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溢:充满而流出来

B.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仗、依靠

C.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发:打开、发送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治:研究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太尉韩琦的仰慕、敬佩之情的一组是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④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⑤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以为文章是作者气的外在表现,有其气必有其文,而专学为文,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B.苏辙十九岁时发现自己的交游甚窄,不利于文章的进步,所以决定离家出游。C.苏辙在书信中表达了欲拜谒韩太尉的深挚愿望和优游四方以有益于治文为政的打算。

D.文章援引司马迁言论和例举孟子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外在阅历和内在修养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⑴然而文章不可以凭借单纯地学习就能学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

  ⑵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


解析:

【小题1】应解释为“生事、作乱”

【小题2】①句表达的是对孟子与史马迁文章的敬佩,②句表达的是自己因见山河之壮美而联想古之豪杰的形像,⑤句表达的是朝廷皇上的感谢之情

【小题3】应为“孟子言论和例举司马迁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两方面

【小题4】  略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来喜爱写文章,研究思考它已经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我认为文章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然而单纯地学习写文章,是学不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那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现在他的文章,宽广深厚,宏伟博大,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的精神气质完全相称。太史公司马迁游历天下,周游观赏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与燕赵一带的英雄豪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洒脱不羁,很有奇异的气势。这两个人,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斥在内心之中,流露在外表,发而为言辞,而表现在文章之上,却自己并没有感觉到。

    我出生十九年了。平时在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邻之人;所见识的,不过几百里的范围,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游览来扩大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著述,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些古人陈旧的东西,不足以激励发扬自己的志向气质。我恐怕这样一来志气就会因而埋没消沉,所以果断地离开它们,访求天下奇异的见闻和壮丽的景观,来了解天地的宽广博大。经过秦汉的旧都咸阳、长安,尽情地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北望黄河奔腾浩荡的雄姿,感慨激昂,不禁想到了古代的众多英雄豪杰。到了京城,瞻仰了天子宫殿的辉煌壮丽,以及粮仓、财库、城池、园林的富有宏大,而后才知道了天下的巨大和富丽。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公,听到他那恢宏富赡的论辩。看到他那俊秀奇伟的容貌,同他门下的那些贤能的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了。

    太尉您的才干、谋略天下第一,国家依靠您才没有忧患,边疆外族畏惧您才不敢发动变乱,您入朝就如周公、召公一样辅弼君主,出征就如方叔、召虎一样平定动乱,而我却没有机会拜见您。一个人做学问,不树立远大的志向,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京城,对于山,我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对于水,我看见了黄河的广阔深沉;对于人,我拜见了欧阳公,不过还没有见到太尉您。所以希望能一观您的丰采,聆听您的言论教诲以显自豪之情,然后就可以算得上是阅历了天下所有伟大的人物和宏伟壮丽的景象而没有遗憾了。

我年纪还轻,没能熟悉做官作吏的事务。先前来京城应试,并不是为了取得斗升的俸禄,偶然考中得官,并不是我的乐趣所在。然而幸好得以准许归去等待朝廷日后的选拔使用,使我能够悠闲地游览几年,将要进一步钻研做文章的道理,提高文章质量,并且学习从政的本领。太尉您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就更是我的幸运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无 为

陆贾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是以君子尚宽舒以苞其身,行身中和以致疏远;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

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民不罚而畏,不赏而劝,渐渍于道德,而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

夫法令所以诛暴也,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此宁畏法教而为之者哉?故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何者?化使其然也。故近河之地湿,而近山之木长者,以类相及也。高山出云,丘阜生气,四渎东流,百川无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

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举措动作,不可以失法度。昔者,周襄王不能事后母,出居于郑,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楠,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纬之色,以乱制度。楚平王奢侈纵迄,不能制下,检民以德,增驾百马而行,欲令天下人饶财富利,明不可及,于是楚国逾奢,君臣无别。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王者尚武于朝,则农夫缮甲兵于田。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者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贼,让行而争路者也。故孔子曰“移风易俗。”岂家令人视之哉?亦取之于身而已矣。

——(选自《新语》)

