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

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继而疫情在全球多国爆发。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并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是现代对付流行病的常见办法。比隔离更进一步的是检疫,即预防,防患于未然。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和乱抛口香糖可以处以拘禁等刑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当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时,回首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以及人类与疫病抗争的艰苦历程、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前行足迹,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人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正在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大到气候、环境、生态,小到我们的日常卫生习惯,都可能是疫病流行的诱因。

有这样一句话:“疫病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人类与疫病较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考场”上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

(节选自《人类瘟疫报告》,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对流感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因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产生并迅速传播,疫情波及多个国家。

B.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经常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C.古人用芳香疗法来防治疾病,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也有一定的效果。

D.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疫苗防治等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防范措施更加合理。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目前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而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难以达到“不禁而止”。

D.回首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程,在我们正视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之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卫生习惯,减少疫病流行的诱因。

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 )

A.从1918年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流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必须重视这种“小病”,并寻求有效方法,从根源上进行防治。

B.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

C.甲型H1N1流感疫情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这表明人类已经十分重视气候、环境、生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D.疫病在当代是考场,面对全球多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在这个“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小题1】A、由“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可知,甲型H1N1并非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是例证。B、“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范围扩大。C、文中未体现芳香疗法对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作用,属无中生有。

【小题1】A、病死率相近,非发病率,另外文中未提及甲1型、甲2型流感致死的具体人数,判断缺少依据。B、“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有误,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D、“更应该”有误,文章并未提到比较关系。

【小题1】B、因果关系不成立,且不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C、“已经十分重视”不当,文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分析和呼吁,不能表明人类已经重视这一问题。D、“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绝对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zōng jiāo 、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fó jiāo 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fó jiāo 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fó jiāo 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fó jiāo 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jī dū jiāo 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fó jiāo 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

下列对fó jiāo 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fó jiāo 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原始fó jiāo 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fó jiāo 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fó jiāo 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引出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

【小题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解析:

【小题1】A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C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小题2】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

【小题3】2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1分。

【小题4】略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

白色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人们把它形象化地称为“白色污染”。

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因此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餐具,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意将用过的塑料快餐餐具抛之窗外,甚至列车服务员亦将垃圾弃之车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全国铁路每天废弃的塑料快餐餐具高达150万只,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

而且聚乙烯等塑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由于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加强资源再生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三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1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油品,剩下的通过焚烧转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为此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B.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

C.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之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的群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D.指废旧塑料作物生活垃圾进入土壤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的污染现象。

对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

C.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品,用后即扔,充斥于各种场所。

D.废旧塑料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难以对其生物降解。

下列对“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B.塑料垃圾被动物吞入,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的“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C.据报道,北京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

D.“白色污染”问题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B.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C.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解决了“白色污染”。

D.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有关“白色污染”的解释说明性文字由第二段开头句“主要由于……”领起,到第三段终止句“这种……”结束,其中第二段主要讲“视觉污染”,第三段主要讲“生态污染”。所以,只有B项概括全面

【小题2】A项出自原文第一段首句,是背景不是原因。B、C两项出自第二段首句,D项可在第三段首句中找到相关信息,都属解释说明性文字中列举的细节事件,都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

【小题3】整体理解“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抓住“否则”,进行对照,容易发现AB两项讲生态污染,C项列数字强调“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都不是答案。只有D项点明“环境意识”和“生活习惯和方式”,所以是正确的一项

【小题4】选项AB推断的依据是原文第六段“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加强资源再生利用”。选项D推断的依据是第七段“明令禁止”“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依据和选项(隐含意思)都因果相联,所以推断正确。文中认为“白色污染”必须综合治理。原文中“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白色污染”,因为这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所以C项推断不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网络世界不是乌托邦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却以燎然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作为一项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网络在带给人们无尽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阻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但同时又是一个“消魂的磁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对网络形成过度的依赖,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如计算机依赖症、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仅浪费了青少年的时间,荒废了他们的学业,危害了他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的心灵。

网络暴力游戏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它像心理毒品一样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电子暴力游戏往往设计得极其形象、逼真而有趣,过于沉迷于暴力游戏之中,久而久之,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会随之发生可怕的变化,甚至把现实当作游戏,把游戏当作人生,无法分辨真实与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且错估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在亦真亦幻中,酿成悲剧。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学阶段就开始玩暴力游戏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生“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少年犯罪行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一旦遇到合乎暴力使用的情景时,他们就会优先选择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屡屡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孩子的未来和家庭酿成了悲剧。

色情内容是网络的另一个负面产物,人们用“洪水猛兽”来形容网络色情。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国外一项最新统计显示,8——16岁的青少年中,有90%浏览过黄色网站。色情网站是鼓励、暗示访问者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一种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是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的。网络色情犹如精神鸦片,人一旦沉迷其中就很难自拔。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轻者耽误时间影响学习,重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成为网络暴力和色情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而他们的自制力差,加之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有可能受到暴力和色情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里留下可怕的阴影,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游戏;如何加强对网络内容和运营方式的监管,使科技能够为青少年智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服务;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营造一个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是网络最大的受害者,下列对其根本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性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

