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两题。(6分)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__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在孟子看来,指的是: 。(2分)

(2)孟子引用《太甲》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句,旨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1)仁与不仁。(2分)

(2)旨在说明亲近不仁者将咎由自取。(1分)孟子认为不讲仁义的人总是以危险为安稳,从灾难中牟利,以破亡之事为乐趣,与这种人交往必然丧家毁国;(1分)为人们所尊重与鄙视取决于自身内在的优劣;(1分)人不自尊,国家不和睦安定,必然导致受侮辱被毁灭。(1分)

节丧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也,故有葬死之义。葬也者,藏也,慈亲孝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虑。以生人之心为死者虑也,莫如无动,莫如无发。无发无动,莫如无有可利,此之谓重闭①。

古之人有藏于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浅则狐狸抇②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③也。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丰弋之大者也。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

善棺椁,所以避蝼蚁蛇虫也。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节俭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务,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父虽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虽死,慈亲之爱之不懈。夫葬所爱所重,而以生者之所甚欲,其以安之也,若之何哉?

民之于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盩④肝以求之。野人之无闻者,忍亲戚、兄弟、知交以求利,今无此之危,无此之丑,其为利甚厚,乘车食肉,泽及子孙,虽圣人犹能禁,而况于乱?

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合珠鳞施,夫玩好货宝,仲鼎壶 金监,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奸人闻之,传以相告。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且死者弥久,生者弥疏;生者弥疏,则守者弥怠;守者弥怠而葬器如故,其势固不安矣。

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輴④,羽旄旌旗,如云偻翣⑥以督之,珠玉以佩之,黼黻文章以饬之,引绋者左右万人以行之,以军制立之然后可。以此观世,则美矣侈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苟便于死,则虽贫困劳民,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重闭:大闭,指墓中无殉葬品,掘墓人无利可图,不会招致发掘。②抇(h):发掘。③杙(y):一头尖的小木桩。④盩,通“抽”。⑤輴(chn),载棺柩的车。⑥偻翣,用羽毛制成的伞形之物,有柄,持之随枢车而行。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避柱而疾触杙也 疾:忧虑

B.涉血盩以求之 涉:流淌

C.无此之丑,其为利甚厚 丑:耻辱

D.乘车食肉,泽及子孙 泽:恩惠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凡生于天地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葬也者,藏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积石积炭,以环其外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6.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指出生死是自然规律,而作者抱着一种非常理性、坦然而毫无畏惧的态度,可葬礼是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考虑的。

B.作者主张“节丧”,反对“厚葬”,指出丧葬的本意是让死者得安,而“厚葬”的大量陪葬品,却是诱发坏人盗墓的根源。

C.国家越强大,陪葬越丰厚,虽然圣上用严刑重罪来禁止盗墓,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代与死者感情的疏远,增加盗墓的几率。

D.文章揭露了厚葬者摆阔气让人看的虚伪性,把对死去的人的毁誉看作要务是违背了葬礼的初衷,如此做法使死者不能安宁。高考资源网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5分)

(2)苟便于死,则虽贫困劳民,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5分)

4.A(疾:急速,快速)

5.D(A.在/从;B,句末,表判断/句中,起停顿作用;c.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D.来)

6.D(“把活着”人的毁誉看作要务是违背了葬礼的初衷”而非“把死去的人的毁誉看作要务是违背了葬礼的初衷”)

7.(1)如今社会风气混乱不堪,君主治葬越来越奢侈,他们心中不是为死者考虑,而是

    活着的人以奢侈互相夸耀。(“世俗”“愈”“矜”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如果这样做真有利于死者,那么即便使国家贫穷、人民劳苦,作为慈亲孝子也在

    所不惜去做。(“苟”“虽”各1分,“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省略句1分,语句通顺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事物,它们必然要死亡,死亡是人所不可避免的。孝子尊重他们的父母,慈祥的父母疼爱他们的儿子,这种感情深入肌骨,是人的天性啊。自己所尊重所疼爱的人,死亡之后把他们抛在沟壑之中,人之常情是不忍心这样做的,因而产生了葬送死者的风尚。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这是慈祥的父母和孝顺的儿子应当慎重的问题,所谓慎重,就是说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考虑。从活人的心里为死者考虑,没有什么比让死者入土后不动,让死者的坟墓不被发掘再重要的了。既要不移动死者又不使人发掘死者的坟墓,最好是让发掘者无利可图。这就叫做大闭。

