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项中的“标准官帽”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

【小题2】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C项,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D项,颠倒因果,由原文“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允许穿明朝朝服、带明朝乌纱帽为果。

【小题3】A.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B.“玉饰越少,官职越小”不对,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乌纱帽上没有玉饰,“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于文无据;D项“巩固清朝政权”错,于文无据。

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前 方

曹文轩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②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子漫长的光阴。

③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__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作者为什么写“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的“前方”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与人类的祖先无休止的迁徙作类比,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人同动物一样,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小题2】“前方”在这里更多的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从2006年3月至今,省内外考古人员在郧县五峰乡一带展开了大规模抢救性发掘。省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专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当地春秋殉人墓一系列待解之谜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撩开了郧县殉人墓中青铜器铸地、绿松石饰件矿料来源神秘的一角。

众所周知,陶范法是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技术的主流,伴随中国青铜文化始终。采用青铜陶范铸造工艺时,一般要经过制模、翻范、制芯、合范阴干、焙烧、浇铸等工艺。其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待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再进行磨砺加工。因此,在铸造遗址附近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碎范出土。然而,现已发现的偃师二里头、郑州南关外、安阳殷墟、洛阳北窑、新郑郑韩故城等铸铜作坊,都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令人感觉疑惑的是,同样拥有丰富铜矿资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至今未发现较大规模的青铜范铸遗址。

古麇国地处我国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结合部的汉水中上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既受荆楚文化的熏陶,又有巴蜀文化浸润,更有秦陇文化的渗透,还有氐羌文化的遗存。古麇地出土的青铜器是南方铸制还是来源于北方,成为学界探讨的课题。

中国科技大学专家研究分析,古麇地青铜器上附着的泥芯与枣阳九连墩外来风格泥芯具有明显的差异,其泥芯中元素含量与黄河流域黄土化学特征相差较大,与南方红土化学特征相一致。“这暗示了古麇地泥芯的原料很可能来自南方红土区域,且与武汉盘龙城及荆门左琢楚墓泥芯具有同源性。”专家告诉记者,考虑到盘龙城及荆门左琢所在地属于楚国中心区域,推测这批青铜器应当是在楚国铸造成型后,再运到郧县五峰乡一带的。“古麇地高铅青铜容器及高锡低铅铜剑,都沿袭了楚国的传统合金工艺。这批铜器很可能是由楚国工匠制作而成。”

郧县春秋殉人墓除了出土大量青铜器外,每座墓还出土了珍贵的绿凇石饰件。

中国绿松石主要产于鄂西北郧县、竹山及相邻的陕西白河一带。在厉史上,由于鄂西北诸县古属襄阳道管辖,这里所产的绿松石统称为襄阳句子,素有“东方绿宝石”美称。

为了探讨春秋殉人墓遗址中出土绿松石饰品的矿料来源,中国科技大学专家,对鄂西北的云盖寺、喇嘛洞、月儿潭等著名古绿松石采矿遗迹进行了调查和采样,甚至还采集了甘肃所产绿松石的样本。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和陕西绿松石矿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等显著特点,这与安徽马鞍山等地火山岩系中的绿松石稀土元素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此分析专家认定,郧县鲍峡镇云盖寺不仅有绿松石矿,而且还有古代采矿遗迹分布。这批春秋殉人墓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饰品矿料微量元素特征与其很相似,说明其绿松石原料就来自此地。

下列对“陶范法铸造工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范法铸造工艺与中国青铜文化共兴衰,是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的主流技术。

B.陶范法铸造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制模、翻范、制芯、合范阴干、焙烧、浇铸等。

C.陶范法铸造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器,再磨砺加工。

D.陶范法铸造工艺盛行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很少见。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麇国地处汉水中上游地区,一直以来,受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的影响,还有氐羌文化的遗存。

B.古麇地青铜器上附着的泥芯原料来自南方红土区域,这批铜器应该是在楚国由当地工匠铸造后运送过来的。

C.春秋殉人墓遗址中绿松石饰品的矿料,经专家调查、采样、比对,确定为来自于郧县鲍峡镇云盖寺。

D.湖北与陕西绿松石矿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与甘肃所产绿松石矿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不同。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麇地出土的青铜器是南方铸制还是来源于北方,尚难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铸造工艺采用的是陶范法。

B.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铸造遗址附近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碎范出土,说明在这些地方青铜陶范铸造工艺较为流行。

C.产于鄂西北郧县、竹山及相邻的陕西白河一带的绿松石,素有“东方绿宝石”的美称,安徽马鞍山等地的绿松石则相形见绌。

D.郧县鲍峡镇云盖寺既有绿松石矿,又有古代采矿遗迹,说明其绿松石原料就来自此地。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文中说“至今未发现较大规模的青铜范铸遗址”,并不能武断地说很少见。

【小题2】扩大范围,应是“春秋战国时期”;B.省“很可能”,以偏概全;D.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还采集了甘肃所产绿松石的样本”。

