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瓶庵小传
魏禧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日:“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①,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②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注〗①先陇:祖先陇地,祖墓。②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③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庵幼失怙废学 怙:依靠
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贤:有才德
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 僦:租赁
D.吾六十,善病 善:很容易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②于我乎养生送死 ③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④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⑤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⑥于是远近士至吳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B.瓶庵小时候辍学,但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学。他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C.瓶庵的父亲在扬州时,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仗势压人。先生因此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
D.远近的人士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是因为他具有济贫扶弱、敬老爱幼、公正无私等优秀品格。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B(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
【小题2】C(①⑥是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⑤说的是瓶庵带病勉力游览黄山,均不符合“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的要求)
【小题3】C(是有人借魏忠贤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而不是魏忠贤自己“仗势压人”)
《瓶庵小传》参考泽文:
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对朋友中贫穷年老没有生活依靠的人,他就说:“到我这里来养老送终吧。”所以,讲德行的读书人都称赞瓶庵。别人遇到急迫患难的事,他总是喜欢帮助人家。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船钱多少? ”对方回答说多少多少钱,瓶庵听了说:“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 ”就增加了船钱。所以,背负肩挑做买卖的小贩也说瓶庵是道德高尚的长者。苏州高风亮节之士徐枋,生活困难,瓶庵常赠送周济他,徐枋也不拒绝。
瓶庵六十岁那年,家里人要请客摆酒为他作寿,瓶庵说:“我将回故乡去,拿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费用吧。我六十岁了,容易患病,不趁这个机会去拜一拜先人的墓地,更待何时呢? ”于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园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办完事,他带病勉力游览了黄山,然后返回家中。邻居间发生了纠纷,常到瓶庵那里请他评判是非,连市井无赖或不讲道理的士兵都听他的话。有人说:“瓶庵的父亲到扬州寄居时,正赶上反逆的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有人借他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先生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一度处境很危险,后来总算平安无事。”瓶庵很有父亲的风格,他的父亲曾割下大腿肉为父治病,瓶庵的父亲生病了,他也割下大腿肉为自己的父亲治病。瓶庵的妹妹去世后,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捧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所以无论远近的人士来到苏州,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
齐攻宋,宋王使人侯齐寇之所在。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①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②“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左右的大臣都对宋国国王说:“这就正如‘肉自生虫’(肉烂了就自己生出虫来了。比喻自己害怕就捏造事实。)所说的,以宋国的强大,齐国的弱小,怎么可能会这样呢?”
2. “如果报告实情,就会比后来的死先死,比后来逃命的先逃。”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国王派人侦察齐国军队到了什么地方。侦察人员回来了,说:“齐国的侵略者很近了,国人很害怕。”左右的大臣都对宋国国王说:“这就正如‘肉自生虫’(肉烂了就自己生出虫来了。比喻自己害怕就捏造事实。)所说的,以宋国的强大,齐国的弱小,怎么可能会这样呢?”宋国国王怒而曲杀了侦察人员。(于是)又派去侦察齐国的侵略者情况,侦察人员报告的情况像前面一样,宋国国王又怒而曲杀了侦察人员。像这样做了三次。后来又派人前去侦察。齐寇近了,国人害怕了。侦察员遇见自己的哥哥。他哥哥说:“国家危在旦夕,你准备怎么办?”那弟弟说:“我是为国王侦察敌情,没想到他们这么迫近致使国人害怕成这样。现在我担心的是前面来侦察的人,都因为‘敌人已经迫近了’这么报而被杀了。现在,如实报告情况是死,不如实报告情况,恐怕后来也是死(为齐兵所杀),这怎么办呢?”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就会比后来的死先死,比后来逃命的先逃。”(那侦察员)于是报告国王说:“完全没有齐国敌人的踪影,国人都很安心。”国王大喜,左右的大臣都说:“前面那几个杀得对啊。”国王赐了很多金子(给那个侦察员)。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这个人因此在别的国家富足地生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的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⑵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问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以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3分)
答:
⑴B(孔子仅仅认为樊迟是目光不够远大,分不清事物的轻重本末) ⑵批评得对,因为孔子确实不懂稼穑,且还批评想学习稼穑的弟子。(持其他观点亦可,只要能自圆其说)
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种庄稼。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农。”又请教种菜蔬。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来。孔子道:“樊迟真是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讲求诚信,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卖酒者传
魏 禧