    古代的人有葬于深山旷野之中而得到平安的,这不是说有珠宝国宝在起作用。而是藏的作用,所以说葬不可不深藏。葬浅了狐狸就会发掘尸体,葬深了就会碰到地下泉水。因此凡是葬地一定选在高丘之上,以避免狐狸的发掘之害和水泉的潮湿。这样虽好,但却忘记了歹徒、盗贼、匪寇的祸害,难道不是糊涂吗?这如同盲乐师怕碰到柱子,躲开了柱子却用力撞到了木撅子上。狐狸、水泉、歹徒、盗贼、匪寇的祸害,就如同撞上了又尖又大的木橛子啊!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儿子能够避开这些祸害,这算懂得葬的本义了。

    修棺苴椁,是用来避免蝼蚁蛇虫之害的。如今社会风气混乱不堪,君主治葬越来越奢侈,他们心中不是为死者考虑,而是活着的人以奢侈互相夸耀。他们以奢侈浪费为荣,把俭省节约的人视为鄙薄,不把方便死者当成一回事,而只是把活着的人的毁誉看作要要务。这就不是慈亲孝子的心了。父亲虽然死了,孝子对父亲的尊重不会衰减;儿子虽然死了,慈亲对儿子的疼爱不会消失。埋葬所尊重所疼爱的人,却用活着的人很想得到的东西陪葬,他们想用这些东西使死者安宁,像这种做法将会怎样呢?  

    百姓对于利,哪怕冒着飞箭、踩着利刃、拼命流血也要追求它,不知礼义的野人,宁可忍心不顾父母、兄弟、朋友的情分而去追求利。如今偷坟劫墓不用冒拼命流血的危险,也没有忍心不顾父母、兄弟、朋友的耻辱,他们得到的实利很丰厚,可以乘车吃肉。其利可传给子孙,即使有圣人也不能禁止,更何况如今又是乱世呢?

国超大,家越富,葬物就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表,珍玩宝货,钟鼎壶

金监,车马衣被、金戈宝剑等,不可胜数。各种养生的物件,没有不随葬的,用厚木累积而成的墓室,放着几层的棺椁,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坏人闻知此事。互相传告。土司虽然用严刑重罪来禁止他们盗墓,仍然禁止不住。而且死者死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子孙对他就越加疏远,子孙时他越疏远,守墓人就越懈怠;守墓人越来越懈怠了,而陪葬物品却依然那么多。这种形势自然就不安全。      

世俗之人举行葬礼,用大车载着棺椁,打着各种旗帜,灵车上盖着如云的饰物。手持众多的羽毛制成的伞随柩车严整而行,棺柩之上点缀着珠玉,棺椁上涂饰上黑白相间、黑青相间花纹,很多人在灵车周围牵引棺柩,以军法指挥送葬行列才不会大乱,以这种排场让世人观看,既美观,又奢侈,但用这种葬礼为死者求安宁,却是不行的。如果这样做真有利于死者,那么即便使国家贫穷、人民劳苦,作为慈亲孝子也在所不惜去做。高考资源网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 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__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废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遂以其集归之          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C.不牵世俗趋舍 牵:牵连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 即:接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子美文如“金玉”、人乃“特立”的一组是(3分)

(  )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在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流传天下,即使他的冤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 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解析:归:还给。

5.D解析:“金玉”之喻,一赞其文章精妙,二言其不会永被埋没。“特立”指见解独特、与众不同。A项中的第二句、B项中的第一句、C项中的第二句均不合题意。

6.D解析:“攻击驱逐他的人”不当,应为“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

7.答案:(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做珍宝。

(3分。见遗:被遗弃。宝之:以之为宝。于一时、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各1分)(2)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4分。苟:如果。及:赶上。治世:太平时代。其:难道。各1分)(3)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3分。患:担忧。讽勉:规劝。近古:学习(或接近)古文传统。各1分)

