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

A: A. 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 B. 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 C. 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 D. 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继李愧变法之后,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虽然开始较晚,取得的成效却很显著,其价值仍可以同李愧变法并驾齐驱。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李愧变法早于商鞅变法 B: 商鞅变法开始太晚 C: 商鞅变法意义同样深远 D: 商鞅变法虽然开始很晚,但收效明显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千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侵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就会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抓、陆绿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表现之一”, 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

A: 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 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 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 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地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 B: 地球形成的历史不超过50亿年 C: 生命产生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 D: 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最终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在相当一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特别是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当中,往往以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片面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之间统一性和服从性的一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相对独立性或差异性的一面,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乃至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现象,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错位,丧失了共同的精神追求,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准下降,凝聚力、向心力被削弱,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风盛行。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相当一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忽视甚至否定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或差异性。 B: 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社会危害极大。 C: 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准下降的现象。 D: 在实践中出现的否认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的认识误区危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移民作为美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其流向不啻是简单的人口流动,而是以社会生产和技术为核心的经济重心的转移。同时,由于各族裔群体在文化背景和技术方面各有所长,其四方汇聚,五方杂处,既赋予了所在地区经济的多样性,也为各群体相互借鉴,推进技术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 移民倾向于涌入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B: 美国文化是移民群体文化汇合的产物。 C: 移民是美国的主要劳动力之一。 D: 移民流动促进了美国地区经济的多样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很多人喝酒以后,脸上、身上的皮肤就会变红,由于常常发生在亚洲人的身上,所以被称为“AsianFlush”、“AsianRed”或“AsianGlow”。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酒精过敏的反应,没什么大不了,还是不管不顾地继续喝,或者试图通过吃抗过敏药来缓解。其实喝酒容易脸红是由于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在体内堆积的结果,和过敏可没有关系。科学研究证明,有喝酒脸红反应者是因为其参与代谢酒精的酶的基因有缺陷,因而导致有毒的乙醛在体内大量累积,造成血管扩张,引起脸红反应。更重要的是,这一基因缺陷可能还会增加患食道癌的危险。

首先让我们看看酒精是如何代谢的。喝酒以后,酒精在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除了不到10%的量是以乙醇原形由肺和肾排出。主要的代谢发生在肝脏。简单来说,酒精首先经乙醇脱氢酶(ADH)催化,代谢得到乙醛。乙醛会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2(ALDH2)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会再参与到体内的多个代谢途径中去,最终得到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他也是使你脸红的元凶。乙醛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损伤,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在动物试验中甚至用乙醛来做癌症模型的诱变剂。

如此,专职代谢乙醛的ALDH2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出了问题,乙醛就容易大量堆积,很快你就会脸红。那为何有些人ALDH2能力强,有些人能力弱呢?

问题出在编码ALDH2蛋白的基因上,如果这个基因存在缺陷,就会得到没有活性、或活性很弱的蛋白,无法分解乙醛。乙醛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就越大。而且因为问题出在基因上,所以此生基本上是无能为力了。研究表明,这种基因缺陷在东亚人中更为常见,有约36%的东亚人(日本、中国和韩国人)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

曾经有科学家对日本和台湾地区人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酗酒的人来说,这一基因可能同时对脸红和食道癌的高发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家们提示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人是不是喝酒很容易脸纽来判断他们是否存在ALDH2缺陷,并且由于这类病人如果喝酒的话,患食道癌的几率可能会更高,所以应该劝告他们少喝酒,并且增加食道方面的检查。作为补充,2010年的一篇论文对大陆人群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论类似——存在ALDH2基因缺陷的酗酒者比正常酗酒者患食道癌的几率要更高。

因此许多人依据自己是不是醉倒来判断该不该继续喝,甚至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酒量见长就没事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其实,本来不胜酒力的人经过锻炼对酒精耐受性强了,反而会喝更多的酒,导致体内积累更多的乙醛,造成更大的危害。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8目)

下列对“喝酒易脸红”原因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体内专职负责对ALDH2蛋白编码的基因存在缺陷。

B.因为饮酒者的体内所生成的乙醛脱氢酶2(ALDH2)没有或缺乏活性。

C.由于酒中所含的乙醛在体内堆积而无法及时排出。

D.因为饮酒之后体内产生的乙醛无法及时代谢成乙酸。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善饮者饮酒后吸收的酒精绝大部分要在肝脏中经过多次代谢过程,方能排出体外。

B.在乙醇脱氢酶(ADH)与乙醛脱氢酶2(ALDH2)的参与下,酒精方能在体内正常代谢

C.约有三分之一强的东亚人体内专职代谢乙醛的ALDH2基因存在缺陷,且在当下无法治疗。

D.喝酒易脸红者饮酒所受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既造成DNA的损伤,更会因此诱发多种癌变。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假以时日,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应该有可能研制出修复ALDH2基因缺陷的药物。

