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公司的经验充分显示出,成功的行销运作除了有赖专门的行销部门外,还需要有优异的产品,精密的市场调研,更少不了专业的业务部门、公关部门、擅长分析的财务部门以及物流后勤等部门的全力配合与支持.如果行销部门独强而其他部门弱,或是行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合,或是公司内部无法有效地整合,都会让行销运作无法顺利有效进行,难以发挥应有的强大威力.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该公司各个部门的有效整合是其成功的关键 B:注重团队合作是该公司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C:成功的行销运作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D:行销部门只有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近日在地下通道启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由此拉开高速粒子对撞系列实验、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的序幕。然而,从实验一开始,外界便遍布各种危言耸听的“世界末日论”,有的说实验可能产生黑洞,顷刻间吞噬地球,还有的说实验将诱发奇异粒子,引发一连串的灾难性反应。实际上,在其他几个粒子物理学实验启动,甚至是第一次核武器实验之前,世界上也充斥着类似的末日预言。两 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预测世界末日会到来。可是,这些预言一个接一个地被证实是谎言。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粒子物理学实验的启动,以及每一次核武器实验都具有毁灭世界的风险 B: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大型强子对撞实验拉开了探索宇宙起源之谜的序幕 C:在每一次物理学实验启动之前,世界上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世界末日预言 D:事实证明,每一次粒子物理学实验启动之前的世界末日预言都是不成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语言死亡时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可知,全世界大约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21世纪消亡,8O%~90﹪则在未来的2000年内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使用它的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会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 “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是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优劣的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 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有关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 l 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 “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选自《读者》2010年第2期,作者陈赛,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对语言消亡产生的后果分析的一项是
A.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随之逐渐消失。
B.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语言的消失,意味着它所有一切的消失。
C.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人类知识”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消失。
D.语言的消亡将使世界变成单一的没有色彩的地方,将对文化的多元性造成极大的冲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畀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了。
B.考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状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
C.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是最可怕的。
简要谈谈,如果语言死亡,你会感觉到哪些变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语言的死亡对人类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答: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示例:会感觉到世界是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从人类的发展角度来讲,因为失去了发展的丰富性,所以,生活显得单一,社会显得单调,想象力被囚禁,世界不再丰富多彩。(开放性题目,可以畅所欲言。)
解析:
【小题1】(A项是对语言濒危的原因的分析,不是对后果的分析。)
【小题2】(B项“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的总量”错,依据原文可知,“语音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使用它的人数”。 )
【小题3】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工程建设的立项、招投标、资金拨付、物资采购等环节,是行贿受贿腐败的多发点。“大楼建起来,干部倒下去”这样一种特殊的腐败现象,反映出制度上的症结。要整治工程建筑领域的腐败高发现象,必须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入手;而“代建制”的出现,正可谓恰逢其时。 下面四项中能够对这段话的目的做最佳概述的是( )。
A:要防止“大楼建起来,干部倒下去” B:要治理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腐败,就要突破有关制度症结 C:要用代建制来治理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腐败 D: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消除建筑领域的腐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出版市场活动中,出版资源的配置最终要通过出版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成果——出版物表现出来。所以,出版物与出版资源的关系是出版物市场与出版资源市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没有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就无所谓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出版物市场,出版资源市场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出版资源的配置取决于出版物 B: 出版物商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决定着出版资源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C: 出版物市场与出版资源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D: 出版物与出版资源的关系是出版物市场与出版资源市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二、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一根直径为毫米的尼龙丝,可以吊起一百公斤的东西,一根手指那么粗的尼龙绳,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解放牌卡车!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尼龙( )。
A: 强度非常大 B: 用途非常广 C: 可以用来吊汽车 D: 与棉花和羊毛强度的比较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斗争史展览》继在京城轰动之后,又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的巡回展出中连接引起轰动。尽管每次展览时间一再延长,但展厅内外依旧人如潮涌。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红岩魂》在北京及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展出 B: 《红岩魂》展览在展出城市引起轰动 C: 《红岩魂》应该多举办几次 D: 《红岩魂》是很不错的展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奴隶社会后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土地私有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这段话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奴隶社会后期( )。
A: 社会进步了 B: 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C: 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D: 出现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地主阶级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人们在心理上是有差异的,人脑作为一种器官,也是有差别的。从重量上说,正常成年人的脑重平均在1400克左右。有的人重一些,可达2000克以上,有的人则轻一些,只有1000克左右。同是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的脑重是2012克,法朗士的脑重只有1017克,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却难分上下。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人们在生理上是有差异的 B: 人脑作为一种器官,同样存在着个别差异 C: 屠格涅夫的脑重比法朗士的脑重多995克 D: 脑重的差别跟聪明、愚笨没有必然的联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不属于“分异作用”的一项是( )。
A: 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中心部位 B: 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 C: 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 D: 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