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1 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 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无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
无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一种制度、规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 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可十二丈 可:达到 B.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刚好
C.山川之胜 胜:美景 D.美好不外见 见:显现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穷山之巅 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乳而下垂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 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分)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
【小题】A
【小题】A.
【小题】A
【小题】B
【小题】(8分)(1)(3分)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2分)(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3分)(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小题】(可:大约)
【小题】( A.穷山: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舍不得离开。 C.相继:一个接一个。D.流离:流落。)
【小题】(①②而:表修饰,地。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C.①动词,凭借;②动词,趁着。D.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小题】(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小题】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上(人世间)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经:原则,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 ②将以衅钟
C.①子夏之晋过卫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
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译文: 。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 。
1.B
2.A
3.B
4.翻译句子: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3)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1.信:真实
2. A①介词,“从”,②介词,“对,对于”;B两个“以”均为介词,“用”;C两个“之”均为动词,往,到……去;D两个“则”均为连词,就。
3. B句与例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句译为“齐宣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A为被动句,译为“我(庄暴)被齐宣王召见”;C为判断句,译为“(我)侯赢不过是东门的看门人”;D为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译为“有什么用处呢”。
4.无
附参考译文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所以说狗像玃,玃像猕猴,弥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舜让夔当乐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都归服。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
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 题。
世主有先生者①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申公巫臣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其楚王之谓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其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郭君出郭②,谓其御者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不以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
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③,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 ①“先生”:犹言“先觉”“先醒”也。②郭:古代小国。③块:土块。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 当:恰当,适合
B.宋人迎而复之 复:使……复位
C.曰:“何备也!” 备:准备
D.御自易以块 易:替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德行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忡,根本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
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
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做贤者的不易。
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译文:
(2)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
译文:
(3)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
译文:
13.文中第三段郭君发出“吾所以亡者诚何哉”的追问,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其中的原因。
9. C
10. A
11.A
12. (1)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
(2)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到二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
(3)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
13. 郭君灭亡是因为他“喜道谀而恶至言”,而且始终不醒悟,不悔改。
9.“备”:详备,周到。
10.A项都是助词,提宾的标志;B项分别为音节助词和代词;C项分别为副词”将要”和让步连词“尚且”;D项分别为疑问副词“怎么”和疑问代词“什么”。
11. 根本原因是”与民(者)不若其身”,有__之忧。
12.见译文
13. 无
参考译文:
历代君主有事先觉醒的,有事后才觉醒的,有(至死也)不觉醒的。过去,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却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为什么脸上有忧愁的神色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诸侯的品德,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不上他自己的,就会__。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各位大夫的见解,就没有比得上我的了,我因此忧愁啊。”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这就是那种事先觉醒的人。
过去,宋昭公逃亡到国外,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车夫问他:“什么原因呢?”昭公说:“我穿好衣服站在那里,在我身旁侍候的几十个人,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个美男子。我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朝廷中几百个臣子,没有一个不这样说:我们的君主是一个圣人。我在朝廷或在内宫,都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我因此才会逃亡于外。”从此以后昭公改变了自己的心志和作为,安守正义,实行正道,不出二年,他的美好声誉就传遍宋国,宋国人迎接他回国,再次拥立他做君主。(他死了以后,)谥号为昭。这是那种事后醒悟的人。
过去郭国的国君逃出郭国,对他的车夫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进献清酒给他。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给他进献干肉和干粮。他问车夫:“你车上的东西怎么这么齐全?”车夫说:“这是我平时储备的。”他又问:“那你为什么要事先储备呢?”车夫说:“是为了您出逃的时候,路上饥渴而储备的。”郭君说:“你知道我将要逃亡吗?”车夫说: “是的。”郭君说:“那你为什么不事先劝告我呢?”车夫回答说:“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所以我没有劝告您。”郭君变了脸色很生气地说:“我失去国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车夫就改变了自己刚才的话说:“您失去国家的原因是您太有才能了。”郭君又问:“有才能的君主不能保全自己的国家,反而失去自己的国家,是什么缘故呢?”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只有您一个有才能,因此您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郭君听了,高兴起来,)伏在车前横木上叹息道:“唉!做一个有才能的人这么痛苦吗?”这时他感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头枕着车夫的膝盖睡着了。车夫抽出自己的腿,换上土块,远远地离开了郭君。最后,郭君死在荒野中,被虎狼吃掉了。这就是那种至死不醒悟的人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项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8.分别比较下现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 |||
A.两个“请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请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请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请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9.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②⑥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是故:因此,所以
【小题2】请:请允许我。①以:来,连词;②以:用,介词
【小题3】①③⑥假设关系,②因果关系,④转折关系,⑤关列关系
参考译文: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注解】①迩:近。②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在迩而求诸远”是对道理学习,用了舍近求远的方法,
B. “事在易而求诸难”是做事舍弃容易的却去寻 求困难的。
C.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
D.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 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2)《论语??学 而》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同样的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此文段的理解。(3分)
(1)A
(2)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 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 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 活哲理罢。
(1)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
(2)无
译文 孟子说:“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亲人, 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 不堪:不能忍受
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4.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断句: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1)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译文:
1. D
2. B
3.A
1. (解释为“不能”)、
2. (“耽林泉之趣”应侧重从作者对“从泉”的喜爱着眼,②陈述浣花溪得名原因,④陈述三股溪流汇集处建有一座桥,⑥曲解“趣”此处应理解成“急促”或“匆匆”)、
3.(“微景”不当,应是展现“全景”)
4.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5.(1)溪水四面环绕,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2)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
【参考译文】
出成都南门,左边是万里桥。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规尺、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碧玉、如翠绿的瓜,幽深地呈现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是浣花溪水回旋的地方。可是必得到草堂,才能称得上“浣花溪”这一专名,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有三处溪流汇合在一起,在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轿夫说(这水)通向灌县,也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溪东居住人家,溪水便常常被房舍遮住,不能看见;稍有空档,溪水便又出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过了桥,路旁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过了这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水,桥上有栏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像画得很是清俊古朴,不必求形似,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样子。还有一块石刻的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清幽,在东屯的地势险僻,两者互不雷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上天派这位老诗人(来此)为夔州增添奇妙: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微服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当时是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地方官邀请饮宴,官场人杂而浑浊,像石磬那样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溢四方。时近黄昏便匆匆回家了。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唐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
唐 决 水 涸 则 为 蝼蚁 所 食 掌 修 其 堤 防 补 其 缺 漏 则 鱼 得 而 利 之 国 有 以 存 人 有 以 生。
《淮南子》是一部由 ▲ (朝代) 时期的淮南王 ▲ (人名)主持编撰的诸子论文集。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文字阐明的道理。
【小题1】唐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
【小题2】西汉 刘安
【小题3】国家要施行仁义,人要行善,才能得以生存。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