B.对喝酒易脸红者而言经过锻炼似乎可以增加酒量,但其背后是患食道癌的风险大增。

C.饮酒的危害来自乙醛,所以那些乙醛脱氢酶2能力强的人不会因饮酒而使身体受损。

D.现有的医学对存在ALDH2基因缺陷者无能为力,喝酒脸红的人还是不饮或少饮为佳。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根据文意,乙醛是酒精的代谢物,酒中并不含乙醛)

【小题2】(错在“既造成DNA的损伤,更会因此诱发多种癌变”的表述,原文的相应表述只是“可能”)

【小题3】(原文是说“喝酒带来的危害主要来自乙醛”,这就意味着那些乙醛脱氢酶2能力强的人仍有可能会在其他方面因饮酒而使身体受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__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1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第②④节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14.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15.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13、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14、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15、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第一只鹅

[俄国]巴别尔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注释]①伊萨克·巴别尔,俄苏作家。作为随军记者他以人道主义立场和独特的心灵感悟,真切描绘了处于残酷战争中一个个具体的军人、百姓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手法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小见大,写一位文职人员为得到哥萨克军人的认可而杀死了一只鹅,但

对暴力的鞭挞却不亚于对屠杀场面的渲染,读之让人心头沉重。

B.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

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就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

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

C.房东太太是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但寥寥的几笔,已见其魂灵。她说了两次“我

宁愿上吊”,两次的意味是完全相同的。

D.一心想融入歧视“臭知识分子”的哥萨克生活的“眼镜儿”,违背本性残忍地杀死

了一鹅的“壮举”,可笑又可悲!

E.这次凶杀换取了一张带血的门票,哥萨克们从此接纳了“我”,“我”也融入了

新的集体。

一个年轻的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却“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又杀死一只“端庄的鹅”,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试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的含义。

简要概括本文男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作者是怎样塑这一形象的,请作具体分析。

【小题1】AD(答A项的得3分,答D项的得2分,答E项的得1分。B项中“‘革命’对哥萨克这个马上民族的引导的力量”有误,言过其实;C项两次意味不完全相同。E项虽然 “我”的表现让哥萨克人接纳了我,但我只是表面看融入而内心并没能融入这个集体。)

【小题2】①情节上,有充分的铺垫,符合情理 。前文有师长话语中的轻视,设营员的善意提醒,哥萨克战士肆意的羞辱 (结合其中一点分析即可) 。② 人物上,符合大学生渴望得到新集体认可的心理,使形象发生变化、更丰满。③主题上,能突出战争的残酷,扭曲了美好的人性。(分析能结合文本,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小题3】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2分)把烦乱的环境比喻为“荆棘丛生的小道”,把“文句”拟人化。(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为环境的干扰(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我”无法专心阅读(读懂我喜欢的文章)。(2分)

【小题4】形象:文弱而良知未泯的新战士。(意思相近即可,2分)

塑造形象的手法:

① 对比: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我’的文弱知性与残忍粗暴形成鲜明对比。(也可以答哥萨克们对待伙伴的尊重,对“我”的无礼形成对比,或哥萨克们对我的前后态度对比,说明我开始时是不被接纳的知识分子。)

②动作描写:我对女房东的不敬,杀鹅时“一个箭步窜上前去”等动作细节,写出“我”的粗暴。

③ 心理描写:直接的心理描写,如“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 写出“我”的痛苦,良知未泯。

④衬托:六师师长英武的形象,如“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反衬“我”的文弱。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手法如语言描写,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应台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②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③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④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⑤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⑥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⑦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⑧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本文有删节)

文中在①②⑥段多次写到“栀子花”,请简析它们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

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什么是永恒”的看法。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墙,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小题1】第1处写栀子花香清幽宜人(1分),表现在家中“被人呵护”的儿女安适愉悦的心情(1分)。第2处写黄昏中栀子花的冷清(1分),衬托家中“一个一个走掉后”的父母的孤独寂寞和内心的凄苦(1分)。第3处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写记忆中的栀子花香(1分),表现“有了儿女”的父母的满足幸福之情和对儿时的家的深深怀恋(答出任一点都可得1分)。(分析两处则可)

【小题1】家体现了永恒的特征。家稳固安定,使人温暖安心;家人的亲情终生不渝,并给人留下永久的美好回忆。因此,亲情就是永恒,相亲相爱终生不渝的感情就是永恒。

(评分说明:以文本为依托,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小题1】(1)“墙,是暂时的。”———表面写落脚的家在不停地变动,暗指情感的基础不稳定:不仅家在变动,而且彼此的情感有可能变质,所以情感的家也可能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形象地写出了变质的情感让想爱之人彼此间冷漠相对,情感没有了稳固的基础,没有了安定的家,没有了依靠,只能分手(离婚),开始漂泊和再次寻找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