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情表》选段,完成6~10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奉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苟欲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慈父背 余贫苦,遂用于小邑

B.九岁不 余嘉其能古道

C.舅母志 匹夫不可志也

D.臣洗马 黎明即起,赛扫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臣供养无主 木欣欣向荣

B.州司临门,急星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

C.刘病日笃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D.臣进退,实为狼狈 胡为夫遑遑欲何

8.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表文。

B.所选文段的第一自然段分别陈述了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和家庭所遭受的不幸。

C.第二自然段写朝廷对作者优礼有加而作者却因供养祖母而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D.本文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让人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

(2)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文:

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文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

(5)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

(6)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

(7)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1)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

(2)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

(3)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

(4) 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

(5)我现在是卑贱的__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

(6)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7)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急于星火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谨拜表以闻

(4)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5)则告诉不许

(6)少仕伪朝

(1)介词结构后置

(2)判断句

(3)省略句

(4)省略句

(5)省略句

(6)省略句

华师一附中2009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信息卷(二)

狱 中 上 母 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乾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严君见背见背:离开我。这里指去世。

B.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 自分:自己料想。

C.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大望:非常庆幸。

D.乱且未有定期 定期:平定的时候。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

(2)

(3)

10.C

11.(1)本来考虑重见天日,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恤问,使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祭告成功。

(2)像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好!

(3)武功甥将来能成为干大事的贤才,家里的事都交托给他。


解析:

10.C  (指大户人家和名门望族。)

11.(1) “恤”“荣”均为使动用法,1分,“成”,1分,大意1分。

(2)状语后置、被动句各1分,“诟”1分,大意1分。

(3) “大器”“委”各1分,大意1分。

【译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为报答父亲而死,不能再来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考虑重见天日,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恤问,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奄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却如此零落已极。节义文章象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

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

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但是,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从fó jiāo 的原理来说,一切事物本都未尝生存,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象破旧的鞋子一样地不足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恶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

后 出 师 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①七十余人,突将无前②,丛叟、青羌,散骑武骑③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 ①驱长屯将: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②突将无前:冲锋无前的将领。③丛叟、青羌,散骑武骑: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没有毛发

B.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 坐大: 安然强大起来

C.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 期年: 一年

D.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蹉跌:跌倒,摔跟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而议者谓为非计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C.此臣之未解一也 夫难平者,事也

D.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诸葛亮陈述的北伐理由的一项是

A.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B.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C.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D.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译文:

(2)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译文:

(3)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1、A

2、B

3 、C

4、(1)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2) 却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而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

(3)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解析:

1.不毛:不生长草木的地方。

2.A句中两个“孰与”为固定结构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B句中前一个“为”是动词,“是”;后一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反诘,“呢”。C句中两个“也”均表判断。D句中,两个“则”表示两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3. C项是说曹操才计非常人能及。

4.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不两立”“以”“故”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 (2)句重点关注“而”“图”两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整体1分。(3)句重点关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个词,2分,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能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邪正辨

曾巩

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邪人亦然。必本其情者为之,迹未可以必信也。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以正人焉,俟之勿疑之也,有间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以邪人焉,处之勿迩之也,有助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审邪正之术循是也,不失矣。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言者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因亦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于其言与行则未之考也。苟考焉,则亦其迹而已矣,或无之,或似与构之者也,于其情则未之考也。以正人俟之,或疑焉,有间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祝尚书译注,巴蜀书社出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间之必辨焉 间:离间

B.不戾于其始也 戾:妨害

C.赏与咎无所委焉 委:依据

D.则必置之 置:放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邪者之为邪欤 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①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②木欣欣以向荣

C.①不苟然而易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则未尝也 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A.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B.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C.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D.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

译文:

(2)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

译文:

(3)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译文:

【小题1】D【小题1】D【小题1】C【小题1】略


解析:

[fb5406733f72f453.jpg]

[19bc52ce4dd88b1b.jpg]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节)

【注】①鼓:城邑名。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无疲士大夫 疲:疲惫

B.此极非其善者 极:极端,过分

C.厉之以义 厉:通“励”,勉励

D.审罚而明赏 审:清楚地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 B.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

而君幸于赵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然后善善而恶恶 D.必怀之以德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他认为君臣之间惟有诚信,才能君尽其礼,臣尽其忠。

B.小人有功也应赏,但赏小人则会助长奸佞之风,这是穆伯不采纳馈间伦的建议的原因。

C.管仲认为,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远避小人是称霸的前提,其中远避小人尤其重要。

D.穆伯认为,一个大国之君对待臣下只有讲求德信义礼,才能让“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君子更能尽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

译文:

(2)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译文:

(3)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

译文: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晋时的中行穆伯攻打鼓城,攻了一年也没有攻下来。

(2)奸诈的人得志,这就会使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去做一些奸诈的事。那即使我得到了鼓城,又有什么用呢?

