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园林美与昆曲美

陈从周

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从此便开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多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①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获得了成功。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的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听榭、水阁,都是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那样用高腔,重以婉约含蓄移人,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小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足由他缱”。“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昆曲热很可能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我记得在“文化革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们脑子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梅兰芳、俞振飞诸老一辈的表演家,其能成为一代宗师者,皆得之于戏剧之外的大量修养。我们有些人今天游园林,往往仅知吃喝玩乐,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点吧!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崩嚓嚓”,而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嚓嚓”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

【注】顾曲:欣赏音乐、戏曲。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园林与昆曲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明白人可以从中悟出生活的情趣、艺术的真谛。

B.国外“明轩”建成后,国外的昆曲热不久将会继中国园林热之后而出现。

C.“观之不足由他缱”正是含蓄不尽的中国园林精神,暗合昆曲重以婉约含蓄移人的特点。

D.“水磨调”是昆曲的一种,曲调要经过反复推敲,要抑扬有致,不宜草台表演。

E.中国园林高低起伏,藏隐动静,富于节奏,使其意境像一首诗,一幅画。

从全文看,不能证明园林与昆曲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

B.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造花厅或水阁兼作欣赏音乐、戏曲之所。

C.“苏州园林”的拍摄和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都是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

D.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请作者去讲中国园林,提高学生戏剧外的修养。

从全文看,园林和昆曲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依据文意,针对今人中游园止于吃喝玩乐或不爱昆曲者,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改变?

【小题1】AC

【小题2】A.

【小题3】①园境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的意境是一致的;②园林和昆曲都有含蓄婉约的特点;③二者都具有文化品位,园林突出“雅”的特点,昆曲讲究书卷气。(

【小题4】一是提升人们的文学、音韵、音乐等文化素养(多做美学教育),加强其对意境的领悟能力;二是要培养人的宁静、悠然的情怀,消除急躁情绪。


解析:

【小题1】B,原文只说“很可能”不是必然判断。D,是“身段抑扬”且是“不必如草台戏那样用高腔”。E,是“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非园林意境。选对一项2分,两项都选对5分。

【小题2】A是介绍园林、昆曲的发展,是二者结合不可分割的前提条件。

【小题3】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小题4】每点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反求我心悟人生

梁衡

  ①fó jiāo 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zōng jiāo “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fó jiāo 早已不是印度之fó jiāo ,现在之fó jiāo 也不是过去之fó jiāo 。

  ②fó jiāo 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fó jiāo 与其他zōng jiāo 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fó jiāo 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fó jiāo 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③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__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fó jiāo 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fó jiāo 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fó jiāo ,即非fó jiāo ,是名fó jiāo 。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fó jiāo ,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fó jiāo ,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fó jiāo 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作者认为传入中国以后的fó jiāo “是fó jiāo ,即非fó jiāo ,是名fó jiāo ”,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fó jiāo 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fó jiāo 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fó jiāo 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可以传到欧洲去。

  B.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

  C.较之于其他zōng jiāo ,作者认为fó jiāo 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fó jiāo 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导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3.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fó jiāo ,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

4.请概述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用意”。

1.A

2.C

3.(1)fó jiāo 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

 (2)fó jiāo 强调自我体验、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

 (3)fó jiāo 在处世用事中给人以莫大的启发。

(4)fó jiāo 传入我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成为一种混合体文化。

(5)fó jiāo 妙在能使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4.①充分肯定fó jiāo 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强调对佛的体验重在参悟②和把握好一个“度”。


解析:

1.A项是对“中华文化”的陈述,不是对“fó jiāo ”的陈述。

2.“可见”后面推论错误。

3.考查文本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词句承接上下句,总结其前后语句的主要信息即可。

4.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根据末段提炼归纳。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瓷器的意味 池莉

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及时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团,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等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得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作者的观点。(6分)

14、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15、(1)、从陶器到瓷器    (2)、从实用到艺术     (3)、从粗陋到精致

16、(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德历史过程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17、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 8分)

达坂城

长吟

寂寞的公路无休止地延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切都沉没在古远的苍凉与寥廓之间。忽然路边有醒目招牌——达坂城,还有十公里。

达坂城,好有名气的达坂城,竟会随路而遏,好不喜出望外!

