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 矢:同“誓”。 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答:

    ( 1)D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解析:

   ( 1)“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文无据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译文: 孔子会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上天会厌弃我!上天会厌弃我!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句子断句,并翻译(1)(2)两个句子。

宰予昼寝。子曰:"(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圬:抹灰;粉刷。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翻译:(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                                   

【小题1】(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小题2】(1)腐朽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做的墙没法粉刷。(2)现在我对于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还要看他怎样做。 

(1)腐朽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做的墙没法粉刷。

(2)现在我对于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还要看他怎样做。 


解析:

【小题1】注意:断句2分,翻译每小题3分。翻译:大意各2分,重点词语"雕"和"于""观"个1分

【小题2】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3.B


解析:

1.始:才。

2. 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感到高兴;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3.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4.(1)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大意1分)

   (2)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使各1分,大意1分)

   (3)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我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竖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些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禁不住胆颤心惊。”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本来只能这么做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句话作为赠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阙: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 齐: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译文:

1.A2.C3.D4.C5.(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执迷不悟。(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解析:

1(“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2(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3(A中①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②是刘向的观点。B中①不正确,②正确。C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4(“所以”都表凭借,译为“用来”。A于是/是,表判断的副词;B根据/通过,经由;D难道,副词/自己,代词)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9—12成题(12分,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足:足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解析:

【小题1】足:可,值得。

【小题2】(1)疑惑  (2)糊涂  所以: (3)表原因   (4)用来……的,……的凭借。

【小题3】D都是语气助词。A项分别表示修饰和并列。B项用法分别是:主谓取独,代词“这些”。C项用法分别为:表示揣测语气,代指书中的。

【小题4】A不是“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是论证了“善假于物”即学习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假:利用

C.锲而不舍 锲: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2)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解析:

【小题1】绝:横渡

【小题2】并列,其余是修饰连词。

【小题3】“知”通“智”   “生”通“性”    “有”通“又”

【小题4】“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小题5】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

(元稹《乐府古题序》)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沿 袭 古 题 唱 和 重 复 于 文 或 有 短 长 于 义 咸 为 赘 剩 尚 不 如 寓 意 古 题 刺 美 见 事 犹 有 诗 人 引 古 以 讽 之 义 焉

20. 简答题。

(1)文中“风雅”代指什么?写出乐天一首乐府诗的名称。

答: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歌行诗的特点。

答:   ▲  

19.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6分,一处1分)

20.(1)“风雅”是指《诗经》。《琵琶行》或《卖炭翁》。(2分,一处1分)

(2)就诗歌的内容拟题,不沿袭古题。(2分)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梅庄(清代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一日,同馆诸官小集,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瞬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则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①,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

【注】①媒蘖:喻诬陷使有罪。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辈兴阑矣 阑:衰落

B.天寒瓶已罄,颜未酡 酡:酒后脸发红

C.尔欲沽直邪?市恩邪 市恩:指用手段向别人讨好

D.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侪:一齐,共同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戆者忠直的一组是 ( )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③遭戆者于道。④戆者止之。

⑤谢之,而心颇衔之。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梅庄主人同官友饮酒要找歌者助酒兴,黠者顺从其意找来歌者,而戆者认为这是主人醉酒而发的命令,赶走了歌者。

B.梅庄主人酌酒校书,天寒未饮酣。戆者路上遇见了去给主人买酒的仆人,夺过瓶子并回来直言劝告主人多饮无益。

C.书童掌灯,油灯倾倒弄脏了梅庄主人的朝衣,黠者说这不吉利。主人发怒,让朴者杖打黠者,而戆者则直言劝止了此事。

D.戆者直言也引起主人不满,而黠者则诱朴者诬陷戆者有罪,劝主人赶走他。在主人遇难之时,戆者显出了他的忠直。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李密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

B.作者在本段说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C.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

D.本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B


解析:

 “不矜名节”,不是考虑名誉和节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陷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qiān)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⑴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安迁者于此,改名为武昌。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瞻杖策载酒 杖:拄着

B.扫叶席草 席:以……为席,席坐

C.不可加以斤斧 斤斧:砍伐

D.斥其所据,得以广 广:扩大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一组是( )

子瞻迁于齐安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不足以席众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作《师说》以贻之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A.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B.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C.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翻译下面句子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2)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见译文


解析:

【小题1】(斤斧:斧头)

【小题2】(A:①介词,到;②介词,被动句中,引出动作主动者。B:①兼词,于之;②形容词词尾,……地。C:①介词,因为,由于;②介,替。D:都是连词,来)

【小题3】略

【小题4】略

译文

子瞻被贬谪到齐安以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迁”、“庐”、“于”、句子各一分)齐安没有出名的山,可是江南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涧山谷幽深得很。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松树、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人世隔绝,没有车马来到这里。每当风停了,有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拐杖,带着酒,从坐渔船渡江到江南边去。山中有几个人,很好客,并且喜爱游玩。听说子瞻来了,便只有幅巾束着头发,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手拉手,自由自在地到山上去玩。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耗尽了体力才休息,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斟酒相互慰劳。心情舒适得忘了归家,常常就留在山上过夜。因此子瞻在齐安过了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的很久。

但是,要到西山寺去,就要从长着松树的林子里经过,走完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会到一块平地,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歇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躲在大树的浓荫下,弯腰看大江,抬头望大山。从旁边可以观看溪流、山谷。风云变化和长满树林的山脚下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显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残破的亭子,亭的地基狭小得很。众位游客想坐下来都容纳不了。亭旁有几十棵古树。长得很粗很高,不能用斧头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那里观察。有一天刮大风,打雷下雨,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长树的地方开辟了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子瞻和他的那些朋友到山中一看,便笑着说:“这大概是成全我们修建亭了的事吧?”于是大家一起来建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感到极为高兴。(“营”、“胜”、“于是”、句子各一分)

从前,我年轻时跟着子瞻游玩,遇到了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没有一次不是撩起衣服走在我的前面,有的地方到不了,他就会为这事成天不痛快,当他一个人轻快地到了一个地方,就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山沟边的野果,从溪中舀水来喝。见到他这种样子的人都把他当作神仙。天下使人快乐的事是没有穷尽的,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人称心如意时,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欢乐;(“以”、“适”、“易”、句子各一分)当他厌倦了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譬如喝酒吃饭,各种食物杂乱地摆在面前,总是要吃饱,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会成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上面,这就是子瞻之所以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