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苏子美去世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苏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做珍宝。虽然它被埋没而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芒,已经常常自动地放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即使他的冤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有丝毫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眼前的却重视久远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不再被压抑的时候,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呢?”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但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安无事。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  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却不顾及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自始至终坚守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追求与舍弃牵制,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去世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看他感到高不可攀,但一接近他就感到和蔼可亲,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攻击他想要他离开的人,意图不在子美身上。凭靠皇上的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即使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赠御医何承云序

(明)陈继儒

士尝言,不为相则为将,乃医则二者多兼之。相寿国,医寿人,心相等也。相者制治于未乱,将者图变于预设,医者知微于腠理,智相等也。夫医一技耳,今且与将相絜短长而共低昂,得无重哉?

余尝心慕乎承云何公之医也,公克以医世其家,家有藏书,咸禁方奇经,多秘弗传。公受而读之,裁以己意,核以古法,术益精良,而公之名目益显。于是起为景王御医,声驰吴楚间!未几南归,而乡之扶疾而赖公以起者,户满屦矣。四方请学者,车塞道矣。公不问贫富远迩,求即辄应,授即辄中。故上自缙坤先生,以及细民之家,每见公,必拱手加敬,称仁人云。

庚辰秋,余抱病三月,几与鬼邻,而复值母艰,内有哀痛迫肠,外有虚热攻体,时命大谬,谓当已耳。适余恍惚中若有以告公者,当是时,余未识公也。及公至,接而视之,洞烛如白日,投药试饵,应手而愈。故自今循顶至踵,得与有生之乐者,夫孰非公所赐耶?

然则公非直与将相等也,有特相不及公者三。将与相位尊骄倨,每倚富贵而羞贫贱,至疾苦不相闻;而公以药石惠及匹夫匹妇。其不及公者,一也。虚縻爵禄,执空文以罔主上,无所称塞;而公视人若视其身,治病若治其家,德不望报,报不厚责。其不及公者,二也。将相不贤,或巧樱善类,阴螯豪杰,以快私意;而公于贤士大夫,保恤调护,毕其技能,有扶植上人之心焉。其不及公者,三也。是三者,公得以施于一乡,而不能施于天下。异日不肖者倘有进,则请法其意而广之,公借其术以医不肖之身,不肖借其术以医天下之心,庶几有以谢公也夫。

(选自《陈眉公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寿国,医寿人 寿:使……长治久安

B.而复值母艰 值:看护

C.执空文以罔主上 罔:欺骗

D.则请法其意而广之 广:推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乃医则二者多兼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医者知微于腠理 寄蜉蝣于天地

C.裁以已意,核以古法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应手而愈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何承云“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一组是

A.公受而读之,裁以己意,核以古法 每见公,必拱手加敬,称仁人云

B.乡之扶疾而赖公以起者,户满屦矣 当是时,余未识公也

C.公不问贫富远迩,求即辄应,投即辄中 按而视之,洞烛如白日,投药试饵,应手而愈

D.视人若视其身,治病若治其家 公得以施于一乡,而不能施于天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夫医一技耳,今且与将相絮短长而共低昂,得无重哉?(4分)

译文:

(2)故自今循顶至踵,得与有生之乐者,夫孰非公所赐耶?(4分)

译文:

(3)不肖借其术以医天下之心,庶几有以谢公也夫。(4分)

译文:

10. B值:遇到。

11.C(A.则: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却”; B.于,介词,“在”;C.以,介词,“用”,连词,连接手段和目的,相当于“来”;D. 连词,表修饰。)

12. C

13.(12分)

(1)行医,不过是一门技艺而已,现今却跟将、相比长短而争高下,难道不重要吗?(“夫医一技耳”“絜短长”“ 共低昂”“ 得无”各1分。)

(2)所以从今而后从头到脚,能够给予生命的乐趣,哪个部位不是何公赐予的呢?( “循顶至踵”“与 ”“孰”“所赐”各1分 )

(3)我凭借其医术品行以医治天下人之心,也许可以此感谢何公啊。(“不肖”“ 庶几”“ 有以”“ 谢”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智者曾经说,不做相就做将,而医生则兼具二者的特点。相使国家长治久安,医生让人健康长寿,他们的初衷是一致的。相在变乱未发生时防之于未然,将在预设的作战方案中因势变动,医生通过肌理的细微变化推知病变的发生,他们的智力也是一样的。行医,不过是一门技艺而已,现今却跟将、相比长短而争高下,难道不重要吗?

