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辙《六国论》,完成下面试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齐、楚、赵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隙:矛盾
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为之深思远虑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B.而在韩、魏之郊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 智勇多困于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下面是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 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D(隙:空虚)
【小题】
C(皆连词,表被动。A代,此/助,补语标志。B连,表并列/连,并转折——也有说是承接。D代,他们/代,那些)
【小题】
B(“态度至关重要, 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错。是这两国的地理位置重要,堵住了秦国东进之路)
【对照译释】——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边面积只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不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国境;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也不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土地。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殽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为忧。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得韩、魏的人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怕的。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在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而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趁机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事啊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時,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那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內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橫的秦国,他們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韩、魏因屈服而归顺秦国,从这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而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疆域內保存自己的国家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是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毀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他们的国家,这怎不令人悲哀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杰,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侯制作侔神明(相等)
B.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以往)
C.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开辟)
D.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谋略)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白“表明心愿”的一项是 ( )
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②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
③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④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
⑤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⑥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借谈士之口开篇,不卑不亢地赞美了韩荆州对士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B.和李白的其他诗篇一样,本文既表明了他的心意,又不失清高自负与傲岸的个性。
C.全篇时而虚说,时而实写,语言明快流畅、自然奔放。
D.文章历举先贤奖掖后进的大量事例,是为了让王允能赏识自己。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C.(应为“征召、聘请”)
【小题2】C.(②指君侯,⑥指王允)
【小题3】D.(系张冠李戴,应为“韩朝宗”)
参考译文:
李白我听天下议论时事的人们聚在一起都说:“活着不一定要被封为辖区有万户的侯爵,但希望一定要结识韩荆州。”您为什么令人景仰到这样的程度啊?难道不是因为您拥有周公的风范,亲自践行“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殷勤待客之道吗?因而致使天下的豪杰俊才争相归附于您;一旦被您赏识,便如跳进了龙门,声誉立即提高了十倍。所以藏龙卧虎待机而动的人士,都想从您这里获得声誉和肯定的评价。君侯您不凭自身的富贵而傲慢待人,不因他人的贫寒卑贱而忽视他,那么众多的门客里自然就会有自荐的毛遂,假使我李白能有机会脱颖而出,我就是毛遂那样的人。
我本是祖籍陇西的一个贫民,后来流落到江汉一带。十五岁时喜好剑术,四方拜访封疆大员。三十岁时写的文章到处求教当朝显贵。虽说我身高不到七尺,但是雄心壮志却超越万人。王公大人们都赞赏我的气魄和节操。这是我以往的抱负和经历,怎么敢不向君侯您尽情倾诉呢!
君侯您的著作等同神明,德行感动天地,文章能阐明自然运行的规律,学问能明察天道人事的粗微。希望您能够和颜悦色、以诚相待,不要因为我傲然长揖而被拒绝。如您能以丰盛的筵席接待我,请允许我一天写出万言的文章,我也像袁宏那样靠着马背一挥而就!当今天下的士人都把您看作是评定文章优劣、衡量人才高下的宗师和权威,一旦经您的认可,就可成为优秀的读书人。现在您又何必舍不得台阶前尺寸之地来接待我,不让我李白扬眉吐气、直上青云呢?
从前王允当豫州刺史,上任途中就征召荀爽为从事;到任后,又任用了孔文举。山涛当冀州刺史时,选拔了三十多个人才,其中有的后来担当了侍中或尚书等要职,这件事被前代人传为佳话。而君侯您也一开始就举推荐了协律郎严武,让他进入朝廷当秘书郎。其间还举荐了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他们有的是因为才能出众而受到重用,有的是因为德行清白而获得赏识。我常看到他对您感恩戴德,发自肺腑;时时激励自己,奋发出忠贞义烈的精神。我李白因此而深受感动,认识到您能将自己的一颗诚心,全部交付给诸位贤才。所以我就不再去投奔他人,而愿意委身于您这位举国知名的大人物了。假若您一旦有什么急难之事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为您效力!
