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山林部落之间__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答:

“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义是什么?

答:

对人类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答:

文章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答:

【小题1】一方面是说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离大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远(2分);另一方面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充塞了权欲、自私和贪婪等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世俗。(2分)

【小题2】说明任何世俗得失在自然面前都能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4分)

【小题3】个异、永恒、共和理想、补救自己精神内伤的良方。

【小题4】

城市人:①合乎题意。离自然遥远的自然是城市。②寻找自然是本文的切入点.城市人渴望到大自然中去。③城市面对的的是人造品,而这些人造品虽有产权,但缺少个性,不能永恒,因而人们希望到大自然去改变生存环境,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文明人:①无数的人造品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人造的文明可以提供大自然所能提供的很多东西。②文明人相对自然而言,能回避灾难,有怜悯和敬重之心。③对文明的自我反省。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书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加写的小字说明。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板桥认为糊涂比聪明更有价值 B:由聪明转入糊涂不符合逻辑 C:郑板桥书写“难得糊涂”说明他没有进取心 D:郑板桥书写“难得糊涂”是由反言的方式来讽刺社会的__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出版物市场的价格信号通过收入分配与资源市场的价格信号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对它们起到决定作用。例如,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出版资本的价格信号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版物价格的变化,出版物价格上升表明需求旺盛,导致资本需求量增加,资本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出版物价格是一个灵敏的杠杆 B: 出版资本的价格信号能够灵敏地反映出版物价格的变化 C: 出版物市场的价格与资源市场的价格有直接联系 D: 出版物市场的价格信号是出版资源市场价格信号形成的基础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三年前,她有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现在,已经离婚的她只有一个人艰难度日。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短文意思的是(   )。

A: 她离婚了 B: 她离婚后一个人过 C: 她曾经家庭美满,但现在离婚了 D: 她离婚后日子很艰难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原子结构很像太阳系,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是环绕着一些带负电荷的电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它由一些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所组成。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原子核处于太阳系的中心 B: 原子核由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所组成 C: 原子由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组成 D: 原子核由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中世纪的欧洲,zōng jiāo 婚是当时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结婚方式。教会不仅握有婚姻家庭的立法权,而且操纵婚姻家庭的司法权。结婚必须严格遵守教会法上的有关规定。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主要意思的是(   )。

A: zōng jiāo 婚流行于欧洲中世纪 B: 教会在婚姻中的作用 C: zōng jiāo 婚是中世纪的欧洲占统治地位的结婚方式 D: 中世纪的欧洲结婚必须遵守教会法的规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对这段话最准确复述的是,即人生价值(   )。

A: 在于掌握真理 B: 体现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之中 C: 在于运用真理改造客观世界 D: 是由自己把握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现在,用词不当、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的笔下,而且在报刊、书籍上也屡见不鲜;读者的讹误,不仅出现在一般人的口头上,而且在广播和电视中也时有所闻。 这段话直接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现在,语文不规范的现象已非常普遍,见怪不怪 B: 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到了非纠正不可的地步 C: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新闻工作者承担着重要责任 D: 语言文字不规范,新闻工作者应负重要责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微观客体一般指空间尺度小于10E-6厘米,质量小于10E-15克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子粒子等物质层次。微观粒子和场在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一般称为微观现象。微观粒子和微观现象总称微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所反映的规律。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什么是微观客体 B: 微观客体有哪些组成 C: 什么是微观现象 D: 什么是微观世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按产生先后次序正确排列的一项是(   )。

A: 地核、地幔、地壳、水 B: 地核、地壳、地幔、大气 C: 地核、地壳、有机小分子、细胞 D: 地核、地幔、地壳、大气、细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