我曾经心里仰慕何承云的医术,何公以医术世传其家,家有医学藏书,都是些医经禁方,很多密不可传。何公继承家业而研读这些医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动,以古代的方法加以检验,医术越加精良,而他的名声越加显扬。因为这个缘故,他被起用为景王府里的御医,驰名于吴楚之间!不久何公归故里,乡里生病而依赖他救治痊愈者,人满为患。各地来学医者,把道路都堵塞了。何公不问他们家境贫富还是来自远近,只要有求则允诺,只要来投靠则接纳。所以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之家,每次见到何公,必拱手敬礼,尊称仁人之类。

万历八年秋,我患病三个多月,差点病死,而同时遭遇母亲去世,内有丧母之痛煎熬,外有病患虚热缠身,当时命悬一线,以为只有死了。在我患病恍惚中有人把我的病情告诉了何公,在此时,我还不认识何公。等何公来了以后,按脉查病,洞察我的病情如烛火白日,投下药饵一试,随手药到病除。所以从今而后从头到脚,能够给予享受生命的乐趣,哪个部位不是何公赐予的呢?

然而,何公不止是与将相相等也,将、相不如何公的有三个方面。将和相地位尊贵傲慢,每每凭借自己富贵之势羞辱贫贱之家,对疾苦之人更无心过问;而何公以医药之术惠及到普通的百姓。这是他们不及何公的第一个方面。将相虚占爵位和俸禄,以空洞无用的虚文欺罔君主,做事不尽职;而何公对待别人如对待自己,医治病人如同医治自己的家人,施德不望回报,回报不求丰厚。这是他们不及何公的第二个方面。不贤的将相,或者设计陷害好人,或者偷偷算计豪杰,以达到私心,而何公对于贤士大夫,恤惜调护,竭尽其技能,大有扶植进人的仁心。这是他们不及何公的第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何公可以施行于一乡,却不能把它施行与整个天下。他日如果我得到重用,则将效法他的做法而推广它,何公凭借其医术医治我的身体,我凭借其医术品行来医治天下人之心,也许可以此感谢何公啊。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及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留侯:即张良,字子房。张良在下邳桥上散步时,遇一老人故意将鞋落到桥下,命他拾起,替自己穿在脚上,经过反复考验,遂授之兵书。

贲、育:战国时著名勇士。

伊尹、太公:商周时期著名谋臣。

荆轲,聂政:战国时著名刺客。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 见:被

B.其间不能容发 发:发生

C.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衰弊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成全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A.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B.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D.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是表现老人对张良的试探、告诫的一组是( )

①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②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③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④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⑤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⑥而其状貌及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但本文不以此为重点,而是着重写他接受圯上老人的教训终成大业的情况。

B. 张良初遇圯上老人,就乐意为老人效劳,老人因此愿意开导他,使他“小忍而就大谋”,成功立业,青史留名。

C. 刘邦尽管有雄谋大略,但也有不能制怒的时候,是张良及时提醒了他。刘邦能成就帝王大业,张良功不可没。

D. 张良的形状面貌像妇人女子一样,这与他的雄心壮志很不相称。作者因此感到十分遗憾。

11.B(应为:头发。)

12.D(均为动词,成为。A[4b2ac654cefdac85.gif]那种,那些;[2086619a1c22368e.gif]副词,恐怕。B[4b2ac654cefdac85.gif]介词,凭借;[2086619a1c22368e.gif]动词,认为。C[4b2ac654cefdac85.gif]原因;用来……的方法。)

13.C(②写张良意气用事,欲刺秦王。⑤写张良教刘邦忍耐处事。⑥写张良外貌柔弱。)

14.D(“感到十分遗憾”与文意不符。)

报刘一丈书

宗 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剌①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剌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选自《古文观止·明文》