不久,我们看到一块绿地,初始只是有些绿意而已。走近了,看标志果就是达坂城。这哪里是城呵,几乎还没有一个庄子大。

戈壁滩上就是这样,有一点水的地方便有树木,便有生命,便有人类,便有生存。

这无疑便是达坂城了。

远处是山,我说那山像标本,硬朗朗的轮廓恐龙的骨架一般,似乎由中国画的披麻画法写成。这山是天山,是天山的一截可见的部分。山下是辽阔的戈壁,再向西北又是戈壁无际。

这“城”坐落在离盐湖不远的地方,河西走廊的公路穿“城”而过。说离盐湖不远,只是地理说法,其实根本看不到盐湖,所能看到的唯有戈壁而已。

树多是高杨,头多被风吹折过。矮一点的树木以左公柳为多,郁郁葱葱蔚然可观。一条干涸之河从这里经过,在这低洼处露些水迹,几十户人家的房子参差错落地散栖在树阴之中。

若以城论,这一定是中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城了。它没有街市,没有楼房,没有金融中心,没有冒黑烟的工厂,没有伤痕累累坍塌的城墙,没有喧嚣,只是一个充盈着宁静的村庄。如果不是公路从这里经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生活情景呢?

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大阪城的石路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那里的姑娘辫子长呀,两颗眼睛真漂亮。(达坂城的姑娘美如水呀,达坂城的小伙子壮如牛)”。没有去过达坂城的人,提起达坂城一定会想起那首歌,一定会在脑海里描绘一个美丽的达坂城,可如何也想象不出眼前这幅风景。

所谓吃肉不如闻香,看景不如听景,地道也。传说太神奇了,舆论太有力了。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己的美,那城是人们给她冠加的,又不是她自谓的。有这样一个去处,在这茫茫戈壁已诚属难能可贵了。况且,这地方也够缬美够清静的了。

那位写歌的人一定在这里生活过,谱曲的人随后也来这里,唱歌的那位在这村头调过嗓子;或者写歌盼谱曲的歌唱的都是一个人,或者起初就是这里的某个人唱出来的;但可以肯定,这人在这里一定有他或她十分美丽动人的故事。

他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在这里生活着,他喜欢上了那么多好姑娘中的一个。那些姑娘就像没有污染过的空气一般。

一辆长途公共汽车在我们车旁停住,车上走下几位穿着花枝招展剪着男式发型的女孩子,挎着时髦的女包,提着或拉着皮箱。村里立即跑出一群姑娘,将这几个女孩又拥又抱起来。村里出来的姑娘们果真穿戴的是民族服饰,留着长长的辨子。尤其那辫子,扎着蝴蝶结挂着玻璃球拨浪鼓一样在腰间在屁股蛋上摇曳着。她们都个子高高的,鼻梁高高的,胸脯高高的,雅典娜一般。我没法形容出她们的美来。那是一种原始的纯洁的高贵的美。我知道,形容这种美,笔是很笨拙的了。

她们说着她们的话,我们听不太懂。

她们嬉着闹着跳着笑着。那几个出了达坂城的姑娘带回来的,一定是戈壁之外的__。

现代文明呀,你是伟大的。现代文明呀,你又是残酷的。

达坂城古铜色的美也正在受着金黄色的引诱。想达坂城的姑娘“出山”只凭达坂城这块招版,如果委身滚滚红尘,一定会有看好的前程。如果那位歌唱家再来达坂城体验生活,绝非再是单纯的高山草原戈壁小溪,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供她采撷呢!

