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师教与礼教。

【小题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 ,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 ,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 ,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 ,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 、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日纤 ——诗的品格若是以“纤 ”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

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C(无“不受前人束缚”之意,此处超诣是超然洒脱之意)     

【小题2】D(A.合乎“自然”,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B.合乎“清奇”之美,人烟灭绝,江寒雪白,反映了清奇高士的心灵世界。C.诗意冲和淡远,优游不迫。D.应对应“含蓄”,诗中未有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既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之意,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不可以没有品位(品格),没有品位不能成为诗,这是《诗品》写作的原因。

我通篇阅读其论,默默领会深深思考,私下认为,因包含万物又超乎一切言象之外,所以把“雄浑”列在首位。那些不可以依循其形而寻的冲和淡宕就是所谓的“冲淡”。也有可以从色彩和形貌可见韵味的,那就是“纤穠”,(但是如果)不深沉稳健,不高格脱俗,那么即使有冲淡纤穠之意味,还不是佳作。诗意典雅,又洁净精纯,充实强健不盖过诗之内容,光彩夺目不盖过诗之形式,这无不是要归于“自然”。含蓄不露语意不尽,(是因为)包含古今;豪迈放纵,意气无边,(是因为)胸怀天地。这样的品格真是美妙啊,品格美妙这就是诗中极品。

品位来自性情,精妙来源于精神气质,缜密则是又有真迹可寻又有理可微会,疏野则是既任性松弛又率无拘束,清高奇绝又不至于诗意凝结,百折千回幽深不容直遂,总之没有不是表达真情和揭示实理的。处于天下之变革之时,诗意则有悲痛感慨之品,正遇世间深奥之妙,则可以用具象声形来捕捉神妙。超然放纵不同寻常,是为超诣,飘逸则是情思飘扬,凌云神怡。旷达是心胸宽广,淡看欢歌忧愁;所有最美的意境韵味都能达到,因而又最终以“流动”结束。品位到这样真是妙极之至,神化之至。

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品位之高下得以确定,品位之先后可以全面,因此有品味则可以确定诗的品格,在诗中也可以明白其志趣。诗歌不能没有品格就像这样!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交友与处世

万章问曰①:“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⑤,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⑥,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⑦!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⑧?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⑨,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⑩。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节选自《孟子》)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

②狷(juàn):洁身自好。

③琴张、牧皮:未详。曾皙:孔子的弟子。

④嘐(xiāo)嘐:志大言大。

⑤夷:语首助词,无义。

⑥絜(xié):通“洁”,干净。

⑦原:同“愿”,谨善。

⑧踽(jǔ)踽: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

⑨佞(nìnɡ):能说会道。

⑩反:同“返”,返回。

慝(tè):奸邪。

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用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不掩焉者也

②一乡皆称原人焉

③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④生斯世也,为斯世,善斯可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应为“遗憾,不满意”)             

【小题2】D(①“焉”代词,代“他们的语言”。②“焉”是语气词。③“斯”连词,“就,则”。④句“斯”代词“这些”)

【小题3】A(万章只是不解,没认为错误)

[译文]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得不着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了。”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皙、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跟语言相合。”

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

孔子曰:“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物)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别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忿忿:愤怒、怨恨

D.其身之可爱 爱:怜惜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故加之而不怒 油然而不怪者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C.非子房其谁全之 其事甚怪

D.子房之不死者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而世不察,以(老人)为鬼物,亦已过矣

B.是故(张良)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C.(老人与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D.由此观之,(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留侯张良,文章分析他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愤怒。

B.文章认为高祖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而汉高祖的忍耐,正是张良授意的结果。

C.桥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是想教训张良,因为他虽才能有余,却有着脾气暴躁的缺点。

D.司马迁认为张良的如妇人女子的长相与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符,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

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认为“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要点:

①举例一: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因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郑襄公以一种极低的姿态,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忍”带来的结果。

举例二: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选择了“忍”,到吴国去做奴仆,忍受卑贱之役,最终越吞吴,成就了霸业。可见“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

②结合自身经历和阅读经验谈。(略)


解析:

【小题1】特:只是

【小题1】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所以:表手段/表原因;C.副词,表反问/代词,这;D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1】根据上文,此处应该补充的是“老人”。