【注】 ①剌:谒见时用的名片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相孚       孚:信任

B.闻鸡鸣,即起盥栉 栉:梳头

C.何客之勤也 之:这样

D.适自相公家来 适:恰好

10.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间道经其门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适自相公家来 始适还家门

C.以慰长想 敛赀财以送其行

D.若有所追逐者 若毒之乎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了谒者媚态的一组是(  )

①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②则惊走匍匐阶下

③心畏相公厚之矣 ④起则五六揖,始出

⑤且虚言状  ⑥自岁时伏腊一剌之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⑥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者来信勉励作者做一个称职的好官,并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此作者表面上自责,实际上是为讽刺时弊做铺垫。

B.第二段通过对谒者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卑躬屈膝地干谒当权者,并用金钱进行贿赂,从而获得“上下相孚”的全过程。

C.文章刻画了一个狐假虎威、惯会仗势诈钱的看门人。他对谒者百般刁难,直至两次获得其“赠金”后,才将谒者带到主人面前。

D.在当时政治__、士大夫寡廉鲜耻的情况下,作者洁身自好、不肯向权门低头,表现了作者的气节。

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亡阻我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适,刚才。

【答案】 D

【解析】 C.两个都是表目的“来”;A.代词①他的②自己;B.①刚才②出嫁;D.①好像②你。

【答案】 C

【解析】 ⑤炫耀得到的关照;③炫耀产生的效果;⑥礼节性交往。

【答案】 B

【解析】 错在“两次获得赠金后,才将谒者带到主人面前”,原文是“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答案】 C

【答案】 (1)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 (2)守门人故意不让他进去,(他)就献媚说好话,装得像妇女的样子,袖子里藏着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

(3)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

(4)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该不会讨厌我的刻板固执吧?

【参考译文】

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您在信中表达的情意十分恳切,说明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从而也可以知道老父亲是很深切地想念您老人家的。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正是我所亲切感受到的。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

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蜜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谢绝会客,客人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客人倒来得这样勤!难道相公能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吗?”客人心里感到受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他就慌慌张张地跑上去,拜伏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再三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他就对守门人作揖说:“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守门人向他回礼,他就十分高兴地跑出来。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因此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而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

对于前面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过年过节例如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经过他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鞭策着马匹飞快地跑过去,就像后面有人追逐似的。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我常常发表高谈阔论:“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份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过于迂阔吧!

赠御医何承云序

(明)陈继儒

士尝言,不为相则为将,乃医二者多兼之。相寿国,医寿人,心相等也。相者制治于未乱,将者图变于预设,医者知微于腠理,智相等也。夫医一技耳,今且与将相絜短长而共低昂,得无重哉?

余尝心慕乎承云何公之医也,公克以医世其家,家有藏书,咸禁方奇经,多秘弗传。公受而读之,裁以己意,核以古法,术益精良,而公之名目益显。于是起为景王御医,声驰吴楚间!未几南归,而乡之扶疾而赖公以起者,户满屦矣。四方请学者,车塞道矣。公不问贫富远迩,求即辄应,授即辄中。故上自缙坤先生,以及细民之家,每见公,必拱手加敬,称仁人云。

庚辰秋,余抱病三月,几与鬼邻,而复值母艰,内有哀痛迫肠,外有虚热攻体,时命大谬,谓当已耳。适余恍惚中若有以告公者,当是时,余未识公也。及公至,接而视之,洞烛如白日,投药试饵,应手愈。故自今循顶至踵,得与有生之乐者,夫孰非公所赐耶?

然则公非直与将相等也,有将相不及公者三。将与相位尊骄倨,每倚富贵而羞贫贱,至疾苦不相闻;而公以药石惠及匹夫匹妇。其不及公者,一也。虚縻爵禄,执空文以罔主上,无所称塞;而公视人若视其身,治病若治其家,德不望报,报不厚责。其不及公者,二也。将相不贤,或巧樱善类,阴螯豪杰,以快私意;而公于贤士大夫,保恤调护,毕其技能,有扶植上人之心焉。其不及公者,三也。是三者,公得以施于一乡,而不能施于天下。异日不肖者倘有进,则请法其意而广之,公借其术以医不肖之身,不肖借其术以医天下之心,庶几有以谢公也夫。

