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曹禺话剧《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时的一段对话,完成下面试题。
朴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朴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什么?
2、鲁侍萍认出周朴园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什么?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潜台词。
1、心理变化过程是:震惊――恐惧――冷酷
2、心理变化过程是:一丝幻想,一丝眷念――极度悲愤,彻底清醒。
3、你来干什么?(你来是要报复我吗?是要让我身败名裂吗?是要向我敲诈勒索吗?……)谁指使你来的?(啊?你的背后还要主谋?你们还有更大的企图?……)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三十年来我日夜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三十年的光阴仍然没有让你忘记旧恶,你处心积虑三十年还是找来了,你真狠毒。……)
1、戏剧阅读高考没有纳入,但课标卷还是有可能纳入高考范围的。赏析戏剧要运用小说知识,并注意戏剧的文体知识。
2、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心理变化密切相关。
3、潜台词的含义要结合特定情景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明天是农历“小年”。再过几天,“大年”在即。对过年,一方面,人们盼年、望年,千辛万苦回家团圆;另一方面,许多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
与一般人停留在感性层面相比,在冯骥才眼中,怎样过年,并非“有意思”与否的小事。走进古典与现代风格兼备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坐在满眼都是石雕、木刻等古今瑰宝的会客室,听这位“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者”对“过年”的解析——对过年的涵义,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对过好年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也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记者:现在许多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有意思”。但是一到过年,在外的人还往家里跑,形成“春运”景观。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冯骥才: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农耕社会,人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和谐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旧的一年去了,新一轮生活开始。这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旧的一年里不管有什么灾害和不快,都希望不要再发生,更盼望新一年生活更好。所以过年有许多重要的避邪、纳福的仪式,如贴门神、挂红灯笼等等。
过年是放大了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平时不吃的东西,过年要吃了;平时不大说的愿望,比如“发财”,过年时可以直接说出来。过年也是一个情感的总爆发。所有的人际关系,这时集中体现。要祭祖,怀念祖先;拜望亲朋好友,表达情谊。开始是从社会回到家庭,三十晚上全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然后从家庭走向社会,过了年由近到远向亲友拜年。春节在传统节日中时间也最长,从过小年开始,初五又是一个小年,甚至严格地讲,过了腊八节,就开始过年了。最后,到正月十五,成为传统的“嘉年华”。
春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企盼、爱憎。尽管有人说“年味淡了”,但是人们心底还有看不见的文化记忆。所以有“春运”、有“民工潮”。“民工潮”实际上是个特别让人感动的文化现象。每年我都要到车站看一看,心里很感动。人们仍盼着年,人们没有忘记年。年,仍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
记者:人们盼年、望年,但是真正到了过年,不少人又觉得索然寡味。原因在哪里?
冯骥才:缺少必要的载体。现在农耕文明正在向工业文明转化。工业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奏已不那么密切了。尤其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更大。比如,原来住带院子的房子,大门、房门贴上对联,格外喜庆。现在单元房的单扇铁门,就不好贴对子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兴趣点分散了,传统的载体像贴年画、挂灯笼、贴窗花等等,都失去了魅力。我们的年被“稀释”了。
当然,已经有一些新载体,比如“春晚”。虽然人们边看边骂,但如果没有“春晚”,会骂得更厉害。“春晚”符合过年的几个需求。一是适于全家围坐在一起看,过年讲求团圆;二是可以熬过午夜12点,要“守岁”嘛;三是内容以欢乐为主,笑星最受欢迎,因为人们这时最需要笑。笑星要感谢我们的春节,没有春节,就没有笑星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又要骂“春晚”?因为有一点不符合。所有的民俗,主人是自己,都是可以参与的。比如放鞭炮,自己放才过瘾;喝团圆酒,可以一直喝尽兴。但是“春晚”不管好坏,都只能看,不能参与。但不管怎样,它是电视时代创造的过年新载体。
只要重视和用心,不少过年载体可以被创造出来。比如天津剪纸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现代人需求。“聚宝盆”剪得很小,往衣柜上一贴,就有年意了。还有拇指盖儿大的小福字,贴在哪儿呢?贴在电脑上,小小的往那里一贴,心里就有了安慰,年味也有了。所以只要动动脑子,新载体不难找到。
记者:让春节更适应现代人生活,确实需要多动脑子。在这方面,政府部门有哪些事可做?
