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5)
23.“窃比于我老彭”,孔子把自己比作名气远不如自己的“老彭”,怎么理解?(2分)
答:
24. 孔子对文化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有人说,这种做法不利于创新;有人说,这种做法有利于传承……请说说你对孔子这个态度的看法。(3分)
答:
23.(1)表现孔子的“孙(逊)以出之”的君子之风,在文化传承上的谦逊向学的品德。
(2)“周监于二代”,老彭为商代贤者。此语表现孔子在“克己复礼”上的文化自觉性。(另外解说,能自圆其说,亦可)
24.(自圆其说,酌情给分。但一定有明确观点,分析理由或依据。)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①之,不处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③成名?君子无终食④间违仁,造次⑤于是,颠沛⑥于是。”
【注】①道;指正当手段。②不处:不要。③恶:怎么。④终食:吃完一顿饭。⑤造次:仓促之中。⑥颠沛:危急困难的时候。
23.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人们要仁义,但也承认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B.孔子认为,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C.孔子主张,富与贵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
D.这一文字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在颠沛流离的时候应该遵守的道德。
24. 孔子对“富与贵”的相关主张,今天还有价值吗?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3分)
23.D “在颠沛流离的时候”说法有误,应该是不管处在什么时候都须臾不可或离的道德。
24.孔子认为富与贵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个主张今天还非常有价值。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社会的公平。因此,提倡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干__伍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文化的批判继承。 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饭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吏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夏五月,侯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痞。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摩》)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á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 迄:到
B.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归:返回
C.夜尽一烛为率 率:规则
D.被旨知湖州 被:接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计无所出而还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连守两郡,竭其俸人以事铅椠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哀吾生之须臾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明诚“痴爱金石”的一组是
①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②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饭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③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
④遇书吏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⑤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
⑥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A.《金石录》是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的学术著述,本书整理了从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的所有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
B.赵明诚在太学做学生时,每月初一、十五偷偷离开学校,出去典当衣服购买碑文,回家后和李清照互相欣赏,反复玩味,觉得自由快乐。
C.赵明诚在赴召途中奔驰劳累,冒酷暑,感染成疾。李清照前去探望,当看到丈夫时,发现丈夫已是病入膏肓,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D.本文以其质朴和凝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悼念亡夫、追思故物的心情。从中可见夫妻二人志同道合的情趣和深厚感情。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诐(bì):不正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顾:不过 B. 请备论其效 备:准备
C. 此理而谕之也 谕:使……明白 D. 悟则明,惧则恭 恭:谦逊有礼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范睢以无王耻秦
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B. 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C. 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游说炽于列国
D. 自是世有其人
以机智勇辩济其诈
7、 全都符合作者“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的进谏方法的一项是( ) (3分)
①、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②、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
③、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④、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
⑤、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
⑥、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表示自己要向龙逢、比干和苏秦、张仪学习,效法他们的忠心和和游说方法,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D.文章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第三段加“ :”部分断句。(4分)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3分)
②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 (3分)
5.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备:完备,全面。
6.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C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靠;B. 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因果关系;D.代词,这样的/代词,他的。
7.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③⑤不在作者提倡的五种方法之列。
8.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学习龙逢、比干他们的忠心,但是不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苏秦、张仪的方法,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心地。
9.10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1)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8047a715d25d8b01.gif]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 每对4处得1分)
(2)
①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
(“与”译为“赞成”,1分;“少”译为“贬低”,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
②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
(译对“百一”、“十九”得1分;“说”译为“游说”,1分;译对句子大意得1分)
