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A.地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 B: B.地球形成的历史不超过50亿年 C: C.生命产生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 D: D.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最终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能源技术是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带头技术。虽然能源技术在当代已失去先导技术的地位,但作为现代工业技术基石的能源技术仍然举足轻重,尤其在当今化石能源逐渐短缺的条件下,其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能源技术(   )。

A: 是科技革命的带头技术 B: 已经失去以前的先导作用 C: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D: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地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至今依然如此 B: 地球形成的历史不超过50亿年 C: 生命产生于大气成分之间的反应 D: 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最终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按产生先后次序正确排列的一项是(   )。

A: 地核、地幔、地壳、水 B: 地核、地壳、地幔、大气 C: 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 D: 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每一项政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现在的高考名额分配办法是在高教资源十分匮乏、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产生的。那时大学是国家举办的免收学费的福利型事业,正如居住、医疗等各项社会福利政策一样,招生名额分配是一种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模式,城市人享有某种“特权”,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对农村青年而言,上大学是转换身份、成为国家干部、吃商品粮的主要途径,其数量、编制是国家严格控制和限制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现在的高考名额分配办法是特定时代的不合理的产物。 B: 招生名额分配是一种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模式,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不公平。 C: 国家以前对农村青年上大学控制过于严格。 D: 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以前在招生名额分配上极不公平。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权要实现,必须首先得到法律的肯定,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__对我国公民应享有的人权作了全面的规定。在__的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人权,基本上形成了人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我党跨世纪的政治宣言十五大报告中,这对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 要用国家法律的形式把人权确定下来。 B: 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人权保障的法律制度。 C: 社会主义人权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容和任务。 D: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人权的保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安安静静做大事

胡大白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43年,日本鬼子轰炸郑州的时候,她在父母逃难途中降生。地点是座石灰窑。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接受男女平等的新观念,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在黄河岸边的郑州市,一座占地2106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校园里,有26000多名学子分别在52个专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就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 这座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国家从未有过投资。而拥有这一切的院长胡大白,20多年前还是病榻上的废人。

1981年,风华正茂的胡大白是母校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胸闷气短中醒来的她马上意识到自己是煤气中毒。她挣扎着要去打开房门时,却碰翻了火炉……滚烫的一大壶开水,使她成了一个重度烫伤面积达30%以上的病人。“我在病床上躺了3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专门读书和思考。”胡大白如今的回忆竟然带着几分眷恋。她说,“一番灵魂的挣扎之后,我想通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找到一个最适合于我能力、又是社会需要的事情做,我就会面对成功。办教育是我的强项,动乱十年的国家需要人才,我的口、脑都没有问题,我能行!”

她立即把目光投向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进不了大学校园的人。本可以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清闲日子的胡大白,踏上了一条健康人都难以承受的曲折艰难之路——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 30元钱印制听课证、买纸笔、刷广告,她起家了。接着是到处说好话联系听课地点、访问优秀教师、协调各个主管单位,顶住各种因为不理解带来的流言蜚语……

“从死神那儿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惟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如此之强烈,应该说,是历史推着我往前走而不能停下。”

学校很快发展成全日制脱产学校,在校人数和师资力量迅猛增长。1994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黄河科技院面向全省统一招生,成为我国第一所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校生以100%的速度连年增加。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胡大白设立了河南省高校惟一人才市场,增设了市场上需要的一些新兴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培养复合型开放型人才。连续多年,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前就被抢聘一空。

靠教育发展教育,是胡大白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的高校发展有效之路。黄河科技学院先后创办了科学研究所等8个校办产业。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力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如今,胡大白亲手创办了大学,已经在中原大地站稳脚跟,被教育部树为全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劳动模范。

胡大白的同事们说,身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一年四季,总是那几套毫不起眼的服装,如果不是她的气质言行,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妇女。“我爱节省,也不太讲究着。”听我夸她身上的开衫好看,胡大白柔柔地笑着说,“这是两件套,我花了200元在街上买的。”

她的笑容,把衣服衬托得很美;她的笑容,让我无法看到岁月沧桑留下的任何痕迹。

“您平常总是这样安静吗?”

