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2.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2.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l的拜科__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达10亿欧元。
(选自2006.4.1 7《人民日报》)
6.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C,致使金星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8.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金星大气的观察与探索,将更有利于研究和改善地球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B.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可循环利用的太空设备越来越多,太空探索的费用将越来越低。
C.由于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快车的使命是为人类找到另一个适于居住的场所。
D.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能使金星快车既安全又有效地完成各项探测和研究任务。
6.C 7.B 8.C
6.C C项“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错误,应是“金星云雾的大气上层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
7.B B项不属于的原因在于金星与地球结构的诸多相似是金星产生生命的因素,而金星在相似条件下不能产生生命的原因,却是金星表面的大气云雾,所以A、B、D中有关大气的内容,正是金星快车所要探测的内容
8.C 理解有误,从文中找不到依据。
【标签】科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__理论伟大旗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来替换粗体字部分词语的是( )。
A:不折不扣 B:坚持不懈 C:毫不动摇 D:不屈不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柔 和
毕淑敏
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⒁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来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
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
【小题1】①作者自己做医学生的经历,是为了说明: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②女孩子的故事,则是作者对别人的劝告:真正的柔和源自内心,所有对柔和外在形式上的摹仿和操练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采分点:对这两个例子要分别说明,每点2分)
【小题2】①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柔和”的一种深刻理解:柔和不只是一个褒义词,它还是人内在品质的一种象征,做人的一种境界。(采分点:比喻1分,内在品质、境界1分)②作用:强化了“柔和”一词的内涵,起到深化主旨收束全文的作用。(采分点:内涵和作用都要谈到,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3】①现代人风驰电掣般的忙碌,几乎已丧失“柔和”这种气定神闲张弛有度的做人品质和处世风格。(2分)
②作者的强调,表明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现代人对做人及其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因为柔和是一种更高生活境界的坚守。(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此外“期望”即代表着一种追求,所以后一点要答出才给分)[来源:Z,xx,k.
【小题4】①是为了突出“柔和”这个词本身既温和又阳刚的词义内涵。因为“柔”字的本身具有力度和进攻性,而“和”字则代表着温饱后的气定神闲与和气。
②为下文对“柔和”的品质与风格的描述寻找依据并作铺垫。(采分点:词义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两点都要涉及,每点3分)
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如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垫钱将其赎回来,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不报销,以示其“义”。孔子知道后批评了他,说这将影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的接受,孔子大加赞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道德践行者应得到回报和关爱 B:“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 C:对道德模范的奖励,有助于道德的弘扬 D:朴实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人们朴素的道德观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体不能缺乏少量的碘,缺了碘就会肿脖子,然而大量的碘对人来说却有毒,碘蒸气能够剧烈地刺激黏膜,会把人毒死,因此()。
A:碘害处极大 B:碘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适量的碘对人体是有益的 D:碘很稀少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假如法庭陪审员过于专业化,他可能因强烈的专业视角而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视野。法律是为普通人制定的,也需要普通人来遵守才有效力,同样,司法过程也需要普通人制度化的参与。 这段文字是针对什么问题阐述观点的?( )。
A:外人干预法庭审理过程 B: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序 C:法律怎样才会得到有效的遵守 D:由专业人员担当法庭陪审员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A:由于语言不通,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B:不同的语言、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语义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D:孔子、颜回和子路讲的方言和朱熹讲的方言是完全不同的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据测定,香水和化妆品中,有多种物质极易挥发。大多数芳香剂对神经系统有毒,少数还可导致造血系统损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等。对一般人来说,偶尔地使用芳香剂不至于造成危害,但它们化学成分复杂,且均系交叉使用,故会产生一些目前还无法预料的化学反应。应注意观察其长期积累所产生的后果。对于家庭内有哮喘、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过敏等症状者,最好少用或不用芳香剂。 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含有芳香剂的香水和化妆品对所有人都有潜在的危害 B:对一般人来说,偶尔地使用芳香剂,不至于造成危害 C:对于家庭有哮喘等疾病的人最好不用芳香剂 D:并非所有的香水和化妆品对人都有毒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与音乐的关系极之亲密,在所有的艺术里,音乐是最有感觉的,而感觉又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最容易以最快的速度,闪电般地进入你心灵最中间的那个地方。音乐是充满着灵性的,和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而且它和任何艺术之间都有着“通感”。冯骥才这段文字给人的重要启示是( )。
A: 音乐在所有的艺术里是最有感觉的 B: 音乐是充满着灵性的,和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C: 人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培养自己的灵性和感觉 D: 音乐和任何艺术之间都有着“通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追逐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这口气与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何等的不同。由此可见,陶渊明是懂得夸父的,夸父是不需要一个外在的理由,追日本身是他的目的。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鹜,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
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
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真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
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他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他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
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了一股生机。
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
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
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时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
(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
角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哪些具体的凶险威胁?
▲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作者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
▲
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标题定为“绿色的追逐”?
▲
【小题1】⑴沙漠干旱的威胁⑵来自鬣狗、狮子、鳄鱼等强大肉食类动物的威胁⑶来自无法防备的小飞虫的威胁⑷来自渡河时相互践踏的威胁。(每答出一点给1分,如果把“鬣狗、狮子、鳄鱼”分3点答写,3点当1点给分,说明没有整合好信息)
【小题2】(5分)⑴作者采用的是类比手法,用夸父追日的精神来类比角马在跋涉中对目标心无旁鹜、不畏艰难,执著、坚韧等精神。(2分,类比手法1分,精神1分,关于“精神”的具体内容,符合文意即可)⑵这是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科技说明文的语言特色(1分)引用夸父追日的故事,准确地表达出角马在长途跋涉中的艰辛以及执著精神,通俗易懂,形象生动。(2分)
【小题3】(6分)⑴“绿色”是生命之源,而动物的迁徙、追逐是为了物种的生存、延续,所以是“绿色的追逐”。⑵“绿色的追逐”是指动物在迁徙、追逐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昂扬斗志。⑶“绿色”象征希望,文中角马在跋涉中永不言弃的精神是绿色的精神。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