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1夫子A:孔子 夫子B:叔孙武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无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
1 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无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1 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①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外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地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②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③昔虞伯生②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高中课文《论语七则》中,孔子责备“子路之愠”的原句是“ 。”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君子之处世“应做到
概述作者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的原因。
【小题1】君 子 固穷 ,小 人 穷 斯 滥 矣
【小题2】不受外界环境左右
【小题3】作 者 仰 慕 陶 渊 明 安 命 乐 天 的 人 生 态 度 , 自 己 当 时 处 在 失 意 困 顿 之 中 。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子长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很激烈不能抑制。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常常在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会因为一地一时的遭遇而改变,而自己随着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遇到不幸而处境困窘,那么用来使其心志平静,使他的性情得到愉悦,也一定有其中的道理。至于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闾巷小人,一旦他的心意不快乐,(或:一旦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表现在眉目之间,这大概就是孔子赞美颜渊,而责备子路的恼怒,我看古代能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的人是很困难的。
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书集,书中表现出淡薄平和,潇洒自然,闲适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困窘所困扰,而只是把困窘当作一种娱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__,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注】①帷闼(tà),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端:方面
B.小信固人之心 固:使……牢固
C.患已深而觉之 觉:觉察
D.不幸而不悟 幸:宠幸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__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D(幸:幸运)
【小题2】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小题3】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搞乱国家,其祸害的根源要比女色之祸深。妇人,不过以美色惑乱帝王而已;而宦官的为害,就不止一方面了。这是因为宦官日常行事在帝王身边且和帝王关系亲密,其用心专一而残忍,能用小小的善言善行去迎合人意,能用小小的信义去使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帝王对他既信任又亲近。等到帝王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再用祸福等利害去吓唬他并从而掌握他。这时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廷之上,而帝王以为与自己关系疏远,不像那些起居饮食和自己在一起、经常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关系很亲近的宦官那样可靠。所以帝王与经常在前后左右的宦官关系更加亲密,则与忠臣贤士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了,而帝王所处的形势也更加孤立。帝王形势更加孤立,则害怕灾祸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于是控制他的宦官的地位就更加牢固。帝王的安危系于宦官的喜怒,国家的祸患潜伏于宫闱之内,于是过去所谓可以依靠的宦官,现在竟成了祸患者。为害既深帝王才发觉,于是就同关系疏远的大臣们一起计划铲除一直在自己左右且同自己关系亲近的宦官。如果下手迟缓,则是培养祸患而使之根源更深;如果下手急切,则会导致宦官们挟帝王做人质。此时即便有极高智慧的人,也无法为帝王出谋。即使为帝王出了计谋而事实上无法付诸实施,即使付诸实施也无法取得成功。到了形势严重的时刻,则会双方两败俱伤。所以最严重的结果是__,其次是死人,从而导致奸雄得以乘机起事篡政,直至捕捉那些宦官及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死以使天下人心感到痛快而后止。从前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情形常常如此,并不是一朝一代的事了。
做帝王的人,本意不会想在宫廷之内培养祸患,而在宫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祸害都是渐渐累积起来且形势使然的。帝王对女色的迷惑,如果不幸而不能醒悟,那么祸患马上就要临头了。假如他一旦醒悟,揪住她把她赶走就可以了。至于宦官的祸患,帝王即使想悔悟,而受形势的制约往往不能将他们除去,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因此说宦官之祸“深于女祸”,就是这个道理。帝王难道可以不以此为戒吗?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甲)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乙)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丙)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臧获:古代对奴婢的鄙称
B.而文采不表后也 表:显露
C.及见贾生吊之 吊:凭吊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高高举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侣鱼虾而友麋鹿
B.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圣人不凝滞于物
C.及见贾生吊之 之二虫又何知
D.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B.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C.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
D.司马迁起初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更为了自己先前的看法找到了依据,反对屈原赴死。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参考译文
(甲)(乙)详见课本
(丙)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行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节选自《吕氏春秋》)
1.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
今 无 道 不 义 存 存 者 赏 之 也 而 有道 行 义 穷 穷 者 罚 之 也 赏 不 善 而 罚善 欲 民 之 治 不 亦 难 乎?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家著作。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吕不韦 杂家
3、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1、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
2、吕不韦 杂家
3、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①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②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③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
2. 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3. 老人的头脑迷惑就在于有像他儿子的鬼,却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所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曾经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迷惑就在于有像他儿子的鬼,却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陷害
C.闲先王之道 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 抵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8.断句和翻译。(8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5分)
①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5. B
6. D
7.A
8.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3分,错断、漏断或多断2处扣1分。)
①我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3分,“不予追”宾语前置1分,句意1分)
②我不能跟鲁侯见面(或:我不能被鲁侯赏识),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能与鲁侯见面呢?(或: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侯赏识呢?)(3分,“遇”译为“见面”或“赏识”均可得1分,句意2分)
5. 诬,欺骗。
6. A,以,介词,表原因,“因为”,以便/连词,表目的,用来;B,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 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D,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7. B.无中生有,强拉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 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 “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朱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8.无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 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 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1)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重点词:“或”,“是非”)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