“我喜欢的状态是‘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说”,“我的静是休息,也是思考。有了充分的思考,才能够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看看她桌上厚厚一叠议案、建议,我想,如果没有平日深入一线的走访调研,没有长时间的深入思考,这些东西是不会有的。难能的是,当选人大代表18个年头,她总是如此。

宁静,却成就惊人事业;简洁,却又多彩——这就是胡大白。

(文章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在为她取大名时,用了族谱中男孩子的“大”字——胡大白,这个名字注

定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生。

B.胡大白从郑州大学一名优秀讲师成为拥有8亿元固定资产的大学院长,也曾经

历许多艰难坎坷。

C.作为上亿元资产的拥有者,胡大白十分俭朴,仅从外表,谁都会以为她是一位

普通的城市妇女,而她的气质言行却让她与普通的城市妇女显得不同。

D.本文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胡大白的经历,并对其性格做了简要的概括。

E.文章说“从死神那回来的人,这些困难经受得住,惟一没有充分准备的是,改

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表现了胡大白在教育上遇到的巨大困难

令她措手不及。

“讲胡大白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开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简析胡大白是怎样的人。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有人说,机遇决定命运。你认为胡大白的成功是由性格决定,还是由机遇决定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1】DE(答E项的得3分,答D项的得2分,答A项的得1分。E项令胡大白措手不及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如此之快”。D项“生动形象地叙述”有误。A项原文说的是“这个名字,也许注定了她的人生与众不同”。

【小题2】结构上,引起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分)内容上,①在交代她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之外,还明确她兼有其他社会角色;②她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的创立者;③她历经磨难,却终成就伟业;④虽然富有,却能保有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朴。(答对两点即给4分)

【小题3】①胡大白是一个坚韧的人,煤气中毒并被大面积烫伤,在病床上躺了三年后,并没有满足于靠国家工资过一辈子,又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并且克服了各种困难。

②胡大白是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在病床上思考自己的奋斗方向,在创业过程中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并且付之行动。

③胡大白是一个聪慧的人,在母校郑州大学做讲师时,表现优秀。

④胡大白是一个质朴恬静的人,身为上亿资产的拥有者,依然穿戴毫不起眼,以淡然的心境思考人生。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并有分析即可得6分)

【小题4】胡大白的成功有性格的原因,也有机遇的因素。(2分)

胡大白的成功有其性格的内在因素,她性格坚韧,在自己身遭不幸的时候,没有选择安逸地度过一生,而是又提出新的挑战,在曲折艰难的创业之路上毫不退缩,最终取得成功。(3分)同时机遇又是她成功的外在因素,她有办学校的能力,又赶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十分强烈,这样的时代也成就了办教育的胡大白。(3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未有,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大多数科学家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其流动方向发生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关于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可能是对流的偶然特性,即磁极倒转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极的倒转。有人还进一步认为,这种过程的间隔时间从3万至100万年不等。发生这种情况时,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是经过一万年的逐渐消失,然后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过程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他们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仅需几千年就可实现。另一观点认为,地球磁场的倒转并非“随机”事件,而是有一定规律,是可以预报的。只是由于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两极倒转过程中磁场消失的时间共有多长,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两极磁场倒转导致的磁场消失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星期。

尽管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但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地球磁极倒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将影响整个自然界。专家们指出,最大的灾难莫过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平时,这些宇宙射线在太空中就被地球磁场吞没了。然而地球两极倒转过程中一旦地球磁场消失,这些太阳粒子风暴将会猛击地球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这一天如果真的到来,一些低轨道人造卫星也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电磁风暴的吹打中,不久就会被完全摧毁。另外,许多靠地球磁场导航的生物,诸如燕子、羚羊、鲸鱼、鸽子和趋磁性细菌等,都会迷失方向。有的科学家甚至因此怀疑,地球磁极倒转曾是古人类文明覆灭的原因。

在地球磁场发生倒转直至新磁场产生之前,地球磁场的强度将逐渐减弱。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们近百年来一直关注着地球磁场强度的变化。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下列有关“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质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磁极发生倒转。

B.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场磁极的倒转。

C.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有一定的规律,即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只是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D.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地球磁场倒转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磁极中心倒转产生的。

B.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

C.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D.目前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一般需几千年就可以实现。

根据文意,概括“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后果。

【小题1】D(不是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而是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

【小题2】C(A应该是“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B经过一万年的逐渐消失,然后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D只是部分科学家认为)

【小题3】(1)由于两极倒转过程中的地球磁场的消失,太阳粒子风暴将会猛击地球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2)一些低轨道人造卫星也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电磁风暴的吹打中,不久就会被完全摧毁。(3)许多靠地球磁场导航的生物,诸如燕子、羚羊、鲸鱼、鸽子和趋磁性细菌等,都会迷失方向。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著 小丹译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