B.青少年自制力差,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

C.思想道德教育不够到位,青少年不容易分辨内容的好坏以及网络现实的真实和虚幻。

D.网络中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缺乏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游戏和信息内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对青少年的伤害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能荒废眼前的学业,甚至能毁坏美好的未来。

B.由网络而引起的色情暴力事件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它不仅危害着个人和家庭,也危害着整个社会。

C.浏览过黄色网站的人如同吸了鸦片一样难以自拔,轻者危害身心,重则违法犯罪。

D.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单靠个人或家庭或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B.网络在中国普及的时间很短,所以沉迷于暴力游戏和色情内容之中的青少年的比例要比外国的低。

C.网络上非学术信息有近一半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加强网络内容的监管,可以从源头上切断或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

D.色情和暴力是密切相连的,在色情内容的驱使、引诱下,青少年会一步步走向心理崩溃的边缘,甚至最终走向暴力犯罪。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①对网络过度依赖,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②网络中暴力倾向的内容,容易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网络中的色情内容,容易毒害人们的精神,使人难以自拔,甚至走向暴力犯罪。


解析:

【小题1】“根本原因”应该是内因,D项是外部原因。

【小题2】仅仅是浏览过,如果不沉迷其中,则危害性不大。

【小题3】推断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从华尔街危机看新蒙昧主义的破产

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将颠覆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种曾经被灌输给世界人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那种弥漫全世界的迷信或思潮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它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就是一种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思潮。

新蒙昧主义是相对于旧蒙昧主义而言的。旧蒙昧主义是指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欧洲,zōng jiāo 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人们思维意识的时代,是罗马教廷企图以他们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时代。历经千辛万苦,通过无数斗士的不懈努力,欧洲终于摆脱了旧蒙昧主义的统治。但是,一种新蒙昧主义也应运而生。

最初也是最持久的理念就是“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其核心思想是欧洲(主要是英国)代表着人类的前途,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道德价值、语言文化乃至吃穿住行,欧洲都代表着人类进步的唯一方向。到20世纪,西方中心论或者说新蒙昧主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极端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精英发明的“历史终结学说”,代表作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历史终结学说宣称:“美国模式的自由民主制度乃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基辛格在回顾20世纪的历史时曾宣称,整个20世纪的历史,就是美国试图依照自己的理想来塑造整个世界的历史,美国要把它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以此来构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新蒙昧主义是一个世界现象,已存在数百年了。其表现方式花样繁多,譬如,国际战略领域推行单极世界和单边主义;政治制度领域推行美国式民主、自由和人权;娱乐领域推崇好莱坞和百老汇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则是“华盛顿共识”。这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其基本目的是将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一旦世界各国真的依照“华盛顿共识”,完全放开金融市场、彻底取消外汇管制、实施完全的浮动汇率,那么,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对美元的依赖就更加彻底。美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历史早就证明,这套完全不顾各国实际的极端政策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稳定增长,反而酿成了巨大灾难。当年迫于压力接受“华盛顿共识”的几个亚洲国家,早就与“华盛顿共识”分道扬镳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经验,是对华盛顿共识有力的驳斥。中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而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海啸已将美元霸权的神秘光环席卷而去,新蒙昧主义也已江河日下。全世界都在反思和批评华尔街模式,重建国际经济、金融和货币体系的强大呼声振聋发聩,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狂热推销“华盛顿共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下列对“新蒙昧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是新蒙昧主义最初也是最为持久的理念;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人类进步的唯一方向,是其理念的核心。

B.新蒙昧主义实际上就是美国“什么都好”、“代表了人类历史和进步方向”、“全世界都要学习美国,依照美国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等说法的同义语。

C.新蒙昧主义20世纪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人物福山等美国精英狂热鼓吹“历史终结学说”,宣称美国模式是人类最后的一种统治形式。

D.“新蒙昧主义”是从“旧蒙昧主义”脱胎而来的,旧蒙昧主义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前世界各国人民的思维意识被罗马教廷用zōng jiāo 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的时代。

下列对“华盛顿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一旦真的依照“华盛顿共识”那一套去做,各国的经济金融对美元的依赖就更加彻底。这已为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B.“华盛顿共识”是新蒙昧主义在经济、金融、货币领域的表现,是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顾各国实际而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套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

C.亚洲的几个国家当年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华盛顿共识”,后来又将其抛弃,因为“华盛顿共识”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稳定增长,反而酿成了巨大灾难。

D.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极力贩卖“华盛顿共识”,其基本目的是要把世界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左右世界各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的“笼罩在世界许多人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盲目崇拜和迷信,一种曾经被灌输给世界人民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指的就是“新蒙昧主义”思潮。