(选自《陈眉公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寿国,医寿人 寿:使……长治久安

B.而复母艰 值:看护

C.执空文以主上 罔:欺骗

D.则请法其意而广之 广:推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乃医二者多兼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

B.医者知微腠理 寄蜉蝣天地

C.裁已意,核以古法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D.应手愈 秦王与群臣相视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何承云“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一组是

A.公受而读之,裁以己意,核以古法 每见公,必拱手加敬,称仁人云

B.乡之扶疾而赖公以起者,户满屦矣 当是时,余未识公也

C.公不问贫富远迩,求即辄应,投即辄中 按而视之,洞烛如白日,投药试饵,应手而愈

D.视人若视其身,治病若治其家 公得以施于一乡,而不能施于天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

(明)王慎中

嘉靖二十三年,制当黜天下。百司庶职报罢者凡若干人。而吾州儒学教授程君龙峰,名在有疾之藉,当致其事以去。

程君在学,方修废起坠,搜遗网失,兴学成材为任。早作晏休,不少惰怠,耳聪目明,智长力给。非独其精爽有余,意气未衰,至于耳目之所营注,手足之所蹈持,该涉器数,而周旋仪等,纤烦劳惫,莫不究殚胜举。不知司柄者奚所考而名其为疾也。

黜陟之典,固将论贤不肖,以驭废置。人之有疾与否,则有名下。贤不肖之论,非可倚此为断也,况于名其为疾者,乃非疾乎!人之贤不肖,藏于心术,于治行,其隐微难见,斤形似易惑,故其论常至于失实。非若有疾与否,可以形决而体定也。今所谓疾者,其失若此;则贤不肖之论,又可知矣!此余所以深有感也。

又有异焉。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师也者,所事也,非亊人也。所谓以道得民者是也。责其筋力之强束,其骸骨之武健,是所以待狼局冗司之末也。

程君之僚,其所教诸生,皆呈君之去,谓其非疾也。余故论今之失,而及古之宜,使知程君虽诚有疾,亦不可使去也。

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烁自喜。客倘有讶而问者:“君胡无疾也? ”聊应之曰:“昔者疾,而今愈矣。”不亦可乎?

制:指皇帝的命令。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当黜天下 陟:提拔

B. 于治行 效:表现

C. 其骸骨之武健 课:考核

D. 皆程君之去 恨:怨恨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兴学成材为任 还矢先王,而告成功

B 则有名以予故,咸以愚辱

C.则贤不肖之论 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所教诸生 此无他,民同乐也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学教授程龙峰耳聪目明,意气未衰,工作卖力,有点伤病但已痊愈,上司却把他当做病人,罢免了他的学官职务。

B. 文章对当时社会的官吏制度作了尖锐的指摘,黜陟之典的标准应是贤或不肖而不是身体状况,何况程龙峰本身无病。

C. 按照古代敬老尊师的传统,程龙峰即使真的有病,也不该受这样的待遇,老师毕竟是凭借懂得道理而获得人们尊重。

D. 国子监博士程龙峰的上司借口程有病,让他“致仕”了,作者写了这篇别开生面的赠序来送别,议论透彻,文字畅快。

8.D(D.恨—遗憾)

9.B(语气词,不译/代词,它。A.介词,把;C.介词,对于;D.连词,和。)

10.A(“有点伤病但已痊愈”错,程君没有生病。)

【参考译文】

嘉靖二十三年,按照皇帝命令在全国罢免、提拔官员。各官府许多官员被宣布免去官职,而我泉州儒学教授程龙峰,名字列在生病的官员名册上,应当交还官职离任。

程君在学术上,正在对已经荒废的事情加以整治,把趋于衰落的事业振兴起来。他到处寻找、搜罗散失的文献,把振兴学术、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每天)很早起来(工作)很晚睡觉,没有一点懒惰松懈;耳聪目明,智慧增长,体力充沛。不仅精壮爽朗有余,意志和情绪没有衰减,而且耳目之所专注的地方,手足之所接触的地方,都全面考察形形色色的礼器,普遍接触各种各样的礼仪,事情细小而繁多,工作勤劳而疲困,无不研究得很完尽、做得很彻底的。不知掌权的人是怎么考察的说他有病啊!