参考译文: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如果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适当的方法,那么君主比唐尧、虞舜还稍差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不听从一百次的,何况是拒绝忠言的君主呢?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三游洞序 唐:白居易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①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②之郡,与知退③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④,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搏,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异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⑤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乃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⑥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释:①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②诋(zhī)命:遵命。之:往。③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④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⑤矧(shěn):况且。⑥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微之反棹送予 反:调转B.其怪者如引臂 引:张开
C.率仆夫芟芜刈翳 芟:割除D.迨旦将去 迨:将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文章叙写了三人同游三游洞,各赋诗题壁的经历,本文是白居易为三人游洞诗所写的序。
B.本文写三人相会的情形着墨不多,但从“微之反棹送予”这一细节中,则可体会元白二人的深挚情谊。
C.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是文章的重点,三游洞内景致的特点可用险、惊、幻三个字来概括。
D.本文叙事简洁有序,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质朴明畅,堪称游记小品文中的佳作。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3分)
译:
(2)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3分)
译:
2.D(迨:将近)
3.D(“直抒胸臆”错,文中表达感情是含蓄的)
4.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
5.(1)即使有敏捷(或出色)的口才,也不能描绘(或说出)这美丽的景色(或情形)。(“虽”1分,“名”1分,大意1 分)
(2)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此深深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吗?(“喻”1分,“是”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平定淮西节度使叛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忠州刺史的官职,微之从通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虢州长史的官职。第二年春天,我们各自遵命前往任职的地方,和白行简一同前去。三月十日,我们三人在夷陵相会。第二天,微之调转船头送我,到了牢关。
第二天,我们将要离别但是不忍心分别,彼此牵引着船在江上来回航行了很久。酒兴正浓,听到石缝间有泉水的声音,于是下船上岸,徒步走入崖岸缺口。开始见到的是石头,有的好像多层重叠在一起,有的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那些奇怪的石头像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接着看到了泉水,奔泻喷涌而出,那奇特的水流像悬挂的白绢,像绵延不断的线。于是我们彼此都赞成把船拴在岩石下面,带着仆人、船夫割倒杂草,清除障碍,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休息一会再向上攀登一共四五次。上下察看,不见有人的踪迹,只有水和石头相互碰击,水流清澈,石头鲜明,像珍珠一样的水珠洒在像玉石一样的石头上,水花四溅,赏心悦目,悦耳动听。从未时到戌时,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景色不愿离开。一会儿,石峡之中光线昏暗了,月亮破云而出,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透明精巧,云气在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的形象。即使有敏捷(或出色)的口才,也不能描绘(或说出)这美丽的景色(或情形)。
然后,一夜没有睡觉,等到早晨即将离开,喜爱这奇异的景色(我们)依依惜别,一边感叹一边交谈。知退说:“这样的景色美妙极了,世间还能有几个呢?为什么此洞下面和渡口相通,多年来却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此深深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吗?”微之说:“这句话确实对啊。况且,人和人之间相逢是很难的,这样美丽的景色也不容易得到。现在我们游人相逢和奇美的景色在这里都遇到了,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让我们各自写二十韵古体诗,在石壁上书写下来。”于是让我作序记叙这件事。又因为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游览这里,所以题目为“三游洞”。三游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处的北峰下面,在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想要将来喜欢游玩的人知道,所以详细地记载这件事。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②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节)
注:①:伥伥,惆怅的样子。②道胜者:道理懂得多的人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而读之 发:打开
B.夫学者未始不为道 为:探求
C.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 工:精细工巧
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 何其:多么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欧阳修表达谦虚之意的一项是( )(3分)
A.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
B.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C.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
4.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虽受人尊敬,但仍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他好学自谦的话。
B.很多求学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
C.欧阳修说吴充若追求不止,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难的,有说客套话的味道。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3分)
译文:
(2)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3分)
译文:
2.D (何其,这里是两个词,“为什么”“他”)
3.C (只是陈述了“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以为自己的学问足够了”这样的事实)
4.A (说的是吴秀才,不是欧阳修)
5.(1)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盛大浩然有不可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
(采分点:“沛然”:盛大浩荡的样子;“御”:阻挡;各1分,整句1分,共3分)
(2)如果道理完全通达,(文章)即使于广大的天地间驰骋,在幽深的渊泉里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采分点:“充”:领悟、完全通达、悟透、;“虽”:即使、就是;“之”:到、到达,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盛大浩然有不可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是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充分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还没通达啊。如果道理完全通达,(文章)即使于广大的天地间驰骋,在幽深的渊泉里沉游,也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勉励我取得少许进步,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子曰:“邦无道,富且贵,耻也。邦有道,贫且贱,耻也。”(《论语·泰伯》)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结合选段,谈谈孔子与孟子各自以什么为耻辱?
(2)结合选段,谈谈儒家认为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耻辱观?
