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 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谕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中庸》之义疏尔 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 “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 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 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作可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 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夫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论》《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有“/”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 置 书 而 叹 叹 已 复 读 不 自 休 恨 翱 不 生 于 今 不 得与 之 交 又 恨 予 不 得 生 翱 时 与 翱 上 下 其 论 也。

.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ks**5u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2)呜呼,使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小题1】C(怪应为以……为怪)

【小题1】A(A均为句末语气词,  B并列关系/你的, 取独/提宾  D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小题1】C(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小题1】.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小题1】(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1]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2]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 、 、 、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注释】 [1]卑庳(bì):低矮。庳:原作“痺”,误。迫隘(ài):狭窄。[2]瀵(fèn)涌:水从源头喷出。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1)右俯绝壑,左控垂崖

    (2)控垂蛮荆而引瓯越

  B. (1)山之胜盖自此始

    (2)亦谪居之胜概也

  C. (1)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 (1)于林薄间东南望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D.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段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壮观。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  控:控扼,引接;B前为名词,美景;后为形容词,美好的C前为炎热、旺盛;后为盛大D前为草木丛生的地方,后为接近

【小题2】B  “之”是定语的标志,结构助词;A“而”前是修饰连词,后为转折连词C“于”是介词,前为“在”;后为“对于”D前为连词,来;后为介词,在

【小题3】C(第三段还有较大篇幅以重彩浓墨描写了山峰的美姿美态)

参考译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我和刘允父、平父、吕淑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丈山, 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详细叙述了一行人游览的经过。百丈山最值得观赏的地方,要数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几处景点了。因此每一处另外写了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游的朋友,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⑴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3分)

⑵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

⑶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解析: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

(2)桀溺对子路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的评析。

(1)以弘道、实行仁德,整顿天下为己任和理想。(3分)

(2)结合材料,答到桀溺言行的具体内容(1分);评价言之成理(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 售:考中

B.余间出文相质 间:问或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假:借助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固:本来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 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 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 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8.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3分)人得志与否系于上天,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2)(4分)我年少气盛不会谦让,有时候和他争辩起来,甚至到了喧嚷吵闹的程度。

  (3)(3分)(倪司城)惆怅地辞别离去,匆匆又过去了四年。


解析: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师教与礼教。

【小题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 ,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 ,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 ,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 ,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 、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日纤 ——诗的品格若是以“纤 ”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

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C(无“不受前人束缚”之意,此处超诣是超然洒脱之意)     

【小题2】D(A.合乎“自然”,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B.合乎“清奇”之美,人烟灭绝,江寒雪白,反映了清奇高士的心灵世界。C.诗意冲和淡远,优游不迫。D.应对应“含蓄”,诗中未有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既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之意,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不可以没有品位(品格),没有品位不能成为诗,这是《诗品》写作的原因。

我通篇阅读其论,默默领会深深思考,私下认为,因包含万物又超乎一切言象之外,所以把“雄浑”列在首位。那些不可以依循其形而寻的冲和淡宕就是所谓的“冲淡”。也有可以从色彩和形貌可见韵味的,那就是“纤穠”,(但是如果)不深沉稳健,不高格脱俗,那么即使有冲淡纤穠之意味,还不是佳作。诗意典雅,又洁净精纯,充实强健不盖过诗之内容,光彩夺目不盖过诗之形式,这无不是要归于“自然”。含蓄不露语意不尽,(是因为)包含古今;豪迈放纵,意气无边,(是因为)胸怀天地。这样的品格真是美妙啊,品格美妙这就是诗中极品。

品位来自性情,精妙来源于精神气质,缜密则是又有真迹可寻又有理可微会,疏野则是既任性松弛又率无拘束,清高奇绝又不至于诗意凝结,百折千回幽深不容直遂,总之没有不是表达真情和揭示实理的。处于天下之变革之时,诗意则有悲痛感慨之品,正遇世间深奥之妙,则可以用具象声形来捕捉神妙。超然放纵不同寻常,是为超诣,飘逸则是情思飘扬,凌云神怡。旷达是心胸宽广,淡看欢歌忧愁;所有最美的意境韵味都能达到,因而又最终以“流动”结束。品位到这样真是妙极之至,神化之至。

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品位之高下得以确定,品位之先后可以全面,因此有品味则可以确定诗的品格,在诗中也可以明白其志趣。诗歌不能没有品格就像这样!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交友与处世

万章问曰①:“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⑤,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⑥,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⑦!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⑧?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⑨,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⑩。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节选自《孟子》)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

