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小题1】A,C

【小题2】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王国维碑文: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有《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作品。

【小题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小题4】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


解析:

【小题1】A、当时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原文说: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C、原文有: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小题2】每点2分(注意要有事实例证)

【小题3】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4】(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4分,联系实际4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下面有关《头发的故事》文意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    B: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    C:《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1918~1922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祝福》等14篇小说,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D: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   E.《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方玄绰”,《端午节》里的“陈士成”,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下列各项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①于唐僧:“此何难之②有?”唐僧曰:“汝之③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④乎?”

A:①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B:②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C: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④人称代词,可译为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6题。(19分)

雪夜

[日本] 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k.s.5.u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k.s.5.u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__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 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__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2.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都写了冬夜的雪景,请你分别说说其各自的作用。(4分)

13. 文中以两位老人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儿子还“活着”,请归纳说说老人谈论的语言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他们的儿子活着的状态的。(4分)

14.文中把雪花比做小精灵,这样写有那些好处?(3分)

15. 本小说的情节行文前后照应,丝丝入扣,请你举例来说明小说行文前后照应的特点。(4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表现亲情,有的人则以为表现冷酷的现实。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请你说说。(4分)

12.开头的雪景描写烘托孤苦老人苍凉的心情,营造落寞凄凉的氛围。

结尾的雪景依旧宁静唯美,暗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得到慰藉,比开篇多了一份温馨。

13.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怕儿子学习辛苦而送热茶;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

14.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15.如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 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又如从开篇一直到陌生人抢劫,楼上一直安静,学习也不点灯为结尾真相大白作了伏笔。

16.示例一:歌颂真挚的亲情,对儿子的极度怀念用活着的假象来安慰,表现“可怜天下父母心”主题。示例二:鞭挞冷酷凶暴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

简述马斯洛娃从拒绝涅赫柳多夫到接受西蒙松爱情选择的经过。 (《复活》 )

探监时,涅赫柳多夫的求婚让她认为他是为了赎罪才这样做,所以愤然拒绝。后来他为她奔走上诉,她又重新爱上他,但是不愿意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幸,依然没有答应他。在流放途中她遇到政治犯西蒙松,他正直善良,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才爱她的,而且认为她是个不平常的女人,所以她最终选择跟了西蒙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君子比德于玉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是中华不同民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与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避邪。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6. 下列关于“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经过打磨、人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

C.玉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D.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7. 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的一项是

A.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唐代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孔子“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名言,女娲补天、弄玉吹箫等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产生于亿万年以前,它既是深山之中的一块顽石,同时也是大自然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一个精灵,它本身包容了巨大的财富。

D.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人们都想拥有它,佩戴它。

8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是东方精神的体现,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

B.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

C.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佩玉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可以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D.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君子比德于玉,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应当延续古人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6 .B

7 .C

8 .D


解析:

6   “经过打磨 入土 受沁 改制 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文中无此信息

7   该项是对“玉”的陈述,不能用来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

8  A项,“是财富 权力 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不当;B项,在文中“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都想得到”的是“和氏璧”,而非泛指的“玉”;C项,“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不当,应为“不完全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yuán)。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

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

①示例:叶三看画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100字以内)

【小题1】答案示例:小说写果贩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种诚实的人生态度,为下文写他不谄媚作铺垫。(3分)写他精通卖果之道,具有一定的生活智慧,为下文写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铺垫。(3分)

【小题2】答案示例:②叶三评画③叶三得画 ④叶三藏画(每空2分)

【小题3】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3分)。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谀媚的特点(3分)

【小题4】答案示例一: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因为本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已。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4分)。

答案示例二:这个结尾不合适,是全文的败笔。因为叶三把画带进棺材,不过是人的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这只是满足了他个人的占有欲望,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4分)

答案示例三: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将前文的赞赏化为了莫大的惋惜。因为叶三把画作带进了棺材,体现的是文化痼疾之一;封闭狭隘。作者在《胡同文化》中也曾有类似写法,文尾以“再见呀,胡同”体现对封闭的胡同文化的清醒认识。(4分)

(角度不拘,有无具体例子均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____。历史证明,哪怕是最有效率的万能政府,实际上也不可能全面介入管理每一个家庭或者宗族的具体生活,正如大脑不能指挥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的具体活动一样。 填入上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 B: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家庭是分不开的 C:家和万事兴 D:正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家庭组成了大社会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体不能缺乏少量的碘,缺了碘就会肿脖子,然而大量的碘对人来说却有毒,碘蒸气能够剧烈地刺激黏膜,会把人毒死,因此()。   

A:碘害处极大         B:碘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适量的碘对人体是有益的   D:碘很稀少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在诉诸人类理智的同时,她又具有美感,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有“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之谓的汉字书法就是如此,是写出来的艺术,浓缩着千姿百态的美,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无穷无尽的享受与乐趣。她所造成的影响,波及四海,经久未衰。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成为一种地位很高的艺术对象,可以这么说,只要汉字存在一天,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她的影响就绝不会消失。   下列关于语言文字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汉字作为一门艺术的影响消失了,那么汉字也不复存在了;    B:与世界上的任意一种文字相比,汉字的艺术成就很高;    C:语言文字有“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的功能;    D:语言文字既能开启人类心智又具有美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