冯骥才:最好少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过年,比如禁放鞭炮。鞭炮的声音也是人们对春节的一种记忆,增加了年的味道、氛围。不要轻易减少受欢迎的传统载体。
但是对传统节日,政府也有保护义务。当然,只“申遗”不行,关键是得让人们认真过、过得好。没人爱过的年,就是“申遗”也没用。韩国“端午祭”,成千上万人参加,城里乡下都演出。不要怕别人抢先“申遗”,关键是自己拿不拿节日当回事,发掘和保护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现在把不少传统节日简单化了,春节就是吃饺子,端午就是吃粽子,中秋就是吃月饼,节日都成了“美食节”了。很多传统的习俗、礼仪,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的仪式,全部都消失了,这样年味怎能不淡?
今年两会我要专门提一个提案,把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春节最重要的是三十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忙活,才有节日气氛。现在三十不放假,人们虽没心思在单位呆了,却也没法安心做过年准备,势必一切“从简”。春节后过了初五,年已结束,该拜的拜过了,后两天基本上是“垃圾时间”,没有什么内容,把过年的快乐给“闷”下去了。假期前调一天,增加一个“黄金日”,减少一个“垃圾日”,才与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合拍。保护民俗文化,首先要了解民俗的心理、传统的规律,保护才有效果。
记者: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民俗也要在变化中保留传统内涵。看来,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冯骥才:民俗的延续对促进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民俗不会一成不变,重要的是寻找新载体,同时要继承传统的“文脉”。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中心,专门研究每一个传统节日怎么过,如何将传统民俗与现代人生活结合起来。大的门神画不好贴了,可以做个小门神牌,在门上挂一下。它是民族的门神,不是圣诞老人。不少中国人过圣诞,不知道圣诞本意是什么,但我们知道门神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迷信,是一种愿望,一种寄托。应该多做细致的工作,不要行政化地搞“某某文化节”之类,只体现当地政府的“政绩”,不能使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得到弘扬,使人们的精神情感得到抒发。尤其我们有十年动乱,许多传统的东西丢掉了,原来的记忆遗失了,甚至不少年青人不知道门神是谁了。所以我们不只是转型,还要重拾,从细节做起,在把握传统“文脉”的同时创新载体,让民俗文化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
(摘自《人民日报》2007.2.9)
纵观整篇访谈,针对记者的提问,冯骥才作出了哪些回答,请分条概述。(5分)
访谈提问讲究一定的技巧,请结合文意,谈谈记者为什么从“春运景观”展开访谈?(6分)
读了本访谈,你想到了哪些“过年载体”,试举一例并简述其意义。(文中提到的除外)(4分)
【小题】①年,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企盼、爱憎;仍是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动力。②年味变淡,是因为没找到新的过年载体。③政府要保护传统节日。④在推陈出新中继承传统的“文脉”。(继承传统的“文脉”,将传统民俗与现代人生活结合起来。)(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5分)
【小题】“春运”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人们内心的“过年情结”,同时也是被访谈的对象关注的现象,由此切人,易于由浅入深地展开访谈,进一步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6分)
【小题】示例:除夕零点许愿,既是丰富了过年的活动又继承了民族传统,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企盼。(“过年载体”1分,意义3分)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食品添加剂,防不胜防(节选)
据统计,食品业每年花在食品添加剂上的投资高达200亿美元,生产商用这些食品添加剂来改变食品的色、香、质和延长保质期,估计我们每个人每年要吃进六至七千克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业常常为自己辩解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防止食物变坏,保护消费者免遭食物中毒。但事实上,用于阻止有害微生物滋生的化学制剂(即防腐剂)和防止油脂变质的化学制剂(即抗氧化剂)只占食品添加剂总量的1%不到。大约90%的食品添加剂是装饰性的,其中包括40种不同的染色化学制剂(多数在谷类食品、零食、糖果和饮料中),13种甜味剂和4500种食品香料。此外还有乳化剂、稳定剂之类的食品加工助剂,它们的作用是使食品中的水油混合在一起,常常添加在人造黄油和蛋黄酱等食品中。
如何管理这些化学添加剂?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任何化学制剂只要不在明令禁止的名单上就可以添加到食品中。而现在大多数国家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1983年,欧盟采用E-NUMBER编号系统,将数百种获准使用的添加剂列入许可名单。
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宣布540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英国食品标准局的食品添加剂部门负责人罗德里·埃文斯博士解释了如何计算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程度。他说:“首先要获得大量安全性资料,显示某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研究结果由独立的科学专家进行评估,如果可以接受,我们将根据这些结果确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日认可摄取量—---它是指人在有生之年每天摄取多少添加剂不会对健康产生重大威胁。”
批评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的人对多达250种获得使用许可认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提出怀疑。他们说,几乎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都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但实验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人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大多数研究是由生产食品添加剂的公司进行的。