再说一般人并不都是尧舜那样的圣贤,谁能够尽善尽美呢?我李白在政治上的谋略计划,怎么敢自己夸耀呢?至于说到诗文著作,我虽已积累成册,本想请您过目,又怕这些浅薄的小玩艺,不合乎高人贤哲的口味。假如您能赏脸,愿意看我的劣作,请求您赐给我纸张笔墨,并派来抄写的人。然后我就回去清理好安静的屋子,将文稿誊抄清爽后呈送给您。或许能使青萍宝剑、结绿玉在薛烛、卞和那儿受到鉴赏,提高声价。希望您能恩顾于我这个地位低下的人,大开夸奖、赞美之恩,恳请大人考虑我的要求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以书干韩王 干:触犯
B. 大王斩臣以徇国 徇:示众
C. 以售其言 售:实现
D. 乌足愍哉 愍:怜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宽则宠名誉之人
儿之成,则可待乎
B.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 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D. 敢问何反也
大王来何操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B.作为韩王的使者,韩非游说秦王,竟"上书"称凭着秦国的条件,只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能称霸天下。
C. 扬雄认为,游说人主当"忧"在不遵循道义,如果过分地看重说辞要符合人主的心意,就会不择手段。
D.战国时游说之士的"宗国"观念不强,以韩非为代表,他们游说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主__价值。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A(干:求。)
【小题2】C(而:均为连词,表顺承。A则:连词,上句表比照,就;下句表假设的结果,就。B于:介词,上句表被动,被;下句表对象,向。D何:语气副词,表疑问,怎么;下句,疑问代词,什么。)
【小题3】A(韩非最感忧心的是"治国不务求人任贤""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廉直不容于邪枉"等。)
参考译文:
韩国国君韩安向秦国献上领土和玉玺,请求作为秦国的附庸,派韩非出使到秦国致意。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说。他看到韩国国力日益衰弱,多次上书给韩王请求录用,韩王不能任用。于是韩非怨恨韩王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任用贤能。反而选拔浮夸、淫乱的蠹虫之辈,把他们安置在立有功劳能办实事的人之上;国家形势缓和时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士人,国势紧急时就征用那些戴盔披甲的武士;平时供养的人不是能够任用的人,战时能任用的人不是平时供养的人。他为廉洁正直的人不被奸邪不正的权臣容纳而悲伤,考察了以往的得失成败的变化,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十多万字。
秦王听说韩非的贤名,想见他。韩非替韩国出使到秦国,趁机上书游说秦王:"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下达赏罚严明,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冒死希望拜见大王,陈说用什么办法打破各国合纵联盟的大计。大王若真能听从我的意见,那么,您如果一举不能将天下的合纵联盟拆散,赵国不被占领,韩国不被灭亡,楚国、魏国不来臣服,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主的功名不能成就,四周邻国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实的人。"秦王读后,心中喜悦,但没有任用他。李斯忌妒韩非,便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替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却又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放他回去,这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杀了他。"秦王认为李斯说得对,便把韩非交给司法官吏治罪。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陈述冤情,但无法见到。后来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扬雄《法言》上说:有人问:"韩非著《说难》篇议论游说之难,因而他自己最终死于'说难',那么冒昧地问,他的行动与言论为什么相违背呢?"回答说:"'游说之难'大概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吧!"那人问:"这是为什么?"答道:"君子依照礼仪行动,按照道义停止,所宣扬的学说合乎礼义就前进,不合乎礼义就后退。有所证实而不担心自己的主张不符合别人的心意。去劝说别人而又顾虑自己的说词不合别人的心意,那么就会各种手段没有不用的了。"有人问:"韩非正是担心自己的主张与对方心意不合,不是吗?"答道:"游说他人却不遵循道义,这是值得忧虑的。如果遵循了道义却不合他人的心意,便不必担心了。"
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从而推广到亲近别人的亲人,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而推广到热爱别人的国家,因此功勋大、名声好,从而享有百福。现在韩非替秦国出谋献策,却首先要使他的祖国覆亡,来实现自己的主张,罪过本来是不被诛杀所容的,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呢!
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日:“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闻之过过:错误。
B.天子受籍受籍:授位或赐给封地。
C.立为大伯大伯:即“太伯”,霸主。
D.惟恐失抎之抎:通“陨”,坠落。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B.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我欲因之梦吴越。
C.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毂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于是举士五人任官。吾祖死于是。
8.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理解: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理解:宣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
理解:于是宣王快步走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去。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理解: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让自己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9.下列全都能表现齐宣王有得到人才愿望的一项是()
①先生徐之,寡人请从。②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③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④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
⑤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A.②⑤⑥B.①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公王斗具有“直言正谏”的可贵品格,这从“斗趋见王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B.王斗列举先王桓公的事迹,并拿桓公与宣王作比较,直接指责宣王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使宣王勃然大怒。
C.齐王虽然有得到人才来治理国家的良好愿望,但因缺乏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致使齐国贤才未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应有的开明,这样的君王值得称赞。
6.D
7.C
8.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