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题。

情采(节选)

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①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②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③之上,其为彪炳缛采明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④,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⑤,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攡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注释

①沦漪(lúnyī):水的波纹。②鞟(kuò)同犬羊:《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去了毛的皮革。③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 ④黼黻(fǔfú):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⑤贲象穷白:《易经》中贲的卦象最后一爻是“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资:凭借,依靠

B.故体情之制日疏 体情之制: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

C.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心理:内心情感

D.吴锦好渝,舜英徒艳 渝: 改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五情发而为辞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何以明其然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反所以失鱼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乃可谓雕琢其章 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一项是

A.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

B.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C.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D.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作者认为有纯正充沛的思想感情,又善于运用健美的文采;情采交融,这才能说服读者,打动人心。

B.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文而造情”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情而造文”的不良倾向。

C.作者指出“采滥辞诡”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应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D.作者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译文:

(2)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译文:

(3)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译文: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小题】(1)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

(2)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那细腻的感情。

(3)言辞凭借文采才能传播久远,确实呀,这是一个经得起验证的真理。


解析:

【小题】C

 [解析]心理:文章的思想内容

【小题】D

[解析]D项两个“乃”都可解释为“才”。A项第一个“而”表承递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而”可释为“才”“方才”;B项第一个“其”为“他们”,第二个可译为“自己” ; C项第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二个是表示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手段、方式等。

【小题】D

[解析]此句意为“连缀文辞运用文采,为的是要表达思想;要是文彩浮滥、言辞虚伪,那么思想内容会被遮蔽得愈加模糊”,这应是由“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的现象引出的推论。

【小题】B

[解析]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此处将两者张冠李戴。

【小题】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虚”“文”“质”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2)句重点关注“蹊”“实”“树”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3)句重点关注“诚”“验”两个词,每处1分,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至于抒发思想感情,铺陈描写万事万物,用文字刻划内心活动,在纸上组织文辞,文章应当光彩焕发、文采繁富是很明白的了。所以构成文采的途径有三条:第一种叫形中之文,是靠青、黄、赤、白、黑五色构成的;第二种叫声中之文,是靠宫、商、角、征、羽五音构成的;第三种叫情中之文,是靠喜、怒、哀、乐、怨五情构成的。五色相调,便会呈现漂亮的花纹;五音相配,就会形成美妙的乐曲;五情抒发,便会产生优美的辞章。这是天然的规律啊。

思想感情是文采的经线,言辞是思想内容的纬线。只有经线正了,用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内容确立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作文章的根本法则。

从前《诗经》的作者写的诗歌,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后来的辞赋家写作辞赋,是为了创作而故意造作感情。凭什么知道他们是这样的呢?因为《诗经》的产生,是由于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这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才创作文艺作品。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来就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借此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所以为了抒发感情而写的作品,语言简练而真实;为作文而造作感情的作品,文辞繁杂且空泛失真。可是后来的作者却采用浮泛的语言,忽视真情实感,抛弃了古代《诗经》的传统,效法近世辞赋的弊病,因此表现真实感情的作品日渐稀少,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篇章却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热中于高官厚禄,却空泛地吟咏田园的隐居生活;心里老是牵挂着繁忙庸俗的政务,却空洞地描述尘吐之外的情趣。真情实感没有一点,写的跟想的恰好相反。

桃李从不自夸,人们自然会在树下踩出一条条小路,那是由于枝头有果实存在。相传男子种出的兰花不能发出幽香,那是由于他们没有那细腻的感情。像草木那样微小的事物,尚且要依赖感情依靠果实,何况文章,以抒情述志为本。写的作品与自己的心志完全相反,这样的作品难道值得效法!

