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15.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4分)
12.B. C.
13. B.
14.①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15.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4分。答对“借助……的意象”1分,答对“意象组合升华”2分,能分清主次1分。
解析:
12.B. “境生于象”并不等于“境生于象外”。C.第二点属“境生于象外”的含义。
13.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而不是说明“意境创造的资源丰富多样”。D.是形象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非“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4.无
15.无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1)简述唐吉诃德与风车“交战”的故事。
(2)简述《红楼梦》中王熙凤逼死尤二姐的经过。
(1)唐吉诃德和桑丘来到郊野,望见三四十架风车,唐吉诃德说,那有三十多个巨人。要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打死,得了战利品,就可以发财。他不顾桑丘的劝阻,横托着长枪向风车冲杀过去,可风车把他连人带马都甩出去,他翻滚在地,狼狈不堪。
(2)王熙凤知道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后,大发雷霆,设计将尤二姐骗入大观园。先是挑唆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然后又利用贾琏的侍妾秋桐折磨尤二姐,导致尤二姐流产,最后吞金自尽。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改造创新后的孝德,与“文化糟粕”截然不同,理应属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完全应占有一席之地。____。例如,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大家直接参加孝文化的讨论,增进对孝德教育的理性认同。 填入上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呢 B:因此,应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德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 C:在高校进行孝德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D:但是,只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填入下面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环境与经济,两者关系日趋紧密、不可分割,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出了问题,应当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找原因,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B:好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C:经济发展影响环境发展 D:应制定正确的环境政策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所以生前的必需品必得件件具备,自然金钱是不可或缺的。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断出( )。
A:古人一定非常重视金钱 B:古人会给死者一些金钱 C:古人墓中可能留有金钱 D:死者的金钱应全部陪葬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现代科技成果证实一切源于物质,有力地打击了zōng jiāo 神学,使人们从神学思想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牢固树立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使人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当代形成“知识投入,产出高附加值”的经济观念。科学技术从不迷信权威、恪守定论,它使人们形成并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现代科技成果有力地打击了zōng jiāo 神学 B:现代科技成果使人们形成并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路线 C:现代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D:知识就是力量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在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后,整个世界表现出对受灾国的极度关心和同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通过提供救援资金、物资等途径来帮助他们。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海啸后,受灾国家不能迅速得到救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他们的救援力度不够 B:只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能持续他们的援助,受灾国的社会经济就会恢复蓬勃的生机 C:在接受各种救助后,受灾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努力 D:对危急病人的抢救先要输血、输氧,但病人的健康恢复却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免疫能力。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知不等于没学问,无知跟没有学问是两个概念。北宋皇帝宋徽宗是被金兵俘虏的,押到东北,坐井观天,死在那里。你说他没有学问,可不对,宋徽宗有学问,字写得好,词写得好,画画也非常好,他是个大才子。可是宋徽宗是无知的,就谈一件小事。宋徽宗是属狗的,他当了皇帝以后就下令全国不准吃狗肉。中国人从古就吃狗肉,现在不准吃狗肉,民间怨声载道。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
A: 权力加无知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B: 社会管理要有“制衡”机制 C: 任何领导的功过都具有不对称性 D: 领导者要适时地调整和改变策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婴儿对一点一滴的外部世界已经在头脑中建立起了某种“模型”,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某种看法。如果外部世界与这种模型相符合,他就感到满意,若是不符合,即所期望的结果没有出现,他就感到不满意。 根据这段话的意思,假如一个婴儿对着他所熟悉的面孔微笑,则说明()。
A:他喜欢这个人 B:这张面孔看上去很亲切 C:他期望巩固头脑中的某种“模型” D:这张面孔与他头脑中的某种期望相符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