②狷(juàn):洁身自好。

③琴张、牧皮:未详。曾皙:孔子的弟子。

④嘐(xiāo)嘐:志大言大。

⑤夷:语首助词,无义。

⑥絜(xié):通“洁”,干净。

⑦原:同“愿”,谨善。

⑧踽(jǔ)踽: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

⑨佞(nìnɡ):能说会道。

⑩反:同“返”,返回。

慝(tè):奸邪。

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用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不掩焉者也

②一乡皆称原人焉

③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④生斯世也,为斯世,善斯可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应为“遗憾,不满意”)             

【小题2】D(①“焉”代词,代“他们的语言”。②“焉”是语气词。③“斯”连词,“就,则”。④句“斯”代词“这些”)

【小题3】A(万章只是不解,没认为错误)

[译文]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得不着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了。”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皙、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跟语言相合。”

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

孔子曰:“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物)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贲、育:古代两位著名的勇士。②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良倾家产收买刺客,始皇巡游武阳,良与能使120斤铁椎的力士在路上狙击。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特别

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忿忿:愤怒、怨恨

D.其身之可爱 爱:怜惜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故加之而不怒 油然而不怪者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C.非子房其谁全之 其事甚怪

D.子房之不死者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而世不察,以(老人)为鬼物,亦已过矣

B.是故(张良)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C.(老人与张良)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D.由此观之,(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是留侯张良,文章分析他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愤怒。

B.文章认为高祖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而汉高祖的忍耐,正是张良授意的结果。

C.桥上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是想教训张良,因为他虽才能有余,却有着脾气暴躁的缺点。

D.司马迁认为张良的如妇人女子的长相与他的胸怀气度不相符,苏轼不同意这种看法。

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认为“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要点:

①举例一: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因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郑襄公以一种极低的姿态,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忍”带来的结果。

举例二: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选择了“忍”,到吴国去做奴仆,忍受卑贱之役,最终越吞吴,成就了霸业。可见“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

②结合自身经历和阅读经验谈。(略)


解析:

【小题1】特:只是

【小题1】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所以:表手段/表原因;C.副词,表反问/代词,这;D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1】根据上文,此处应该补充的是“老人”。

【小题1】原因错误,老人是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小题1】评分参考:1.从原文中找到例子并加以说明:3分,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即可。

2.结合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认识:5分,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给满分,其余酌情扣分。

3.语言表达:2分,准确、流畅、无病句、无错字即給2分。

4.字数要求:每缺25字(一行)扣1分,扣满2分为止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着)一般人在常情下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灭亡、秦朝正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汤镬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那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在锋芒之势上,(杀他)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的情形),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可贵,死在盗贼手里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的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青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下,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下人的事,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没有一直以来的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后闻常止巢于官道陇树之末,凡吴商驱车入秦者,鸣于巢外,问曰:“客还,见我段二郎安否?”悲鸣祝曰:“若见时,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①,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选自《玉壶清话》①高虞晋叔:人名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段生以事系狱 ②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①乃特具车马 ②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①凡吴商驱车入秦者 ②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①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小题】B

【小题】D


解析:

【小题】和例句:介词,从;A介词,比C介词,表被动D介词,对于

【小题】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按照;B①连词,于是、就②动词,是C①助词,相当于“……的”或“……的人”②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D①②介词,替。

参考译文:

有一姓段的大商人,养一只鹦鹉,它十分聪明,不仅能朗诵《陇客诗》和李白《宫词》,还能在客人来时,呼唤仆人上茶,寒暄问安。主人爱惜它,特别的宠爱它。有一天,段生因为一些事情被捕入狱,半年才获得释放。一到家,段生便走到笼子旁边对鹦鹉说:“我在狱中半年无法出来,朝夕所想的只是你,你安好吗?家人没有忘记喂你吧?”鹦鹉回答:“你在狱中几个月就忍受不了,比得上鹦哥我被关在笼子里这么久了?” 那个商人这话感动得泣不成声,于是答应它说:“我要亲自送你回去。”于是段生特备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一边哭,一边祈祝:“你可以归巢了,好自随意吧。”然而,这只鹦鹉整羽徘徊,好象不忍离去。后终飞走,后来听说它将巢筑于官道陇树的枝头,凡驱车入秦的吴地商人,这只鹦鹉必鸣叫着到巢外问:“客人回乡,见我段二郎否?”然后悲哀地祝愿说:“若见到时,请代我说鹦哥非常想念二郎。”

我从高虞晋叔那里知道这件事,这件事情发生在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