科学政策专家埃里克·米尔斯通说:“我认为应该让与食品添加剂生产商无关的独立实验室进行检测,并不断更新研究成果。此外,我们还需要确定实验用鼠和人的相似度有多高。”他说,应该多用经过人体证实的证据来下结论。他说:“如果你去问那些生产或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行业工会,工会官员们会告诉你,工厂里的人会出现喘息不止、慢性头疼、出皮疹等种种症状。但在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却没有把这些证据包括在内。”
1. 下列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食品添加剂可以强化食品颜色,增加香味,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阻止微生物滋生,防止食品霉变,使消费者避免食物中毒。
C.食品添加剂一般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香料以及作为食品加工助剂的乳化剂、稳定剂等。
D.世界食品添加剂标准是欧盟1983年制定的,使用这个系统可以防止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半个世纪以前只要不是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就可使用,而现在世界各国规定只有获得许可的添加剂才能在食品中使用。
B.英国有关人士认为食品添加剂无害的标准是人一生在不威胁健康的情况下能够摄入的量,而不是实验室结论。
C.即使是以生产或使用添加剂有关的行业工会的官员也都会坦言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D.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的人最主要的怀疑理由是研究途径存在着问题。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食品添加剂中的香料,尽管其种类极多,但被欧洲主要国家认可并认为对人体无害的却是极小一部分。
B.食品安全不能只考虑添加剂,还要考虑食品制作过程中的其他问题,但最根本的办法是多吃新鲜食品。
C.对食品添加剂检测系统持批评态度的人,其主要根据是只有极少数检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是在人身上进行实验。
D. 如果我们记住对人体有毒害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不吃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物,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1、C
2、A
3、D
1、A 文章中“改变食品色、香、质”,其中“改变质”所指的内容很多,如改变食物品质,“提高质量”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该项属以偏概全。B 项的说法是添加剂生产者的辩解,不合事实。因为“约90%的添加剂是装饰性的”D 这个编号系统是欧盟使用的,而不是“世界食品添加剂标准”。
2、现在大多数国家规定只有获得许可证的添加剂才能使用,而不是“世界各国”。
3、没有毒素的添加剂也有可能从其他方面危害人体健康,如乳化剂可以使食品含有更多的脂肪,就容易引起肥胖,导致其他疾病.
【质】选出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 (朴质)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质量)
C.必以长安君为质,并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D.质明,避哨竹林中 《指南录后序》 (刚刚)
B
(询问)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拨开云雾探金星
4月11日,经过历时153天、行程4亿公里的飞行,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成功进入环金星椭圆形轨道,开始撩起金星神秘面纱之旅。
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忒,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而古罗马人把这位女神称为维纳斯,于是金星也被称为维纳斯。这位维纳斯被浓雾遮盖,人们难以认清其真正面目。在金星大气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姐妹星,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不同的是,金星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摄氏度,而且浓密的云雾和二氧化碳使金星不容生命存在。为什么地球汇聚了繁衍生命的所有必要条件,而金星却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呢?科学家认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金星的大气。欧洲航天局选择了大气作为研究金星的切入点,这也正是与以往金星探测的不同之处。
“金星快车”对金星为期486天的探测,主要任务是:解开金星大气上层围绕金星快速旋转以及金星两极地区强旋涡形成之谜;金星全球气温平衡状况和金星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以及金星温室效应的作用;金星云层的结构及动态发展,研究较早前在其云层上部发现的神秘紫外线斑;金星大气随高度增加而发生的成分变化;金星大气如何与金星表面相互影响,太阳和风是如何影响金星大气;在不同的高度上,云和雾怎样形成和变化;大气层的化学状态,并观测金星气候变化。
要完成上述使命,首先要确保飞船准确进入环绕金星的轨道。入轨前,“金星快车”的速度相对于金星来说达到了每小时2.9万公里。为了使探测器更容易被金星引力场“俘获”,以进入环金星轨道,“金星快车”启动了主发动机进行减速,将速度减至每小时2.5万公里,主发动机运行50分钟后关闭,“金星快车”成功入轨。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减速太强或太弱都可能导致失败。
“金星快车”将在目前离金星较远的轨道运行9天后,逐渐接近金星,以便于5月7日转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它最远距金星表面6.6万公里,最近只有250公里,金星在此飞行一圈需要24小时。随后装在“金星快车”上的7套尖端探测设备全面启动,将对金星的结构、化学成分及大气进行详细探测。这一任务周期至少持续2个金星日,相当于486个地球日。
欧洲航天局将这7套探测设备视为法宝,其中的3套为“火星快车”探测设备的改进版,2套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探测设备的改进版。“金星快车”是欧洲首个金星探测器,于去年11月9日自哈萨克斯坦境内l的拜科__发射场搭乘“联盟”运载火箭升空。“金星快车”的研发工作耗时4年,由于其部分结构取材于“火星快车”,加上循环利用原有探测设备,造价大为减少,仅为2.2亿欧元,而“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的造价则高达10亿欧元。
(选自2006.4.1 7《人民日报》)
6.下列关于金星云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星云雾是浓浓遮盖金星的真实面目的大气,其中95%以上为二氧化碳,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