【小题1】原因错误,老人是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小题1】评分参考:1.从原文中找到例子并加以说明:3分,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即可。

2.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认识:5分,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给满分,其余酌情扣分。

3.语言表达:2分,准确、流畅、无病句、无错字即給2分。

4.字数要求: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2分为止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着)一般人在常情下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灭亡、秦朝正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汤镬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那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在锋芒之势上,(杀他)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的情形),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可贵,死在盗贼手里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的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青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下,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下人的事,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没有一直以来的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后闻常止巢于官道陇树之末,凡吴商驱车入秦者,鸣于巢外,问曰:“客还,见我段二郎安否?”悲鸣祝曰:“若见时,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①,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选自《玉壶清话》①高虞晋叔:人名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段生以事系狱 ②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①乃特具车马 ②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①凡吴商驱车入秦者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小题】B

【小题】D


解析:

【小题】和例句:介词,从;A介词,比C介词,表被动D介词,对于

【小题】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按照;B①连词,于是、就②动词,是C①助词,相当于“……的”或“……的人”②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D①②介词,替。

参考译文:

有一姓段的大商人,养一只鹦鹉,它十分聪明,不仅能朗诵《陇客诗》和李白《宫词》,还能在客人来时,呼唤仆人上茶,寒暄问安。主人爱惜它,特别的宠爱它。有一天,段生因为一些事情被捕入狱,半年才获得释放。一到家,段生便走到笼子旁边对鹦鹉说:“我在狱中半年无法出来,朝夕所想的只是你,你安好吗?家人没有忘记喂你吧?”鹦鹉回答:“你在狱中几个月就忍受不了,比得上鹦哥我被关在笼子里这么久了?” 那个商人这话感动得泣不成声,于是答应它说:“我要亲自送你回去。”于是段生特备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一边哭,一边祈祝:“你可以归巢了,好自随意吧。”然而,这只鹦鹉整羽徘徊,好象不忍离去。后终飞走,后来听说它将巢筑于官道陇树的枝头,凡驱车入秦的吴地商人,这只鹦鹉必鸣叫着到巢外问:“客人回乡,见我段二郎否?”然后悲哀地祝愿说:“若见到时,请代我说鹦哥非常想念二郎。”

我从高虞晋叔那里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情发生在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于枯鱼之肆

用“/”给文段中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于枯鱼之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⑵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小题1】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于枯鱼之肆

【小题2】庄周家里很穷,去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等我收到以后,借给您三百斤,好吗?”<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里,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啊!您为什么这样喊呢?’它答道:‘我是东海神的臣子,今天不幸陷落在这干车辙里,您可有一斗半升的水救救我吗?’我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上来营救你,好吗?’鲫鱼气愤地变了脸色说:‘我失掉了赖以生活的水,已经没法生存,我只求你给我一斗半升的水就能活命,你却说这么多废话。如果等你把西江水引来,我早就没命了,你还不如到干鱼摊上找我呢?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掩雉而复释之。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则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已之国,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 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命题者注:过,迷惑人之意)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命题者注:恶,说别人的坏话)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大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子路掩雉而复释之 释:放走 B.齐攻鲁,求岑鼎 求:寻找

C.齐湣王亡居于卫 亡:逃亡 D.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罹:遭受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鲁君的请求,柳下季不知所措,只好支支吾吾,在这种情况下,鲁君体谅了他的苦衷,就把真岑鼎送给了齐侯。

B.齐湣王因__而居住在卫国,有一次白天散步的时候,他向金玉丹问起了__的原因,他说想纠正自己的过错。

C.公玉丹对__原因的分析,打动了齐湣王的心,齐湣王对此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他对自己不能保其国痛苦有加。

D.越王之弟豫大逆不道,为了篡夺王位,玩弄手段使越王杀掉了越王的四个儿子中的三个,但最终被逐出国外,阴谋没有得逞。

下列有关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明白事物形成的原因,才能避免陷于困窘,治国更是这样。

B.柳下季说服鲁君时,能权衡轻重,言之有理,可谓善于说服别人。

C.公玉丹对__原因的解释,是错误的,甚至是对齐湣王的蒙蔽。

D.越王如果早杀掉最后一个儿子,或许就不会遭到__的祸患。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索要)