罢免、提拔的制度,本来是考察贤能与否,以决定免退不贤者和进用贤者。人有病与否,却是有原因的。考察贤能与否,不能依此作为根据,何况说他有病,竟然不是真的有病啊!人贤能与否,藏在思想深处,表现在任期间办事的成绩上,其奥妙难以发现,而表面上相似,容易迷惑人,所以考察常常出现失实。不像有病与否,可以从形体外表上断定。现在所谓有病(与否),其考察的错误尚且如此,那么对于贤能与否的考察,就可以知道了!这就是我深有感触的原因啊。

还有让人奇怪的。古代尊重老人而不要求说好话。作为老师,是要大家去侍奉他,而不是要他来侍奉大家。这就是所说的他是用道理得到人民的好感和拥护。(现在)要求他筋骨强壮,考核他体力武勇,这就是他一直待在多余无用的杂流官员之末的缘故啊。

程君的同事,和他所教的学生,都为程君的离开感到遗憾,说他没有病。我特意考察当今的错误,而提到古代合宜的道理,让人知道程君即使真的有病,也不应该让他离开啊。

程君离职后,倾尽(用尽)你的所学,来教育家乡的年轻人。在山水之间徜徉,步履轻快,敞开肚子吃饭吃肉,精神抖擞,自得其乐。倘若有客人惊讶地问起:“您怎么没病啊?”姑且回答他:“过去有病,现在已经好了。”不也是可以的么?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能有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千百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注:?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之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

注: 汲汲营营:匆忙地、不停息地工作、谋划。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修之于身”的一组是(  )

①修于身者,无所不获

②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③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④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之间者,皆可悲也

⑤而后世更千百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⑥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当时的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基本上无功,更无著述,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论述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圣人之所以不朽,是因为首先做到了“修之于身”,认为“立德”才能“立事”“立言”,对当时有些学者只埋头于著文“立言”,而不注重修身,发出由衷的告诫。

D.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比喻言辞华丽工整,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解析: 选C。①②两项都是表现“修之于身”的重要性。③表现徐无党的文才斐然。④表示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立言”上。⑤表现颜回的品德高尚,说明修身的重要性。⑥表现有些人虽然建立功业,却没有著作问世。

解析: 选D。D项,这个比喻意在说明这些人竭尽全力进行创作,最后全部归于泯灭消亡,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间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相同,全部腐朽、消灭罢了。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草木鸟兽及世人有分别,他们即使死去,也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成为圣贤并且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著作了。

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没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加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回,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回。颜回能够永存不朽,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何况是著作呢?

我曾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多的达百余篇,少的也有三四十篇。文人虽多不胜数,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言辞工整,但好像草木的花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全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亡,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大概都是这样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没有不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得用一辈子工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名声显著于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想挫一挫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同时,我自己本来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尚志斋说

[元]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驰焉以嬉,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干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之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立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 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解析: 选C。③阐明了实现目标的途径。⑥是作者对黄济的劝告

解析: 选C。C项,并非强调“善教”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你们)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的人所确立的目标。于是挑选好你的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精神,积蓄你的力量,站正你的身子,遵守射箭的方法,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拉满,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以求射中靶心罢了。如果靶心没有树立,就没有专一的方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也会一片茫然,不知(箭)要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随意地把箭发射出去,开始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交朋友的,因为他没有目标。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大概能够稍微有些警惕了吧!求学的人要想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这就是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志向(如果)没有确定,就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浮不知抵达的地方(或不知要到达哪里)。这种人不沦为荒诞无知的人,大概很少吧!这是立志的最首要因素。

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追求实现目标的方法了,这尤其是没有志向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拜师、交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居家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懈怠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要因之而丧失;身处患难、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屈服,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罢休。这就是立下志向始终不要改变啊。

所以如果立下了志向,即使是想成为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终究会成功。”又说:“用心专一,不分心,就可以精力集中,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借天生智慧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谈到志向,何况我们这些特别愚昧无知的小人物呢?恐怕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规定,严格却没隔阂。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请我(就斋名)写一篇说。我提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感到黄济的要求是烦扰。黄济啊,还是想(怎么)立志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