注:①格:搁置。②重译:旧指南方荒远之地。③被服:感化、蒙受。④中和:中庸之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逾滋而天下逾炽 滋:增加

B.可比屋而封 比:并列

C.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 化:教化

D.检民以德,增驾百马而行 检:查看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莫大于无为 青,取之于蓝

B.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而下多叛其亲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故君子之御下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古时的舜和周公都是无为的典型,他们都取得了天下大治的效果。

B.为了证明刑罚并不能让天下太平,作者列举了秦始皇设置车裂的酷刑,并指出正是因为百姓苦于车裂刑罚的残酷,揭竿而起,才致使秦朝灭亡。

C.作者建议有道明君应以德治天下,行使中庸之道,这样人们会因为君王的德政而归附他。

D.文章通过古代君王的做法以及这些做法导致国家兴、衰的对比,说明君王人施政措施和举止行为不可以失去法度。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

答:

(2) 夫法令所以诛暴也,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此宁畏法教而为之者哉?

答: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1)百姓害怕他的威严从而听从他的教化,怀念他的恩德从而回到他的国家中,称赞国家的太平从而不敢违背他的管理。

(2) 因为法令是责罚残暴的,所以想曾子、闵子的孝顺,伯夷、叔齐的节操,难道他们是因为害怕法律教化而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解析:

【小题1】检:约束

【小题2】A比/从,B所字结构/被动,C承接/转折

【小题3】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多种,此结论失之偏颇。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 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选耎(ruǎn):怯弱。②谠(dǎnɡ)言:正直的言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立赏以劝之 劝:劝说

B.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

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

D.迁其赏于不谏 迁:施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其言之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B.迁其刑于谏 故燕王欲结于君

C.以刑为猛虎 仆以口语遭此祸

D.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__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之 谏 赏 时 或 有 之 不 谏 之 刑 缺 然 无 矣苟增其所有有 其 所 无 则 谀 者 直 佞 者 忠 况 忠 直 者 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2)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776846c3ca851295.jpg]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1)辱示《初仕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2)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3)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 扬子云:名雄)

1.第(1)划线句通过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 的矛盾。

2.简要说明第(2)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3.对第(2)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了解这个世界,这对我无所损害,后世还会有扬子云出现,一定会喜欢我的。

B.世人不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妨碍。后世还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文章的

C.我不了解这个世道,但也不会有害于我。后代会有一个叫扬子云的人来喜欢我的文章的。

D.世人不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害处的,以后我还会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

4.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这封信文笔简洁廉悍,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5.结合课文《师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

[07e46eb5261642f9.jpg]


解析:

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节选),完成下列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此,这。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重大。

C.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到,坚持。

D.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深,深重。

关于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②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④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选出对这节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B.文章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C.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D.“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批判现实,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解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

译文:

8、D

10、B

11、(1)(5分)交朋友的人,在全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足”“友”的含义各计1分)

(2)(5分)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挟”“没”各计1分)


解析:

8.D(应为“夸耀,骄矜”之意)

10.B(“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

11.(10分)

(1)(5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足”“友”的含义各计1分

(2)(5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挟”“没”各计1分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2)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解析:

关键词:颓  沉鳞  奇

【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节选)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狱,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①,昭王疑之。夫精__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②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③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①昴,mǎo,“昴”是星宿名。《天文大象赋》有‘自胃仓而昴毕,实赵之交衢’,昴即指赵国。②白圭,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将军。③堀,同“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画,划分。B.义不苟取比周于朝 比周,结党营私。

C.然则荆轲湛七族 湛,通“沉”,灭。D.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寥廓,气度宽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阳乃从狱中上书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少加怜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为燕尾生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则桀之犬可使吠尧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11.以下是对本文的评论,指出有失偏颇的一项

A.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然其所语,多亟力称忠喊冤,吁天而自白心迹,而不能辩其所以忠耳。纵使奸邪之人,临危之际,亦能作斯语。

B. 本文辞藻丰赡,文采熠熠,使人读之目眩,却不免失于做作,由于其辞婉而善辨,终使“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C.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沉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充分显示了邹阳的“抗直”“不苟合”的性格。

