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为何不造航天飞机

目前人类研制发射成功并正在使用的载人航天器共有3种: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其中,航天飞机综合运用了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和飞机技术,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既然航天飞机代表着世界航天技术的先进水平,以跨越追赶方式进行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何还要从载人飞船起步呢?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航天界就造载人飞船还是造航天飞机曾进行过广泛深入的比较论证,最终,载人飞船方案成为唯一的胜者。为什么载人飞船独受青睐呢?科学家和设计师们提出了他们的理由。

一是我国已经拥有研制和发射飞船的技术基础和条件,而不具备研制航天飞机的优势。比如,对长二捆运载火箭进行适应性改造,就可以发射飞船;我国在卫星返回技术和防热材料研制方面经验丰富;通信卫星和导弹控制技术为突破飞船的运行、返回控制技术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

二是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相比,结构复杂、技术风险大、研制周期长。研制航天飞机不仅要靠航天技术优势,还要有航空技术优势,我国在先进飞机制造领域还不具备如此复杂的技术能力。即便是科技力量雄厚的美国;研制成功的航天飞机至今还有许多技术安全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投入使用以来已造成两次重大事故和14名航天员遇难。而载人飞船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研制周期短,从1971年6月苏联联盟11号飞船坠毁以来,至今未发生重大事故。

三是载人飞船的研制和运行成本低,更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研制的多用途载人飞船既可运送航天员,又可向未来的空间站运输物资,还能作为空间站轨道救生艇使用,它的留轨舱还能承担科学实验任务。而航天飞机无论是造价、发射和返回着陆场建设费用,还是运行和维修费都相当昂贵。

四是有利于载人航天分阶段持续发展。掌握载人飞船技术对于研制空间实验室十分有利,而且飞船与空间实验室或空间站对接后还可以作为一个舱。目前,我国实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的后两步一一建设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只能在载人飞船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深入的比较论证,中国科学家们最终达成了共识,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即从载人飞船起步。

(摘自《燕赵都市报》)

下面对“航天飞机”理解止确的一项是

A.航天飞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世界航天技术的先进水平。

B.航天飞机是结构复杂、技术风险大、研制周期长的航天器。

C.航天飞机是集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功能于一体的技术先进的航天器。

D.航天飞机是一种利用飞机原理制造的航天器。

对“航天飞机综合运用了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和飞机技术,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造航天飞机需要高尖综合技术,我国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B.航天飞机无论是造价、发射和返回着陆场建设费用,还是运行和维修费都相当昂贵,不适合我国国情。

C.航天飞机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是目前最先进的航天器。

D.只有成功掌握了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技术,制造航天飞机才会更有把握。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小题1】A和B项的解释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D属于望文生义。

【小题2】B项不是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凤呜驿记

苏轼

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求舍于馆人,既入,丕互居而出,次于逆旅。其后六年,为府从事。至数日,谒客于馆,视客之所居与其凡所资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去。将去,既驾,虽马亦顾其皂而嘶。余召馆吏而问焉。吏日:“今太守宋公之所新也。自辛丑八月而公始至,既至逾月而兴功,五十有五日而成。用夫三万六千,木以根计,竹以竿计,瓦甓(pì砖)、坯、钉各以枚计,秸以石计者,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一有八。而民未始有知者。”余闻而心善之。

其明年,县令胡允文具石请书其事。余以为有足书者,乃书曰: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后之君子,常有所不屑,使之居有所不屑,则躁,否则惰。躁则妄,惰则废,既妄且废,则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于此,而不足怪。今夫宋公计其所历而累其勤,使无龃龉于世,则今且何为矣,而犹为此官哉。然而未尝有不屑之心。其治扶风也,视其卼臲(wù niè,惶惶不安)者而安植之,求其蒙茸者而疏理之,非特传舍而已,事复有小于传舍者,公未尝不尽心也。尝食刍豢者难于食菜,尝衣锦者难于衣布,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诗》日:“岂弟(和乐平易)君子,民之父母。”所贵乎“岂弟”者,岂非以其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欤?夫修传舍,诚无足书者,以传舍之修,而见公之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者,则是真足书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求舍于馆人 舍:住宿

B.太守宋公之所新也 新:重新修缮

C.计其所历而累其勤 累:劳累

D.视其卼臲者而安植之 植:通“置”,安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余召馆吏而问焉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①余闻而心善之 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①则天下何足治欤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D.①以传舍之修 ②舆薪之不见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考取功名后曾几次来到驿站,驿站变化之大,令作者惊叹不已。.作者在拜会客人之后准备离开,车驾准备好了,马却回望着马厩嘶鸣,舍不得离开。

B.文章对扶风郡守宋,充满赞誉,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择居而安,安而乐,乐而喜从事,更为重要的是他干事而不扰民。

C.文章用驿站前后变化之大、古今君子行事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郡守宋公的业绩和高尚品德。

D.本文构思独特,名为驿站写记,意却不在驿站本身,实则以小见大,从驿站的变化着笔,落实到为人为官之道。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累:积聚

【小题2】A①代词,这,指代驿站前后面目一新。②疑问副词,怎么,哪里。B均为连词,表修饰。C均为连词,表假设关系,那么。D均为助词,宾语前置。

【小题3】文中“将去”的主语是指“住驿站的客人”而非作者自己。

参考译文:

