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岳 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

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答: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小题1】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小题2】(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小题3】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小题4】第一问:拟人、比喻;第二问: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美国研究人员今天表示,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但却要付出代价:因为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虽然研究结果并没有显示他汀类药物本身会导致癌症但服用此类降低胆固醇药物的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确实要稍高一些。

  研究人员发现,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即所谓的坏胆固醇)水平极低的患者与那些LDL稍高的患者相比,癌症患病率高1∕1000。

  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理查德?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他们并没有直接接触患者,而是用了被称作“汇总分析”的方法,对约4.11万名服用23种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的病例进行了研究。

  卡拉斯在一份声明中说:“事实证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心脏病风险方面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些专家警告说,民众可能会误解该研究的意义。

  位于布鲁克林的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医疗中心的他汀类药物专家约翰?卡罗萨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评论说:“对这种事必须谨慎,因为真的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此类药物,导致心脏病发病而死亡。”

  他汀类药物是全球最畅销药之一,为制造商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此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此外,有证据表明,这类药物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降低流感、肺炎和吸烟所导致的死亡风险。专家认为,他汀类药物的一些好处可能源于药物对体内炎症的治疗作用。

  然而,胆固醇水平极低的病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可能会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此外,他汀类药物还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

  卡拉斯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又多了一份担忧:癌症。

  拉罗萨表示,他汀类药物即便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总的来说风险还是比较低的。相比较来看,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参考消息》)

1.根据文中信息,关于“胆固醇水平过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B.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C.胆固醇水平过低的患者比胆固醇水平稍高的患者癌症的患病率高。

D.胆固醇水平过低的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为了研究胆固醇水平高低对人体的影响,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对4.11万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B.卡拉斯博士认为对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利弊问题,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C.卡罗萨博士担心民众可能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因而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D.卡罗萨博士表示,因服用他汀类药物而罹患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相比而言,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好处是可能会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但缺点却是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B.他汀类药物对体内炎症有治疗作用,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但也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

C.他汀类药物之所以成为全球最畅销药物之一,是因为它为制造商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收入。

D.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必须谨慎;虽然它有罹患癌症的风险,但现在它还不失为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之一。

1.D。

2.A

3.C


解析:

1.原文是“可能”,此项把“或然”说成了“必然”。

2.原文有个“约”字,而且是对患者的病例进行研究,此项却没有说“约”字而且说成是对患者进行研究。

3.此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用通用方法治疗所有癌症的治疗方法已经时日不多:大量新研究指出,应该根据肿瘤的基因采取针对性化疗和其他疗法。

现在,结肠癌晚期患者在接受两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前应该进行基因检测。这是上个月一项研究发现艾比特思(Erbitux)和维克替比(Vectibix)等昂贵的药物对40%的患者不起作用之后,肿瘤学家-的治疗方法发生的重大变化。

科学家们正努力试验对乳腺癌和肺癌进行适合特定基因的此类治疗。大量研究显示:当前的大多数药物最多只对约一半的患者有效,但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才能作出确切判断。这意味着很多人会无缘无故饱受副作用之苦,而且这些药物还贵得惊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建议对结肠癌患者KRAS基因进行费用300美元的检测。该机构估计,通过使患者不再服用价格高达每月1万美元却对他们无效的药物,这样每年能够节省惊人的6亿美元。

这对消费者来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急需这种个性化的药物,基因检测没有受到严格的规范。实验室经常刚有行得通的希望就推出新的检验方法,而不是等待最终的证据。迄今为止,很少有检测能够赢得像癌症治疗专家机构美国临床肿塘学会这样的大型医学团体的支持。这种检测不是为了确定人们是否携带使他们容易患病的所谓癌症基因,而是为了寻找肿瘤基因的一个特征——一种基因和蛋白质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预示着癌症发展的快慢、复发的可能性大小以及是否对治疗敏感。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马修·埃利斯博士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乳腺癌基因疗法的发明者之一。他解释说,进行基因检测的最终目标是确定“对这些患者来说,适合的药方是什么”。一项不太精确的检测已经能够确定某些乳腺癌患者旧病复发的风险高低,帮助医生作出是否进行化疗的决定。但是采取哪种化疗方法呢?社克大学的凯利·马克姆博士.对即将接受术前化疗的近300名刚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乳腺组织活检。其中一些患者接受了两种标准鸡尾酒疗法之中的传毒一种;其他患者则接受适合她们的肿瘤类型的鸡尾酒疗法。现在确定根据基因决定治疗方法有助于肿瘤缩小还为时过早。

