退的信号。舰长弗雷问他怎么办,他将望远镜举到一只失明的眼睛跟前说:‘我没有看见那个信号。’于是又勇敢地继续指挥战斗,结果取得了胜利,丹麦被迫停战。”这段话的主题是:
A:强调纪律在军队中的重要性,纳尔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其不听命令,擅自作主的做法是错误的 B:肯定了纳尔逊审时度势,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命令的行为 C:说明纳尔逊取得哥本哈根海战的胜利是个奇迹,因为当时上级已发出了撤退的信号 D:告诉我们纳尔逊上校是如何在哥本哈根海战中找到不执行上级命令的理由的
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这是国家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出现过热时,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变小,商业银行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起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收缩经济的作用。反之,在投资增长缓慢,经济低迷时,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可减少上交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加本身贷款能力,再通过存款派生机制,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起到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此外,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市场利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投资和社会支出的变化。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直接的。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信号。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而准备的存款。根据政策需要,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可以保持不变。
B.从长远看,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保证储蓄客户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安全。
C.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尽管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D.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向央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后,理论上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怎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答案不超过50字)
【小题】
D(3分)
【小题】
在经济发展过快(或过慢)时升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从而达到收缩(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
无
【小题】
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去年下半年,由中国逻辑学会等单位组织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对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级报纸进行检查。经专家认定,平均每种报纸有错5.8处。这些错误有概念不清、判断失当、推理错误等,如说“国庆节”是“祖国的生日”,以为“三甲”就是“前三名”,将“没有根据的传言”称作“空穴来风”,以及“近500多人、减少了两倍、一直以来”之类的可笑说法层出不穷。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作者、编辑等人员的语文修养亟待提高 B: 必须高度重视语文与逻辑应用问题 C: 报刊语文与逻辑应用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来不及消化、修理、规范 D: 在语文与逻辑应用中要消灭由粗心造成的“硬伤”,减少常识性错误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不仅要生存下去,而且更要出众,人类之不朽并非只因他在万物之中有着无穷尽的声音,主要的是因为他有心灵,有同情、牺牲以及忍耐的精神,而诗人、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写这些事情,他们有权利帮助人类升华精神世界,提醒人们过去有的光荣,如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及牺牲精神,诗人的作品不只是人类的记录,也可以说是帮助人类生存及超越一切的支柱。 下列对画线处理解正确的是()。
A: 诗人所创作的作品是帮助人类生存及超越一切的支柱 B: 文学作品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客观记述,而且还要在升华精神世界上发挥作用 C: 诗人要帮助人类升华精神世界 D: 作家的责任是要把人类在万物之中的无穷尽的声音都记录下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香格里拉,本是佛陀的理想王国。其魅力在于那是一个可以贮放人类梦幻,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我们既然将一种美妙的梦幻,当作了实有的存在,并将神性的香格里拉,变成了世俗的香格里拉,还认定了它的所在地,那么,我们就应该以藏胞对大自然那种zōng jiāo 般的意志、虔诚和敬畏,殚精竭虑地去维护它的高洁与神圣。 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现在一篇散文中的哪个部分,起什么作用?
A:文头埋下伏笔 B:文中浓墨渲染 C:文中扩展联想 D:文末咏叹收笔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曾经有报道说:学生数学能力差,主要因素是语言理解能力发展不足。公式、公理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题目让你解答的是什么。哲学家培根说过: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更为重要的是,忽视数学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一疏忽,最终将导致无法寻求任何补救的措施。 这段话作者的主旨表达了什么样的看法()。
A:: 应当重视对数学(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 B:: 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学科 C:: 数学语言理解能力是学好其他科学的基础 D:: 数学学不好,数学言语理解能力差是其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空间探索自开始以来一直受到指责,但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卫星进行远程通信、预报天气、开采石油.空间探索项目还会有助于我们发现新能源和新化学元索,而那些化学元素也许会帮助我们治愈现在的不治之症.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空问探索:
A:利弊并存 B:可治绝症 C:很有争议 D:意义重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fó jiāo 哲学和dào jiāo 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zōng jiāo 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jī dū jiāo 有原罪说,fó jiāo 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O3-01,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
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jī dū jiāo 、fó jiāo 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jī dū jiāo 、fó jiāo 等zōng jiāo 方式;也有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jī dū jiāo 、fó jiāo 等属于一种zōng jiāo 的精神方式。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冶国;jī dū jiāo 、fó jiāo 等zōng jiāo 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jī dū jiāo 、fó jiāo 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已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jī dū jiāo 、fó jiāo 则认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C.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D.jī dū jiāo 的“原罪说”和fó jiāo “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项,关于“身”的论述是曾子的观点;C项,安身立命之道“不断吸收”是对的,但没有被“改造”;文中只是说宋明理学家十分重视安身立命之道,还无从确定是否是“核心学说”。D项,原文中是“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小题2】(“jī dū jiāo 、fó jiāo 无法成为治国工具”,文中没有类似表述。)
【小题3】(jī dū jiāo 、fó jiāo 是依靠救世主或佛由现实世界超越到彼岸世界;这种超越是依靠外在力量,而不是“自我超越”。)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气预报一般要考虑气温、气压、温度、风力等因素,这些都是大气层本身变化的结果,只要掌握这些因素,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就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趋势。沙尘暴作为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同样要考 虑上述气象因素。据气象学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但是,除此之外,“沙尘”恶魔的现身还需要一些其他特殊条件。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来自地表,地表的情况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
A:天气预报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B:沙尘暴形成的必要天气条件 C:沙尘暴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D: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复杂且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