[2aa2c77bee676d75.jpg]
译文:孟子说:“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孟子说:“ 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 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 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孔子说:“国家有道却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却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出关与毕侍郎①笺(清)洪亮吉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朝发蒲坂,夕宿盐池,阴云蔽亏,时雨凌厉。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②,涂危入栈。原林黯惨,疑披谷口之雾;衢歌哀怨,恍聆山阴之笛。
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③之遗笺尚存;披其繐帷④,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⑤,经月而难痊;昌谷⑥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恤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成,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⑦。冀其游岱之魂,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⑧,衔酸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祀⑨,亦盛事也。
今谨上其诗及乐府共四大册。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今不敢辄加朱墨,皆封送阁下,暨与述庵廉使、东友侍读,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可传,方乎古人,无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启,不宣⑩。
注: ①毕侍郎:毕沅,乾隆时进士,官至湖广总督。②衖,同“巷”。 ③阿妳:母亲。④繐帷:灵账。 ⑤相如病肺:据《史记》载,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如糖尿病,古人误以为肺病。⑥昌谷:唐朝诗人李贺 ⑦论髓:即沦肌浃髓,比喻感受之深。⑧旐:画龙蛇的旗,此指出丧时的灵旌。⑨风兹来祀:即劝勉后人。风“同讽”,劝。⑩率启:草率地禀告。不宣:不尽,即书不尽意的意思,旧书信的结尾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 易:改换 B. 盖相如病肺 病:疾病
C. 复发德音,欲梓遗集。梓 :出版 D. 必乖余之旨趣矣。 乖:背离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毕侍郎“高风厚谊”的一组是(3分)( )
①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②生则为营薄宦
③省其遗言,为之堕泪 ④死则为恤衰亲
⑤复发德音,欲梓遗集 ⑥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始写旅途匆匆行踪,挚友新亡,心中苦悲;但作者没有孤立地去写这种心情,而是在描述沿途景象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了哀伤之情。
B. 文章第二段将料理丧事的经过写得比较简单,但在泛泛地讲述事情时将丧事的处理和对挚友的回忆、评价、悼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了对毕侍郎的感激之情。
C.信中说:“盖相如病肺,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即是对黄仲则刻苦作诗的赞扬,也是对他不爱护身体的委婉批评。平日这样刻苦作诗,临终时必然对自己的诗作非常重视了,所以信中又说:“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
D. 这封信感情诚挚,用典贴切,生动感人,从中不仅可以学习为文之法,也可以学习为友之道。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之遗笺尚存。(3分)
(2)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3分)
2.B(.病:患病,动词)
3.D. (①讲的是黄仲则③⑥讲得是作者自己)
4.(叙述的教详细,第二段没有表达对毕侍郎的感激之情。)
5.(1)(我)看到他的七尺遗棺,用过的书籍满了箱子。(我)按着他的书桌,(发现)他写给阿母的遗书还在。(“箧”1分,“抚”1分,句意流畅1分)
(2)他平日与亮吉素有交谊,只是所持言论常有不同,(他)曾经开玩笑地对我说。(“雅”1分,“戏”1分,句意流畅1分)
[ffeadd18fe262189.jpg]太阳西沉之际,我才抵达运城西寺省视黄君仲则的棺柩,看到他的七尺遗棺,满箧的书籍。我按着他的书桌,发现他写给阿母的遗书还在;披开灵帐,那个从故乡带来的侍僮已经离去。他生前如同司马相如患消渴病,长年累月难以痊愈;又象李昌谷苦吟呕心,到了临终的时候才感到后悔。还有那些经过他校读过的书籍,散乱地堆放在书桌上,到了不能动手书写的时候,他还用手指在书上画着。这正象杜鹃临死,还在拚力哀叫;鸷鸟将亡,还希望留下强劲的翅膀;这就是丢弃一生事业,留恋身后名声的人呀。
[8a9bbeb5c89ccb92.jpg]
现在呈上他所写的诗和乐府四大册。他平日与亮吉素有交谊,但持论常有不同,他曾经对我戏言:“倘若我不幸早死,遗集经过你订定,一定会违背我的志趣。”回想他的遗言,不禁令我潸然泪下。现在我不敢草率品评,把原稿都封送阁下,请您与述庵廉使、东有侍读共同删订定稿。就以他的成就来说,已经足以传世,与古人相比,做为一个述作者是毫无愧色的。只是草稿都是他手写的,别无副本,刊刻后希望付给他的遗孤,作为先人遗泽永久留念。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②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⑴ 请简要概括孔子和有子对“仁”的看法。(2分)
答:
⑵ 结合有子的言论谈谈儒家是如何看待“孝悌”的?(4分)
答:
答案:
⑴ ①孔子认为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②有子认为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2分)
⑵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4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注: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根据原文填空。(3分)
君子追求 和 ;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 上往往存在错位。
(2)根据文,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3分)
9 . (1)(3分)善言 善道 轻重(每处1分,有错别字的该处不得分。)
(2)(3分)修养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