B.新蒙昧主义是一个已存在了数百年的世界现象,“全国盘西化”思潮曾在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确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各界人士,深信美国模式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C.华尔街爆发的金融海啸虽然给了“新蒙昧主义”致命一击,但是我们批判新蒙昧主义,并不意味着要将美国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以及其他宝贵经验全盘否定。

D.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既完全放开金融市场又具有自己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这是对“华盛顿共识”的有力驳斥。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思维意识被罗马教廷用zōng jiāo 迷信和教会教条统治的时代”指的是“中世纪欧洲”,而不是“世界各国”。

【小题2】“最近30年的历史事实”,不仅指中国,而是世界各国

【小题3】“完全放开金融市场”是“华盛顿共识”的内容,不是中国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喻 中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提炼,孔子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守成或传承的态度。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比如朱熹,也要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譬如,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一直到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一以贯之的政治结构似乎已经达到了“超稳定”的程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中世纪,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挑战;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于“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苏格拉底坚守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是他陷入不自由困境的重要根源。因为,这样的坚守常常把他置于流行观念与大众趣味的对立面,因而会受到多数人的反对与厌烦。然而,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

孔子的自由,源于他在年届七旬之后,终于为自己确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整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所承担的核心职责,就是承前启后,既总结、提炼人世间的秩序,同时也为这套秩序赋予“意义”。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孔子晚年的文化劳作,确实为中华民族规定了一种秩序与一套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颗最坚硬的内核。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有删改)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一直到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政治运作方式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体现了孔子“守成”思想的影响。

B.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状态,是他们不同思想形成的原因。

C.苏格拉底之后西方的许多思想观点与潮流,都受到其批判精神的影响。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E.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分点列出。

根据文意,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小题1】BE

【小题2】①对历史的态度:孔子强调传承,苏格拉底则经常质疑。②对现实的态度:孔子侧重于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苏格拉底则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③对后世的影响:孔子使后世思想趋于保守,政治稳定;苏格拉底鼓励了后世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小题3】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②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③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有益的积极的影响。


解析:

【小题1】B项原文说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是因果关系E项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从两个“要么”可知二者不能等同。

【小题2】5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5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课外现代文阅读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羽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征?

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 。

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

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

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显在读者眼前。

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惊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

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

E.第七段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

【小题1】①乐观(开朗);②富有生活情趣;③热爱(敬重)民间艺术;④煞费苦心地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或“煞费苦心让儿子在画画方面开阔眼界”)。

【小题2】①父子之间感情有隔膜;②父子之间文化教养存在差异;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④父子之间的年龄发生变化;⑤父子之间地位发生变化。

【小题3】①第一自然段写“我怕我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村;②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③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小题4】CE


解析:

【小题1】(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得3分)

【小题2】(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得3分)

【小题3】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得(3分)

【小题4】每项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 “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小题】缺陷美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由于其外在或内心的某种局部的“缺陷”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小题】原因:一是真实可信,二是使人物形象独特,具有特殊韵致。举例略。

【小题】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成功的艺术形象的“缺陷”只是若隐若现的微瑕,是相对于“整体的美”而言的,就如美人脸上的痞子。如果长相丑陋,或内心龌龊,道德败坏,那就不能说是缺陷了。

【小题】BE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B很多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但并非是任何人物形象的“缺陷”都能称之为“美”,因为这种“瑕之美”的前提是“瑕不掩瑜”。E“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是极言“缺陷美”的“魅力”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阿庆

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航海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跳着一但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只打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内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前简单的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 ——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

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原载1983年2月9日《文汇报》 略有删减)

【注】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

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仩 :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13.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答:

14.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

点。(6分) 答:

13.答案要点:

    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

    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

    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

    (如有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4.探究要点:

   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需结合阿庆形象探究。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叶朗

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多。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这是“仁者”的“乐”。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宋代董迪在《广川画跋》中强调画家赋形出象必须“发于生意,得之自然”。清代王概的《画鱼诀》说:“画鱼须活泼,得其游泳像。”“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中国画家从来不画死鱼、死鸟,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聊斋志异》的诗意,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诗意。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乌兽虫鱼都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这将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大大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自《新华月报》2008年第l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充分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观念。

B.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已经成为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

C.作者认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造的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美”是一致的。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反映人类生态意识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E.“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画家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画家有明显的区别。

1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范畴的一项是(3分)

A.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B.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C.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D.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

14.请简要说明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出现的背景以及发掘、阐释、传播和交流类似内容的现实意义。(4分)

15.综观全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有哪些具体内涵?请分点概括。(5分)

12.B E  

 13.C    

14.背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2分);现实意义: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产生深远的影响(2分)。

15.①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就是“仁”,“生”就是善:②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或者“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③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④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⑤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解析:

  12. B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观念”的表述有误,“人类中心主义” 是西方传统观念;E项文中无此意。

13. 整体把握文章,依相关中心旬的表述可得。

14.无

15.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