上周公开进行的试验性检测没有采取专n的基因识剐,而是检测了50名乳腺癌患者的基因以确定该妇女患上的是4种亚型中的哪一种。如果成功了——而且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这种乳腺生物分类检验法会改变乳腺癌的多称。。小组在《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的__,在对保存的以往肿瘤样本进行研究之后,小组成员发现,一些女性可以安全地避开化疗,她们的亚型对术后激素疗砖响应较好。一种发展较快的肿瘤对大多数化疗敏感,但是对激素疗法不敏感。还有一组患者采用两种疗法都没有效果,这组患者迫切需要新的选择。

下一步是治疗肺癌。全国各地的医院正在招募1200名患者,研究他们是否携带引发

肿瘤的基因EGFR的额外副本。他们将接受特罗凯(Tarceva)或力岿素(AIimta)这两种主要疗法的其中一种,看看哪种疗法最适合哪种基因状况。

(选自2008年2月《参考消息》)

下列对“根据肿瘤基因采取针对性疗法”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通用方法治疗所有癌症的治疗方法将发生重大变化,用基因检测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将成为新的方式。

B.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人们是否携带癌症的基因。并且确定这种基因的一个特征一 种基因和蛋白质活动的模式。

C.从患者身上采集基因,寻找肿瘤基因的特定模式,从而确定对该患者使用最适当的

治疗方式。

D.检测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确定该患者患上的是4种亚型中的哪一种,从而安全地避

开化疗。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当前治疗乳腺癌和肺癌的大多数药物最多只对约一半的患者有效,且要经过反复的

试验才能作出确切的判断。

B.基因检测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减轻癌症病人的经济负担.并且使他们免受药物的

副作用之苦。

C.尽管通过基因检测已经能够确定某些乳腺癌患者旧病复发的风险高低,但说基因检

测已规范成熟还为时过早。

D.手术后使用激素疗法还是化疗,或是其他新的选择,都取决于该乳腺癌患者肿瘤所 属的种类。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顼是 ( )

A.对乳腺癌、结肠癌等部分癌症的基因检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突破,预示着对其他癌症的基因检测也有望问世。

B.肿瘤基因的一种模式预示着癌症发展白的快慢、复发可能性大小以及是否对治疗敏感,那么准确地寻找到它就能治愈癌症。

C.当前出现的刚有行得通的希望就推出新的检验方法而不待最终证据的作法,也是科研中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

D.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能够节省6亿美元的估计,可知全世界癌症患者服用价格昂贵、作用无效药物的花费会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不是解说。B.基因检测的对象在文中指癌症患者。D.原文是让“一些女性”

    患者避开化疗,而不是所有乳腺癌患者。

【小题2】最终目标应是确定对这些患者来说适合的药方是什么。

【小题3】治愈癌症不是只找到此基因就能做到的。

风筝

(1)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4)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5)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6)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7)“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8)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9)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

答:

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答:

3、联系上下文看,“精神的虐杀”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答:

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6、当“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留她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时,小兄弟有什么表现?请展开想象,用100字左右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答:

1、一是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是可笑可鄙的,而是踏扁小兄弟做的风筝

2、有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动手能力

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将小兄弟做的风筝折断踏扁

4、表现我想不过又无法不过的内疚

5、儿童的心一旦被伤害,是很难补救的

6、略,符合情境即可。


解析:

