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__,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à),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端:方面

B.小信固人之心 固:使……牢固

C.患已深而觉之 觉:觉察

D.不幸而不悟 幸:宠幸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__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D(幸:幸运)

【小题2】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小题3】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搞乱国家,其祸害的根源要比女色之祸深。妇人,不过以美色惑乱帝王而已;而宦官的为害,就不止一方面了。这是因为宦官日常行事在帝王身边且和帝王关系亲密,其用心专一而残忍,能用小小的善言善行去迎合人意,能用小小的信义去使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帝王对他既信任又亲近。等到帝王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再用祸福等利害去吓唬他并从而掌握他。这时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廷之上,而帝王以为与自己关系疏远,不像那些起居饮食和自己在一起、经常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关系很亲近的宦官那样可靠。所以帝王与经常在前后左右的宦官关系更加亲密,则与忠臣贤士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了,而帝王所处的形势也更加孤立。帝王形势更加孤立,则害怕灾祸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于是控制他的宦官的地位就更加牢固。帝王的安危系于宦官的喜怒,国家的祸患潜伏于宫闱之内,于是过去所谓可以依靠的宦官,现在竟成了祸患者。为害既深帝王才发觉,于是就同关系疏远的大臣们一起计划铲除一直在自己左右且同自己关系亲近的宦官。如果下手迟缓,则是培养祸患而使之根源更深;如果下手急切,则会导致宦官们挟帝王做人质。此时即便有极高智慧的人,也无法为帝王出谋。即使为帝王出了计谋而事实上无法付诸实施,即使付诸实施也无法取得成功。到了形势严重的时刻,则会双方两败俱伤。所以最严重的结果是__,其次是死人,从而导致奸雄得以乘机起事篡政,直至捕捉那些宦官及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死以使天下人心感到痛快而后止。从前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情形常常如此,并不是一朝一代的事了。

做帝王的人,本意不会想在宫廷之内培养祸患,而在宫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祸害都是渐渐累积起来且形势使然的。帝王对女色的迷惑,如果不幸而不能醒悟,那么祸患马上就要临头了。假如他一旦醒悟,揪住她把她赶走就可以了。至于宦官的祸患,帝王即使想悔悟,而受形势的制约往往不能将他们除去,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因此说宦官之祸“深于女祸”,就是这个道理。帝王难道可以不以此为戒吗?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甲)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乙)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丙)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臧获:古代对奴婢的鄙称

B.而文采不表后也 表:显露

C.及见贾生吊之 吊:凭吊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高高举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侣鱼虾而友麋鹿

B.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圣人不凝滞于物

C.及见贾生吊之          之二虫又何知

D.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B.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C.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

D.司马迁起初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更为了自己先前的看法找到了依据,反对屈原赴死。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参考译文

(甲)(乙)详见课本

   (丙)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行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节选自《吕氏春秋》)

1.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

今 无 道 不 义 存 存 者 赏 之 也 而 有道 行 义 穷 穷 者 罚 之 也 赏 不 善 而 罚善 欲 民 之 治 不 亦 难 乎?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家著作。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吕不韦 杂家  

3、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解析:

1、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吕不韦 杂家  

3、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①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②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③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2. 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3. 老人的头脑迷惑就在于有像他儿子的鬼,却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解析:

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所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曾经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迷惑就在于有像他儿子的鬼,却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陷害

C.闲先王之道 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抵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8.断句和翻译。(8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5分)

①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5. B

6. D

7.A

8.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3分,错断、漏断或多断2处扣1分。)

①我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3分,“不予追”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

②我不能跟鲁侯见面(或: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能与鲁侯见面呢?(或: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呢?)(3分,“遇”译为“见面”或“赏识”均可得1分,句意2分)


解析:

5. 诬,欺骗。

6. A,以,介词,表原因,“因为”,以便/连词,表目的,用来;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 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D,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7. B.无中生有,强拉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 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 “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朱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8.无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 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 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1)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重点词:“或”,“是非”)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


解析: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__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没有才华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居乡三逐,事君五去

④简主闻之,__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__、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贱:轻视

【小题2】A(排除  3  6)

【小题3】B

附:文言文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奠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 因利乘便

D.善刀而藏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译文: 中学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2分)

译文:                                  

14. 疱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答: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译:(1)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筯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

【小题5】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解析:

【小题1】技,应为"枝",支脉。

【小题2】D,均为连词,表顺承;A一是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一是名词,处所;B,均为介词,一表比较,比,一表对象,对;C均为动词,一是依照、顺着,一为乘着,趁着。

【小题3】C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2)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3分)

(1)C

 (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解析:

(1)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2)参考译文解答。

参考译文: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淡,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他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先生墓表

(清)罗有高

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以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①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②,忍不自反,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劘③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悌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

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④,而雩⑤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守学明礼,与程山谢先生相应答。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⑥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昕夕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一日,昌图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盖先生为学诚切,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故其友教人也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先生始则使识字,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夫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属。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为辞。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之,以表于阡。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选自清代罗有高《尊居士集》,有删改)

作者介绍: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举人。年轻时慕豪侠行为,习技击拳术,治兵家言。后与宋昌图交,从其师邓元昌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三十多岁结交彭绍升、汪缙后,又长斋礼佛,遍读佛经。诗文皆刚劲峻健。有《尊居士集》。

邓元昌一生以倡明程朱理学为己任,尤在“躬行”上下功夫,学生很多,影响赣州一带的士学风气。作者就是受其教诲由尚武而转向儒学的。这篇为师长写的墓表,可作为明清哲学史料来读。文采质朴,其人形象迂拙可掬。

注释:

①宋五子:指宋代五名理学家。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②禽门:情欲之门。此指非理学礼义范围。《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③劘(mó):切磋,磨。

④章门:江西赣县的古城门。

⑤雩(yú):雩都,县名,属江西。今改称于都,在赣县东。何黄袁管:王守仁在赣州的四名弟子,都是雩都人。何廷仁、黄宏纳、管登。袁,生平不详。

⑥通家子:指世代有交情人家的孩子。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邓元昌先生倡导程朱理学的一组是

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 ②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

③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 ④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

⑤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 ⑥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

A.②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元昌先生年轻时就立下了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才能突出,受到各位老先生的称赞;后来一生始终躬行程朱理学,大力倡导,孜孜以求,自甘淡泊。

B.尽管有李养愚先生、易堂九子等学者的倡导,但程朱理学近百年来还是在赣州日趋衰落,而这时,邓元昌先生独扛起程朱理学的大旗,奋发学习,勇往直前。

C.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邓元昌先生教捡稻穗的孩子识字读书的细节描写,就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迂拙可掬的学者形象。

D.作者罗有高曾接受过邓元昌先生的教导,因而奉宋昌图的嘱托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相信,后来君子中一定会有人因读了这篇文章而被邓元昌先生的精神感动。

11.B

12.A 


解析:

11.①是说邓元昌很有志气,还没有倡导程朱理学;③是说他被深深感动,还没产生倡导行动;⑥是说他待人气量宽宏。

思路分析 信息筛查题目要注意审题以确定筛查标准。此题题干提供的筛查标准有三项:邓元昌,倡导,程朱理学。如果不是“邓元昌”所为,当排除,此题没有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写他“倡导”(如①③⑥)排除;如果写的是“倡导”其它内容,排除。

12.“邓元昌先生年轻时就立下了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有错误,原文是说邓元昌成年(据下文,应是十七岁)前,想凭借文章求得名声,并非立下“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名元昌,姓邓,字慕濂,不知道他的祖先是哪一个家族的分支。他的祖父在赣州府安家,就成为赣州人了。邓先生成年之前就立下壮志,想凭借文章求得名声,写八股文章能够师承效法老先生。那些老先生都称赞(邓元昌)很有才能。他十七岁时,获得了宋代五位著名理学家的书,读后被感动得涕泪满面,他说:“唉!我现在才懂得做人的道理啊。我每天进出各种情欲之门,沉迷其中而不回头,为什么呢?”从此心境澄净而安静地坐着思考人生道理,谨言慎行,严格规定自己的所看所听的内容来磨练习惯;广泛查考书籍,但限定在二程、朱熹留下书籍范围内,以此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家门内端正本性,勉励实践孝顺父母、友爱兄长、九族和睦、婚姻相亲、忠信怜悯等品行以求得仁爱。他内心坚定而充实,不被世俗阻挡,在内心没有疑虑,性情淡泊平和,并以这种人生态度过完一生。

赣州处在群山之中,极少受到文明的熏陶。宋代的周敦颐先生在江西南部讲习教化的时候,没听说他身边有赣州人跟随。明代的王阳明在赣州讲学后,雩都才有何、黄、袁、管四位王阳明先生的高徒出现。明末的李养愚先生把朱熹当做自己唯一的宗师。这之后易堂九子,凭借道德文章闻名全国,而九子之一的彭中叔名声就渐渐衰落下去,他孤守理学明晓礼义,与后来的谢程山先生相互应和。近百年来,理学之风渐渐稀少渺远。而邓元昌先生从那些陈旧的古籍中奋起,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奋发学习,成就学问,还用坚忍、刻苦、端正、勇毅的品行修炼自己,身心健康朴拙,昂然成为一代伟人。

起初,雩都宋昌图以世交之子的身份拜访邓先生,先生很赏识他,留他住在自己家里。早晚辩论学习,为古籍所记日程、分条所做的记录、种种言论行动互相争辩。一天,宋昌图读到《大学或问》的第一章,邓先生刚好经过窗外,他停步聆听,不自觉流泪下拜,感动得不能站起来。他对宋昌图说:“你要努力啊,不要重蹈让我后悔的覆辙,永远成为朱熹先生的罪人,在天地之间苟延残喘。”先生做学问实在恳切,每天都会看见自身学问的不足,又认为自己将要到达那高深的境界,也愿意别人和自己一同到达那种境界。自己还没有到达那境界,而特别希望别人比自己先到,自己紧紧跟着后面。所以他帮助教育别人也很诚恳,不论是聪明、愚笨、贤明、丑恶、老人,如果靠近他,他诱导教育没有不尽力的。他在城南有块田地,曾经因为去查看秋收的情况,他带着朱熹的《小学》一书坐在城旁偏旷之处,看到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在捡拾稻穗。邓先生把他们招到身边说:“过来,你们不要捡拾了,我教你们读书,我自己分发粮食给你们带回家。”孩子非常高兴,争着靠近邓先生。先生先教他们识字,再让他们诵读章句,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使他们明白。邓先生待人的气量宽宏,从没夹杂任何偏激情绪;(先生)努力做善事,没有追求名誉的想法;以研究质朴之学为乐,把写下空洞的文章来向世人炫耀当做可耻的事情。他大概是那种将事物的原理推究到极处,而后彻底了解事物的人吧!

邓先生于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去世,宋昌图因为我很早受到先生的教诲,嘱托我为先生撰写墓表。我内心很害怕担忧,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屏气凝神,想到先生做学问的宗旨,心里有了简单粗浅的认识,恭谨的选定编次下来,刻在阡表之上,后来的君子一定会有因读了这篇文章而被邓先生的精神感动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