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已死,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因下头目井。生知其意,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人即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归。

选自《搜神后记》

①周章:急得绕圈子。 ②周旋跬步:周围半步之内。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尔,便不相出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此狗见与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①生因暗行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境湖月

C.①以狗相与    ②眄庭柯以怡颜

D.①乃语路人云     ②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小题】B

【小题】D


解析:

【小题】和例句:假设关系连词,如果;A代词,你C动词,像D“若”与“夫”连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此处可译为“像那”。

【小题】A①动词,给      ②动词,结交、亲附;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根据

C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可译为“用来”D①②副词,于是。

参考译文:晋太和年间,广陵有个姓杨的人,养了一条狗。他特别爱这条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次,这个人喝醉酒后走到一个水洼附近的草地后,就倒地睡着了,无法赶路。当时正赶上冬天有人烧草燎原,当时风很大。与是狗反复不停的叫唤,这个姓杨的人仍旧大醉不醒。狗看到这个人前面有一坑水,于是走到坑里,用自己的身体沾了水后然后抖落在主人身边的草上。就这样反复来回了很多次,狗一点点一点点的移动步子把主人身边的草全都弄湿了。当火燃烧到的时候,因为草湿没有燃烧起来,主人躲过了被火烧的大难。后来姓杨的人醒来,才发现。

 后来又有一次,这个人因为在天黑赶路,不小心掉到一空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有人从这里过,很纳闷为什么狗冲着井号叫,过去一看,发现了这个姓杨的。杨生说,你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那个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个狗救过我的命,不能赠给你啊。我死活不要紧。那个人说,既然这样,那我就不救你了。这时狗低头看着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给那个路人说,我愿意把狗送给你。那个人于是马上救出了杨生,把狗栓上带走了。过了五天,那只狗夜里逃跑回杨生家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有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志 志:记

下列关于“而”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施施而行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穷山之高而止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与其徒上高山 顺流而东也

B.望西山,始指异之 舞幽壑之潜蛟

C.自远而至 圣人之所以为圣

D.入深林,穷回溪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本文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尾篇。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我自认为这个州里所有的不同于常态的山水,我全都享有过了,却从不知西山的奇异独特。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往下喝地下泉水,因为心思专一。

(3)寄托蜉蝣般短暂的生命于天地间,渺小地像大海中的一粒谷。


解析:

【小题1】“趣”通“趋”

【小题2】A连词,表修饰;B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C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小题3】A 日:名词作状语/东:名词作动词;B 异:意动/舞:使动;C 远:形容词作名词/第二个“圣”形容词作名词;D穷:形容词作动词 /水:名词作动词

【小题4】《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首篇

【小题5】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引退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边际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考察 D.思垂空文以自见 流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然此可为智者道 重为乡党所笑

C.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曼辞以自饰

D.以通其狂惑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B.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C.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D.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解析: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小题】(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解析:

第一问难度不大,考生很容易根据积累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概括成成语;第二问则需要明白两人对话的内容才能概括出来。

【思路分析】注意分析所给语言材料,透过表层抓本质,才能形成论点,再加以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邪?”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选自《搜神记》)

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大怒,使相之 相: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负子也。” 负: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 临:面对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B.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D.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何由知吾可也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于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赤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接近)【小题2】B 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 副词,才/副词,却 C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些,D 介词,读wèi替/介词,读wéi被)

【小题3】A(楚王发现只有雌剑后杀掉了干将)

[附译文]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二人)替楚王铸剑,(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楚王发火了,想杀他们。剑有雌雄二柄。干将的妻子怀孕将要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火了,我去(楚王)一定杀掉(我)。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孩子)长大后,(就)告诉他:‘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就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十分气愤,就派人审看。(原来)剑本有两柄,一雄一雌,雌剑送来了,雄剑没送来。楚王大怒,就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等到他长大了后,就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些?”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儿子,(让儿子)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屋门往南看,不见有山,只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上面,就你斧子劈开柱子背面,(果然)得到一柄剑。(于是他)日想夜想要为父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青年男子,两条眉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楚王就重赏千金捉拿他。赤听了,(赶紧)逃走,逃进山里边走边悲歌。碰到一位侠客,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用千金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替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他就割下自己的头,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硬地站立。侠客说:“(我决)不辜负你!”于是尸体才仆倒下去。

