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2)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道德品行的修炼需要像雕琢玉器一样,精益求精。而在对话中孔子认为,子贡已经具备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能力,即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可以同他谈论《诗》了。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据文意可知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仍快乐,富有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dì zàng 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

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

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

②那开头极像这鼎;

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

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

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解析:

1、⑥第:只是;⑩噤:成语“噤如寒蝉”,闭口

2、疑难句子: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飨”,犒劳

3、根据故事大意和作者的倾向来回答。

 [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译文】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

②用什么办法禁止?

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

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解析:

[文化常识]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是忧虑,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因为这件事可以带来名声,就是可以获得利益。”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的太高档,就屠戮那个死者,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没过多久,豪华葬礼的风气就止住了。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 ②斯 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

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__中。


解析: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试题。(15分,其中11—14每小题3分)

 寡人愿安承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1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庖有肥肉páo          野有饿莩piǎo

陷溺其民nì          始作俑者yǒng

B. 深耕易耨nòu          杀人以梃tǐng

孝悌忠信tì          童叟无欺shǒu

C. 率兽食人shoù         铤而走险tǐng

轻徭薄赋bó          厩有肥马jiù

D. 孤家寡人guǎ          丧地失师sàng

鞭挞棰楚tà          深恶痛绝wù

12.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代词,这些人。

B.愿比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

13.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C.夫谁与王敌? 今夫天下之人牧

D.为民父母行政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14.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B.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15.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

B.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出用暴政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__面与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仁者无敌的观点。

C.魏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想雪耻报仇的问题。孟子的建议是:实行仁政以归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D.“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因兽食人,王不过问。

11.B 

12.A

13.B 14.B

15.D


解析:

11、叟sǒu)

12、其:揣测语气词

13、略

14、略

15、略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1 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 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一种制度、规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 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可十二丈 可:达到 B.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刚好

C.山川之胜 胜:美景 D.美好不外见 见:显现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穷山之巅 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乳而下垂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 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3分)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

【小题】A

【小题】A.

【小题】A     

【小题】B

【小题】(8分)(1)(3分)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2分)(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3分)(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小题】(可:大约) 

【小题】( A.穷山: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舍不得离开。  C.相继:一个接一个。D.流离:流落。)

【小题】(①②而:表修饰,地。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C.①动词,凭借;②动词,趁着。D.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小题】(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小题】无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上(人世间)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经:原则,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 ②将以衅钟

C.①子夏之晋过卫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

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译文: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

1.B

2.A

3.B

4.翻译句子: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3)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解析:

1.信:真实

2. A①介词,“从”,②介词,“对,对于”;B两个“以”均为介词,“用”;C两个“之”均为动词,往,到……去;D两个“则”均为连词,就。

3. B句与例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句译为“齐宣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A为被动句,译为“我(庄暴)被齐宣王召见”;C为判断句,译为“(我)侯赢不过是东门的看门人”;D为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译为“有什么用处呢”。

4.无

附参考译文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所以说狗像玃,玃像猕猴,弥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舜让夔当乐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都归服。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

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