【小题3】A.过于武断,文中说“陶范法是夏商周三代青铜铸造技术的主流”;C.推理不合逻辑,原文只说“这与安徽马鞍山等地火山岩系中的绿松石稀土元素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推断缺少关键前提,即“春秋殉人墓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饰品矿料微量元素特征与其很相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__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人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节选自《巴金自传》)

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纸笔。

B.作者出生在富裕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境况,看到了社会的__,萌发了 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边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帮助。

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 笔,……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内涵。

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

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 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已,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

【小题1】A  C

【小题2】作者所说的思想、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束缚人们思想与戕害人们心灵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的极端憎恶。(3分)二是寻找到拯救自己、拯救亲人、拯救世界的急切心情与真实情感。(3分)

【小题3】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自己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增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2分);②主要运用了烘托(或衬托)手法:以冷清、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我的绝望和痛苦;用巴黎援救意大利工人的运动正面烘托了自己的斗志与激进的热情(3分)。

【小题4】开放型题目,没有统一答案,但是要合理。示例1: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2分)巴金走出了富裕的家庭,走向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清新、不断果断,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成就了自我;(3分)在“救自己”的过程,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对自身的毒害和压迫,(3分)   

    示例2: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具体行为:(2分)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求自身的革新;(3分)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拯救。(3)


解析:

【小题1】A项“言不由衷”不合文意;C项“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这不是巴金创作的原因。选对两个5分,一个2分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守望天使

三毛(台弯)

圣诞节前几日,邻居的孩子拿了一个硬纸做成的天使来送我。

“这是假的,世界主没有天使,只好用纸做。”汤米把手臂扳住我的短木门·在花园外跟我谈话。

“其实,天使这东西是有的,我就有两个。”我认真地说。

“在哪里?”汤米疑惑好奇地仰起头来问我。

“现在是看不见了,如果你早认识我几年,我还跟他们住在一起呢!”我拉拉孩子的头发。

“在哪里?他们现在在哪里?”汤米热烈地追问着。“在那边,那颗星星时下面住着他们。”

“如果是天使,你怎么会离开他们呢?我看还是骗人的。”

“那时候我不知道,不明白,不觉得这两个又使在守护着我,连夜间也不合眼的守护着呢!”

“哪有跟天使在一起过日子还不知不觉的人?”

“太多了,大部分都像我一样的不晓得哪!”

“都是小孩子吗?天使为什么要守着小孩呢?”

“因为他们要用翅膀要护着孩子,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

汤米听得笑了起来,很开心地把自己挂在木栅上晃来晃去。

“有一天,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孩子对天使说--一要走了。又对天使们说一一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

“天使怎么说?”汤米问着。

“天使吗?彼此对望了一眼,什么都不说,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边都给了妥走的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使关上门哭着是吧?”

“天使们哪里来得及哭,他们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去看孩子,孩子赵走越快,越走越远天使们都老了,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想再看孩子最后一眼。孩子都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的小黑子也看不到了,这时候,两个天使才慢慢地飞回家去,关上门,熄了灯,在__中静静地流下泪来。”

“走掉的孩子呢?难道真不想念守护他的天使吗?”

“啊!刮风、下雨的时候,他自然会想到有翅膀的好处,也会想念得哭一阵!” “你是说,那个孩子只想念翅膀的好处,并不真想念那两个天使本身啊!”

“当孩子知道。他永远回不去了的那一天开始,他会日日夜夜地想念着老天使们了啊!”

“为什么回不去了?”

“因为离家的孩子,突然在一个早晨醒来,发现自己也长了翅膀,自己也在变成天使了。”

“有了翅膀还不好,可以飞回去了!”

“这种守望的天使是不会飞的,他们的翅膀是用来这风蔽雨的,不会飞了。”

“翅膀下面是什么。新天使的工作是不是一样啊?”“一样的,翅膀下面是一个小房子,是家,是新来的小孩。是爱,也是眼泪。”

“做这种天使很苦!”汤米严肃的下了结论。

“是很苦,可是他们以为这是最最幸福的工作。”汤米动也不动的地盯住我,又问:“你说,你真的有两个这样的天使?”

“真的。”我对他肯定地点点头。

“你为什么不去跟他们在一起?”

“我以前说过,这种天使们,要回不去了,一个人的眼睛才亮了,发觉原来他们是天使,以前是不知道的啊!”

“不懂你在说什么?“汤米耸耸肩。

“有一天大了就会懂,现在不可能让你知道的。有一天,你爸爸,妈妈-一一”

说到这儿,汤米的母亲站在远远的家门。高呼着“汤米,回来吃饭,你在哪里?”