当初,我在丙中年考取进士,经过扶风,向凤鸣驿的管理人请求住宿,进入驿站后,(发现条件极差)无法住宿,赶紧出来,住进了旅店里。六年后,我担任扶风郡府的官员。到任后几天,我到凤呜驿站拜会客人,看到驿站客人居住的地方和客人用的器具,就像官府或庙宇道观或数代富裕家庭一样(整肃、齐备)。各地经过扶风在驿站住宿的人,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一样,快乐得舍不得离开。客人们离开时,驾好了马车,连马也回头望着马厩嘶鸣(好像舍不得离开)。我召来驿站的官吏询问情况。驿站的官吏说:“当今的太守宋公重新修缮了凤鸣驿。辛丑年八月,宋公才到扶风任太守,到任后一个多月开始动工修缮扶风驿站,五十五天后完工。用工三万六千个,木头用根记数,竹子以竿计数,瓦、砖、陶器、钉子以枚计数,秸杆以石计数,数量总共达到了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二十八,而扶风的老百姓却不曾知道这些情况。”我听后内心里赞叹起宋公来。

第二年,扶风县令胡允文立下石碑请我为这事作记,我认为有值得写下的东西。于是写道:古时的君子能随处而安居,安居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愿意干一些实事。如果人人都乐于干实事,那么天下何愁治理不好呢?后世的君子,常常认为身边之事不值得去做,如果让他处在做自己轻视的事的位置上,就会焦躁,要不就懒惰。焦躁就胡作非为,懒惰就悲观厌世,既胡作非为,又悲观厌世,天下难以治理常常是出于这种原因,也就不值得奇怪了。累计宋公为官的资历和勤勉,如果不是与世道不合,那么(早就不知该)担任何种要职了!但是他现在还在干着这太守的工作,而且不曾有看不起这工作的意思。宋公治理扶风郡,对那些惶惶不安的百姓尽力安置,对那些杂乱无章的地方,尽心疏理。不只是修缮传舍这样的事,还有比修缮传舍更小的事情,宋公也不曾不尽心而为。曾经食肉类的吃蔬菜很艰难,曾经穿绸缎的人穿布衣很艰难,曾经做大事的人看不起做小事,这是天下人的通病。《诗经》中说:“德行平易的君子,可为老百姓的父母官。”那些德行平易的君子,他们的可贵之处,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吗?修缮传舍这件事,确实不值得一记,(只是)因为修缮传舍可以显现宋公能随处而安居,安居下来就心中快乐,心中快乐就乐意干一些实事,而这(才)真的值得大书特书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4分,每小题2分)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

“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

本的政治意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

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

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

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小题】B

【小题】D


解析:

【小题】 A “德治”应该三者兼有;C体现了“第三层含义”; D因为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

【小题】 A有三方面内容;B不能形成必要的条件关系;C 体现出一种以“德”为准的政治反省。)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一17题。

想 象

(英国)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l 40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l 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l 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l 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l 7.结合小说的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14.“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15.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1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和多疑。

17.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__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__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2008.3.6《新华日报》)

12.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人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禁不住物欲的__,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E.“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F.本文论证思路极为严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3.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项是( )(3分)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尤追求。

14.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都是从“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症状)方面来展开论述的,这两段是否重复?为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D.E

13.B 

14.不重复。(如果答“重复”,则本题不给分。)因为这两段文字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列举.概述其表现的。(1分)(1)第二段是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列举“精神亚健康”的表现 (2)第三段是从心灵.精神的层面概括“精神亚健康”的实质 (3)两段文字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展开,既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又启发人深思。 (意思对即可,分析谈一点1分,共3分)

15.(1)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以增强个人免疫力。(2)要满怀生活的激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3)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等等之间的关系,为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解析:

12.D项信息来源第7段的论述,“禁不住物欲的__,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E项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非根本原因,且自我迷失也非全球化浪潮引起的。

  13.B项没有揭示出“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的人,未必“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14.无

15.无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他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 B:每到周末,这条街道便人来人往,穿流不息 C:多年来他刻苦自学、勇于探索,并能吸取各家所长,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 D:有的书法家在书写时采用方折瘦硬的笔法以追求“铜铸气”,以颤抖生涩求“铜蚀斑锈气”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同样的经济收入,在城市生活十分艰难,而在农村却可能过得舒适。城市是市场化的,而农村却有相当部分非市场因素存在。总体来讲,进城农民工愿意接受很低的工作报酬,就是因为农村生产劳动力的成本比城市低。这也使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很多利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的根本原因    B: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是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教育目标不是教学生如何执行别人为自己制定的规范,而是帮助他们了解规范应该如何形成,自己如何参与创造合理的社会规范。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教他们如何听话,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管理自己,如何挑战不合理的社会规范,创造新的制度。 这段文字最可能批判的是( )。

A:阻碍学生进行创新 B: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 C: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D:不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出版物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变化通过价格信号和供求变化,可以比较充分、合理地引导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出版企业组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然采用先进技术,加强核算,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保证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市场是合理配置出版资源的有效机制 B:出版物的供求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出版资源优化配置 C:出版企业是出版市场的主体 D:出版企业通过市场决定资源流向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桐城派”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人手,觉得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唐诗没有的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 。填人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往往一开始喜欢甲派,而后又更喜欢乙派了 B:往往是学习一派、研究一派,就喜欢一派、笃嗜一派 C:往往从喜欢甲派而了解乙派,从了解乙派到对甲派产生怀疑 D: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