侠客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 应当用开水大锅煮。”楚王按他的话办了。(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在滚热的水里跳出水面,瞪着眼睛十分愤怒。侠客说:“这男子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锅边察看,这样一定能煮烂了。”楚王就走上前往锅里看,侠客就用剑向楚王的头砍去,楚王的脑袋随着宝剑掉进开水里;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开水里。三个脑袋一起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只好)把锅里的汤分成三份埋葬,所以通称“三王墓”,如今(这墓)就在汝南郡的北宜春县境内。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攻打) 士而怀居(思念,留恋) B: 危言危行(危险)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正直) C: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恼怒)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困难) D:其言之不怍(惭愧) 侍于君子有三愆(过失)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注]①运:转。

用原文回答

从选段看,孟子认为应尊重人民意愿的思想。如果不能使百姓“□□□”反而“□□□,□□□”,就会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

结合下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小题1】避水火 水益深,火益热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小题2】示例:孔子和孟子战争观的立论基础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1分)。不同: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足兵”和“民信”,三件为政大事,孔子毫不犹豫地主张 “去兵”,其对战争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态度于此可见(2分);孟子认为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政”,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攻伐(2分)。


解析:

【小题1】5分

【小题2】5分,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令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聊斋志异》)

解释:啖( ) 馆( ) 丰( ) 益( )

角( ) 蹈( )

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川西边的人。为人豪爽,喜欢施舍。偶然有一和尚来化缘讨饭,李超给他吃得饱饱的。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的,略有一点拳技,请让我传授给你。”李超很高兴,让他住在客房里,使他的供给丰富,早晚跟着学拳技。几个月后,拳术比较出色了,非常得意。和尚问他:“你觉得有进步吗?”李超说:“进步了,师傅的本事,我都能掌握了。”和尚笑着叫李超试一试拳技,李超便解开衣裳,吐口唾沫在掌里,(展开身手),活象猿飞鸟落,腾跳跃动了好—会,显出沾沾自喜样子,两手叉腰站着。和尚又笑着说:“行了,你差不多都掌握了我的拳技,请比试高低吧。”李超很得意,于是各人抱拳作势,开始交锋,不一会儿,互相扭抱格斗抵挡,李超不时地钻着和尚的空子,施展拳技。突然和尚飞起一脚,李超仰身跌出一丈多远。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全部掌握我的本事吧。”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解释:王天下( ) 故( ) 仰( ) 怍( )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战国策??秦策》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恒士也。 恒,一般,普通。

B.彼若以齐约韩、魏。 约,约束,节制。

C. 苏代伪谓齐王曰 伪,假,不真实。

D.茂德王之赐 德,感激。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甘茂亡秦且之齐。 吾今且报府。

C. 弃逐于秦而出关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彼来则置之槐谷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下列对句子成分省略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以(余光)赐妾。 B.(此)何妨于处女?

C.(吾)请重公于齐 D.(秦王)以相迎之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约”应为结盟,联合之意)

【小题2】(二者都是副词,何必之意)

【小题3】(应为“苏代”)

文言文参考译文

甘茂从秦国逃出后,将要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就问他:“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女子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其他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蜡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好席子。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希望将那一点余光赐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我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由于我不才,被秦国抛弃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好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中用您。”

于是,苏代先向西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普通人;他在秦国时,历代受到重用。由崤山、边关直到谿谷,秦国地形的险要与平坦,他都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时秦国是不利的。”秦王说:“鸟鸣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迎接他回国。他回国后,把他软禁在槐谷,一辈子不让他出来,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齐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齐王您的恩惠而不去秦国,其实它愿意做大王的臣子。现在大王怎样礼待他呢?如果大王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凭借甘茂的才能,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那么齐国就很难对付秦国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