B.金星浓密的云雾和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使其表面温度平均高达465~C,致使金星赤热炎炎又令人窒息,不容生命繁衍。
C.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并在金星的两极地区有强大的气流旋涡形成。
D.金星云雾的上部发现有神秘的紫外线斑,且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成分也发生着变化。
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金星快车探测金星的原因的一项是
A.金星被浓雾遮盖,人们至今还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
B.金星同地球的半径、体积、质量和平均密度等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C.金星大气浓密的云雾使金星不具备繁衍生命的必要条件。
D.95%以上的二氧化碳,致使金星出现典型的温室效应。
8.下列对金星快车入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金星快车启动主发动机,从而使其速度有所减缓,为入轨作好准备。
B.金星快车要顺利进入金星轨道,需要充分利用金星引力场的作用。
C.金星快车被金星引力场“俘获”后,就应关闭动力系统,否则会导致入轨失败。
D.金星快车并不是一次性直接进入为其科学探测任务而选定的椭圆形轨道。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金星大气的观察与探索,将更有利于研究和改善地球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
B.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可循环利用的太空设备越来越多,太空探索的费用将越来越低。
C.由于金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快车的使命是为人类找到另一个适于居住的场所。
D.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能使金星快车既安全又有效地完成各项探测和研究任务。
6.C 7.B 8.C
6.C C项“金星云雾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错误,应是“金星云雾的大气上层围绕着金星快速旋转”
7.B B项不属于的原因在于金星与地球结构的诸多相似是金星产生生命的因素,而金星在相似条件下不能产生生命的原因,却是金星表面的大气云雾,所以A、B、D中有关大气的内容,正是金星快车所要探测的内容
8.C 理解有误,从文中找不到依据。
【标签】科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__理论伟大旗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来替换粗体字部分词语的是( )。
A:不折不扣 B:坚持不懈 C:毫不动摇 D:不屈不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柔 和
毕淑敏
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⒁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来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
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
【小题1】①作者自己做医学生的经历,是为了说明: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②女孩子的故事,则是作者对别人的劝告:真正的柔和源自内心,所有对柔和外在形式上的摹仿和操练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采分点:对这两个例子要分别说明,每点2分)
【小题2】①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柔和”的一种深刻理解:柔和不只是一个褒义词,它还是人内在品质的一种象征,做人的一种境界。(采分点:比喻1分,内在品质、境界1分)②作用:强化了“柔和”一词的内涵,起到深化主旨收束全文的作用。(采分点:内涵和作用都要谈到,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3】①现代人风驰电掣般的忙碌,几乎已丧失“柔和”这种气定神闲张弛有度的做人品质和处世风格。(2分)
②作者的强调,表明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现代人对做人及其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因为柔和是一种更高生活境界的坚守。(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此外“期望”即代表着一种追求,所以后一点要答出才给分)[来源:Z,xx,k.
【小题4】①是为了突出“柔和”这个词本身既温和又阳刚的词义内涵。因为“柔”字的本身具有力度和进攻性,而“和”字则代表着温饱后的气定神闲与和气。
②为下文对“柔和”的品质与风格的描述寻找依据并作铺垫。(采分点:词义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两点都要涉及,每点3分)
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如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垫钱将其赎回来,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不报销,以示其“义”。孔子知道后批评了他,说这将影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的接受,孔子大加赞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道德践行者应得到回报和关爱 B:“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 C:对道德模范的奖励,有助于道德的弘扬 D:朴实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人们朴素的道德观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体不能缺乏少量的碘,缺了碘就会肿脖子,然而大量的碘对人来说却有毒,碘蒸气能够剧烈地刺激黏膜,会把人毒死,因此()。
A:碘害处极大 B:碘有百害而无一利 C:适量的碘对人体是有益的 D:碘很稀少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假如法庭陪审员过于专业化,他可能因强烈的专业视角而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视野。法律是为普通人制定的,也需要普通人来遵守才有效力,同样,司法过程也需要普通人制度化的参与。 这段文字是针对什么问题阐述观点的?( )。
A:外人干预法庭审理过程 B: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序 C:法律怎样才会得到有效的遵守 D:由专业人员担当法庭陪审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