 运用辞采,为的阐明思想,辞采泛滥,反而掩蔽了内容。正如以翠绳为钓丝,以桂花为钓饵,反而钓不出鱼来。古人说:“言隐荣华”(言论为辞采所掩),正说的这个道理。《诗经》说“衣锦裂衣”(穿锦衣时,加一件麻布罩衣),怕的是锦绣过于华丽。《易经》说“白责无咎”(由彩饰归于白色,不惹麻烦),贵在华丽重归于朴素。倘使把思想作为重要的标准,把感情放在正当的地位,按照情感来运用声腔,根据思想来驱遣辞藻,使文采不致掩盖了内容,博雅不致淹没了情性,正采光艳照人,杂色屏弃勿用,那才是善于为文,可说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了。

    [结语]

    赞曰:言辞凭借文采才能传播久远,确实呀,这是一个经得起验证的真理。内心活动真实地表现出来了,文采才能丰富多彩。过于华丽的吴锦容易变色,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徒然娇艳,只有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①。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②,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③。’盖自是台无馈也④。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注释] ①鼎肉:朱熹《四书集注》云:“鼎肉,熟肉也。”②稽首再拜:稽首,古代跪拜礼,行礼时两手拱至地,头至手,不触及地。再拜,拜两次。据考,稽首再拜称为“凶拜”,而下文再拜稽首称为“吉拜”。③伋:子思的名。④台:始。一说主管国君供奉的部门。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②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③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题】 ①(子思)到了最后,把缪公派来的人赶出大门外,面朝北跪下磕头,然后拱手拜了两拜,拒绝接受礼物。 ②如今才知道君王是把我当犬马一样畜养的。

【小题】国君尊贤,最关键的是让贤者发挥作用,物质待遇并不重要。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多次问候,多次赠送肉食。子思很不高兴。最后,把缪公派来的人赶出大门外,面朝北跪下磕头,然后拱手拜了两拜,拒绝接受礼物,说:‘如今才知道君王是把我当犬马一样畜养的。’打这以后就不给子思送东西了。喜爱贤士,却既不提拔任用他,又不能按恰当的方式供养他,能说是喜爱贤士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不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①君子应当具有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品格。②因为孔子以为“和”是有原则的,凡事都讲“和”,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是行不通的。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据文意并联系孔子思想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做人)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做到恰当为可贵。古代那些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是,若有行不通的地方,还一味地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贾谊论》

北宋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君子之所取远者,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①,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yuè)然③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恒。②昼:地名。③趯然:跳跃的样子.趯,同“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兴。

B.虽三代何以远过 过:过错。

C.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 略:占据。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 沮:失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是故非聪明睿哲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B.君子《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C.王其庶几召我 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下列对苏轼所述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的才华足够做国君的左膀右臂,可是终于没被国君重用,原因主要不在国君不识才,而在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

D.君子要成就一番远大事业,要等待时机,在时机未到时,要能忍受住困穷,贾谊致命的弱点是不能忍受困穷。

C.像贾谊这样的王佐之才,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前提条件是上得其君,下得其臣,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

D.苏轼的结论是做人君的既得到贾谊这样有抱负、有才华的臣子,就应该避其短,尽早起用,否则,这个人才就会像贾谊一样夭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2)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3)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D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

【小题】B  过;超过。

【小题】A、  则;均为连词,就。且也.B、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C、其:语气副词,表示揣测语气,译为“也许、大概/代词,代贾谊;D.之;结构助词,译为“的”/动词,译为“去,到”。

【小题】C 属作者论述作文的因由。

【小题】 D  苏轼的结论分两面说,一是说人君,一是说 “如贾生者”,这里只说了结论的一面,没有说另一面:“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小题】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虽然是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它?遇到象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象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绛侯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的做法而采纳新政,也真是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啊。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若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斥退了所有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大半个中国,大概就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象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象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强弱之辩

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①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强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

(选自唐.罗隐《两同书》)

[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ò):停。此指消除。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夫________②宗________③金________④至________

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

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

3.强与弱是相对的


解析:

1、关键词:②宗:推崇

2、疑难句子: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保留原语气

3、根据文章开头“夫强不自强,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可以分析出来

 [文言知识]

“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

【译文】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水虽然柔弱,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看法及分析略。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你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尚情怀?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

1 安贫乐道

2 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解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④小数,靡不为之,竞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日:“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日:“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且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与?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ra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暴巫投魃(ba):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祈雨,驱赶旱鬼。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厌禳小数,靡不为之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B.吾分然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C.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其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且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斥鹅笑之日:彼且奚适也

B.吾生不幸为异类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寄托作者的见解,即通过某年大旱无雨而后久涝,庄稼不生的事实,写出灾情严重,揭露官吏无能的现实,可谓独具匠心。