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shèng jīng 》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一一一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

“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 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2)我僵硬地笑了笑

文中写阅读《shèng jīng 》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最后一段写“生活正慢慢好转”并赞美松鼠是“天使”,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这种声音让“我”无法正常休息;(2分)这种声音让“我”清醒着去想自己的债务而几乎要崩溃。(2分)

【小题1】(1)老妇人希望“我”喜欢吃山核桃,这样可以便宜卖给“我”,以表达谢意。(2分)

(2)“僵硬”是“我”听到山孩桃就联系到“魔音”而讨厌,“笑”则出于对老妇人的礼貌。  (2分)

【小题1】阅读《shèng jīng 》是为寻求心灵的安慰,让“我”暂时摆脱山核桃的噪音带给“我”的恐惧;(2分)书中“不要为明天忧虑”的箴言为下文“我”送老妇人回家的事及“我”发现山核桃的价值作铺垫。(2分)

【小题1】.照应题目和前文,欲扬先抑的手法。(2分)松鼠帮“我”渡过难关,让“我”明白永远不要绝望,机遇可能就在身边。(2分)


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人类体能的极限

⑴ 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近百年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田径运动来不断挖掘它,因为这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运动。

⑵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运动能力受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制约,必然是有极限的。但是,很多记录仍不断被打破,特别是“飞人”大战,男子100米跑的世界记录在近7年就5次被刷新,今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在“鸟巢”更是跑出了令人惊叹的9.69秒。

⑶ 那么,100米的世界记录就可以无限刷新了?德国运动极限领域的专家约翰·安马尔则不以为然。他将1056名男子选手和1024名女子选手的最好成绩输入计算机后预测出男子100米世界记录可能永远无法达到9.20秒。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机械学博士吉迪恩·阿里尔就从人体工程学角度预言,超过某个临界就可能导致运动员骨头断裂和关节组织脱离,这个临界点是9.64秒。他根据人体对抗空气阻力和体重对地面作用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计算,人以这个速度跑步尚不会引起肌肉损坏,而一旦超过这一极限,肌肉就有断裂的危险。然而,法国的佩龙内特和蒂博博士通过计算机得出的结论却是到2040年人类100米可以达到9.49秒。英国的安德鲁也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他预测2156年男子100米能达到8.098秒,而女子100米将超过男子达到8.079秒。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极限近在咫尺,但1936年杰西·欧文斯百米的10.2秒和2006年7月12日刘翔110米栏的12.88秒都已经先后作古。那么,人类体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⑷ 不可否认,在田径运动竞赛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极限成绩,而成绩取决于两方面: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以及场地、器材、气候和人文环境等。毋庸置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撑竿跳高。布勃卡使用先进的玻璃纤维竿创下的6.14米的世界记录就比金属竿时期的记录提高了1.32米。但是科技因素在提高成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是核心动力。例如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最近几年多次被牙买加选手刷新,就反映出牙买加黑人运动员在短跑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天赋。这种生物学因素往往是科技力量难以左右的,因为科技更多地体现在改变运动员的训练手段、训练后的医疗恢复和比赛的装备等。极好的身体素质、卓越的运动才能,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断更新的器材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记录能达到多少。事实上,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寄希望于田径运动来挖掘人类体能极限,是因为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

B.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人类体能极限近在咫尺,很容易被打破。

C.田径运动中的极限成绩涉及运动员素质和科技条件两个因素,前者是核心。

D.布勃卡多次打破撑竿跳世界纪录,主要为证明在该项目上他具有独特天赋。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界点”就是人类体能的极限,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又向前进了一步。

B.对人类体能极限的预测,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原理,角度不同,说法各异。

C.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气候等方面的因素,有可能创造出更新的世界记录。

D.刘翔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定能打破他本人创造的12.88秒的最好成绩。

本文作者对“人类体能的极限”持怎样的看法,请分条陈述。

答: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①人类体能必然是有极限的。②人类体能极限取决于人类的生物学因素和现代科技因素两个方面。③人类体能极限到底是什么水平还很难预测。④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解析:

【小题1】A项“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之说无据;B项“近在咫尺”原文的意思是“不能再挖掘”“快要达到尽头”;D项“布勃卡”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现代科技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作用”而非“运动员的独特天赋”。

【小题1】“定能”确立的因果关系不成立,“科技因素”并非“核心动力”。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答对1点给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