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 不堪:不能忍受

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4.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断句: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

1. D

2. B

3.A


解析:

1. (解释为“不能”)、

2. (“耽林泉之趣”应侧重从作者对“从泉”的喜爱着眼,②陈述浣花溪得名原因,④陈述三股溪流汇集处建有一座桥,⑥曲解“趣”此处应理解成“急促”或“匆匆”)、

3.(“微景”不当,应是展现“全景”)

4.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5.(1)溪水四面环绕,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2)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

【参考译文】

出成都南门,左边是万里桥。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规尺、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碧玉、如翠绿的瓜,幽深地呈现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是浣花溪水回旋的地方。可是必得到草堂,才能称得上“浣花溪”这一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有三处溪流汇合在一起,在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轿夫说(这水)通向灌县,也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居住人家,溪水便常常被房舍遮住,不能看见;稍有空档,溪水便又出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过了桥,路旁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过了这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水,桥上有栏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像画得很是清俊古朴,不必求形似,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样子。还有一块石刻的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清幽,在东屯的地势险僻,两者互不雷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上天派这位老诗人(来此)为夔州增添奇妙: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微服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当时是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地方官邀请饮宴,官场人杂而浑浊,像石磬那样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溢四方。时近黄昏便匆匆回家了。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唐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

唐 决 水 涸 则 为 蝼蚁 所 食 掌 修 其 堤 防 补 其 缺 漏 则 鱼 得 而 利 之 国 有 以 存 人 有 以 生。

《淮南子》是一部由 (朝代) 时期的淮南王 (人名)主持编撰的诸子论文集。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

【小题1】唐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

【小题2】西汉  刘安

【小题3】国家要施行仁义,人要行善,才能得以生存。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与(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小题1】BC

【小题2】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 过:经过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 胜:优美的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 息:止息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 捐:弃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

译文:

(2)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译文:

(3)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译文: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过去阮籍遭遇晋国的祸乱,写作《咏怀诗》来表白志向。(“晋室 ”“见”各1分,句式顺畅1分)

(2)中外都庆贺安乐太平,要作深忧远虑,又怎么办呢?(“恬熙”、“长计”、“奚……为”,各1分,句式顺畅1分)

(3)人世间的是与非、太平与混乱,天地间四季的变迁,都如同随风飘落的万千树叶一般细小。(“理乱”、“眇”,各1分,句式顺畅1分)


解析:

【小题1】过,拜访。

【小题2】④句是写阮籍,⑥句是抒情的句子。

【小题3】不是建功立业而是隐居处世。

【小题4】略

译文: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在通州掌管专卖税收事务,我去拜访他。十六日,与他到州南的狼山游玩。

山上多古松,桂树、桧树、柏树好几百株,傍着山 势建筑成寺庙,寺庙在树间错落分布。最上面的是支云塔,高高地踞于山巅,万种景象尽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楼和准提、福慧等寺庵,也都极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苍翠环绕,与世俗尘世隔绝。侧身回望,江海滔天,几乎就在窗户之下。江那岸,昭文、常熟各山,山色高出蔚然的林际。时令正值中秋,海潮怒涨,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我与莼斋看到这些非常兴奋。

狼山是淮安、扬州以东最为雄险、特别美丽的地方。长江水从岷蜀经吴楚行程万里,到这里江水宽阔无边,与海汇合。江水控制着山川,分开中国与外国,造物者设下这样一个险要的地方,王公贵族认为这非常牢固,古今豪杰之士都重视这里的海防。

过去阮籍遭遇晋国的祸乱,写作《咏怀》诗来表白志向,登上广武山,慨叹时代没有英雄。现在我与莼斋幸运地处在这个时代,太平天国之乱早已平息,国内没有战事,境内没有外国人,同外国也缔结了坚明的条约,中外都庆贺安乐太平,要作深忧远虑,又怎么办呢?

我现在又更加地年老愚钝,被时代抛弃,只想处身世外,抛开许多烦事,在这座山上徜徉。在树的浓荫下采摘山沟的野花;在山上眺望大海,慷慨凭吊古代的兴亡之事;左手拿着书册,右手拿着酒杯,浅唱低吟、或躺或卧,来了却一生。人世间的是与非、太平与混乱,天地间四季的变迁,都如同随风飘落的万千树叶一般细小,对于隐居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来就书写,作了这篇游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虞:料想

C.而傅以善药 以:介词,用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隐藏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别人认为没什么,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说庸人误事、误国。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坐其次 次:旁边。 B.悟言一室之内 悟:面对面。

C.终期于尽 期:希望。 D.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所以游目骋怀

虽趣舍万殊 所以兴怀

C.引以为流觞曲水 D.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后之览者

下列对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和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B.文中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

