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不含讽刺意味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C: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D: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文中在论证“拿来主义”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下列各项比喻论证中喻体和本体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包括外国文化)。 B:“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D:“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弄巧成拙 炯然不同 迷惘 臆测 B:岌岌可危 前仆后继 潦倒 杜撰 C:负偶顽抗 曲突徙薪 草莽 耿直 D:功亏一匮 走投无路 即使 阿谀
选出对“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一句理解正确的项:
A:表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唯恐学校出事。 B:表现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情牵连到自己。 C:表现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 D:表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删改个别词语)
美国会众议院近日通过了《2006财年国防授权法》文本,该文本中含有要求进行美台高级军事教育交流等涉华条款,这些涉华条款,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美国政府多次重申的一个中国政策。我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国对美国会众议院近日通过的《2006财年国防授权法》文本中含有要求进行美台高级军事教育交流等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和美国政府多次重申的一个中国政策的涉华条款表示坚决反对。(以其中某一句将为主干句,根据一定的事理,将其他的句子做有机的整合,插入句中即可)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各项是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__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
A: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 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
完全符合原文的一句是
A:真的猛士,敢于正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B: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得以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C: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D: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的鲜明和反衬的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一再表现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着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像是我身上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到家,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趴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9、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10、文中划线两句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1、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
1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2)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9.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起来写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内心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
10.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11.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巨大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
12.(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
(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