     (3)那么,小人放弃了他们的奸诈,君子自强不息,那种不必费力也能治理好天下的局面,还会等多久呢?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溢:充满而流出来

B.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仗、依靠

C.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发:打开、发送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治:研究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太尉韩琦的仰慕、敬佩之情的一组是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④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⑤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以为文章是作者气的外在表现,有其气必有其文,而专学为文,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B.苏辙十九岁时发现自己的交游甚窄,不利于文章的进步,所以决定离家出游。C.苏辙在书信中表达了欲拜谒韩太尉的深挚愿望和优游四方以有益于治文为政的打算。

D.文章援引司马迁言论和例举孟子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外在阅历和内在修养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⑴然而文章不可以凭借单纯地学习就能学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

  ⑵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


解析:

【小题1】应解释为“生事、作乱”

【小题2】①句表达的是对孟子与史马迁文章的敬佩,②句表达的是自己因见山河之壮美而联想古之豪杰的形像,⑤句表达的是朝廷皇上的感谢之情

【小题3】应为“孟子言论和例举司马迁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两方面

【小题4】  略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来喜爱写文章,研究思考它已经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我认为文章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然而单纯地学习写文章,是学不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那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现在他的文章,宽广深厚,宏伟博大,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的精神气质完全相称。太史公司马迁游历天下,周游观赏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与燕赵一带的英雄豪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洒脱不羁,很有奇异的气势。这两个人,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斥在内心之中,流露在外表,发而为言辞,而表现在文章之上,却自己并没有感觉到。

    我出生十九年了。平时在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邻之人;所见识的,不过几百里的范围,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游览来扩大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著述,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些古人陈旧的东西,不足以激励发扬自己的志向气质。我恐怕这样一来志气就会因而埋没消沉,所以果断地离开它们,访求天下奇异的见闻和壮丽的景观,来了解天地的宽广博大。经过秦汉的旧都咸阳、长安,尽情地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北望黄河奔腾浩荡的雄姿,感慨激昂,不禁想到了古代的众多英雄豪杰。到了京城,瞻仰了天子宫殿的辉煌壮丽,以及粮仓、财库、城池、园林的富有宏大,而后才知道了天下的巨大和富丽。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公,听到他那恢宏富赡的论辩。看到他那俊秀奇伟的容貌,同他门下的那些贤能的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了。

    太尉您的才干、谋略天下第一,国家依靠您才没有忧患,边疆外族畏惧您才不敢发动变乱,您入朝就如周公、召公一样辅弼君主,出征就如方叔、召虎一样平定动乱,而我却没有机会拜见您。一个人做学问,不树立远大的志向,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京城,对于山,我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对于水,我看见了黄河的广阔深沉;对于人,我拜见了欧阳公,不过还没有见到太尉您。所以希望能一观您的丰采,聆听您的言论教诲以显自豪之情,然后就可以算得上是阅历了天下所有伟大的人物和宏伟壮丽的景象而没有遗憾了。

我年纪还轻,没能熟悉做官作吏的事务。先前来京城应试,并不是为了取得斗升的俸禄,偶然考中得官,并不是我的乐趣所在。然而幸好得以准许归去等待朝廷日后的选拔使用,使我能够悠闲地游览几年,将要进一步钻研做文章的道理,提高文章质量,并且学习从政的本领。太尉您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就更是我的幸运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无 为

陆贾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是以君子尚宽舒以苞其身,行身中和以致疏远;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

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民不罚而畏,不赏而劝,渐渍于道德,而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

夫法令所以诛暴也,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此宁畏法教而为之者哉?故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何者?化使其然也。故近河之地湿,而近山之木长者,以类相及也。高山出云,丘阜生气,四渎东流,百川无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

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举措动作,不可以失法度。昔者,周襄王不能事后母,出居于郑,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楠,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纬之色,以乱制度。楚平王奢侈纵迄,不能制下,检民以德,增驾百马而行,欲令天下人饶财富利,明不可及,于是楚国逾奢,君臣无别。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王者尚武于朝,则农夫缮甲兵于田。故君子之御下也,民奢应之以俭,骄淫者统之以理;未有上仁而下贼,让行而争路者也。故孔子曰“移风易俗。”岂家令人视之哉?亦取之于身而已矣。

——(选自《新语》)

注:①格:搁置。②重译:旧指南方荒远之地。③被服:感化、蒙受。④中和:中庸之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逾滋而天下逾炽 滋:增加

B.可比屋而封 比:并列

C.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 化:教化

D.检民以德,增驾百马而行 检:查看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莫大于无为 青,取之于蓝

B.乃百姓之所取法则者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而下多叛其亲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故君子之御下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古时的舜和周公都是无为的典型,他们都取得了天下大治的效果。

B.为了证明刑罚并不能让天下太平,作者列举了秦始皇设置车裂的酷刑,并指出正是因为百姓苦于车裂刑罚的残酷,揭竿而起,才致使秦朝灭亡。

C.作者建议有道明君应以德治天下,行使中庸之道,这样人们会因为君王的德政而归附他。

D.文章通过古代君王的做法以及这些做法导致国家兴、衰的对比,说明君王人施政措施和举止行为不可以失去法度。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

答:

(2) 夫法令所以诛暴也,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此宁畏法教而为之者哉?

答: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1)百姓害怕他的威严从而听从他的教化,怀念他的恩德从而回到他的国家中,称赞国家的太平从而不敢违背他的管理。

(2) 因为法令是责罚残暴的,所以想曾子、闵子的孝顺,伯夷、叔齐的节操,难道他们是因为害怕法律教化而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解析:

【小题1】检:约束

【小题2】A比/从,B所字结构/被动,C承接/转折

【小题3】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多种,此结论失之偏颇。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 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选耎(ruǎn):怯弱。②谠(dǎnɡ)言:正直的言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立赏以劝之 劝:劝说

B.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

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

D.迁其赏于不谏 迁:施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其言之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B.迁其刑于谏 故燕王欲结于君

C.以刑为猛虎 仆以口语遭此祸

D.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__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之 谏 赏 时 或 有 之 不 谏 之 刑 缺 然 无 矣苟增其所有有 其 所 无 则 谀 者 直 佞 者 忠 况 忠 直 者 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

(2)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776846c3ca851295.jpg]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