C.文章后一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表现的是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D.文章中,作者生发出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总体表现了一种感伤情绪。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无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辞浅近,听者容易入耳;含义深远,教育价值自然就大,孟子把它作为“善言”的标准是很有道理的。

B.孟子所谓的“善道”有两条标准,一是理解掌握不难,二是施行运用的作用广大。

C.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注重自身的修养,从主动替别人耕田这样的小事做起,他就具有了君子的操守。

D.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很多,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这是世俗之人的通病。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句话与上面的选段表达了什么相同的道理?请简析。

答:

(1)C(“主动替别人耕田”错)

(2)两段都强调君子应从自己出发,然后推己及人的道理。孔子认为,从自己身边切近的事例中发现道理,推己及人,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这是成为仁者的途径。而孟子认为君子的操守应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选自 ,作者归有光, 代著名散文家。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墙往往而是( ) 殆有神护者(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 而母立于兹 B. 久不见若影 C. 汝姊在吾怀 D. 述诸小妹语曰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②余扃牖而居

③能以足音辨人 ④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 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 ③④也不同

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制稍异于前 B.将何往而非病

C.戍卒叫,函谷举 D.传其事以为官戒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可喜可悲”之事的叙述,抒发对项脊轩的深厚感情。

B.本文叙事以白描见长,如写祖母,只平平常常几句话和二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C.作者回顾母亲和祖母时,分别以“余泣,妪亦泣”和“令人长号不自禁”来抒写不能自已的悲痛,然而在怀念妻子时却不见类似的描写,这暗含着祖母母亲的去世带给作者的打击更沉重。

D.文末“今已亭亭如盖矣”之句摇曳生姿,除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意外,同时以乐景写哀情,含蓄地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哀婉惆怅。

翻译下列句子。

(1)(吾儿)……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小题1】

[c69136ba97273b1e.jpg]

【小题2】

[42cf0ca385b8df16.jpg]

【小题3】

[f5500c60cd105139.jpg]

【小题4】

[b14f2c207bc8db61.jpg]

【小题5】

[280279826726969f.jpg]

【小题6】

[3e724107c7abdd35.jpg]

【小题7】

[ce20801557e4d6f6.jpg]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略

【小题6】略

【小题7】略

用斜线(/)给下而画线句子断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蒋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选自《贞观政要》)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元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董壶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歹E/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共5分,每两处1分)


解析: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  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 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且言曰:“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堙毁而无改作,其不欲有所骚动,而思称祖宗所以悯仁元元之意殊甚。故人得私其智力,以逐于利而穷其欲。自虽蛮夷湖海山谷之聚,大农富工豪贾之家,往往能广其宫室,高其楼观,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乐、称上施耶?又况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而通判与之为之父母,则其人奚可不贤?虽贤岂能无劳于为治?独无观游食飨之地,以休其暇日,殆非先王使小人以力养君子之意。吾所以乐为之就此而忘劳者,非以为吾之不肖能长有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且夫人之慕于贤者,为其所乐与天下之志同而不失,然后能有馀以与民,而使皆得其所愿。而世之说者曰:‘召公为政于周,方春舍于蔽芾之棠,听男女之讼焉,而不敢自休息于宫,恐民之从我者勤,而害其田作之时。盖其隐约穷苦,而以自媚于民如此。故其民爱思而咏歌之,至于不忍伐其所舍之棠,今《甘棠》之诗是也。’嗟乎!此殆非召公之实事、诗人之本指,特墨子之馀言赘行,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于是酒酣,客皆欢,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而称其言之善。又美大其阁,而嘉其所以名之者,曰:“阁之上,流目而环之,则邑屋、草木、川原、阪隰之无蔽障者皆见,施侯独有见于山而以为之名,何也?岂以山之在吾左右前后,若蹯若踞,若伏若鹜,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施侯以客为知言,而以书抵予曰:“吾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如此,子其为我记之。”数辞不得止,则又因吾叔父之命以取焉,遂为之记,以示后之贤者,使知夫施侯之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其言如此。

(节选自王安石《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①墨子:春秋末、战国初人,墨家学派创好人,尚节俭。②褊迫:狭隘。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有堙毁而无改作作:兴建

B.往往能广其宫室往往:常常

C.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数:计算

D.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从容:跟从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为阁而名之”的缘由的一组是()

①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②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她千里。

③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④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⑤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⑥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组是()

A.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不同,没有在记游上刻意着墨,而是以记录大段语言来表明观点。

B.本文在结构上条理清晰,先撰写为阁原由,进而阐发命名原因,最后交待作者写作原因。

C.文中列举了周召公体恤人民的事例,以此来表明施侯建此阁是为了追慕贤人,纪念伟人。

D.施侯认为在地大物博的抚州,为官之人应当有闲日美地来观赏游玩,这样可以消忧解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

译文:

(2)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称上施耶?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

[5a3a74127255686f.jpg]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