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 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 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 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 阴谋:暗中谋划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申叔时使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D.此之谓也 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人)罪则有之

B.可伐(晋)以广地

C.因以(之)诛罪人

D.夫为君崇德者(君)霸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一组是( )

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A


解析:

【小题1】“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

【小题1】两个“之”字都是助词,起提宾的作用。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于”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译为“到”;后者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者是人称代词,在这里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自己”。C项两个“则”字,前者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后者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小题1】所伐对象为“中行、文子

【小题1】③从正面证明了观点;⑤⑥从反面证明了观点; ③楚庄王放弃了对陈的占领是“知止”,得到了诸侯的尊重是“不辱”,说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⑤三国灭智氏是智氏不知足、不知止导致的结果。⑥智氏“好广地”是“不知止”“不知足”,“亡”是“殆”,从反面证明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①楚庄王占领陈,大夫祝贺,与“辱”“殆”无关;②楚庄王“遣卒戍陈”是不“知止”,会得到贪心的恶名是“辱”,与“修久”无关;④叙述智伯的不知足,不知止,与“辱”“殆”无关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楚厉王遇到危急的情况,用击鼓发出信号召集百姓来防卫。(有一次,厉王)饮酒,酩酊大醉,经过(鼓)误击了它。百姓(被)惊动,(厉王)派人阻止大家,说:“我喝酒醉了同身边的侍从开了个玩笑,错击了鼓。”(急忙赶来的)老百姓便都回家了。过了几个月,(真的)有了紧急情况,再击鼓(报警)时,百姓就都不来了。于是,(厉王)重新发布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__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__,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家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廉耻(节选)

明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吾观三代国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

②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

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捐廉耻( )(2)自致卿相( )

下列对第(2)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1

概述第(1)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

第(2)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

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小题1】(1)舍弃,抛弃(2)达到,求得

【小题2】B

【小题3】人不廉洁,违背礼、触犯义,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耻造成的。

【小题4】颜之推(1分)因为颜之推不得已而做官于乱世,但他仍然不媚俗,有骨气。

【小题5】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解析:

【小题1】2分

【小题2】2分

【小题3】2分

【小题4】1分

【小题5】每点1分,语言1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④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⑤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入人:与世人和谐。②捲捲(quán)然:勤苦貌。③佽(cì)非:人名。④罢:pí,通“疲”,疲劳,病弱。下同。⑤暍(yē)人:中暑的人。⑥龙渊:宝剑名。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阴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故万举而不陷

此物故非西产

C.赢缩、卷舒,与物推移

失其所与,不智

D.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让(安置)------到树阴下)

【小题2】A(两个“虽”字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其他三项,两个“故”字,前一个是连词,所以;第二个是副词,本来,原来。两个“与”字,前一个是介词, “跟”“同”;后一个是动词,相当于“结交”“亲附”。两个“必”字,前一个是副词,“一定”“必定”;后一个是连词,“如果真的”。)

【小题3】C(“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文言文参考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庄公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搧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靖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政治几乎三王之盛,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词,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割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史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颜共非笑,而予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予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较理而废,后来湖州长史以卒, 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受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也。与子美同时饭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迁。而子美独不闥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 怪:感到奇怪

B.韩、李之徒出 徒:徒弟、弟子

C.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岁数,年龄

D.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近:接近,学习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一酒食之过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 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东也

C.予举进士于有司 不拘于时,学于余

D.而子美独不幸死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死后四年,欧阳修才从苏子美的岳父家得到其遗稿,并集录成卷。

B.苏子美遭排挤挫折,被贬为民,漂流异乡,他的文章却大天下流传开来。

C.苏子美提倡古文,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

D.与苏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豪俊,后来全都晋稓官职,苏子美却不幸死去。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B  (徒:这类人)

【小题2】C  (A介词,因:介词。B副词,加强语气;代词,自己。C介词,被。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小题3】C ("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于文无据)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社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家的妇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谢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险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史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为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查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

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一样的一组( )

A:阳货欲见孔子 则修文德以来之 B:君子之德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守死善道 D:请事斯语矣 子路从而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共8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哂之 哂:笑

B.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吾与点也 与:赞成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如会同,端章甫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且硕茂,早实以蕃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 对学生十分了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译文: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解析:

【小题1】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小题2】C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3】从全文来看,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不过是讲得谦虚一点罢了。

【小题4】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①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②,人皆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原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贾谊集》)

注释:①孙叔敖,春秋时楚人,曾三度为楚相,有贤名。②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

解释:一( ) 后来( ) 处( ) 原( )

译文: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的官职,全城的官吏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有一个老人却穿着麻制的丧父,戴顶白帽子,在人家祝贺以后才来向他表示吊唁。孙叔敖把衣帽整理端正而后接见了他,(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的不贤能,让我做了楚国的宰相,全城的人都来祝贺我,独有您却是来吊唁的,难道有什么要说的吗?”老人说:“我曾听到这样的说法:身已显贵却待人骄傲的人,人民就背弃他;居于高位却擅弄职权的人,国君就嫌弃他;俸禄已丰厚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等候着他。”孙叔敖拜了两拜,说:“希望您再加指教。”老人说:“职位已经很高了,可是内心里要把自己看得更低;官衔越大,可是内心里越要把自己看得更小;俸禄已经丰厚了,可是要谨慎不能随便取用。你如果能认真地做到这三条,就完全能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注释: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解释:斯( ) 友( ) 以( )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 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形状可怕的样子)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 ,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明代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引决:引导解决

B.还是后人妆点语 妆点:夸张、粉饰

C.不岁月,异年谱也 次:依次排列

D.余今大梦将 寤:梦醒

把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寻梦”的一组是( )

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③繁华靡丽 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⑤惟恐其非梦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为《陶庵梦忆》写的序言。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却发挥得淋漓尽致。

B.本文以记叙为线索,介绍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又巧妙地嵌入了抒情和议论,全文虚实相依。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使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

D.文中作者用了邯郸梦的典故,说明自己富贵梦的破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哀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②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


解析:

 【小题】(引决:自杀。)

【小题】(①表现其无所归宿的狼狈,⑤表现作者“惧梦”。)

【小题】(“记叙”与“抒情”位置互换。)

【小题】见译文

【附参考译文】

    我国破家亡,没有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充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受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因果报应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夜气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排比,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小路,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事已非,但我却反而因此自己高兴。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做这个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忽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但还在弄雕虫小技,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具有慧业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改,正如卢生在邯郸梦已要结束、天就要亮的时候,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仿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其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还是烧不掉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 )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21.①鼓(弹奏) ②作 (站起) ③以(用)  ④让(谦让) ⑤唯( 难道) ⑥安( 怎么,哪里)

22.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23.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4.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


解析:

2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22、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运用的文言句式、必要时注意添加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参考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