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  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象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

(选自《沈从文随笔 生之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16.“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 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17.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

19.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5分)

答:

16.(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

总括并领起全文。

17.让云物的美丽景象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就在“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后面)

18. 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19. 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

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语言运用题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要求做题

通过还原人类化石,现在的人们能够栩栩如生地看到自己老祖宗的体态相貌,并感叹进化带给人类的巨大变化。那么1000年、1万年甚至10万年以后,人类可能进化成什么样呢?这恐怕是每个有好奇心的人都希望了解的科学课题。在各种千奇百怪的理论中,最近一位英国的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设想。

伦敦经济学院达尔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奥利佛·加里博士不久前应布拉沃电视台邀请,对人类未来的进化进行了大胆预言,并拍摄了纪录片《布拉沃进化报告》。

加里博士认为,大约在公元3000年时,目前人类存在的种族差别就会消失,由于不同种族的人们大量通婚,混血产生的新人类没有皮肤颜色的差别,咖啡色将成为1000年后人类共同的肤色。由于营养的丰富和医药的使用,人类的普遍身高能达到2米左右,平均寿命也能延长到120岁。而且千年后的人类将得益于基因改造、美容手术和配偶选择,拥有迷人的外貌,男性的面孔将变得更加对称均匀,下颚更方,声音更低沉浑厚,女性则会变得更加明眸善睐,头发闪亮,皮肤光洁,胸部完美,总之两性都为了对异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得到了外表的提升。按加里博士的话说:“1000年以后,人类的生理机能将进化到一个高峰时期。”

然而,走向巅峰的人类并不能永远保持辉煌。加里博士认为,在经历了顶峰之后,人类的进化将呈现曲线下降状态,到距今1万年时,人类将面临各种困扰。由于过于依赖高科技和医学手段,人类的社会生存和交际能力逐渐下降,而且基因进化功能也逐渐消失。

加里博士举例说,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会很缺乏情感能力,爱、同情、信任、尊重等将越来越淡出人类心理,这将影响人类关爱他人和协作互助的能力。生理上,由于药物能阻止很多疾病导致的死亡,如癌症将不再是绝症,这反而使这些疾病基因变得更加普遍,不能被人类基因“自然淘汰”。人类对药物越来越依赖,免疫系统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害。1万年后的新生婴儿个头要比现在的大,而成人由于长期食用加工食品,咀嚼功能退化,下巴变短,整个面貌看起来更年轻。

然而身心的倒退还不是加里博士推论中“最糟糕的消息”,看看他对10万年以后的人类下的结论,人们恐怕会觉得自己在看一部悲观的好莱坞科幻片。那时候的人类将分化成两个“亚类”:身高2米、体格对称、有创造力、高智商的“基因贵族”和身高1米、身材不均、脑筋愚钝、低智商的“基因穷人”。这是由于富有、受过优秀教育的社会精英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不仅婚配要严格讲究“门当户对”,就连交往也日益禁锢在这个范围之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因上的分类。

加里博士的预言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兴趣,布拉沃电视台在对加里博士进行采访后总结道:“看来那部著名的西部电影名字最能恰当地形容人类未来的发展史:好的、坏的、丑陋的。”

⑴请为这则材料拟一个文章标题,要求具有概括性

答:

⑵点评奥利佛·加里博士对人类未来进化的推论。

答:

⑶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答:

⑴英科学家大胆预测:一万年后人类会丧失情感

(2)人类将缺乏自主情感;⑶人类将分化成两个“亚类”:身高2米、体格对称、有创造力、高智商的“基因贵族”和身高1米、身材不均、脑筋愚钝、低智商的“基因穷人”。


解析:

对各个语段内容梳理及概括要以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或中心句作为关键。特别是内容呈对立的两个方面更是如此。本文是属于“科学预测”,当然这种预测是以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解读此篇文章,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这是一种预测,因此抓住语言的“将来”时态是一个途径;二是对“人类进化”的预测,是包含着“有利”与“不利”两种倾向。因此提取整合信息时要小心,不可遗漏要点。即,解读本文要从作者对“人类进化”,既有欣慰快乐,更有忧虑担心的心态着眼。将两个方面因素考虑周全,对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样对本文的解读就能够做到准确,全面地尊重文章原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但有明确的限制,那就是对“奥利佛·加里博士论断”的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质疑,也可以是中性的,即好的、坏的、丑陋的。个人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类进化的正面发展趋向;二是对进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地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标签】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几年来,世界诸强对海洋的开发,争夺和控制的特点已初现端倪,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向深海进军。这一轮看不见得“深海暗战”虽似风平浪静,却暗藏杀机,并将对未来全球政治格局、军事战略和国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控制深海对打赢陆战、空战甚至太空战,也将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段文字重点介绍( )。   

A:“深海暗战”的紧张程度    B:控制深海对未来局势的影响    C:“深海暗战”的重点与未来的走势    D:世界诸强为控制深海展开的较量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部小说由于插入了过多的社会批评、嘲讽以及有关诞异的历史等等,因此显得结构松散,加上主要人物几易姓名(这一点到最后才交代),因此读者常对情节线索摸不着头脑。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读者常对情节线索摸不着头脑是因为小说的结构松散    B:小说在最后才交代此书的结构松散    C:过多的社会批评、嘲讽及有关诞异的历史导致读者常对情节线索摸不着头脑    D:主要人物几易姓名的事情在最后才交代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进入四、五月以来,在香山东面的北京植物园里,地上草绿了,园中树木抽新枝了,接着杏花、桃花、梨花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芍药和天姿国香的牡丹也开花了。从荷兰引进的郁金香也含苞欲放。红的、绿的、黄的、黑的、白的、紫的各种颜色的花,都陆续开了,真是一片万紫千红的世界啊!______.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这是因为游人赏花来了 B:这是因为下雨了 C:这是因为春天到了 D:这是因为夏天到了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协调整个出版市场体系的运转,目的在于实现出版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最终表现为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同时,出版资源价格受制于出版物市场价格。因此,出版市场建设必须以出版物市场为中心。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协调整个出版市场体系的运转必须以出版物市场为中心 B:协调整个出版市场体系的运转,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C:出版资源价格受制于出版物市场价格 D:出版市场建设能有效地配置出版资源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形多样化的原因,土地人均占有量和已利用土地资源中耕地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我国( )。

A:土地资源丰富 B:土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C:土地资源相对贫乏 D:土地资源贫乏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小时候为猫开洞,竟然开了大小两个,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一时被人引为笑谈。 根据这段话作出的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名人,当初并不“巧” B:只有经过磨难,经受刺激,才能发愤成材 C:人是可以改变的,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D:不畏嘲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来自俄罗斯沃罗涅什林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使普通的劣质木材变得像石头甚至像钢材那样坚硬。这项发明将会使向来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的木材(如山杨、白桦和赤杨)今后将不再受人冷落,并能够使它们获得比其他贵重木料更加优质的性能。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 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使劣质木材坚硬如石如钢的新方法 B: 这项发明能使受人冷落的劣质木材比优质木料更贵重 C: 这项发明会使在建筑工程中很少使用的普通劣质木材不再受人冷落 D: 这项发明能够使普通劣质木材获得比其他贵重木材更加优质的性能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作为理学家,朱熹一直闻名遐迩,他在儒士中的影响力一度仅次于孔孟,而且学说远播日韩,至今在海外仍有一定影响。对于普通老百姓,其复杂的学说并没有多少人系统学习过,只知道“存天理,灭人欲”这句混账话是他说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压迫了多少人,造就了多少人性悲剧。显然,无论统治阶级如何宣传,“存天理,灭人欲”并没有深入人心。处于弱势地位的小民无力抗衡强大的国家机器,于是只能用类似谣言的传说去发泄他们的不满,道貌岸然的朱夫子便成了绯闻缠身的伪君子。 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

A: 朱熹的作风问题 B: 朱熹的学术研究 C: 对朱熹理论的批判 D: 朱熹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