B.文章写白驴托梦给镇阳帅属下,义正词严地驳斥了灾由怪说和官吏举措的荒谬,构思巧妙。

C.妙为自己蒙冤之辩,分四个层次:先诉身世不幸;再诉镇阳帅听信怪说之荒唐;三诉古今救旱方法之多,焚“我”之法荒唐;四诉只要“有利于民”死不足惜。层层深人,理直而气壮,将怪诬之说驳得体无完肤。

D.文章结尾以“未几而雨,潦溢伤禾,岁卒以空,无人复议驴”作结,呼应开头,不仅说明白驴之诉是有力的控诉,也使读者深思。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解析:A.小方术、小技艺,天数、命运。B名词,本分;动词,分裂。C.动词,睡醒。D.名词,镇阳帅;动词,带领。

【小题2】B解析:B动词。A.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另提一事;副词,将要。C.动词,与“存”同义;介词,通过。D.与“元”连用;副词,竟。

【小题3】C解析:分五个层次。先辩不应当受“致旱之由”的诬陷。因为“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焚驴志》参考译文

    己未年间,黄河以北发生大旱,远近的庄稼都被烈日烤焦,老百姓没有依靠。镇阳帅自己说他很为老百姓的生计忧虑。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祭神消灾这类大小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也没有效果。日子长了,一些怪畀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碰巧有户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说:“这就是旱灾的祸根。云刚刚出现,白驴就仰头朝天呜叫,于是云就四散不留。这东西不杀死,旱灾怎么能结束?”一个人主观倡议,数万民众随声附和。

镇阳帅听说后,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捉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怎么跟我有关系呢?我不幸投胎成为了异类,又不幸落到了禽兽家畜的行列。

    负重驾车,任人吩咐;挨打受骂也只好承受,辛苦劳累、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的本分。再说这水旱之类的灾祸,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却要我受这样酷刑呢?不知是谁在诬陷我,可大帅却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灾祸有的是来源于上天,有的是人为的,人为的灾祸可以寻找追究责任,来源于上天的只好听之任之了。殷代大旱,商汤有桑林之祷,刚一开始祷告就下雨了;卫国大旱,是提醒卫国去讨伐无道之邢,军队刚出征就下雨了;汉时大旱,卜式奏请处死桑弘羊;唐时大旱,李中敏奏请斩杀郑注。能抗击旱灾的办法多的是啊,为什么不从这些历史往事中寻找办法呢?如果找下到办法,又无处归罪,那么就把责任推给上天,听之任之吧。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上天,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把旱灾说成是我的过错。咳,真是太不讲道理呀!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底下祁雨,驱赶旱鬼,就已经很迂腐了,现在这样做的话恐怕就更荒唐了吧?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为什么吝惜生命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来增加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这种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属僚,所以,我斗胆私自向你申诉。”

    属僚连忙向白驴道歉,睡醒起床之后,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起初,人们都很不高兴。

    过了不久就下起了犬雨。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于是又发生了水涝,伤害了庄稼,直到年底,一点收成都没有。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田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使于秦,窥以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撤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 寒心:胆战心惊。

B.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乏:荒废。

C.窥以重利 窥: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让:责备。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丹终不迫于强秦 得复见将军于此

C.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 于是相以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D.欲以成大事之谋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下列各句,全都直接表现太子丹“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

①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樊将军之在乎?

②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③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④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⑤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⑥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小题1】D.[让:推辞、推让。]

【小题2】A.[A项:两个“固”都是副词,作“本来”讲。B项:前“于”,介词“被”;后“于”,介词,“在”。C项:前“因”,介词,“通过”;后“因”,介词,“趁(机)”。D项:前“以”,介词,“通过、凭借、依靠”;后“以”,介词,“和、跟”(也可译成动词“率领”。)]

【小题3】D.[①表现秦王残暴及其后果。②是鞠武向太子推荐田光。③表现太子迎接田光时礼贤下士的情形。④虽是太子对田光所言,但表现太子尚有猜疑的心理。⑤是太子对荆轲所言,希望听到荆轲对救燕国的意见,表现太子对荆轲的尊重。⑥中“顿首”、“固请”都表现了太子的“下士”,即对荆轲的看重。]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又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或“为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