于是,我们忽又羡慕起古典美来。

苍凉的古道绵绵的丝绸之路上,驼铃响处马帮来,多少个日日夜夜艰难的行程,走弯了月又走圆了月,突然远处发现一片绿洲,人们惊呼起来,驼马也来了精神。好客的达坂城人在四面来风的广场中,当着朗朗圆月,燃起堆堆篝火,跳起婀娜多姿的达坂舞,姑娘们捧出了玉液般的酥油茶……

可我们现在,一天走了古人一月的路,却不能在这,在这达坂城里拥有一夜圆月。

我们继续驱车远去。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稍加修改)

16.(1)文中,除掉传说中的“神奇”,作者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达坡城是什么样的?(2分)

答:

(2)“不过,达坂城也有她自己的美”中的“自己的美”指什么?(2分)

答:

17.“都是因为那一支歌,达坂城知名全中国”。作者认为《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歌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8.文中,作者写了从长途汽车上下来的几位女孩子和从村里跑出的一群姑娘。从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1)你发现了什么?(2)作者对眼前的这一瞥作出了哪些思考?请你对这些思考作出阐释。(6分)

答:

19.这篇散文寥寥几笔就写了一个有着神奇传说的达坂城,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在什么地方?选取一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6.(1)戈壁滩上的一块绿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城,一个宁静的村庄。

(2)幽美清静,原始纯洁高贵的古典美。

17.①看景不如听景,传说的作用太神奇了。

②歌曲来自生活,有极强的感染力。

18.(1)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2)①现代文明是伟大的,又是残酷的。

伟大,说明现代文明冲破了长期封闭的一个被戈壁滩长期封闭的小村庄;残酷,说明金钱物质的追求将会改变这里的原始纯洁的高贵的古典美。

②这里一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两种文明的碰撞与结合,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活将更丰富多彩。

19.本文以驱车经过达坂城暂停的一瞥,由远及近写对达坂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扣住一个方面的内容或一种写作特色赏析,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标签】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此次金融危机之所以会蔓延到全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个经济体都经历了6~7年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的“经济繁荣”时期。在这一模式下,各种资产价格都被不断地非理性地推高。治理危机关键要让曾经被炒作到高价格的各种资产,回归到其合理的价格水平。一段时期的资产贬值不可避免,这是对过去超速增值的“还债”。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是( )。   

A: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B:刺激经济同时也要挤“泡沫”    C:刺激经济的目标是促使经济正常运转起来    D:要通过政府行为或政府宣传来维护高水平的资产价格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将文化资源全面推向市场,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市场运行大环节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而传统民族体育、传统文艺表演、传统人文景观,都将可以成为企业营销的好场所。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靠引进外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等等,而且需要一个企业的良好形象。一个企业的形象效果以及产品的营销战略不仅重要,而且文化与经济将有效互补,共同繁荣。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产业    B: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    C: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成巨大的经济价值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经济有效互补,共同繁荣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最后说:“艾略特______小说到了福楼拜和詹姆士之后已无可为,但那还是七十五年前说的。艾略特若看到七十五年后现代影视的挑战,将更惊讶于小说在视觉映象上的落伍和在传播媒体上的败绩。……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的也好、纠缠形式的也罢,______。” 依次填入短文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为( )。

A:已咬定 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颓局 B:已咬定 都将直接加速小说的全面的溃败 C:曾经怀疑 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颓局 D:曾经怀疑 都将直接加速小说的全面的溃败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中,虽然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取向,十分复杂,但仁、义、礼、智总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四者之中,“仁”是核心,其他诸德都是“仁”的运作与体现。可以说,仁、义、礼、智就是“中国四德”,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族精神。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多元化体系 B:仁、义、礼、智的主体价值体系始终贯穿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 C:在四德当中,“仁”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和基础 D:“中国四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至多不过一万年,从金属时代到现在不过数千年,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计。对以上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人类文化发展不是等速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运动,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提高 B: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是缓慢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美丽的灵魂可以赋予一个并不美丽的身躯以美感,正如丑恶的灵魂会在一个非常漂亮的身躯上打下某种特殊的不由得使人厌恶的烙印一样。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好看的身躯与丑恶的灵魂有时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B:具有美丽灵魂的人不一定具备好看的身躯 C:灵魂的美丽与否比身躯的美与否更重要 D:丑恶的灵魂即使附着在一个非常漂亮的躯体上也会令人厌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