D.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因而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同时,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虽有些“不逊”(司马迁语),但这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2) 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3) 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13.梁王想当皇帝,邹阳因上书劝谏而蒙冤下狱,于是邹阳上书自白心迹,但文中不直接反对梁王继承皇位, 而是大谈自己如何受到委屈。请结合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陈述的委屈内容。(4分)

9.A

10.D

11.D

12.(1)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能准确译出“见”“虚语”各1分,整句通畅1分。  )

(2)是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披肝沥胆,相互信任,哪里会因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而改变看法呢?(能准确译出“剖心析肝”“ 移”各1分,整句通畅1分。)

(3)那么,士人只有隐伏在岩洞水泽而死,哪里会有人到宫廷来尽忠守信呢?(能准确译出“薮”“阙”各1分,整句通畅1分。)

13.(1)我是信而见疑,忠而获罪;(2)我是不被您所了解而获罪;(3)小人结党营私,我是受人诬陷;(4)人主当慈仁殷勤,亲贤远佞,施德布恩,不应该轻信谄谀小人。


解析:

9.A应为“谋划”。

10.A项前为“于是”,后为“竟然”;B项前为代词,相当于“之”,后为兼词,相当于 “于此”,意为“在这里”“在那里”;C项前为“成为”,后为“因为”;D项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11.D.邹阳此文,虽然对其被下囹圄之事由不曾有一字辩驳,但文中并无“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之语。

13.在做这类题目时,要有分条作答的习惯和思路,尽可能地采用提取近义项,合并同类项,将要点概括全面。

参考译文:

邹阳跟随孝王做谋士。邹阳做人很有智慧和才略,性格慷慨不屈就求全不是好好先生,地位和羊胜、公孙诡相当。羊胜他们讨厌邹阳,在孝王那诬蔑他。孝王恼怒,将邹阳交给官吏治罪,将要杀死他。邹阳从狱中写信给孝王说:

我听说“忠心的人无不得到好的报答,诚信的人不会遭到怀疑”,我平常认为这说法是对的,现在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爱慕燕太子丹的义气,准备替他去刺杀秦王的时候,天上白虹贯穿太阳,而太子丹还害怕他不想去;卫先生为秦王谋画乘长平之捷一举灭赵,天上太白金星掩蔽了昴星,秦昭王却还要怀疑他。荆轲、卫先生的精诚之心感动天地,使得天上出现了异常现象,可是他们的忠信却不被燕太子丹和秦昭王理解,这难道不使人伤心吗!现在我竭尽忠诚,把我的主张全说出来,希望你能了解,可你身边的人不明白我的用心,结果让我去接受官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就是即令荆轲、卫先生复活,而燕太子丹、秦昭王还是会不理解他们的事情啊。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一下。从前玉人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竭尽忠心,胡亥却把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假装发疯,接舆隐居不仕,都是害怕遇到这种祸患。希望大王考虑一下玉人卞和与李斯的本意,去掉楚王、胡亥那样的偏听偏信,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讥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对我稍加怜惜吧。

俗话说:“有的人从初相识到头发白了还象刚认识一样;有的人在路上碰见,停车交谈,就象老朋友一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彼此了解和不了解的缘故。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自己的头交给荆轲,让他去完成替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任务;王奢离开齐国到魏国,登城自刎,为的是使齐国退兵,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对于齐王、秦王来说,并不是新交,对于燕太子丹和魏王来说,也不是老朋友,他们离开齐、秦二国,为燕太子丹和魏王而死的原因,在于这种行动合乎他们的志向,和他们无限向往义气的本性。因此苏秦对天下的人不讲信用,而对燕国却象尾生那样讲究信用;白圭在战争中丢掉了中山国六座城池,却为魏文侯攻取了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君臣之间确实相互了解啊。苏秦在燕国作相,有人在燕五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按着剑发脾气,还把駃騠的肉赏给他吃;白圭在中山国地位显贵,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文侯却赏给白圭夜光璧。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两位君主和两位臣子,披肝沥胆,相互信任,哪里会因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而改变看法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丑,一进皇宫就受人嫉妒;做官的人无论是贤还是不贤,一提拔到朝廷也受到别人的非议。从前申徒狄自沉于雍州河中,徐衍背着石头自沉入海,他们不被世人所容,坚持正义,并不随随便便在朝廷结党,用来改变君主的想法。他们是和君主心心相印,行为相合,象胶漆一样坚固,兄弟都不能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难道众人的言辞能使他们生疑吗!所以听信片面的言辞就会出现坏事,单单信任一个人就会出乱子。

