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愦,又可据为信谳②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③利病,访亦为害,而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此事杨丈汶川尝言之。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汉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②信谳:证据确凿的判决;③闾阎:借指平民。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通“佯”,假装
C.小民各私其身家 私:私下,偷偷的
D.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 第:但,只管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①呼其徒具茶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问尔知我何事出 ②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
D.①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②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献县县令明公是个好官,为了查明疑案,他微服私访,却不料被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僧一眼就认出,这让明公很吃惊。
B.老僧告诉明公不仅他认识明公,全郡的人都认识明公,所以明公早就被诉讼双方派的人给认出来了,只不过他们装作不认识。
C.老僧为了劝阻明公寻访,用了很多理由来说明寻访的害处,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
D.明公听信了老僧的一番话,为表示谢意,第二天,他派差役送来钱米,却不料已是无牵无挂的老僧在明公走后就已圆寂。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2分)
译文:
(2)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2分)
译文: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文:
6. C
7. D
8. C
9.(1)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就回去了。(2)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给(我)讲讲道理呢?(3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6. 私:偏爱。
7. 结构助词,的;A①将要②暂且;B①代词,他的②表揣度,大概;C①代词,什么②副词,为什么。
8. “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错。
9.(1)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就回去了。(2)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给(我)讲讲道理呢?3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参考译文
明公恕斋曾经做献县的县令,是个好官。任官太平府时,有疑难案件,换上(平民)衣服亲自察问寻访。偶然休憩于在小庵中,一个老僧八十多岁了,见到明公就合掌肃立,叫他的徒弟准备茶,徒弟遥相回应说:“太守要来了,可以引领客人暂且坐在别室。”老僧回答说:“太守已经来,可以赶快来献茶了。”明公很吃惊,说:“你怎么知道我呢?”老僧说:“您是一郡之主啊,一举一动全国人都知道,不仅仅只有我知道。”明公又问你怎么认识我,老僧说:“太守不能认识一郡的人,一郡的人,谁能不认识太守?”明公问知道我什么事出来吗,老僧说:“某案的事情,两方面都派遣他们的党羽,分布在路上很长时间了。他们都假装不认识您罢了”。明公怅然若失,接着问你为什么独独不假装不认识呢,老僧伏地膜拜说:“死罪死罪啊,我就想要得到您的这一问。您治理郡县不逊于龚遂、黄霸,然而稍微让众人不满的,就是好寻访。”这种情况下,不仅有势力的奸狡恶人,能够预先准备好迷惑之计;即便是乡里平民,谁没有亲信朋党,谁没有恩恩怨怨呢?寻访到甲的朋党的话,就是甲有理而乙理亏,寻访到乙的朋党就是甲理亏而乙有理,寻访那些和他有仇的人,一定会说仇人理亏。寻访到有恩的人,一定会说恩人有理。至于妇人小孩,所闻所见不真实,年老有病的老翁老妇,语言糊涂,又怎么可以作为判决的证据呢?您亲自寻访尚且如此,再让别人刺探消息,哪里会有幸运(的得到真相的机会)呢?再说寻访为害,不仅仅听取诉讼会有,平民的利敝,寻访也会为害,而寻访河渠堤堰更会这样。平民各自偏爱自身自家,水有利的话就阻止来使自家田地肥沃,水有害的就把邻人作为沟壑,这是他们的美好打算。哪里会考察地形大局,制定永安水患的计策。老僧我是方外之人,本来不应该过问世间之事,更何况是官家事务呢?但佛法慈悲,舍弃自身普渡众生,如果对事物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直言。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回去了。第二天派差役送来钱米,差役回报明公说:“您回去之后,老僧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了了。’最终淡然而逝。”这事杨丈汶川曾经说过。姚安公说:“一切案情虚心研究,实情真伪才能明确,信人信己都是错的。信人的弊处,老僧说过了,信己的弊处,也是说不尽的。”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来为我讲讲道理呢?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洲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生
C.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始:开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①则其心洒然而醒 ②徐而察之
D.①泉水之涯 ②旷野之无穷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译文:
10.D
11.C
12.C
13.①译文: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关键词“或”“即”)
②译文: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关键词“夷狄”“宜”。“夷狄”译成“少数民族”也对。)
10.才
11.都是表修饰的连词A①连词,表目的,来②连词,表原因,因为;B①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②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D①结构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②助词,放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
12.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欧阳修既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领受“洒然而醒”的快乐,又在山水间寄托关怀众生的悲悯情怀,忧乐相生相成,正是欧阳修的伟大之处。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答: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东西太小!”有人问:“管仲不是为了节俭吗?”孔子回答说“管仲做三件事就要派三个人分别做,他自己不去做,这能叫节俭吗?”有人又问:“管仲这不是按礼的要求办事吗?”孔子愤怒地说:“君主有的礼节,管仲都自己也用。若是管仲这叫知礼,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 矢:同“誓”。 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答:
( 1)D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 1)“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文无据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译文: 孔子会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上天会厌弃我!上天会厌弃我!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句子断句,并翻译(1)(2)两个句子。
宰予昼寝。子曰:"(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圬:抹灰;粉刷。
(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翻译:(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
【小题1】(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2)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小题2】(1)腐朽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做的墙没法粉刷。(2)现在我对于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还要看他怎样做。
(1)腐朽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做的墙没法粉刷。
(2)现在我对于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还要看他怎样做。
【小题1】注意:断句2分,翻译每小题3分。翻译:大意各2分,重点词语"雕"和"于""观"个1分
【小题2】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 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 藐: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3.B
1.始:才。
2. A中昌言表现是说二人的亲近;B中一说昌言举进士后的名气影响,一说苏洵听到昌言的称赞感到高兴;D中“虽日为文……”言苏洵很晚才求学,虽每天写文,但心中自惭。
3.没有反感之意,作者认为石昌言的富贵是情理之中的事。
4.(1)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石昌言,互相慰问如同平常一样高兴。(游、相与、劳问各1分,大意1分)
(2)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生、使各1分,大意1分)
(3)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所以、中国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译文:
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我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栗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竖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昌言意气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了!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
富贵没有什么稀奇,我对昌言独自有些感慨。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禁不住胆颤心惊。”大凡敌人用来向中原夸耀的方法大多像这样,中原人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本来只能这么做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将这句话作为赠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阙: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 齐: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译文:
1.A2.C3.D4.C5.(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执迷不悟。(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1(“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2(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3(A中①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②是刘向的观点。B中①不正确,②正确。C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4(“所以”都表凭借,译为“用来”。A于是/是,表判断的副词;B根据/通过,经由;D难道,副词/自己,代词)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9—12成题(12分,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足:足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1】足:可,值得。
【小题2】(1)疑惑 (2)糊涂 所以: (3)表原因 (4)用来……的,……的凭借。
【小题3】D都是语气助词。A项分别表示修饰和并列。B项用法分别是:主谓取独,代词“这些”。C项用法分别为:表示揣测语气,代指书中的。
【小题4】A不是“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是论证了“善假于物”即学习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假:利用
C.锲而不舍 锲: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2)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不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小题1】绝:横渡
【小题2】并列,其余是修饰连词。
【小题3】“知”通“智” “生”通“性” “有”通“又”
【小题4】“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小题5】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
(元稹《乐府古题序》)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沿 袭 古 题 唱 和 重 复 于 文 或 有 短 长 于 义 咸 为 赘 剩 尚 不 如 寓 意 古 题 刺 美 见 事 犹 有 诗 人 引 古 以 讽 之 义 焉
20. 简答题。
(1)文中“风雅”代指什么?写出乐天一首乐府诗的名称。
答: ▲
(2)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歌行诗的特点。
答: ▲
19.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6分,一处1分)
20.(1)“风雅”是指《诗经》。《琵琶行》或《卖炭翁》。(2分,一处1分)
(2)就诗歌的内容拟题,不沿袭古题。(2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