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见文章第一、二段:讨厌、踩扁

2、可以从他的风筝的样式、做工等分析。

3、文章写 了两件事,应当指第一件。

4、根据结尾“我心情沉重”和前文“我”中年后明白那是儿童的天性后,可以知道,“我”内疚、想补过。

5、据第4题回答。

6、应当包含难过、对“我”的痛恨之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大锅又称饭镬,是专门用于煮粥饭的。“新米饭,炒青菜,三碗饭,现来甩。”这句顺口溜描写了饭的香美。“三碗饭,现来甩”的意思就是连吃三碗饭没问题。灶上煮的米饭肯定要比铝锅和电饭煲煮的香。那是因为灶上的饭有一张香喷喷的饭粢(锅巴)熏着。只要不是冬天,我妈会特意为我们“逼饭粢”——把饭打到饭篮里,然后盖上锅盖再加烧两个草把,锅里初步成形的锅巴就成了挺括的、两面金黄的“吃局”了。饭后大张旗鼓地掰一块举着,边走边吃,嘎嘣香脆,开心死人!饭粢糕也叫烘片糕,是常熟的土特产,虽有锅巴味,却没有锅巴在牙齿间粉碎时令人愉快的脆响,逊色多了。用了电饭煲,就吃不到脆锅巴了,要吃就得到饭店去点“天下第一菜”。一盘锅巴端上,随即把一碗配好的菜汤倒在锅巴上——嘶啦一声,香气冲人。朱元璋落难时在一个农家吃过这道菜,当时肚子饿,觉得太好吃了,问是什么菜,农家哪讲究菜名,主人随口说是“铲刀汤”——锅巴不是要用铲刀从锅上“掠”下来的吗?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封这道菜为“天下第一菜”。饭店里的锅巴并不正宗,是用油炸成的,和用灶火“逼”出来的差远了。

1.本段文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2.请简述“饭粢”制成的程序。

3.作者引述“朱元璋的故事”有何用意?

4.作者对“大锅”的情感态度怎样?请简要分析。

1.灶上煮的米饭与铝锅和电饭煲煮的对比;妈妈做的“逼饭粢”与 常熟的土特产“饭粢糕”对比;饭店里的锅巴与灶火“逼”出来的对比。

2.把饭打到饭篮里,然后盖上锅盖再加烧两个草把,锅里初步成形的锅巴就成了挺括的、两面金黄的“吃局”了。

3.正面衬托出锅巴的美味;增添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4.对大锅情有独钟,饱含眷恋。作者通过顺口溜和多次对比强调大锅煮出的饭和锅巴香气冲人,味道可口。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胞或者简单有害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我的记忆不如他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目前已知的是神经记忆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这种记忆量不大,记忆时间短,而且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如果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突变,是位于大脑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选《参考消息》2001年1月19日)

1.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A. 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 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 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 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2.对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它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很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量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1.B

2.C

3.D

4.A   


解析:

1. A.应是能变化,只是变化小。C.是指“惰性大”的结果。D不属于题目要求的范围。

2. A.主要职能是吞噬。B.粘住的应是有害物质。D.应是麻疹或猩红热。

3. A.条件与结果颠倒了。B.缺少“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条件。C.“突变能力很强”表述不当,这并不是指能力。

4.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dào jiāo 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⒒(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⒓(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⒕(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析:

《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文学家认为,整个地球都是由环绕早期太阳的尘埃造就的,太阳系中的固态物质概莫如此。______?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迷。 填入上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么,固态物质又从哪里来呢 B:但是,尘埃本身又从哪里来呢 C:天文学家的观点可靠吗 D:为什么天文学家这样看呢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广州邀请瞿秋白给全军的政工人员作报告,瞿秋白登上讲台说:“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说完走下讲台,全场愕然,寂静几秒钟,突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报告就这样结束了。   关于这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论述最恰当的是:   

A:做事要果断,不要婆婆妈妈的    B:时间很宝贵,做事要精打细算    C:话少有时胜过话多    D:应抓住事物间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命是一场充满意外收获的伟大历险,看上去难以掌握,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如果你从不犯错,或者从没有人批评过你,那么你肯定没进行过任何大胆的尝试。如果一个人这样生活,那么他肯定无法发挥出所有潜力,当然也就很难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这段文字主要是想说明( )。

A:人生要勇于尝试 B:生活的乐趣在于冒险 C:生活中机会无处不在 D:一个人不可能从不犯错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