晋文公亲近往日的仇人,却能在诸侯国中称霸;齐桓公任用他往日的仇人,却匡正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确实具备仁慈诚恳的心意,这种心情不能用空话来代替。现在君主确实能除去骄傲的心情,怀有可以使人报答的心意,__心腹,情真意实,披肝沥胆,厚施恩惠,始终和人同甘共苦,对人毫不吝啬,那么桀的狗也可以让它去吠尧,柳下跖的门客可以让他去刺杀许由。何况还凭着君主的权势,借着圣王的能力呢?这样,那么荆轲刺秦王,听凭秦王诛杀他的七族,要离为了谋杀庆忌而情愿烧死妻子儿女,哪还值得向大王一提呢?

我听说穿戴得整整齐齐进入朝廷的人,不会用他的私心去玷污道义;修身立名的人,不会因为贪利而去伤害他的品行。所以听说里弄名叫“胜母”,曾子就不进去;听说城名“朝歌”,墨子便掉转行车的方向。现在想使天下气度宽宏的人士,受到威重权力的笼络,受到高贵势力地位的胁迫,转过脸来,改变节操、玷污品行,来侍奉进谗献谀的人,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那么,士人只有隐伏在岩洞水泽而死,哪里会有人到宫廷来尽忠守信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18分)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无盛位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也?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1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须:等待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依仗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其相须之殷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特立而独行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①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B.虽遇其人,未暇礼焉

C.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D.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读书人需要有名望的人引荐才能使自己显扬于当代,同样也需要有名望的人做继承人才能使自己的美好德行流传下去。

B.于襄阳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又有名望的人,但却一直不能推荐真正的人才,对此,韩愈提出了批评,并表达了不满之情。

C.虽然说得比较谦虚,但是韩愈还是认为自己是有才能的,他写这封信是希望于襄阳能够通过他的文章来了解并举荐他。

D.本文说理透彻,条理清晰,结构分明,语言得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3分)

(2) 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3分)

15.D

16.D

17.C

18.B

19.(1)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3分)

(2)如果承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我诚惶诚恐,拜两次。(3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论 贵 粟 疏    

晁错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2)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③;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匹者,复卒⑤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①捐:抛弃,指流离失所。瘠:瘦弱,面黄肌瘦。 ②地著zhuó:即土著,定居在一地。 ③甘旨:精美的食物。④渫xiè:流通。⑤ 复卒:免除兵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耕而食之 食:sì,给……吃

B.故务民于农桑 务:使努力从事

C.贵粟之道 道:方法,途径

D.三曰劝农功 劝:劝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将以衅钟

B.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C.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民贫,则奸邪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中心论点,按务农——贵粟——以粟为奖赏的思路逐层推进,立论精辟,论述严密。

B.本文作为政论文,不是平实地就事论事,而是善作古今比较,综言利弊得失,且援引名言,具有很强的论辩说服力,风格流畅矫健。

C.“复卒三人”“乃复一人耳”,表明作者为赏罚公平、鼓励入粟者,主张降低对交战马者的奖赏标准。

D.本文运用了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不乏激切深刻的感情和__恣肆的气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2)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3)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原文第(2)段说“明主知其然也”,“ 然”具体指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

【小题】 劝勉,鼓励)

【小题】 之:的,结构助词。A.以:因为,连词;用,介词。C.其:代词,他(君王)的;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D.则:连词,那么;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小题】 只是主张提高对“入粟受爵”者的奖赏,以鼓励入粟。)

【小题】(1)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不逊于汤、禹的时候。(关键给分点是“一”“众”“避(逊于,比……差)”,每个给分点1分)

(2)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关键给分点是“情”“再”“终”)

(3)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重要的财产,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事务。(关键给分点是“大”“政”“务”)

【小题】不重农就不能保民。(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