“你看,噜不噜苏,一天到晚找我吃饭.吃饭,讨厌透了。”汤米从木栅门上跳下来,对我点点头,往家的方向跑去,嘴里说着“如果我也有你所说的那两个天使就好了,我是不会有这种好运气的。”

汤米,你现在不知道,你将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略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假的,世界上没有天使.只好用纸做。"说明这个小孩心目中是感受不到的,他理 解的"天使"是一种好玩的玩具。

B. "孩子对天使说要走了3又对天使们说一一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 的。"是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青春期逆反心理,他们觉得"天使"还不如自己。

C."这种守望的天使是不会飞的",这里的"守"是守护、守卫意,表明自己成了天便的责 任;"望"是遥望、盼望意,表达在身在远方希望见到、报答自己的"天使"的心情。

D.小说中多次出现天使的"翅膀”,这"翅膀"能帮助孩子做许许多多的事,诸如照顾吃喝、 洗漱衣物和淘气逃学等。

E.这篇小说注意了人物的细节描写,如"汤米疑惑好奇地仰起头来","汤米动也不动的地 盯住我"都进行了形象的神态刻画。

12、从全文看,孩子一生和天使之间经历了兰种阶段,请概括出来,分条回答。(6分)

13、小说选择一个成人与一个混沌未开的孩子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主要内容,这种构思有什么好 处? (6分)

14、每个人心中都有天使的形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天使形象呢?请你 加以探究。(8分)

11.B、D。

12.(1)天使守护孩子阶段;(2)孩子长大独立,离开天使阶段;(3)孩子成为天使又照顾自己孩子的阶段。

13.选择混沌未开的孩子来引出问题,形象地反映了孩子的认识,有利于唤醒同年人对父母的感恩;(2分)由成人的回答,有利于从侧面揭示问题的本质,说明父母之爱的真谛;(2分)用对话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推动情节发展,鲜明地表达了主题。(2分)

14.天使就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为孩子勤劳辛苦,对孩子关心守护,从不标榜自己;他们牵挂子女,不计较孩子的无知抱怨,不求回报;他们忘我奉献,对孩子无限牵挂,以养育关爱孩子为幸福;他们由被爱无知,到长大成熟自己成为天使。(以加点词语为要点,每答出一个得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 B项的“这是一种‘天使’不如自己的想法”分析不正确,这是孩子希望自己能独立成长的心理。D项父母不会帮孩子“淘气逃学”。

12.见答案 

13.见答案

14.见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8分)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茹科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手笔!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做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文学大师的这些丹青妙笔,能否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呢?

就说普希金的自画像吧,这是他最热衷的题材。他几乎随手一个线条,就能把自己突起的额骨与眉骨、坡度很大而前伸的尖鼻子以及略略发紧的嘴巴画出来。他画自己的鬈发和络腮胡须更是得心应手,只用鹅毛笔的鹅毛一端蘸上墨汁轻快地抹几下,便神采飞扬。普希金的自画像大都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正如诗人写诗大都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点一样。仔细去看,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大量的画,是绘在他诗作的手稿上。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以普希金的画大多画得很快,是他瞬间形象想象的灵性记录。他最爱画人物——各种面孔和各种表情。这些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是现实中的人;他对这些人有爱有恨有讽刺有愤怒,这些人物是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而且他从来不用画笔作画,只用写作工具——鹅毛笔和墨水来画。这表明他作画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

普希金为他的《别多金小说集》中一个短篇《棺材商人》画有两幅插图。虽然也还算不上专业插图,但那种轻松的幽默中搅拌着辛辣的讽刺的味道,也许任何画家都难以表现出来。

没有人统计过普希金总共在诗稿上画了多少图画,我想数量一定相当可观。这种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只有那种有着大段大段题跋的中国文人画才能相比。我想,这种“诗画相生”的画,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文人画在中国文坛很普遍。但在西方就不同了,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全然两样,绘画的基础又是素描与速写,讲究解剖学与透视学,若要从事绘画必需先经过一整套专业训练。很难!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崇尚琴棋书画兼能的通才,即使纯画家也要“诗书画印”样样精通。但西方强调的是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因而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就很难逾越。

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__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7.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应视为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B.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受到歧视,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C.普希金作画从来不用画笔,说明普希金的绘画出自他的自我意识。

D.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既“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

E.普希金妙笔作画,虽不够专业,却逾越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

8.第1段末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

答:

②心灵欲望的载体

答:

9.简答。(6分)

①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答:

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答:

10.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4分)

答:

    7.A E

8.生命气息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心灵欲望的载体——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9.①本题要求根据本段有关内容对普希金绘画时特有的思想状态加以概括说明。例如可以答“涌动着强烈的诗情画欲”,可以答“用诗、同时也用画思想”,可以答“由诗激发出绘画灵感”等,意思对即可。

②总起来说,作者要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完全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10.本题考查阅读中联系实际、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学生肯定了解的事实,如苏轼文章、诗词、书法均造诣极高,鲁迅是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大学问家,书法家,而且精于篆刻艺术等等。


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写作要有题目,就是要有中心思想,要有内容。目的性要明确,例如这篇文章是记载一件事情,或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或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等等。总之,要有所为而作。无所“为”的文章,尽管文理通顺,语气连贯,但是内容空洞,只能归入废话一栏,以不写为好。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写作要有题目    B:写作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C:文章有很多种类,要根据不同的种类确定不同的写作内容    D:不要写废话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这一警语名句可引申为________。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诗人可以闭门造诗 B:诗人不必深入生活 C:作家不必深入生活 D:作家必须深入生活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形多样化的原因,土地人均占有量和已利用土地资源中耕地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我国( )。

A:土地资源丰富 B:土地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 C:土地资源相对贫乏 D:土地资源贫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