【小题2】A(错在“不知所措,只好支支吾吾”,这是直截了当的拒绝,也是明智的劝谏。另外“体谅了难处”也错,而是不得已。)

【小题3】D(昏庸无道,亡之必然)

文言文译文:

事物的如此这般表现,一定有它的缘故。不知道它的缘故,即使做事得当,也和不知道事物的缘故一样,其结局必然困顿。先代圣王、知名人士、通达的导师之所以超过俗人,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的缘起。水源出于山,而流向海。水不是厌恶山而喜欢海,是高低的地形使它这样的。庄稼田野里生长却贮藏在仓库里,庄稼不是有这样的要求,是人们都要用它。所以子路罩住了鸡而又放了它。

齐国攻打鲁国,  齐国为索求岑鼎而攻打鲁国,鲁君运了另一只鼎前往齐侯认为是假的,退了回来,还派人告诉鲁君说:“如果柳下季说是岑鼎,我就接受它。” 鲁君向柳下季请求证明时,他说:“你送岑鼎往齐国,是想留下真岑鼎还是想免去鲁国祸患呢?我是以信为国的,现在要破坏我心中之国而为你免除国难,这是我的为难之处。”于是,鲁君便将真岑鼎送往齐国去了。柳下季可以说是善说的人了,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心中之国,而且能保全 鲁君的国家。

齐湣王逃亡,居住在卫国,问公玉丹说:“我已经__了,却不知道原因,我__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请告诉我),我马上改正。公玉丹回答说:“我以为大王已经知道了王国的原因,大王您还不知道啊!大王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您贤明啊,天下诸王都是不肖之人,而只有大王您是贤明的人,他们痛恨您的贤明,所以合兵攻打您,这是您灭亡的原因啊!” 齐湣王感慨的叹息说:“贤明也这样痛苦吗?”这也算是不知道(失败)原因的。这也是公玉丹超过他的原因。

越王授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叫豫,他想把越王的儿子全杀了,然后自己继承王位。于是他就在越王的面前说那三个人的坏话,于是越王杀了他们。全国的人都不高兴,议论国君的不是。豫又说第四个人的坏话,想让越王也杀了他,越王没有听从。越王的儿子害怕自己一定要被处死,就凭借国人的力量驱逐豫,围住了王宫。越王叹息说:“我因为不听豫的话,才遭到这样的祸患啊!”这就是不知道灭亡的原因的啊!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 彘:是指猪。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妻适市来 适:到;往

B. 妻止之曰 止:制止;劝阻

C. 特与婴儿戏耳 特:只是

D. 顾反为女杀彘 反:反而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

A.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匪女之为美

B. 今子欺之 其家逼之

C. 为诗云尔 顾反为女杀彘

D. 其家逼之 子而不信其母

对文段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

A.文段(一)交代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婚姻不幸经过以及殉情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人们这篇《孔雀东南飞》的由来。

B.文段(二)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要孩子跟自己去集市,对儿子说:“我从街上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C.曾子等妻子从街上回来,便准备把猪抓来杀给儿子吃。

D.曾子认为“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也就是说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和老师(学者)那里学来,需要父母和学者们的教导。

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⑴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译文:

⑵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自己发誓永不再嫁人。

(2)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解析:

【小题1】反,通返,“返回”意。

【小题2】C“为”分别是动词作或写;介词给

【小题3】“学者”解释为“老师”误。

【小题4】(1)被动句式1分,句意1分。

(2)欺、是各1分。

参考译文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说要杀猪的)只是跟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的“达”相同的是( )

A: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B:修己以安百姓 C: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D: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试题。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注解】①迩:近。②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10.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在迩而求诸远”是对道理学习,用了舍近求远的方法,

B. “事在易而求诸难”是做事舍弃容易的却去寻求困难的。

C.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

D.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11.《论语·学而》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同样的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此文段的理解。

10.A  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

11. 参考示例: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译文】孟子说:“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找难的去做:只要人人爱父母、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


解析:

10、“是对道理学习,用了舍近求远的方法”错,“道在迩而求诸远”是“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的意思。

11、体现“孝悌为道德之本”或“从自己做起”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