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zōng jiāo 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jī dū jiāo 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

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

【小题1】①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②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树下的水牛消失了。③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④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⑤“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写1点给1分,4点给满分)

【小题2】①前者是指jī dū jiāo 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②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每点2分)

【小题3】(1)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铺垫。(2)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3)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

【小题4】(1)哀伤和惆怅。(2分)(2)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4分)


解析: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 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__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

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__

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__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小题1】一是“她”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小题2】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情;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

【小题3】结构上,和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升华了主题,表现出作者的心灵被英雄深深的震撼,进一步表现了英雄的伟大形象。

【小题4】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2005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保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这段文字体现了()。   

A:国家财政收入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国家财政收入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国家财政收入可以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D: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一种看法,认为结构游戏只不过是幼儿拼拼凑凑、搬搬运运而已,无须教师过多的参与。其实,结构游戏如能进行得好,它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搭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幼儿手、脑、眼协调一致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能力。但要使结构游戏发挥出如此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参与,更要不失时机地示范、指导、点拨,否则,便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结构游戏    B:幼儿教师与幼儿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C:合格的幼儿教师应掌握结构游戏的教法    D:幼儿对造型艺术的审美能力有赖于结构游戏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各种产业培养劳动力。学生接受完职业技术教育后就直接进入劳动队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有直接关系,它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调剂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培养方式等。当然,也有诸如师范、卫生、艺术、体育等与市场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专业,它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规划和发展。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 B: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应强调社会需求 C: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多数专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发展 D:师范、卫生、体育、艺术等个别专业与市场经济没有联系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健康的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前提,公平竞争要求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又以一定水平的道德为基础,而道德不能不以一定的人文精神为导引。可见,人文精神的培植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只起消极作用,相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人文精神。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健康的市场经济以公平竞争为基本前提 B:健康的市场经济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人文精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植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国共有科学技术馆250多座。这对于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能算多,可现在能经常办展览的只有少数几个。除中国科技馆、天津市科技馆等能坚持办展外,极少有发挥其原有功能的。来自中国科协的权威统计显示,全国约有60%的馆不得不用部分场地长期搞展销,甚至干脆转化为酒吧和歌舞厅,使得本来就不多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更加匮乏。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

A:未能发挥其原有功能是目前科技馆面临的严重问题 B:我国科技馆的数量与众多的人口数量很不相称 C:能坚持经常办展,发挥其原有功能的科技馆只占40% D:文化活动设施匮乏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科技馆用部分场地长期搞展销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喜马拉雅冰川是亚洲七大河流的源头,居住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数亿民众都依靠着这些河流供给水源。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将会首先引起附近河流水位上升,造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等,但在几十年之内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河流中的水位将会下降。当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减少时,水力发电能力会随之减弱,影响农田灌溉,导致庄稼减产。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

A: 亚洲七大河流源头的喜马拉雅冰川正在消融 B: 喜马拉雅冰川消融将使数亿民众面临缺水威胁 C: 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将带来经济和环境问题 D: 人类再不采取措施,气候变化会达到危险的程度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一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在走向成熟时会使市场参与者的赢利趋向平均化,但是我们知道几乎国内外所有证券市场的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如果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市场永远不会走到真正成熟的那一天,股票价格的定位根本不能用所谓理性的计算来获得。所以,我们将无法界定绩优股与垃圾股在价格和投资价值上的差异,也几乎不能清除那些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大肆造假的上市公司。就算是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国证券市场,不也冒出了诸如“安龙”、“世界电信”之类的__?但是在美国,对造假行为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我们几乎可以用“残酷”这个词来形容。 以下不能作为“证券市场不会走到真正成熟”的根据的一项是()。

A: 股票价格的定位根本不能用所谓理性的计算来获得 B: 很多国家都在对市场造假行为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 C: 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国证券市场也冒出了__ D: 虚构利润、伪造报表可以使上市公司获得超额利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f5159dc6c092f397.jpg] [b14fc447cc660df3.jpg]

【小题2】

[07ccdd9584970570.jpg]

【小题3】

[5325fcbabb2912de.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