(1)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2)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3)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4)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5)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1平事:评议事情。2子母:利息和本金。3责券:求取借据。4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原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5)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 B.(2)(5)(6) C.(1)(3)(5) D.(2)(4)(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
9. D
10. D
11. C
12. B
13. (1)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9. 此处“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10. A项“为”: 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作“呢”。B项“所”:所+动词=名词,
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项“之”:代词,这样。D项“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前一个译作“才”,
后一个译作“就”。
11.(2)不是卖酒者的行为。(4)是客人抱怨的话。
12.“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13. 各小题的采分点:(1)“名”活用,“饮啖”;(2)短语“大会戚友”,“沐棺更衣”;(3)“匪唯……抑亦”
【参考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译者注:酬,主人进客也。——《说文》。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这里意译为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他后面的方术之士判定会死的从第八个人算起,都如期死了,而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众。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2)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3分)
(1)B
(2)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
(1)B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
(2)参照译文解答。
参考译文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金石录》后序(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之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建炎夏五月,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余惊怛,念侯性素急,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注:侯,称丈夫赵明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归赵氏:出嫁 B.亦复脱衣市易:交换
C.每朔望谒告出:农历初一 D.比至,果大服柴胡:接连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她和丈夫穷心尽力搜集、整理金石书画的是( )
A.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
B.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
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D.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3分)
(2)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3分)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分)
2. D比:及,等到。
3、C
4.(9分)
(1)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穷,尽,志各1分)
(2)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背着抱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独;负;“与身俱存亡,勿忘之”的语气及“之”是音节助词,不译;各1分)
(3)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岂、著、尤、各1分)
2. D比:及,等到。(与《项脊轩志》的“比去,以手阖门”的“比”同。)
3、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意思是“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是说危急时刻如何保护金石书画等,不是谈搜集整理。
4.(9分)见译文。
译文: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 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即使节衣缩食,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至欲罢不能。后来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高宗建炎夏五月,皇帝有旨任命他任湖州太守,需上殿朝见。挑起行李,舍舟登岸。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说罢策马而去。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我又惊又怕,想到明诚向来性子很急,有时发烧后,他一定会服凉药,病就令人担忧了。于是我乘船东下,一昼夜赶了三百里。到达以后,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凉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我不禁悲伤地流泪,匆忙中哪里忍心问及后事。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唉!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愦,又可据为信谳②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③利病,访亦为害,而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此事杨丈汶川尝言之。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汉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②信谳:证据确凿的判决;③闾阎:借指平民。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通“佯”,假装
C.小民各私其身家 私:私下,偷偷的
D.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 第:但,只管
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B.①呼其徒具茶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问尔知我何事出 ②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
D.①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②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献县县令明公是个好官,为了查明疑案,他微服私访,却不料被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僧一眼就认出,这让明公很吃惊。
B.老僧告诉明公不仅他认识明公,全郡的人都认识明公,所以明公早就被诉讼双方派的人给认出来了,只不过他们装作不认识。
C.老僧为了劝阻明公寻访,用了很多理由来说明寻访的害处,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
D.明公听信了老僧的一番话,为表示谢意,第二天,他派差役送来钱米,却不料已是无牵无挂的老僧在明公走后就已圆寂。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2分)
译文:
(2)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2分)
译文:
(3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分)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文:
6. C
7. D
8. C
9.(1)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就回去了。(2)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给(我)讲讲道理呢?(3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6. 私:偏爱。
7. 结构助词,的;A①将要②暂且;B①代词,他的②表揣度,大概;C①代词,什么②副词,为什么。
8. “希望明公能够改掉这一坏习惯,成为像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错。
9.(1)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就回去了。(2)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给(我)讲讲道理呢?3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参考译文
明公恕斋曾经做献县的县令,是个好官。任官太平府时,有疑难案件,换上(平民)衣服亲自察问寻访。偶然休憩于在小庵中,一个老僧八十多岁了,见到明公就合掌肃立,叫他的徒弟准备茶,徒弟遥相回应说:“太守要来了,可以引领客人暂且坐在别室。”老僧回答说:“太守已经来,可以赶快来献茶了。”明公很吃惊,说:“你怎么知道我呢?”老僧说:“您是一郡之主啊,一举一动全国人都知道,不仅仅只有我知道。”明公又问你怎么认识我,老僧说:“太守不能认识一郡的人,一郡的人,谁能不认识太守?”明公问知道我什么事出来吗,老僧说:“某案的事情,两方面都派遣他们的党羽,分布在路上很长时间了。他们都假装不认识您罢了”。明公怅然若失,接着问你为什么独独不假装不认识呢,老僧伏地膜拜说:“死罪死罪啊,我就想要得到您的这一问。您治理郡县不逊于龚遂、黄霸,然而稍微让众人不满的,就是好寻访。”这种情况下,不仅有势力的奸狡恶人,能够预先准备好迷惑之计;即便是乡里平民,谁没有亲信朋党,谁没有恩恩怨怨呢?寻访到甲的朋党的话,就是甲有理而乙理亏,寻访到乙的朋党就是甲理亏而乙有理,寻访那些和他有仇的人,一定会说仇人理亏。寻访到有恩的人,一定会说恩人有理。至于妇人小孩,所闻所见不真实,年老有病的老翁老妇,语言糊涂,又怎么可以作为判决的证据呢?您亲自寻访尚且如此,再让别人刺探消息,哪里会有幸运(的得到真相的机会)呢?再说寻访为害,不仅仅听取诉讼会有,平民的利敝,寻访也会为害,而寻访河渠堤堰更会这样。平民各自偏爱自身自家,水有利的话就阻止来使自家田地肥沃,水有害的就把邻人作为沟壑,这是他们的美好打算。哪里会考察地形大局,制定永安水患的计策。老僧我是方外之人,本来不应该过问世间之事,更何况是官家事务呢?但佛法慈悲,舍弃自身普渡众生,如果对事物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直言。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明公沉思他的话,最终不再寻访回去了。第二天派差役送来钱米,差役回报明公说:“您回去之后,老僧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了了。’最终淡然而逝。”这事杨丈汶川曾经说过。姚安公说:“一切案情虚心研究,实情真伪才能明确,信人信己都是错的。信人的弊处,老僧说过了,信己的弊处,也是说不尽的。”哪里能够再得一位老僧,也来为我讲讲道理呢?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洲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生
C.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始:开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①则其心洒然而醒 ②徐而察之
D.①泉水之涯 ②旷野之无穷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3分)
译文:
(2)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3分)
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分)
译文:
10.D
11.C
12.C
13.①译文: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关键词“或”“即”)
②译文:边远地区的人、鸟和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关键词“夷狄”“宜”。“夷狄”译成“少数民族”也对。)
10.才
11.都是表修饰的连词A①连词,表目的,来②连词,表原因,因为;B①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②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D①结构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②助词,放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
12.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欧阳修既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领受“洒然而醒”的快乐,又在山水间寄托关怀众生的悲悯情怀,忧乐相生相成,正是欧阳修的伟大之处。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事。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没办法再见到的感叹(或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寄托名声在他的文章之后,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答: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东西太小!”有人问:“管仲不是为了节俭吗?”孔子回答说“管仲做三件事就要派三个人分别做,他自己不去做,这能叫节俭吗?”有人又问:“管仲这不是按礼的要求办事吗?”孔子愤怒地说:“君主有的礼节,管仲都自己也用。若是管仲这叫知礼,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阅读文化经典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之曰③:“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子畏于匡⑤,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⑥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⑧?”(《论语·子罕》)
【注释】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淫乱,名声不好。她派人召见孔子,孔子起初辞谢不见,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②说:同“悦”③ 矢:同“誓”。 ④予:我。否,不对。⑤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⑥兹:这里,指孔子自己。⑦后死者:孔子自称。 ⑧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讲究周礼的孔子还是去见了南子,这使子路认为夫子是自取其辱。
B.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发誓说,如果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孔子发重誓,是为了表白自己的清白。
C.当孔子遭到厄运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D.孔子在匡地被拘禁。身处危难之境,孔子镇定自若,一句“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既鼓励了弟子,又镇住了匡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答:
( 1)D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 1)“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文无据
(2)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具有主宰人祸福的力量。
译文: 孔子会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上天会厌弃我!上天会厌弃我!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